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几点思
ljb-1964-04
ljb-1964-04 Lv.14
2007年08月13日 12:11:33
只看楼主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筑“四节”的重要性 二、立足现有工作基础,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究思考建筑“四节”问题 三、以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为工作平台,努力建设节约型城镇 。关键字: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公共建筑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做好城乡统筹,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切实做到节约使用土地、能源、水和材料(以下简称“四节”),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筑“四节”的重要性 二、立足现有工作基础,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究思考建筑“四节”问题 三、以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为工作平台,努力建设节约型城镇 。关键字: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公共建筑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做好城乡统筹,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切实做到节约使用土地、能源、水和材料(以下简称“四节”),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
一、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筑“四节”的重要性

  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煤炭、石油、天然气、可耕地、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2、1/9、1/23、1/3、1/4和1/6。全国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目前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且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须达到17.28亿亩,但目前仅有18.51亿亩。1993年到2002年城乡建设年均新增用地4389平方公里,集约和节约使用土地,保护耕地的任务十分紧迫。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00立方米,北方和西部有的地区已处于公认的极度缺水的程度。600多个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30%,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不足。保证能源和重要资源的供应是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条件。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带来能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比如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中,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先进国家高出2~3倍。建筑用钢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耗水泥80公斤等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

  从城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看。从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来看,城镇建设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结构调整问题仍然突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薄弱环节没有明显改善。2003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2.39%,其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仅为27.48%。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厂因管网不配套等多种原因不能投入正常使用。相当多的城市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3亿多农民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超过60%。重地面形象建设,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没有有效解决。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盲目扩大用地范围的倾向,建设不切实际的大广场、宽马路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城市大拆大建,人为降低了建筑的使用年限,居住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约为30年。一些地区供水管网老化,漏损严重,对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重视不够,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递增,再生利用率低,仅为15.2%。城市间合作、区域协调发展观念不强,公共服务设施重复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更加注重城镇发展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从建筑“四节”的潜力看。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每年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8000万千瓦时,约相当于1998到2002年5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总和,相当于4.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相当于国家每年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以北京为例,全市1100万城镇人口,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其中,市区人均建设用地不到90平方米,而农村人均建设用地286平方米。通过推进城镇化,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到2010年可将新增建设用地的幅度降低一半,到2020年可实现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与节约用地的动态平衡,少占耕地的潜力很大。据有关部门测算,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10个百分点,一年可节水47亿吨;推广应用节水器具等,全国城镇家庭一年可节约用水17亿吨。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推广可循环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到2010年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可降低10%%,到2020年可在此基础上再降低20%。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降低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

二、立足现有工作基础,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究思考建筑“四节”问题

  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筑的“四节”研究与推广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严把土地审批闸门,城乡建设占用耕地总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制定完善建筑节能标准、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建筑节能标准在城市逐步执行;研究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地热等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取得一定效果;推进墙体材料革新,粘土砖使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粉煤灰空心砌块等一批新型材料逐步推广应用,促进了耕地保护和部分资源的循环利用;开展住宅性能认定测试工作和完善住宅性能认定标准,研究产业化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等等,这些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土地利用方面,前些年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粗放用地十分普遍。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初步分析,2002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比1993年增加24.13%,年均增长2.43%;城乡人均建设用地从1993年的120平方米增至2002年的141.5平方米;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从54.9平方米增加到82.3平方米,增长49.9%;村镇人均建设用地从147.8平方米增加到167.7平方米,增长13.5%。一些城市兴建工业项目时大量圈占土地,有的还在大量建设占地多的别墅,开发建设大户型住宅,村镇农民建房分散无序,新旧住宅双重占地现象普遍存在。在节能方面,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建建筑中仅不足20%达到节能标准;忽视住宅特别是普通住宅的节能工作;一些城市和镇盲目追求夜间亮化,浪费能源。一些山区农村生活能源利用仍沿用传统方式,浪费宝贵的森林资源。在水资源利用上,因推广措施不力,家用节水器具使用不普及,不节水器具比节水器具多耗水30%;一些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发挥作用;污水处理工艺简单,严重影响中水的回用,造成水资源浪费。在材料利用上,一些中小城市和村镇大量使用粘土砖;建筑建造中普遍使用低性能钢材,新型和可再生建筑材料使用率低,循环利用率低,浪费资源。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要研究对策。

  
免费打赏
ljb-1964-04
2007年08月13日 12:11:55
2楼
用新的理念研究思考。我们要开阔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城乡统筹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来研究思考。节地,我国土地实施的是用途管制,挖掘节地潜力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统筹布局。城市集约节地有一定潜力,应区别类别来考虑,适当提高工业建筑的容积率,综合考虑节能和节地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居住建筑要立足于宜居环境合理确定住宅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节地的重点是通过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来节约用地,将农村已占有的非农建设用地节约出的土地置换用于城镇发展。同时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进一步抓好建筑墙体革新。节能,不仅要重视建设时的节能,更重要的是长期使用时的总能耗下降。重点要研究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结构和供应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新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供热体制与供热方式改革问题,也必须同时研究因城市布局产生的交通负荷引起的能源消耗问题。研究建筑节能不能局限于建筑单体的墙体与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深圳园林花卉博览园就是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示范工程;在北京也有很多开发利用地源、水源热泵和三联供技术的示范工程,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建筑节能还要注意研究建筑的朝向等。节水,重点首先要强化通过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减少用水量,减少供水与排水管网漏损实现节水;着重研究污水再生利用问题,从注重城镇污水总体回用的角度,研究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为尽可能利用中水创造条件,提高利用受益面,更大限度减少排放,减少污染,节约水资源。节材,要重点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形成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被拆除建筑的建材与部品的回收与利用研究。

