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结构设计一贯的传统和经验,主梁的高度一般取跨度的(1/8~1/12),梁的截面高宽比为2~2.5。比如说,8.4m的柱网,主梁(框架梁)的高度一般取700~800mm,而宽度取300~400,这样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话,主梁一般就取350*700,350*800或400*800,这样的梁,是非常经济合理的。这样的梁,一般来说,配筋为5根25左右,甚至更少。这么几根钢筋,一般来说,最多排2层,不会多到3层(柱纵筋多于2层以及梁纵筋多于3层,严格来说是不应该允许的),也不会在一层中有很多根钢筋。这样的配筋,无论从设计和施工上来说,是完美的。
但是假如这时候,不做窄梁,而非要做扁梁,比如8.4m的柱网,非要做成600高或者更矮的梁,比如400*600或者600*500,甚至我见到有做到1000*400的,那么这个时候,梁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配筋可能会达到10根25或更大,而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配筋则可能更多。这样会有什么问题?首先,承载力计算的用钢量大大增加;其次,使用极限状态如裂缝挠度很难控制,为了控制裂缝和挠度,又需要增加很多的钢筋;最重要的一点,施工上很难处理,节点处的钢筋太多太密,难以处理,常常影响施工质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梁的刚度,与宽度的关系很小,与高度的关系很大,大家都知道,刚度公式为 。当高度不变而增加宽度时,梁的刚度不会增加很大,而重量和质量则大大增加。在pkpm程序计算结果里也可以看出。当梁的高度不变而宽度增加时,梁的配筋结果很少会变小的,搞不好甚至会有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只增加梁宽而不增加梁高,则刚度没有增加多少,质量和重量就增加了不少,地震作用力也增加了。
所以十年来,我们教材和设计经验都告诉我们,我们要做窄梁,而不是做笨重的宽梁。就好比钢梁,人们一般都会去选择工字钢,而很少会去选择方钢管或圆钢管来做梁,更不会有人去选择实心的圆钢来做梁。这是最基本的力学理念。
梁的经济配筋率一般在0.6~1.2%,做到经济配筋率,则结构的经济成本和建筑需求能做到最优的结合,同时施工上也不会有任何难题。需要指出的是,经济配筋率是针对窄梁的。如果把梁得宽而矮,虽然名义上的计算配筋率还是在0.6~1.2%之间,但是早已失去了经济配筋率的原始意义。因为配筋率虽小,但是实际配筋量是很大的。所以对于宽梁来说,配筋率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参考意义。
2.规范上的条文
我国老规范上,主梁都是按照(1/8~1/12)来做的。但是新高规6.3.1条规定的是(1/10~1/18)。这一条规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常常放纵人们去做宽扁梁。宽扁梁的设计和施工是很有难处的,其成本和代价也是很高的,其抗震性能也是很差的。但是目前设计市场上,人们为了追求层高和净空,常常在梁高上打主意,迫使很多设计人员做宽扁梁,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拙劣设计的梁出现,密密麻麻的纵筋,层层叠叠的箍筋,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梁需要配复合箍筋,现在都出现了。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做宽扁梁。
有些专家和书籍,都没有充分的资料,在没有充分的对国外资料仔细甄别分析的情况下,就大肆鼓吹宽扁梁的好处,我看到有些书籍甚至鼓吹说,宽扁梁的抗震性能比传统窄梁还好!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极不认真的。正是因为大量的这种行为,影响了新规范部分条文的草率和不合理。可喜的是,还是有些专家还是看到了这些问题。所以现在很多新版混凝土教材上,还是采用老规范的(1/8~1/12),新版的混凝土计算手册也没有盲信新高规,还是采用了老规范的(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