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方酷暑南部洪水:厄尔尼诺加剧全球变暖
tianlei810209
2007年06月22日 15:45:50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2007年的第一场热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我们今年也许会有一个最热的夏季。3月份,长江沿线一些城市气温已经突破了30℃。往年春意正浓的时节,重庆等城市却意外地出现了空调热卖。5月份,黄河以北部分地区罕见地出现了接近40℃的高温。  而随着高温同时到来的,是全球范围内关于“环境与气候”的热议——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至今,环境与气候这一话题还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热闹过。  热议始于2月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向全世界发出的“最严厉警告”:人类活动,尤其是对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正是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元凶。尔后,2007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被确定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中国方面的主题则是:“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两者都牵扯到同一个话题——全球升温。

2007年的第一场热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我们今年也许会有一个最热的夏季。3月份,长江沿线一些城市气温已经突破了30℃。往年春意正浓的时节,重庆等城市却意外地出现了空调热卖。5月份,黄河以北部分地区罕见地出现了接近40℃的高温。

  而随着高温同时到来的,是全球范围内关于“环境与气候”的热议——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至今,环境与气候这一话题还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热闹过。

  热议始于2月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向全世界发出的“最严厉警告”:人类活动,尤其是对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正是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元凶。尔后,2007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被确定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中国方面的主题则是:“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两者都牵扯到同一个话题——全球升温。

  就在环境日的前一天,6月4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

  紧接着,在德国海利根达姆召开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G8会议)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再次被确定为会议主题。6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共同努力、加强合作、统筹兼顾、民主协商”的建议。

  导致2006年酷暑和干旱形成的气象条件,2007年又在形成

  2007酷暑宿命:高温+洪水?

  ★ 本刊记者/陈晓(发自重庆、北京)

  6月上旬到中旬,中国北方的酷暑和南方的洪水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遇到一起,将让2007年比去年更热,甚至使未来12个月成为创纪录的最热年份。”菲尔·琼斯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负责人。他说,全球变暖趋势已经导致东非干旱和北极冰壳融化,这种趋势将在2007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到来加剧。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刚刚过去的春天正印证着琼斯的话:3月的重庆,气温已经冲破30℃,动物园的鹦鹉不得不冲水纳凉。而5月26日的北京,创下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37.2℃。同一天,河北省邢台市的南宫站最高气温达到39.3℃,这也刷新了南宫站自1958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气温最高值。当天,河北省气象台在5时、11时连续两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接下来的夏季还会发生什么?“在天气的预测上,科学家经常会用类比预警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叶谦告诉本刊。按照这种方法,如果用上一个夏天作为参照物,今年将可能面临又一个可怕的酷暑。

  高温从哪里来

  2006年被科学家称为有史以来第六热的年份,它创造了一连串令人不安的新纪录,西南地区的高温干旱就是其中一项纪录刷新者:2006年8月中旬,重庆28个区县最高气温超过40℃,綦江达44.5℃,均突破全市建站以来最高气温极值。城市高烧一直持续到9月,渝西地区连续高温天数普遍超过45天,而鲜有降水的日子则达到3个月。

  不光是华南,华北、西南这些传统的夏季高温地区,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甚至哈尔滨的居民都在逐渐习惯于夏天来得越来越早、极限温度越来越高。科学家关于极端事件的预测,一些研究使用最新的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全球的气候趋势是:“温度的极端事件将增加,热浪将会更强、更频繁和持续更长的时间,冷空气的爆发次数将会显著减少,中高纬地区霜冻的天数将会减少。”

  在全球变暖的驱使下,2006年西太平洋暖池地区温度增加了零点几度。这直接增强了“副热带高压”——它将对热带、副热带中国大陆的夏季高温产生直接影响。在去年的高温极端事件中,我们多次听到它的名字。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王永光把这个高压气团的特性比喻为一只充满了暖空气的气球。“一旦它笼罩在某个区域,西南的季风,北方的冷空气,都不能进入这个气团里瓦解它,以给受它控制的区域带来凉风和雨水。”王永光说。

  按照传统的运动规律,每年夏天,副热带高压气团随着“哈得莱环流圈”的加强,掠过太平洋热带温暖的水面,北进到中国的东南沿海领域。

  “这几年,副热带高压带明显偏南。”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说。也就是说,这个掌管着中国大陆夏季气温的暖气团,近几年西伸进入中国大陆地区的范围越来越大,为一些沿海城市和西南内陆的高温频发埋下伏笔。
免费打赏
tianlei810209
2007年06月22日 15:46:10
2楼
卡住的高气压

