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灰空间 ■阳台是建筑物中的 一个“灰空间” 城市居民楼的阳台设计,在中国成为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阳台本是建筑物中的一个“灰空间”。所谓“灰空间”,按我的理解,就是建筑物中的某些带有敞开式部件,将该建筑物的某些部分与外部环境直接沟通而形成的那个空间,比如中国古建筑中的亭、台、榭、廊、舫、轩等,就都含有或大或小的“灰空间”;西洋建筑也很讲究“灰空间”的设置,楼宇阳台便是其最常见的形式。但是在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中带阳台的居民楼虽然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到处都经常看到兴高采烈迁入其中的居民,但往往是随着居民的入住,阳台也便渐次地消失,那消失的方式,便是将其封闭起来,成为一间带窗的小屋,有的更拆除阳台与住房间的承重墙,使其连为一体。开始,封阳台还是住户“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后来,形成了“统一行动”,有的宿舍楼因为住户属于同一单位,封闭阳台更成为了各家均能分沾的一项“福利”。个别住户不愿意封闭阳台,还往往被邻居们视为“怪癖”。这样的情形越演越烈,于是人们开始呼吁:在设计和建造居民楼时,就不要搞敞开式阳台,一律地把居住单元封得严严实实,以免入住后再去补封阳台。这样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近两年果然多了起来。
■阳台是建筑物中的
一个“灰空间”
城市居民楼的阳台设计,在中国成为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阳台本是建筑物中的一个“灰空间”。所谓“灰空间”,按我的理解,就是建筑物中的某些带有敞开式部件,将该建筑物的某些部分与外部环境直接沟通而形成的那个空间,比如中国古建筑中的亭、台、榭、廊、舫、轩等,就都含有或大或小的“灰空间”;西洋建筑也很讲究“灰空间”的设置,楼宇阳台便是其最常见的形式。但是在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中带阳台的居民楼虽然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到处都经常看到兴高采烈迁入其中的居民,但往往是随着居民的入住,阳台也便渐次地消失,那消失的方式,便是将其封闭起来,成为一间带窗的小屋,有的更拆除阳台与住房间的承重墙,使其连为一体。开始,封阳台还是住户“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后来,形成了“统一行动”,有的宿舍楼因为住户属于同一单位,封闭阳台更成为了各家均能分沾的一项“福利”。个别住户不愿意封闭阳台,还往往被邻居们视为“怪癖”。这样的情形越演越烈,于是人们开始呼吁:在设计和建造居民楼时,就不要搞敞开式阳台,一律地把居住单元封得严严实实,以免入住后再去补封阳台。这样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近两年果然多了起来。
■好的居室应有一部分与室外相通。
一般中国居民为什么不欢迎敞开式阳台?浅层次的原因,是许多家庭在搬进楼房前饱受居室狭小之苦,而所搬入的楼房单元尽管宽敞了许多,却也还总觉得不够使用,因此仍千方百计地扩大居室面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入住者的眼里是容不下“灰空间”的,他一看到阳台,便极欲将其改为封闭起来的“绝对空间”。其实现在有的楼房住户人均享用的“绝对空间”并不算少,可是他们也还是要消灭仅有的那一块“灰空间”,这就不能不探究深层次的问题了。那问题是出在了哪里呢?出在了对居家乐趣的追求只局限于“吃、喝、拉、撒、睡、玩”的浅薄庸俗上。
不错,家庭居室,总体而言应是一具有相当封闭性的私密空间;但好的居室,应有一部分是能与室外的自然环境直接相通的,阳台的设置,便是这种“灰空间”最惯常的存在方式。居住者从“绝对空间”到达“灰空间”应是便捷而愉快的,可以在那里呼吸到室外的气息,听到“市声”晒到阳光,或沐于微雨;还可以近观远眺,与星月对话,朝天际轮廓线浅吟低唱;“灰空间”应是居住空间中最富“自然气息”的一角,那里适宜养些花鸟,放把休闲躺椅,暂忘功利世界的烦忧,享受人生种种最琐屑却可能是弥足珍贵的亲情之乐。西方且不去管它,我们中华民族设计建造居室的鼻祖是“有巢氏”。“巢”,便是一种“灰空间”,所以直到本世纪,
我们南方的居民必有“天井”的设置,北京“四合院”中多有回廊抱厦;现在城市居民多迁入高层单元楼中,那阳台便该是“巢”、“天井”、“回廊”的变数,从继承“天人合一”的居住美学传统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实在没有道理封闭阳台,割断我们与“天”衔接的通道;在居室中闷居,光靠开窗是无从使我们的心灵与“天”相感相悟的。所以我要说,我们城市居民楼的设计建造,不仅不应取消阳台,还应逐步扩大与优化组合。
■香港廉租屋中的共享性
“灰空间”值得借鉴
曾到香港的“廉租屋”高层民居聚集点去观察过,那些往往显得比内地的居民楼细高的蜂巢式建筑,许多单元是没设置阳台的,因为阳台确实是一种“奢侈”,既要“廉租”,那只好舍弃“奢侈”;但这些多半以裙楼钩联在一起的居民楼,其间却设计出了相当宏阔的共享性“灰空间”,比如位于裙楼顶层与倒数二层的活动区,那里可以纳凉、散步、交往、休憩、娱乐,实际上是居民们共用的大平台、大阳台,而在最下层往往还有大型超市、饭馆茶室及各种满足一般生活需求的各色商店,这些商业性机构往往也延伸出相当宽敞的“灰空间”,并与楼间的庭院、绿地、喷水池相连,使整个居民区“室内”与“室外”的过渡显得自然而顺畅。这种在居民楼间配置共享性“灰空间”的方式,值得内地借鉴。
■居住环境中“灰空间”的多少
体现着生活质量
有的富裕起来了的中国人,以为居所的高档与否,全在封闭起来的“绝对空间”中的装修是否豪华;我曾看到有的暴发户所造的别墅,竟严实得恍若只留了不多“枪眼”的大碉堡。其实,中外古今,真正会享受的富人,其居所了尽量追求“灰空间”配置的,你看《红楼梦》那“大观园”,拥有多少处雅致曼妙的“灰空间”啊;而美国电视连续剧《豪门恩怨》里所表现的富家豪宅,不也主要“豪”在了“灰空间”的随处可见么?当然,个人的豪富是并不值得艳羡的,那些豪富之家的“灰空间”里经常演出着一些丑恶的场面;我之这样举例,不过是为了强调“灰空间”的功能性价值与审美价值罢了。
现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比如大型的商厦,有的,已开始重视“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