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京杭大运河的命运,按照遗产的价值来看实际上是一点一点往下走,往消失方向走。什么时候就没有价值了呢?很近很近了!我估计如果不全力以赴,顶多还有三年的寿命。” 当象征着现代文明的飞机、火车和汽车逐渐取代轮船,悠远绵长的中国水运史也被无情抛入遗忘的角落。 即便是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工程的京杭大运河,也随着萎缩的河床和枯竭的流水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今年“两会”期间,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一份关于加强大运河申遗保护的提案,才重新勾起公众对大运河的模糊记忆。
当象征着现代文明的飞机、火车和汽车逐渐取代轮船,悠远绵长的中国水运史也被无情抛入遗忘的角落。
即便是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工程的京杭大运河,也随着萎缩的河床和枯竭的流水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今年“两会”期间,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一份关于加强大运河申遗保护的提案,才重新勾起公众对大运河的模糊记忆。
此时,这条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已经静静流淌了近2500年。
如同提到万里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样,人们谈及京杭大运河自然会联想起隋炀帝杨广。公元605年,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一声令下,数百万国民手起锄落,耗时六年贯通了这条供其南下游乐的运河,却也奠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京和杭州为两端的运河轮廓。
如今,堪称水利工程奇迹的京杭大运河依旧保持着多项世界纪录:论长度,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论历史,比巴拿马运河早2245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64年。
“没有运河就没有北京城。”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如此评价。同样的话也适合大运河沿岸2000余座城镇,包括北京、天津、沧州、济宁、扬州、镇江、无锡、苏州、杭州等因运河而兴盛的名城。如运河末端杭州城,正是倚借通江达海的大运河,在唐时与广州、扬州并称中国三大通商口岸;南宋时期,江南“漕运”鼎盛,杭州人口突破124万,跻身世界十大城市行列;明清、民国时期,运河两岸官办粮仓集聚,获誉“天下粮仓”……
沧海桑田。曾承载着无数帝王将相、富商大贾、布衣百姓,见证中国数千年发展历程的千里大运河,繁华不复。如今的大运河,通航功能已失却一半——山东济宁市以北段河水几近枯竭,空有其名,济宁以南仅有877公里可全年通航,但载运能力已大不如前。更遗憾的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曾经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商铺连绵的运河沿岸风光已成记忆。
不过,在很多人眼里,运河虽然残缺,却依旧美丽。“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可与长城媲美。”为运河申遗奔波了21年的老专家郑孝燮和罗哲文的话,不仅是对运河价值的评判,也应和着很多人心底的呐喊。
当一抹斜阳穿越高楼大厦,照射在千年古运河上,申遗成败与否似乎已变得不再重要。大运河所有的遗产,都应珍藏在我们心里。
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在扬州修建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这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公元587年,在邗沟的基础上,隋文帝杨坚在扬州开山阳渎,对邗沟裁弯取直,开展漕运。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
●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400多公里。至此,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的全长2700多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已经形成。
●至公元1289年(元朝至元二十六年)6月,会通河开凿成功,从东平县安山到临清的御河,共长125公里,此段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
●至公元1293年(元朝至元三十年),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全长80多公里。这样,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驶到北京城内,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兰考的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漕运完全废止,大运河的辉煌逐渐消失。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2002年12月27日,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运河长江下游的水可以被输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
●2006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