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本试验来探索两级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对可溶性有机物及氮磷的去除能力,特别是在生化处理阶段之前加入了水解酸化和兼氧反硝化过程,欲通过实验确定其处理能力和可行性。处理工艺如下:水解酸化→兼氧反硝化→好氧MBBR(一级)→活性污泥→好氧MBBR(二级)→沉淀→排放1、水解酸化阶段可以将纤维素,淀粉,蛋白质,脂肪酸化,转化成小分子化合物,也能将合成高分子物质转化为易于好氧生物降解的低分子化合物.提高有机物的可生化性,使其易于下一步好氧生物的分解。一般来说酸化池不需要曝气和搅拌,属于厌氧环境,也没有异味和气泡,且对致病菌的去除率也较高,有利于改善处理站周围环境质量。
处理工艺如下:
水解酸化→兼氧反硝化→好氧MBBR(一级)→活性污泥→好氧MBBR(二级)→沉淀→排放
1、水解酸化阶段可以将纤维素,淀粉,蛋白质,脂肪酸化,转化成小分子化合物,也能将合成高分子物质转化为易于好氧生物降解的低分子化合物.提高有机物的可生化性,使其易于下一步好氧生物的分解。一般来说酸化池不需要曝气和搅拌,属于厌氧环境,也没有异味和气泡,且对致病菌的去除率也较高,有利于改善处理站周围环境质量。
水解酸化可以在pH值为2—10范围内运行,但是仍存在运行效率最佳的一点。水解酸化池对pH值的变化有较强的耐受性,对水质的pH值有一定的稳定调节作用,主要是由于水解酸化产生挥发性脂肪酸能有效地调节反应池内的电极电位,使出水的pH值处于稳定状态。
2、反硝化阶段完成污水脱氮。原理是硝酸盐氮通过反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来完成的。同化作用是硝酸盐氮被还原成氨态氮,用以合成新的微生物细胞,氮成为细胞质成分。异化作用是硝酸盐氮被还原成NO、N2O、N2等气体,主要是N2。异化作用去除的氮量占总去除量的70%~75%。
异养型兼性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作为载体,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回流混合液中硝态氮还原成氮而释放,所以在缺氧阶段应有充足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因为溶解氧和硝酸盐竞争电子受体,同时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合成和活性,所以在缺氧段应使溶解氧小于0.5mg/L,大概在0.2—0.5mg/L左右。混合液回流比(内回流)控制在300%~400%时反硝化效果较佳。缺氧段反硝化反应可在5~27℃进行,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适宜温度为15~35℃。适宜的pH是6.5~7.5。
反硝化反应除在反消化池中进行,同时也发生于附着生物膜上和脱落的生物膜上。
如果希望反硝化阶段效果明显,消化阶段就应进行得更加彻底。自养型好氧硝化菌存在于好氧区,如果污泥负荷较大,降解有机物的异养型好氧菌超过硝化菌,使得氨氮硝化不完全。自养硝化菌的增值速度比异样好氧菌的最小增值速度小得多,所以污泥龄应尽量长一些。因为高浓度溶解氧会抑制硝化菌的硝化反应,但溶解氧太低也会限制硝化菌的生成率,适宜硝化的浓度是0.5—0.7mg/L,但实际应控制在2mg/L才能较全面地完成处理任务。好氧段硝化反应的最适温度在30~35℃,在5~35℃是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小于5℃时硝化菌生命活力停止。好氧硝化段对硝化菌的适宜值是7.5~8.5。
3、将MBBR和活性污泥工艺进行组合,即HYBASTM工艺,它具有活性污泥工艺和流动床生物膜TM的优点:
a、自氧菌的硝化主要出现在附着生物膜和脱落的生物膜上(60—80%),而异氧BOD去除则由活性污泥混合液完成。可能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
b、脱落的生物膜落入活性污泥混合液中,产生(自动的)消化污泥接种作用,强化了系统抗冲击作用。
c、在各曝气池中由于活性污泥泥龄均较短,特别是生物填料本身对丝状菌的过滤作用,几乎不会存在膨胀现象,污泥沉降性能优良。
d、不像其它固定生物膜工艺,不存在红虫等后生动物在生物膜载体填料上生长的现象。
e、生物除磷通过适当结合厌氧区和短泥龄好氧区而实现并得到强化(而活性污泥中硝化的长泥龄往往不利于磷的好氧吸收)。
f、短泥龄下的生物膜上的硝化使好氧池容积相对活性污泥工艺要节省50—70%。
g、出水水质稳定,冲击负荷较大的环境因素下运行依然较稳定。
h、管理简便,只需控制DO,碱度,氨氮及总氮浓度等几个参数。
但其缺点是实际建设中初期基建费用较大,在初期资金紧张且进水负荷未达到设计满负荷时,可考虑分期建设。本试验在初期运行阶段由于实验室分析设备不齐全,无法验证实际脱氮除磷效果,无法检测每日各阶段BOD去除率及污泥指数,所以该工艺对于特定废水的实 际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