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如何调整次梁配筋才算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
东来东往007
2012年09月27日 10:11:11
只看楼主

最近读了《刚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和体现》一文,其中有一句:“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在次梁的配筋量及配筋方式上会给予一定的考虑, 而不是绝对地按照计算结果来配筋。”这里的给予一定的考虑,应该怎么样去理解呢?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对电算结果进行一定放大,这是否反而是一种错误呢(比如当主梁刚度远大于次梁刚度,次梁配筋时)?希望高手留下宝贵意见,谢谢。

最近读了《刚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和体现》一文,其中有一句:“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在次梁的配筋量及配筋方式上会给予一定的考虑, 而不是绝对地按照计算结果来配筋。”
这里的给予一定的考虑,应该怎么样去理解呢?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对电算结果进行一定放大,这是否反而是一种错误呢(比如当主梁刚度远大于次梁刚度,次梁配筋时)?
希望高手留下宝贵意见,谢谢。
免费打赏
双鱼佩
2012年09月27日 10:22:16
2楼
对于次梁的设计,个人观点最关键的一点可能就是如何设置铰接点的问题,这个牵扯到的配筋结果影响很大,有经验,指的就是如何设置铰接,由于工程的不同,铰接点的位置也不同,设置合理,既可以达到节省钢筋的目的,还能有效保证结构安全,不至出现裂缝。设置的方法个人认为主要看框架的受力与刚度。具体操作只能是经验了。
回复
zhenliulian
2012年09月27日 10:42:51
3楼
楼上说的有道理,次梁的传力途径越简单明了,受力越简单,其配筋可能节省或者改善结构的整体性能。点铰的位置、数量就关系到传力的途径。一般都是次梁传主梁或者墙,不传连梁。另外次梁的布置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横向、纵向或者十字交叉等。楼主可以建个模型,对比不同布置、点铰数量和位置时,次梁、主梁和板的配筋变化情况。其实实际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不同的建筑类型也有不同的布置方式。主要看结构类型、跨度等。总之,好的工程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不同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咯。
回复
感觉自己萌萌的
2012年09月27日 11:00:07
4楼
还是要自己亲自多做实际工程,不同结构,不同工程,不同计算软件,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有些东西要慢慢自己体会,不能纸上谈兵
回复
欧尼先生
2012年09月27日 17:13:23
5楼
我也想知道,求高手指点
回复
小狼
2012年09月29日 14:12:19
6楼
还是自己去慢慢实践,这个相对于我来说太深奥了。
回复
luzhiwei2005
2012年10月04日 00:50:33
7楼
比如当主梁刚度远大于次梁刚度时,次梁配筋类似于悬挑梁,配筋结果不合理,应将次梁点铰接计算。对于框剪中与墙相连次梁可按铰接计算。但铰接也不应太多,在实际地震中次梁对结构整体还是有贡献的。但对处于传递地震力和结构刚度整体性的梁,不应点铰接。个人画图时一般都是首先满足电算配筋结果,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放大一部分梁配筋。
回复
xiaoyangxiaoyang
2012年10月04日 10:32:36
8楼
回复
zlx1223
2012年10月05日 21:51:49
9楼
回复
wshj1016
2012年10月06日 12:15:23
10楼
要根据具体的次梁受力情况,以及预期情况的受力状态,不是简单的加筋或减筋,更不能根据结果简单的铰接或刚接。
回复
hyp1962
2012年10月07日 14:12:43
11楼
主、次梁的概念是基于过去手工计算的时代所定义的,从而带来现在次梁边支座是否点铰的争议。(真实结构是按变形协调理论来分配内力的,这里的变形所对应的刚度应该是弹塑性刚度而非弹性刚度。)
所谓经验无非是过去设计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在手工计算的时代,次梁边支座是均按铰处理(按刚接与实际偏差太大,按弹性约束计算就太麻烦了),实际配筋时下部钢筋按计算确定,上部负筋按构造(详见混规)确定;在现在上述经验依然有效,只是在次梁边支座不点铰时(此时是按弹性约束计算的,与刚接并不相同),要将下部钢筋适当放大。

[ 本帖最后由 hyp1962 于 2012-10-7 14:16 编辑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