一、我国中型灌区概况中型灌区是指灌溉面积1-30万亩的灌区。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国共有中型灌区7300多处,设计灌溉面积约3.2亿亩,有效灌溉面积约2.3亿亩,约占我国总有效灌溉面积的27%。中型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在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下面主要汇报灌溉面积5-30万亩的重点中型灌区的有关情况。(一)数量及灌溉面积据调查统计,我国共有5-30万亩的重点中型灌区1505处,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包括台湾,上海没有中型灌区)。这些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约1.59亿亩,有效灌溉面积约1.16亿亩,约占全国总有效灌溉面积的14%。
中型灌区是指灌溉面积1-30万亩的灌区。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国共有中型灌区7300多处,设计灌溉面积约3.2亿亩,有效灌溉面积约2.3亿亩,约占我国总有效灌溉面积的27%。中型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在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下面主要汇报灌溉面积5-30万亩的重点中型灌区的有关情况。
(一)数量及灌溉面积
据调查统计,我国共有5-30万亩的重点中型灌区1505处,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包括台湾,上海没有中型灌区)。这些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约1.59亿亩,有效灌溉面积约1.16亿亩,约占全国总有效灌溉面积的14%。
重点中型灌区的分布情况为:黄淮海平原农业主产区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5省共有重点中型灌区400处,设计灌溉面积497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18万亩,灌区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全国重点中型灌区的26.6%、30.3%;东北松辽平原农业主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共有重点中型灌区135处,设计灌溉面积156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17万亩,分别占全国的9.0%、9.6%;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丘陵农业主产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4省共有重点中型灌区313处,设计灌溉面积279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133万亩,分别占全国的20.8%、18.4%;西北、华北水资源短缺区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8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重点中型灌区296处,设计灌溉面积349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62万亩,分别占全国的19.7%、23.8%;东南、华南沿海及西南地区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贵州、西藏9个省(区、市)共有重点中型灌区361处,设计灌溉面积312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91万亩,分别占全国的24.0%、18.0%。
(二)工程设施状况
1、水源及渠首工程。重点中型灌区的灌溉水源主要为水库水、河流湖泊水以及地下水,取水方式主要有自蓄水水库引水、自江河湖泊自流引水、利用泵站或机电井提水等。1505处重点中型灌区年平均供水能力约为997亿立方米。灌区水源及渠首工程设计布局总体合理,约有60%的水源及渠首工程运行基本正常,40%存在着老化、漏水等状况,其水工设施和机电设备老化破损严重。同时,部分北方引水灌区河流来水减少,引水条件改变,引水能力下降;部分提水灌区水源泵站机电设备陈旧,能耗大、效率低。
2、干支渠道工程。全国1505处重点中型灌区设计干支渠道长度为20.80万公里,实有长度为18.17万公里。这些干支渠道除担负着农田灌溉、排涝任务外,部分渠道还为当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服务。干支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化破损、淤积严重,输水能力降低,输水损失较大。目前骨干渠道完好率平均为49%。
3、干支渠系建筑物工程。全国1505处重点中型灌区设计干支渠系建筑物为49.35万座(处),实有40.85万座(处)。渠系建筑物的类型主要是桥涵、水闸、隧洞、渡槽、倒虹吸、跌水、量水堰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配套和老化破损严重,跑水、阻水、漏水现象普遍存在,影响渠系正常输水,造成输水能力下降或无法输水。目前干支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平均为50%。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重点中型灌区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经数十年运用,灌区工程设施普遍存在有不少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在20世纪50-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水利工程建设中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现象比较普遍,依靠发动群众运动修建,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造成先天不足,难以保证正常运行,给后期运行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2、使用时间久,运行安全差。经过数十年的运行,大部分灌区骨干工程已进入老年期,带病运行十分突出。据统计,重点中型灌区干支渠道及其建筑物完好率仅分别为49%、50%,运行不安全,效益逐年下降。
3、工程不配套,效益发挥差。受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灌区工程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据统计,全国重点中型灌区干支渠道实有率平均约为87%,建筑物实有率平均约为83%,部分灌区不足60%,造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长期达不到设计水平,全国重点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平均仅达到设计灌溉面积的约70%。
4、蓄水型水源工程少,调蓄能力差。我国降水和水资源的特点是年际、年内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季节性强。我国重点中型灌区水库型水源工程较少,不少水源工程为低坝型甚至是无坝型引水,造成水资源调蓄能力低下,灌溉保证率不高,实际灌溉保证率平均仅约为56%。
5、渠道防渗衬砌少,水资源利用率低。据统计,全国重点中型灌区已衬砌干支渠道长度为4.50万公里,仅占实有干支渠道长度的25%,大多数干支渠道仍为土质渠道,沿程输水损失较大,干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平均仅约为0.51。
6、水资源短缺,供水能力不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一些灌区供水能力不足。特别是西北、华北水资源短缺地区,这种状况尤为严重。
7、灌区管理体制僵化,自我发展能力差。重点中型灌区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责权不清,管护设施简陋、手段落后,管理人员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低下,管护经费短缺,水价偏低以及水费征收困难等问题。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的成效
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同意,国家农发办和水利部自1997年开始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干支渠道开挖疏浚及衬砌防渗,水源及渠首工程、渠系建筑物(农桥、水闸、涵洞、渡槽、倒虹吸管、管道、暗渠、泵站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等)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建设及更新改造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资金投入及建设实施情况
据统计,1997-2007年,共安排支持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的192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43.3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15.74亿元,地方财政资金和水利资金27.63亿元。共衬砌防渗干支渠道8250公里,改造、配套及新建渠系建筑物19670多座,修复加固、改建水源及渠首工程约290处。
其中,“十五”时期共安排支持了100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21.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7.76亿元,地方财政资金和水利资金14.15亿元。共衬砌防渗干支渠道3720公里,改造、配套及新建渠系建筑物10270多座,修复加固、改建水源及渠首工程15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