  从“绿色建筑创新奖”起步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建筑的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问题,有的称为节能建筑,有的称为绿色建筑,有的称为生态建筑,有的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方法,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旨在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一般讲,评价指标体系有6个方面,包括适用性、场地与环境、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材料与资源、营运管理,其本质也是讲建筑的“四节”和使用的内外环境。应当强调和充分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基本完成后,结合国际能源和环境状况提出的,实际上多数国家也往往更多地研究建筑单体。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建设量大面广,面临的环境和资源有自身的情况和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单体建筑上的效果,更要注重全面降低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总体要求。我们应当根据国情,来研究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科学内涵。当前我们要结合已有的工作基础,借鉴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从推广“绿色建筑创新奖”起步,通过规划布局的引导和调整等,将“绿色建筑创新奖”的经验推广到更大区域,通过实践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施,进而提出能够真正体现节能省地内涵的评价和鼓励办法,从而实现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目标要求。

  加快深入研究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内涵。中央从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实质上是为在城乡发展建设中促进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转变城乡发展建设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建设节约型城镇指明了一个途径。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目前我们还难以提出系统的方案,给予科学界定。建筑“四节”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研究基础。当前正在开展并将不断完善的“绿色建筑创新奖”,其内容是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研究的重要方面。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住宅建筑约占三分之二。我曾经就改进住宅建设的本身,对节能省地型住宅进行思考,也是要求尽可能推动实施。当然从单体推广到区域将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比如,单个住宅建筑的节能与整个住宅小区的节能概念是不相同的,从整个城市更大范围来研究节能又将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后者将比前者要复杂得多。当前我们要从规划、标准、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住宅产业化等方面综合研究建筑“四节”,把工作重点放在量大面广的普通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推广上,同时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既有建筑的节能节水问题。我们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继续深入研究与思考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内涵。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情况,制定规划和工作方案,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

三、以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为工作平台,努力建设节约型城镇

  促进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要实现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目标,重点要围绕建筑用地(建在什么地方)和建筑本身(结构、布局、资源、材料利用)两个方面,研究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走集约和节约用地的路子,要按照城乡统筹认真研究城镇发展空间布局问题。城市旧区扩大发展还会占用一定的土地,应当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城市发展不能简单地向外围扩张,新增建设用地从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中来解决。以区域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为核心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应当结合现有城市周边村庄的分布状况,依据基础设施条件,调整居民点布局,做到土地集约使用。节地的主要潜力在统筹城乡调整布局,在农村土地集约使用。主要途径是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撤并乡镇,减少自然村落,并搞好村镇规划,结合旧村改造逐步腾出占用的土地。这些土地也主要分布在农村,有效利用从村庄腾出的建设用地途径是依托现有城市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问题,从某种意义讲,也是落实我国“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的重要措施。建筑本身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特点都不尽相同,实现“四节”必须立足地区特点,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与承受能力;充分利用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充分节约能源,同时保持和体现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因此,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认真研究土地管理、物权管理、规划管理法律制度,研究经济技术政策,物业税等财税制度和行政手段等,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提升建设部门工作水平。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涉及到规划、城建、住宅、标准、工程质量、科技等操作层面的工作,也涉及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制定与实施等政策、行政管理层面工作,同时还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地方建设部门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来共同努力推进。认真做好相应的研究和推动工作,实际上为建设部门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战略性平台。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城乡规划在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中具有龙头地位,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和研究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能源利用问题,在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不同层次的规划中,充分研究论证能源、资源对城镇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及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城镇规模、运行模式,加强城镇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利用方面的引导与调控,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组织科技攻关、重大技术装备及产业化、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应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技术。加大标准规范的编制力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建筑“四节”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标准执行的实施和监管。研究和制定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经济政策,将住宅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由龙头企业带动建立现代化的住宅建造、生产体系。推进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等。通过不断提高规划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和法规,开展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实施产业化和工业化,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发展建设方式根本性转变,质量和效益根本性提高。

  扎扎实实推进建筑“四节”。实施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这一目标,我们要立足当前,系统筹划,既要认真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谋划,也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建设部正在制定《关于全面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工作意见》,逐步研究建立技术、标准、政策、法规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济政策,并加强有关法规、标准实施与监督,使城镇新建建筑都能严格实施已有的强制性规范或条文,全面执行节能标准,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能逐步达到规定的政策目标,加快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研究推进供热方式的革新。抓好城市规划和村镇建设工作。依据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搞好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的近期建设规划以及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加快村镇规划编制,依据村镇规划加强农民建房的引导与管理,逐步实施旧村改造,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镇建设用地的使用率,节约使用土地。抓好科技创新,鼓励龙头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组织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争取将科技攻关作为重大战略性课题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近期要由点到面地重点研究推广“绿色建筑创新奖”的技术与经验,开展相关的技术开发和集成,研究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的方法和机制,积极稳步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