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区底框砖混比较多,如果在上部砖混部分有的墙没有,就要在该部位加梁,那这个梁是怎么算,按墙梁计算?
湖南地区底框砖混比较多,如果在上部砖混部分有的墙没有,就要在该部位加梁,那这个梁是怎么算,按墙梁计算?
22楼
最好层层设梁
回复
23楼
建模时,梁上的墙体直接转化为荷载加在梁上(若是承重墙,一般都要落地的,设梁的地方,一般是在隔墙的下部或没有墙的部位——起分割板块的作用)
经过砖混抗震验算后,可直接转入satwe进行梁的计算,注意要把梁的支座调成简支
这要比用pk算方便些
回复
24楼
根据具体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查相应的砌体规范如果符合墙梁的规定当然按墙梁计算了,若为简支按简支计算,若为连续梁则按连续梁计算。以上只是俺的一点点体会,仅供参考啊!!
回复
25楼
抗震时按框架算,因为上部出现裂缝墙梁就不安全了,
回复
26楼
我觉得能符合墙梁的条件就该按墙梁的方法来计算,毕竟墙梁比简支梁经济,况且现在个人投资建设的又比较多,能生一点儿就生一点儿吧,但是一定要安全。
回复
27楼
个人认为这样:
一.底框梁,按框支梁用PK的人工交互建模,然后用连续梁出图;
二.简支梁或等跨简支梁可用GJ计算绘图;
三.连续梁用PK的人工交互建模,然后用连续梁出图,毕竟连续梁的负筋很重要;
回复
28楼
我一般是单跨简支梁用手算。连续梁用理正工具箱算。
回复
29楼
我的处理方法是参照过梁来进行计算,荷载取值的高度范围(hl)与梁的跨度(L0)相关。一般取hl > 1.5 L0 即可;在此范围内所有荷载都计入。其余荷载加到支座上作为柱子的轴力参与计算。最后需要验算支座上砌体的局部受压。
使用PKPM计算这类构件一定要注意,我始终认为PM对底框荷载的处理方法是错误的!
梁上荷载的取值范围绝对不能与托梁以上墙体的总高度相关联,因为这样处理,实际上是假设其上墙体材料的抗煎模量为0,象水一样,这显然没有任何道理,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太大。即使乘以折减系数也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这个假设(只相当于减小了材料的重度或比重)。以下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其错误之所在:
1、假设一托梁跨度15米,其上墙体高度6米,若折减系数取0.6,那么其荷载取值高度不到跨度的1/3,显然是错误的。
2、假设一托梁跨度1米,其上墙体高度12米,若折减系数取0.7,那么其荷载取值高度是托梁跨度的8倍,显然是不合理的。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认为;当底框梁当受弯构件计算时,将其荷载取值范围与梁上墙体的总高度相关联是错误的,它不仅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可以支持(纯粹是想当然的产物),而且还会造成底框梁安全度的混乱,总体上表现为安全储备随梁跨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我认为,这个取值范围只能与跨度相关联,如此就可以套用规范对过梁的有关规定。
我认为,过梁和墙梁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点,无论是规范还是教科书,都没有指出这两者的差异在何处。它们只是对同一类构件的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已。按过梁计算时,只考虑局部砌体对托梁的作用(研究对象为托梁本身),其理论依据是弹性力学的圣维南原理(即弹性体局部边界条件的改变只影响局部区域的内力分布),按墙梁计算时,考虑托梁与上部砌体的联合作用(研究对象为托梁和一定范围内的砌体组成的组合构件),其理论依据是弹性深梁模型。
既然将托梁按照受弯构件进行计算,那么实际上已经把托梁当成了过梁,而且,研究对象并不包括上部砌体,砌体只是作为外力即荷载进行考虑,这在方法上也与过梁相同,所以其荷载按照过梁的规定进行取用是正确的。
在此我赞同用SATWE(墙元模型)进行计算,因为这是目前使用弹性力学理论求解的最常用方法,在理论上考虑最为完善,但是,由于基本假定的局限(假定墙体材料是连续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这与砌体材料有一些差异),应当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最好经过修正之后再用
回复
30楼
砌体结构一定要注意局部受压
回复
31楼
根据具体的模型了,我是用手计算,按照普通的小梁计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