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 9:36 来源:新华网据兰州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兰州市目前每年的废水排放量为1.6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4315.79万吨,生活及其它污水1.24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均未达到国家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黄河兰州段在环保方面存在3大“软肋”,很难保证不会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污染事故。这些“软肋”也许比较特殊,但人们仍可从中对黄河污染问题“窥一斑而知全豹”。 软肋之一:排水网络异常复杂
据兰州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兰州市目前每年的废水排放量为1.6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4315.79万吨,生活及其它污水1.24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均未达到国家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黄河兰州段在环保方面存在3大“软肋”,很难保证不会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污染事故。这些“软肋”也许比较特殊,但人们仍可从中对黄河污染问题“窥一斑而知全豹”。
软肋之一:排水网络异常复杂
兰州市地处“两山夹一河”的狭长河谷地带,夹在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中间,黄河自西向东穿越城区45公里。特殊的地理条件让全部排洪沟道均与黄河相连。兰州市建委统计显示,黄河两岸共有81条山洪沟道穿越兰州市城区,其中53条是泥石流沟道,流域总长度达3648.31公里,汇水总面积2179.83平方公里。
近两年来,兰州市加大了对排洪沟内淤积物的清理力度,但记者采访中仍看到,由于多年来未发生过洪水,市民们便在许多排洪沟两侧建造了房屋,而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大多数排洪沟已变为垃圾沟,夏季降雨时,这些垃圾就会伴随雨水进入黄河。
兰州市区中山桥西侧一条宽阔的排洪沟是名副其实的垃圾沟,记者近日从黄河沿着这条排洪沟向南步行不到1公里,就是排洪沟上游的小西湖东街,沟内堆积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一处步行桥下面,就是一个大垃圾场。附近的居民说,由于排洪道附近没有垃圾台,一些住户索性将生活垃圾倒进了排洪沟,长此以往便成了垃圾场。
更重要的是,兰州市还拥有异常复杂的排水管网系统,这些排水管网实际上就是排污管道,它们或与排洪沟相通,或直接伸向黄河。无论哪一种,污水最终都会注入黄河。
兰州市环保局科技法规处副处长康明科说,由于资料缺失,全市排水管网究竟有多少条管道,长度是多少,走向和分布如何,几乎没有人能完全知晓。这些排水管道往往纵横交错,数十家单位可能共用一个排水管,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追查起来如同大海捞针。
此外,部分排污单位还和环保部门打起“游击战”。据统计,黄河兰州段还有五六十处隐形排污口,大多是企业私自开挖的,这些隐蔽的排污口通常白天关闭,晚上集中排污,以逃过环保监测。
复杂的排水网络,让一些企业“放心”排污的同时,也使环保部门防不胜防,如去年11月21日兰州段的黄河水被大面积染红的污染事件,虽然环保部门断定是由一家供热企业排放的锅炉水所至,但时至今日还没有查到责任单位,环保部门的说法是“很可能就此不了了之”。
软肋之二:工业布局不尽合理
环保人士在谈到黄河污染问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规划失策是导致黄河污染的历史原因。兰州是以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工业企业集中在城西的西固区,这种工业布局与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无疑是一对矛盾。
兰州一家大型国企就是这种不合理工业布局的典型代表。这家兴建于1971年的企业,先是在2006年2月份因“每天1万吨碱性废水不明去向;3000吨PVA纤维项目未进行环保验收”而被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然后是12月份将较高浓度的电石渣浆水排入黄河,导致约30公里的黄河被“漂白”。年头年尾的两次环保事件,让这家公司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兰州市气候干燥,黄河是200多万市民日常饮用水的唯一来源,而这家公司竟然位于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上游约20公里处,厂界距黄河仅30米。
2006年下半年,西固区的两家石化企业各发生了一次爆炸事故,一些市民告诉记者,所幸这两次事故都没有对黄河造成污染,否则将又是一个“松花江污染事故”。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明泉教授说,黄河兰州段的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治理速度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一些老工厂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布局不合理,改造成本也很高。
据兰州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副处长刘立华介绍,目前在兰州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还有12个排污口和5座加油站,地表二级水源保护区有19个直接排污口;地下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有3个渗坑,60眼渗井,加油站和油库各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