  如果高气压只是一个过客,并不会让一个城市的夏季陷入高温灾难。它的停留时间和强度变化才是真正造成灾害的因素。高气压就像一座暖气团组成的山峰,海拔越高,就越强大,让它移动就越困难。有时候,空气运动会突然停止,高压气团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被控制地区的高温现象就会异常严重。”刘德说。

  科学家把这种“卡住的天气”称为“大气环流异常”。在世界城市的高温史上,这样停滞的天气造成的持续高温并不罕见。1979年6月和7月,英国的电视天气预报中播出的整个英国卫星云图上,万里无云,整个国家在卫星云图上呈现的俨然是一幅地图。1972年7月,芬兰的天气也被卡住了,居住在北极圈的人竟然遇到了32℃的高温。

  2006年夏天,一团势力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气团也卡在了中国的西南上空。

  为什么它突然停在那里,原因很多。比如,2006年的夏季风更强烈,比往年同期平均值大了2米/秒。呼啸的南风夹带着更多的能量,翻越过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后,在西南盆地上空下沉。“夏季风速度越强,产生的热量越多,这为副热带高气压增加能量。”刘德说。

  另一侧,曾经作为西南地区凉风和水汽保证的青藏高原,也助了副热带高压一臂之力。由于前一年冬天山顶积雪减少两成,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

  “2006年8月,我们观察到西南上空,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连在一起。”王永光说。在夏季风和青藏高原气流的添砖加瓦下,西南上空的副热带高压已经攀升到590百帕,气象台的监测云图上出现紫色高压带。百年不遇的高温就在这个时候出现:綦江达到44.5℃。

  一旦高气压控制了这个地方,人们就束手无策。惟一能与之对抗的,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树木、草坪、江河。它们对热量的吸收是水泥建筑物的好几倍。但是城市的开发正在减弱这些屏障。以重庆为例:嘉陵江上筑起的堤坝,阻断了进入这一地区的水量。而城市的另一条水系——长江,由于沿途的过度取水,正在变为一条上下等宽的水流。人们为了更舒适生活而密集开发的高楼,在高气压来袭时候,成为这个暖气团的帮凶。热量在粗砺的地面,或者光亮的玻璃大厦屏幕上几乎没有折耗的反射,重重地跌回到城市的大气中,最后将热空气还击到人的身上。

  2007:高温还是洪水?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天气系统的变化还没达到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程度。随着地球的自转,9月之后,总会有一股从北方西伯利亚吹来的冷空气终结炎热的夏季,将控制中国大陆的副热带高压击退回海上。

  中国气象学家在剖析2006年炎夏时,总会提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这次极端气候事件的大背景。它们表现在:从1860~200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0.4℃~0.8℃。最近十年海面温度上升了0.5℃~1℃。这些从地表和太平洋面上升高的温度,传递给中国大气系统的后果就是:自1995年起,中国夏季气温直线上升。

  现在看来,2007年似乎也不能例外。

  2007年6月,王永光观察到了造成华北地区高温的大陆高压脊,在制造了华北近50年来最热的一个春天后,还在华北地区游移,“这预示着这个夏天,高温时段不可避免。”

  其他大气因素也在预示着高温:厄尔尼诺将太平洋西北部的海表温度提高了大约1℃,这一温度升高值相当于热带地区的原始升温。2006年暖冬明显,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8℃。“这些条件都有助于生成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刘德说。

  高温并不是这个夏季惟一要担心的。实际上,副热带高压不仅掌管着高温,还掌管着夏季的雨水。这个不透风的暖气团,内部厚重稳定,但边缘气流的流动又非常湍急。一旦与势力相当的冷空气相交,就会形成大量降水。而一旦整个气团再度被卡在某处,势必形成气团中央挥汗如雨,气团外围洪水泛滥。“所以去年西南持续高温,华北的雨水却不少。”刘德说。

  重庆市今年的主要任务是防汛。2007年全国防汛抗旱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会上,提出了几个异常气候特征。比如:青藏高原积雪偏多,渤海、黄海等部分海域发生了1969年以来最严重的温带风暴潮。部分地区降雨持续偏少,长江等部分江河出现历史最低水位。

  遥远的外海,更强大的、掌管今夏温度和水汽的高气压团依然强大。据此,气象学家们预测了今年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形:头顶烈日,脚踏洪水。★

