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人
yangcan_80
yangcan_80 Lv.10
2006年09月03日 13:59:33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名人繁多,在众若繁星的历史长河里,评出100位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则,有专家已经评出,就让我们欣赏一下吧,看看我们中国人能有几人入选!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名人繁多,在众若繁星的历史长河里,评出100位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则,有专家已经评出,就让我们欣赏一下吧,看看我们中国人能有几人入选!
免费打赏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5:40:40
52楼
第四十七位:奥利弗·克伦威尔
 公元1599~公元1658

  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国议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的人物。

  1599年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亨廷顿。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继续的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除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英国这时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叫做共和政体),临时由一个国务委员会来领导,克伦威尔任国务委员会主任。但是保皇party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支持已被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未来的查理二世。结果克伦威尔的军队成功地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在1652年以保皇party军队被彻底击败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已经结束,建立了一个新go-vern-ment的时机应该到来了,但是还存在着实行立宪政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的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解决。这位清教徒将军能够领导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军队赢得胜利,但是他的威望却不足以解决他的支持者中间存在着的社会冲突,不足以使他们对一部新宪法取得一致意见。这些社会冲突和宗教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冲突使新教徒内部四分五裂并且同罗马天主教划清了界限。

  当克伦威尔开始执政时,1640年组成的议会所保留的成员都属于一个数目不多、无代表性、过于激进的少数派,即所谓的残余议会。起初克伦威尔想要通过谈判来进行新的选举,但是当谈判破裂时,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残余议会(1653年4月20日)。从那时起直到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为止,曾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未能发挥作用。在此整个期间,克伦威尔靠军队的支持来维系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多次试图建立民主政体和坚持拒绝别人给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实行独裁统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的支持者们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使用护国主的头衔统治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五年期间,他在不列颠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再来英格兰定居,在那里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们在三个多世纪以前被国王爱德华一世驱逐出境)。克伦威尔推行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于1658年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但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这种报复的行径并不能掩盖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斗争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想同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相抗衡。当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主义时,顷刻间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给废除了王位。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明确地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从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以来,他的品格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对象。许多评论家指责他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大多数人却认为,虽然克伦威尔在局面失控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独裁统治,但他对民主政体的献身精神是十分真诚的。据人们评述说他从不偏激,从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通常是温厚宽容的。

  我们应该怎样估价克伦威尔对历史的总的影响呢?当然他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英国内战中打败了保皇party军队。既然在克伦威尔初露锋芒之前的战争的初期,议会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败,看来要是没有他,这支军队完全有可能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克伦威尔胜利的结果使民主政体在英国得到了持续和巩固。

  人们不应该把这看作是无论如何都会发生的事件。在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地区都正在朝着更强大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方向发展;民主政体在英国的胜利是逆总的历史趋势而出现的事件,在随后的年月里,英国民主政体的榜样对法国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和最终在西欧建立民主政体都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势力在英国的胜利对于在美国以及英国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民主政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英国在世界上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民主政体却从英国涌向世界的其他某些范围不小的地区。

  如果不是哲学家约翰·洛克对于英国和美国建立民主制度也做出了几乎同等贡献的话,奥利弗·克伦威尔在本册中的名次还要高些。克伦威尔基本上是一个实干家,洛克则是一个思想家,因而很难估计他俩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洛克时代的才智状况来看,即使没有他本人,与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许会有人不久就会提出来。但是假如没有克伦威尔,议会很可能在英国内战中失败。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5:52:10
53楼
1.穆罕默德
• 2.艾萨克•牛顿
• 3.耶 稣

• 4.释迦牟尼
• 5.孔 子
• 6.圣•保罗

• 7.蔡 伦
• 8.约翰•古腾堡
• 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1.卡尔•马克思
• 12.路易•巴斯德

• 13.伽俐留•伽俐略
• 14.亚里士多德
• 15.列 宁

• 16. 摩 西
• 17.查理•达尔文
• 18.秦始皇

• 19.奥古斯都•凯撒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22. 欧几里德
• 23.马丁•路德
• 24. 尼古拉•哥白尼

• 25. 詹姆斯•瓦特
• 26. 君士坦丁大帝
• 27.乔治•华盛顿

• 28.迈克尔•法拉第
• 2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30.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

• 31. 拉 瓦 泽
• 3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33. 亚历山大大帝

• 34.拿破仑•波拿巴
• 35. 阿道夫•希特勒
• 36.威廉•莎士比亚

• 37.亚当•斯密
• 38. 托马斯•爱迪生
• 39.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 40. 柏 拉 图
• 41.伽利尔摩•马可尼
• 42.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 43. 沃纳•海森堡
• 44.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 45. 亚历山大•弗莱明

• 46.西蒙•玻利瓦尔
• 47.奥利弗•克伦威尔
• 48.约翰•洛克

• 49.米开朗基罗
• 50.乌尔班二世
• 51.欧 麦 尔

• 52.阿 育 王
• 53.圣•奥古斯丁
• 54.马克斯•普朗克

• 55.约翰•加尔文
• 56.威廉•T•G•莫顿
• 57.威廉•哈维

• 58. 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
• 59.格雷戈尔•孟德尔
• 60.约瑟夫•李斯特

• 61.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 62.路易•达盖尔
• 63.约瑟夫•斯大林”

