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指粮食上涨是:国家粮油进出口公司在期货市场,买空卖空的时候操作失误,导致要兑现550万吨的玉米出口合同,于是大量收购玉米出口,导致国内粮食暴涨,大概会造成五亿美元的亏空。 550万吨的玉米合同,相对于中国1亿7000万吨年消耗量,不过才3%不到,影响各种粮食价格上涨10%以上??????中国粮食自2004年始至今连续三年丰收。2006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量将首次突破1万亿斤创历史记录,而去年的这一数字为9955亿斤,需求量增加非常小。为何最大的丰年竟然粮食上涨如此迅猛???
550万吨的玉米合同,相对于中国1亿7000万吨年消耗量,不过才3%不到,影响各种粮食价格上涨10%以上??????中国粮食自2004年始至今连续三年丰收。2006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量将首次突破1万亿斤创历史记录,而去年的这一数字为9955亿斤,需求量增加非常小。为何最大的丰年竟然粮食上涨如此迅猛???
另一则更深入的报道则指:粮价上涨是国家粮食储备公司垄断了800亿斤小麦,囤积居奇,导致价格飞涨。当然还有其他国际粮价暴涨接轨论。《粮储难道不是国企,难道不听领导的指挥,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赚这个昧心钱。
如果按照“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恶规则分析,会不会有更深入的原因呢,有幕后的巨手推动物价上涨呢?
据说通货膨胀有两种:
1、最恶劣的滥发货币引起的。
2、真正商品供应不足引起的。
目前国内粮油价格飞涨的原因何在?某种设想:
中粮储很可能只是大棋盘中的一颗棋子,一个黄盖。医疗、教育和住房三座大山压得老百姓没有花钱的愿望,内需一直上不去,国内精英可谓黔驴技穷。
如果人为制造 粮食供不应求的假象,推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一边可以从垄断价格中直接获取现钞,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可推动物价全面上涨,让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迫使银行内的老百姓的巨额存款缩水,从达到实际上拉动内需的效果,还有……等等好处。 这不是一箭N雕的好事?
这样做,可以使表面上看起来通胀的原因是物资供不应求,又可以避免滥发钞票的弊端, 或者说可以再多发一些钞票。
由此粮价,还有食用油价,煤气,房地产,汽油,电力和水费全面上涨的情况 就好理解了。因为这些物资的价格无一不是垄断,无一不是可以操控的。
以房价为例,原来众多百姓都知道这是虚高,买了就会上当。但是房价如果真的跌了,对GDP,对税收还有银行就是致命打击,甚至会造成全面崩盘。这就是高层左一个条例,右一个指示名义上限制房价,而实际上房价反而高涨的原因。 现在油、煤、电、水和粮都涨上来之后,房价却不显得那样虚了。不改变土地垄断的根本政策,却反而出台限制土地出让的政策,人为造成土地供不应求,这房价还能下来吗
这些操作只有在资源绝对垄断下,才能进行。这些逆市场的行为也只能出现在中国。
再回头看一下,前几个月,网友关于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还是外升内贬的讨论,答案不是已经摆在面前吗? 只不过出人意料,来得太快了一点。
现在的涨价是因垄断而起,非物资供不应求(中国的现状是生产力过剩),是受到操控的。 某些人认为这种人为的通货膨胀不是洪水猛兽,恰恰相反,这是一剂良药。
具体操作如下:垄断机构借助政策、银行专项贷款或者财政拨款,大幅采购或者控制某项物资,囤积起来。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是无法与之竞争的。结果是市面供给不足,于是涨价,这些机构再以垄断价格慢慢销售。你不买不行的,这些物资属于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当发现民众的耐受力快到了极限,危机可能要爆发时,马上适度放出物资泄压。 如此反复操作,就可以将百姓的财富慢慢稀释,再加上其他的垄断政策,达到延缓最后危机到来的目的。操作的目标可能就是物价涨幅15~20%/年.
最近媒体上的消息越来越证明这种推测可能就是事实。2006-12-23日,中粮储销售临时存储粮86.8亿斤以平粮价《中国销售临时存储粮86.8亿斤稳定粮价 》。86.8亿斤粮食仅占中粮储垄断800亿斤小麦的10%,真正解决市面缺粮的现状,靠这10%够吗?而且还是竞价拍卖的高价粮。如果真的是开仓放粮,平抑物价,为什么不销售40,60,80%???
再看《国办发通知要求: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市场-2006年12月14日,第二条: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把握好国家存储粮食公开竞价销售的节奏,既要做到保证供应,又使粮价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而《领导决策信息》杂志2006-12-25日的文章《谨慎期待粮价上涨可能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直接验证了本文的观点。文中理性看待粮价上涨一节中提出:“如果以粮食价格合理上涨带动CPI-(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这不仅能够推动整个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通过粮食价格上涨来调整或缩小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当然同时还要“密切监测粮价走势,确保粮价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做到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又保证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再加上最近媒体发布的大量涨价政策,给本文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作者:波波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