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淡淡,茶水清清
silence628
silence628 Lv.12
2007年05月08日 13:39:38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五一过后,不论是加班还是出外旅游的同志们,肯定都疲劳不堪~在此,本人献上清清茶水,品品人生,为大家解解乏~~~

五一过后,不论是加班还是出外旅游的同志们,肯定都疲劳不堪~
在此,本人献上清清茶水,品品人生,为大家解解乏~~~
免费打赏
扮猪吃老虎
2007年05月08日 14:44:24
12楼


谢谢老板娘的好茶,我非常喜欢!
回复
北冰洋
2007年05月08日 15:07:06
13楼
天一点点热起来了,清凉解暑的红茶绿茶开始受欢迎了……
回复
水锤
2007年05月08日 17:27:21
14楼
茶馆里的才子佳人还真不少.我对一首宝塔诗印象比较深,转给大家看看

赋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回复
水锤
2007年05月08日 17:45:24
15楼
茶之道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可酒总是浮燥,而不安…而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清醒而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和谐而自然的关系。以茶励志,是人与人沟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
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茶联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茶境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人更有情。

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茶为嘉木”,理所当然首先属木。此木为阴柔之活木,吸日月之精华,受山川之灵气,得水土之滋养,春 生旺而冬墓库,方位东方青龙,即八卦里面的震位。採下的茶青(嫩叶),经炙热铁锅“杀青”,揉捻后慢火 烘焙成干茶。木遭金克伐,又被火泄气,性质大变,乙庚合而化金,制成的茶反而隐然有金之形体:您看无论 是“银针”,还是片片如剑锋的“龙井”,还是“美如观音重如铁”的“铁观音”......尊驾敬请留心观察,必 有同感。 冲泡茶叶有两大主角,少其一皆不可:沸水,陶或瓷制茶具。陶瓷乃陶土经几千度高温的烈火烧就, 此火刚阳猛烈,为丙火,其精神附于陶瓷之上;水由柴薪或灯烛之火煮沸,此火斯文温和,为丁火。及至冲 泡,水生木而火克金,丙火去其质而丁火去其形,双管齐下,于是,芽叶舒展而青翠欲滴,云雾缭绕而清香扑 鼻......啊哈!茶谜言,“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果不其然哪! 阴阳五行配以五脏经脉 即是中医之理论基础。中医和命理都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身强体健,命成运亨。茶 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与众不同的制作过程,别具一格的冲泡方式
回复
水锤
2007年05月08日 17:46:14
16楼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这个对子还真的不错啊
回复
水锤
2007年05月08日 17:46:35
17楼
斗茶的故事

  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宋代茶宴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嗜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宋徽宗对茶颇有讲究,曾撰《大观茶论》二十篇,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中都有记载。一些地方官吏和权贵为了博得帝王的欢心,千方百计献上优质贡茶,为此先要比试


茶的质量。这样,斗茶之风便日益盛行起来。

  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面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早出者为负,晚出者为胜。

  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温庭筠《采茶录》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苏轼也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根据古人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烟和异味。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却那样默契、和谐和统一。

  除了茶本身、水质和火候外,斗茶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宋人谓之“点茶”。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等程序。即首先必须用微火将茶饼炙干,碾成粉末,再用绢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候汤即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经·五之煮》)。宋代点茶法同样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蔡襄·茶录》),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度,才能冲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汤。

  如此精细繁琐、颇多讲究的斗茶习俗对人的耐心而言,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们今天恐怕很难理解古人斗茶的初衷,好好的茶,为何要与人斗?斗过之后又能得到什么呢?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说:“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种听起来颇为夸张的说法,无疑来自于国家最高领导人宋徽宗的积极倡导。这位没有建立什么武功的皇帝其实也有一种亲临沙场的梦想,这种蔚然成风的“茗战”,不就是一种最好的解读?

  提瓶卖茶

  我国最早的暖水瓶出现于北宋后期。这种暖水瓶也称“暖水釜”。在宋代的餐饮业中,商贩们冬夜“提瓶卖茶”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行当,他们所用的“瓶”就是保温的暖水瓶。因为如果用的是铁或瓷制成的瓶子装满茶水,即使在茶瓶的外面包裹厚实的棉被之类,在极寒冷的冬天,也会很快变凉的。

  蔡襄在《茶录》中说:“凡欲点茶,先须燲令热,冷则茶不浮。”这也在一个侧面证明了暖水瓶在当时的存在,如果没有暖水瓶,如何斗茶?

  宋时暖水瓶的构造是用玻璃为胆,水银为裹,其基本样式为: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还有把手,与现代的没有太大差距。据说,皇帝还将这种暖水器皿赐给出嫁的公主。由此可见,使用暖水瓶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