  对于重庆来说,2006年的高温和干旱并没有结束——它的“余威”让这个城市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迄今无法缓过劲来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6月22日 15:46:36
3楼
高温的烙印
自2007年春天以来,重庆市所辖的荣昌县双河镇村民温云宏每天用电泵从一口深20多米的井里抽水。每次断断续续抽半个小时,可以灌满家中的大水缸。每天抽两次,够家里几口人煮饭、洗衣服等等。

  这是荣昌县政府“红层取水”工程的一部分。去年炎旱后,荣昌县政府在农村住户的屋旁打了3万口深井。高温导致土壤失墒,棍子插进土里50厘米,不见一点水汽,原先6~7米深的水井只能留一滩水渍。2007年,重庆市计划再打井1万口,要以此解决10万人的饮水困难。

  为了防止水分蒸发,温云宏用几层塑料布把井口包得严严实实,上面还压上了一块石头。但是这点井水救不了屋侧的几亩水稻。因为开春以来一直没有雨水,水田里没有一丝积水,秧苗只移栽了3/4。温云宏的老母亲拔下一棵秧苗,在田边奔走着向人展示它们夭折的命运:“根部已经长到半指高,早就过了移栽的节气,现在只能等它们干死。”

  从炎旱到春旱

  荣昌县是重庆地区2006年高温干旱的重灾区,重庆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处长王振智告诉记者,如果去年9月那场救命雨还下不来,就要动用火车往这个县城送水了。高温给这个地区的影响并没有随着那场秋雨而结束,它消耗掉了荣昌县蓄水库80%的水量。而自此之后直到现在,荣昌县的降水量仅为100毫米。这么点儿雨水,早就被开春之后异常的30℃以上高温给消耗掉了。

  离开重庆主城区,沿高速路往西,触目之处,都是西南地区平常的初夏景象。路边不时闪出一小片枯死的竹子,几树一半绿叶、一半焦黄的芭蕉,水田里的蓄水流尽,一些荒地还张着干裂的口子……

  这些经历了去年的炎旱、并经历着今年春旱的田野里,正在书写着物种进化论。曾经在这个区域的气候变化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重要作物,在经历两季的异常升温和干旱后,开始不适应这片土地了。荣昌县救灾办主任秦景英告诉记者,本来被归为耐旱作物的竹笋,今年减少了70%。桑树大面积干死,这一季蚕农本该有2700多张蚕种,今年登记的只有20多张。开春的水量只够50%的水田插秧,种下的水稻又干死了39%。有11万亩大葱田改种了更耐旱的玉米。

  荣昌县内最大的一条河——濑溪河,水面急剧下降,岸边裸露出一大摊枯黄的水草。由于上游的大足县也是干旱重灾区,濑溪河已经部分断流,成为几段内河,死水上布满了浮萍。

  记者了解到,由2006年的炎旱递延下来的春旱,影响了重庆30个区县。其中111个镇乡、638个村、117.57万人、85.83万头大牲畜仍存在临时饮水困难。荣昌、永川、大足这些地处渝西的县城,居民用水依然靠送水解决。

  特殊的“水利设施”

  一些延续着古老的气候规律运行的水利设施,都在遭受着气候变化的嘲弄。重庆的传统雨季是5月和6月,开春因为怕4~5月的汛期,重庆市水利局让农民们不要蓄水太充足,以防洪水。结果这个季节,雨水并没有到来,“双河镇从去年9月到现在的降雨量,总共只有45毫米。”刘定朝说。

  王振智去年一年都在忙着新水利设施的修建。2006年的高温大旱之后,重庆市投入了70亿元人民币用于水利修建。其中包括各种等级的水库、修塘坝、打井、截潜流。

  但重庆周边大部分区县还属于“吃饭财政”,水利的修建还遵循着“经济有利”的导向。政府投资的水利修建种类还局限在中小型水库,以及给农田集中供水的干渠;而散布于城市辐射末端的山区农户,他们的饮水和农耕用水,还没有一个万全之策。

  春雨的时节已过,夏日的高温将至。刘定朝和村民们也修建了一些小水利进行自救。大石堡村每栋房子外都砌了一个水泥大缸,作为储备生活用水。由于露天放置,水池里已经长出了一坨坨绿幽幽的水苔,粘稠的水面上不停有小昆虫起降。

  双河镇政府还投资了十几万人民币,整修了山腰的一个堰塘。这是全村人的水源,但从2006年夏季以来,它就成为了一口大土坑,塘底的裂缝清晰可见。而在双河村,临近的一家兵工厂的生活废水也被用石头砌成的堤坝拦成一个水塘,以供村民用。

