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沈珠江院士-莫把虚构当真实
freestar
freestar Lv.5
2004年05月03日 18:08:23
只看楼主

莫把虚构当真实 --岩土工程界概念混乱现象剖析 No confusing fiction with reality -Analysis of misunderstanding of some concept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沈珠江 中国分类号:N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3)06-0767-02

莫把虚构当真实

--岩土工程界概念混乱现象剖析

No confusing fiction with reality

-Analysis of misunderstanding of some concept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沈珠江

中国分类号:N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3)06-0767-02

作者简介:沈珠江(1933- ),男,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1960年在前苏联获副博士学位,中科院院士。主要从事土体极限分析,土的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0 前 言

分析和综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牛顿力学中取脱离体的方法就是力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析可以区分为实体分析、成份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几种。结构力学中取脱离体和连续介质力学中取微元进行分析都是实体分析。矿物分析、颗粒分析和把土体分成水体和骨架两部则属于成份分析。显然,这些分析过程中许多概念都是虚构的,即只存在人们头脑之中。真的把构件从结构中取出,结构就会坍塌。连续体中取出一个微元也是不现实的。在这些虚构的分析过程中人们虚构出许多概念来,例如,离心力、惯性力、浮容重、渗透力、超静孔隙压力等。这些虚构概念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为了表达更加简约,例如离心力和浮容重,二是为了理解更深入,例如渗透力和超静孔隙压力。但是这些虚构概念的出现也容易带来概念混乱的副作用。例如离心力,如果你从字面上去理解,以为这是离开旋转中心的一股力,一旦转体与中心脱开,转体就会沿半径方向抛出去。那就错了。因为实际发生的是转体沿圆弧切线方向抛出去。

最近李广信教授的"案例趣谈"一文(《岩土工程界》2003年第6期)中指出的有些错误现象就是概念混乱造成的。陈津民教授的文章(《岩土工程界》2003年第9期)中指出的某一教科书中错误论述也是概念混乱的典型。李广信在"浮力计算与黏土中的有效应力原理"一文(《岩土工程技术》,2003年第2期)中更对某一作者的概念错误提出了批评。笔者主持岩土工程学报多年,以许多稿件因概念错误而退稿一事更有感触。本文尝试对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进行剖析,这对读者避免今后再犯类似错误也许不无裨益。

1 渗透力或动水压力

岩土工程界概念混乱现象最主要表现在渗透力或所谓的动水压力的应用上。自从岩土工程学报1982年第3期上发表毛昶熙的1篇论文。更有甚者2002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还把考虑动水压力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纳入强制作规范。

其实,正如在讨论1982年毛的论文时就有专家指出,在1948年出版的Taylor著土力学中,早就把渗透力算法与孔隙水压力算法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两者是等价的。但渗透力是矢量,孔隙水压力是标量。矢量的处理比标量麻烦,这是常识。而且渗透力是体力,孔隙压力是面力,体力积分后才得出面力。面力的计算当然比体力的计算简便。可是有人偏偏与"科学崇尚简洁"的原则背道而驰,舍简求繁地去发展考虑渗透力的边坡稳定算法,似乎还是什么创新的成果,岂不笑话。

此外,笔者还见到一篇论文稿,申言Terzaghi固结理论中忽略了渗透力的作用,需要修正,并推导了新的固结方程和相应的了解。据笔者了解,这样的"创新"也还不是第一次。

笔者推测,许多人热衷于渗透力的研究,可能与对"土骨架"这一名称的不正确理解有关。饱和土体由固体颗粒和孔隙水组成,这是常识。但是土力学中把饱和土体划分成土骨架和水体两部分,却完全是虚构的,土骨架并不是固体颗粒所占的空间。这种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渗流分析的需要。因为渗流理论中的流速定义是通过单位土体面积的流量,而不是通过单位孔隙面积的流量。有的文献称之为比流量,似更确切。

因此.这一流速不是真实的孔隙水流速度。其实,流速定义中忽略固体颗粒与应力定义中忽略孔隙,是完全相当的。渗透力方法的鼓吹者把虚构的土骨架当作土坡稳定分析的对象,而不去分析真实的土体,其不合理性是不言自明的。至于动水压力,这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不恰当的名字。因为压力一般理解为作用面上的法向压强,而渗透力则是作用于土骨架上的切向拖曳力、显然,把渗透力称为动水压力更容易造成混乱。

2 浮容重和有效应力

浮容重的定义是单位体积的土体重减去同体积的水重(即浮力),而不是仅仅减去孔隙水重,因此,浮容重这一概念与土骨架的概念是相当的,都需要把固体颗粒所占这一部分体积的等量水体去掉。土力学中之所以广泛运用浮容重的概念,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简化有效应力的计算,即一次算出有效自重应力来,而不必分两步走,即先算出总应力,再减去孔隙压力。这也是"科学崇尚简洁"的例证。这一简化算法在无渗流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有渗流条件下则只是近似的。土坡稳定分析通用的办法是对浸润面以下和坡外水面以上土体,滑动力按饱和容重算,抗滑力按浮容重算。滑动力按饱和容重算,说明分析的对象是整个土体而不是土骨架.而抗滑力按土骨架
免费打赏
freestar
2004年05月03日 18:10:23
2楼
这篇文章有些争议,但是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明确最基本的问题,是最重要的。
回复
豌豆
2004年05月03日 19:13:23
3楼
南京水利科学院的牛人吧?
回复
z2004
2004年05月04日 22:37:23
5楼
好多概念的确容易混淆,关键是某些人以混淆为乐。科学是在辩论中进步的,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沈院士的该文发人深思。
回复
eriu
2004年05月19日 19:40:23
6楼
9494
回复
leez2008
2008年12月09日 10:57:24
7楼
谢谢楼主了,水利人就是要象这位楼大哥一样,互相交流,水利事业才能更快的发展。我向你们
致敬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