  双河镇的高处还有一个提供全镇生活用水的水库,记者到这边采访时,其存量只够维持全镇半个月的用水。“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生活用水的水库断水。”刘定朝说。“气象预报说过几天有雨,我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了。要是雨下不来,那就没办法啦。”刘定朝撸起袖子,露出黝黑的手臂——这是去年在高温天气下扑灭山火、在60度的工作环境里骑摩托车送水时留下的印记。★

  中国要完成5年降低单位GDP能耗20%的目标,需要科学的政策设计,同时也需要居民切实转变消费方式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6月22日 15:47:10
4楼
减排目标如何实现
减排目标如何实现

  ★ 本刊记者/李杨

  6月2日,德新社报出消息:美国总统布什暗示,美国可能会同意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确立一个广泛的国际目标,条件是中国、印度等能源大国也加入到这一努力之中。

  这是多年来美国政府第一次对《京都议定书》做出“积极”回应。报道的副标题把布什的这一计划表达得更加直白——“核心是把中印等发展中国家拖入谈判”。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能源组织最近发布的报告称,预计到200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减排的呼声很高。布什计划可以被看作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受到国际压力的一个最新注解。

  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谈判的中国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向媒体坦承:“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吕学都认为,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压力并不单单来自国际社会,国内的能源安全问题压力更大。过去20多年,中国的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耗速度和GDP增长速度之比)一直保持在1以下,而2002年到2005年之间,能源消费的总量和强度都在上升,能源弹性系数一度达到了1.5到1.6之间,也就是说,中国GDP保持每年10%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则达到每年15%。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其中,2006年的目标是下降4%左右。然而,作为“十一五”开局年的2006年情况并不乐观,单位GDP能耗仅下降了1.23%,和年初预定4%的节能目标相去甚远。

  “虽然‘十一五’规划中的这个减排降耗目标是我们的国内政策,但它也是中国传递给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信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迎对本刊说。

  5年降耗20%:一个可行的目标

  就在《参考消息》刊登德新社消息的第二天,6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中国在八国集团(G8)德国峰会召开之前,公布一项期待已久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是为其环境政策进行更为积极的国际辩护。

  在《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中国承认,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此外,报告披露了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报告进一步指出,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但本来,在相当一部分专家眼中,5年降耗20%的目标并非高不可攀。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算了这样一笔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用能源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平均每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以上。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45%;火力发电煤耗、生产每吨钢可比能耗和生产单位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了11%、29%和21.9%。

  尽管如此,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依然仅仅只有33%。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

  因此,无论是横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是从自身纵向发展看,中国节能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6月22日 15:47:22
5楼
  降耗目标没完成:谁之过

  对于2006年降耗目标未能如期实现的原因,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在此前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主要责任在地方决策者身上。这位知名环保专家说,一些地方部门嘴上说环保重要,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变样了,仍然是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

  山西省环保局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为曲格平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撑。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和他的两位同事郁聪、白泉对山东、江苏、山西三个能源消费大省调查后发现,地方追求更高GDP的压力巨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难以实现。

  他们在2006年11月的《中国能源》杂志上撰文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5%的目标,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规划中,GDP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规划目标,平均GDP的增速在9.9%。不仅如此,地方还层层放大GDP的增速,相互攀比现象严重,一方面和相似的省市比,另一方面和以前达到过的速度比。不少市县提出GDP增长率要达到14%~16%,甚至更高。在这种状态下,什么项目能快速拉动GDP的增长,就上什么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成为口号。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顺利是没有实现年度节能目标最重要的原因。”周大地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这样,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

  周大地在报告中分析,造成地方一味追求GDP的原因,与1994年后实行的中央和地方分税制有关。分税制实施后,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分划归了中央。实施分税制后的当年,中央的财政收入比上一年增加200%,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例由上年的22%急升至56%。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比重不断减少的同时,支出比例却不断加大。地方由于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支付教育、社会保障等费用,不得不拼命上项目,以增大地方GDP。

  需要科学的政策设计

  陈迎指出,中国减排指标是一个自上而下提出的目标,在缺少科学评估和具体行动方案的情况下被分解到各个省,然后推动整个社会去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科学决策还不够。

  一位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佐证了陈迎的说法。宁夏的代表抱怨中国东西部省份减排指标分配不合理,称东部沿海省份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移到西部,是西部省份完不成降耗指标的原因之一。这位专家还向本刊透露,去年承诺减排指标最高的吉林省,是在没有事先做好评估的前提下,盲目认领指标的。吉林相关领导曾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请教,吉林能否完成地方GDP能耗下降30%的指标,发改委专家说没经过调研无法评估。尽管吉林对于减排指标心里没底,但还是仓促认领了指标。

  陈迎说,英国有一套促进企业减排的政策,对中国很有启发。英国政府首先聘请咨询公司,对主要部门的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潜力等进行详细评估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节能降耗目标,然后将这一目标分解到各个工业部门。

  对于企业,英国从2001年起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税使企业的燃料费用普遍增加10%到15%。同时,为了鼓励减排,政府又规定了一些税收减免措施,比如,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若完成规定的减排目标,可以减免80%的气候变化税。另外,政府根据《京都议定书》排放贸易机制,在英国国内设立减排交易平台,让企业之间进行排放指标的交易。再有,政府利用征收来的气候变化税的部分收入创立碳基金,为企业提供贷款、审计、培训等服务。

  英国的各种政策工具给企业一个强烈的信号:气候变化不仅是国际社会和主权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经营战略问题,必须把气候变化作为生意的一部分来做。

  转变个人消费方式

  陈迎提醒,一个节能降耗的方面目前被极大地忽视了,那就是转变个人的消费方式。“能耗不仅仅是用电、开车这样的直接能源消耗,”她说,“还包括居民整个消费方式所影响到的间接能源消耗。”

  丹麦技术大学的乔根(Jorgen Stig Norgard)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能源消耗”的概念。他在《从我做起——走向低能耗社会》一书中写道,家庭的直接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照明和家用电器使用的电、取暖和生活热水所用的热量以及汽车和摩托车所用的燃料,但家庭同时还有一种间接的能源消耗,比如购买一块地毯、一份保险、一捆白菜或一幢房屋,都将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因为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以上各种东西都要消耗能源,购买得越多所消耗的能源也越多。

  据陈迎研究,在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中,工业占70%,居民占10%,剩余部分被交通、农业等消耗掉了。但工业产品最终还是被人购买并消费。从最终结果看,居民能源消费能占到50%到60%。

  “我们现在只想到随手关灯,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少开一天车,这只是减少了直接能源消耗。而我们使用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的生产过程和垃圾处理过程都将消耗能源,这是间接能源消耗。”

  陈迎给记者出示了国外的一张能量消耗分析样本,举的是一台电冰箱的例子。一台电冰箱每年的直接能源消耗为1854兆焦耳,而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间接能源消耗(包括生产、贸易、运输、垃圾处理等)是3484兆焦耳。总体计算,如果正常使用15年,这台电冰箱平均每年消耗能源2086兆焦耳;而如果这台冰箱只使用5年的话,它平均每年消耗的能源就达到2551兆焦耳,每年高出465兆焦耳。

  “眼下青年人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处在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消费观念,特别需要看到的是,中国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允许我们追求过度消费。”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6月22日 15:47:52
6楼
陕西农民自掏10万元奖励造林者
新华网西安6月15日电(记者 丁静)陕西省靖边县黑龙沟村造林大户李生强,近日拿出多年积蓄的10万元设植树造林奖励基金,鼓励乡亲们植树造林。

  李生强坚持植树造林20多年,为4000多亩山川披上了绿装。多年的造林实践,使他坚信植树造林不仅能改变生存环境,从中获取收益,而且能带动养殖业的发展。因此,他决定拿出多年来积攒下的10万元钱,作为全村植树造林的奖金,鼓励大家都来植树造林。

  从2007年6月1日起到2010年10月,凡本村或邻村村民按国家要求积极植树造林者,李生强个人以每亩5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届时由村委会组织验收并监督兑现奖金。

  李生强称这是“绿荫行动”,目的是为家乡所有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荫”及子孙。“绿荫行动”一提出,就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从6月1日开始,已有12户村民和李生强签订了近2000亩造林合同。

  李生强说,尽管自已提供的奖金数量很少,但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引起大家对造林的关注,带动村民都来植树。
回复
fdx2112
2007年06月22日 16:42:49
7楼
都是人类自己作茧自缚,这样的事情今后看来还会更严重。。
回复
goyc
2007年06月22日 18:12:18
8楼
这是国家气象局长郑国光先生国际斗争的胜利!

继续吧,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6月22日 19:34:37
9楼

谈到死了,嘻嘻!
可是我们做环保的死的时候会安心吗?
壮志无头绪,报国无门路……
回复
扮猪吃老虎
2007年06月24日 21:19:52
10楼


很多领导者却不关心啊,只是想着自己的政绩……
回复
tianlei810209
2007年06月25日 10:22:48
11楼
领导们向关心也不敢,因为上面没有强调过!
下梁不正,主要原因是上梁歪!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