• 64.勒内•笛卡尔
• 65.儒略•凯撒
• 66.弗朗西斯科•皮扎诺

• 67.荷南多•科尔特斯
• 68. 伊莎贝拉一世
• 69.威廉大帝

• 70.托马斯•杰佛逊
• 71.让•雅克•卢梭
• 72.爱德华•詹纳

• 73.威廉•康拉德•伦琴
• 7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75.老 子

• 76.恩利克•费米
• 77.托马斯•马尔萨斯
• 78.弗朗西斯•培根

• 79.伏尔泰
• 80.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 81.格雷戈里•平卡斯

• 82.隋 文 帝
• 83.摩 尼
• 84.瓦斯科•达•伽马

• 85.查理曼
• 86.塞鲁士大帝
• 87.伦哈特•欧拉

• 88.尼克罗•马基维利亚
• 89.琐罗亚斯德
• 90.米尼兹

• 91.彼得大帝
• 92.孟子
• 93.约翰•道尔顿

• 94.荷马
• 95.伊丽莎白女王一世
• 96.查士丁尼一世

• 97.约翰尼斯•开普勒
• 98. 帕伯罗•毕加索
• 99. 玛哈维拉

• 100.尼尔斯•玻尔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6:00:49
54楼
48.约翰·洛克
公元1632~公元1704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主要哲学家。

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他就读于牛津大学,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青年时期的洛克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意耳过从甚密,晚年又同艾萨克·牛顿结成好友。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得过医学学士学位,但只是偶尔行医。

洛克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与莎夫茨伯里伯爵相识,成了伯爵的秘书和家庭医生。莎夫茨伯里是一位重要的自由政治思想的代言人,曾一度因政治运动而被查理二世国王囚禁过。1682年沙夫茨伯里逃往荷兰,翌年在那里去世。洛克因与沙夫茨伯里交往甚密,也同样被看作是嫌疑分子,被迫于1683年逃往荷兰。光阴荏苒,转瞬之间他在那里度过了五个春秋,此时正值1688年的革命成功,查理二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已被赶下台去。1689年洛克返回家园,此后一直住在伦敦。洛克终身未娶,他于1704年溘然长逝。

洛克最初的成名之作是《人类理智论》(1690),在该书中他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洛克的观点基本上是经验主义的,弗朗西斯·培根和勒内·笛卡尔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洛克的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诸如乔治·伯克利主教、戴维·休姆和伊曼纽尔·坎得这样的哲学家。虽然《人类理智论》是洛克最有创造性的论著,也是著名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但是却没有他的政治论著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大。

在《论信仰自由书》(1689年初次发表时未署名)中,洛克主张国家不应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洛克虽然不是提出在所有的宗教派别中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第一位英国人,但是他提出的拥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有力论证是赢得公众支持这种方针的一个因素。而且洛克把这种信仰自由的原则扩展到非基督教徒当中去:“邪教徒、伊斯兰教徒都不应该因其宗教而被剥夺国家规定的民权。”但洛克认为这种信仰自由不应扩大到天主教徒和无神论者当中去,因为他认为他们忠实于外国君主。因此按照今天的准则来看,人们会认为他是个气小量狭之辈,但是人们为他论定时应该联系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事实上他提出的赞成宗教信仰自由的论证比他所提出的事例更能说服读者。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洛克的论著,宗教信仰自由才扩展到了他将会排斥的团体之中。

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论政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它对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洛克坚信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洛克声言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更夫政治”。

洛克批驳了王权神授的观念,主张政府的权威只能建立在被统治者拥护的基础之上。“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只受根据国家的意志而建立的立法权的限制而不受任何其他立法权的限制……”。洛克强调社会契约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源自于一位早期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但是霍布斯利用社会契约论来为专制主义辩护,而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可以废除。……每当立法者竭力掠夺和毁坏人民的财产或竭力把人民变成独裁统治下的奴隶时,他们就使自己处于与人民对抗的局面,因而人民不会进一步屈从而是被迫进入上帝为所有的人提供反抗武力和暴力的普通避难所。

而且“人民仍保留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他们发现立法机关的行为与其职责相违背时,就会将其取消或改组……”。洛克为革命的权力所做的伸辩强烈地影响了托马斯·杰弗逊和其他美国革命家。

洛克相信权力分散的原则;但是他认为立法机关应高于行政机关(因此也高于司法机关,他认为司法机关是行政机关的一部分)。由于洛克认为立法机关应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他肯定会反对法院有宣布立法机关所立的法案不合宪法的权力。

虽然洛克坚信应由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但是他清楚地表明政府不能拥有无限的权力。大多数人决不能破坏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力,也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财产权。政府只能根据被统治者的意志来合法地没收财产(在美国,这种思想最终用一个口号来表达:“不许选代表,就不许征税。”

从上述可以看出,洛克实际上几乎是在美国革命发生的一个世纪之前就把他的主要思想都表述出来了。他对托马斯·杰弗逊的影响极为明显。洛克的思想也渗入到了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他的思想是导致法国革命和法国《人权宣言》的一个间接因素。虽然洛克不象伏尔泰和托马斯·杰弗逊那样闻名,但是他的作品产生在他们之前,对他们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在本册中把他排在他俩之前,看来是在情理之中的。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6:03:14
55楼
49.米开朗基罗
公元1475~公元1564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布欧纳罗蒂是直观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米开朗基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给人类留下了风格各异的传世之作,四个多世纪来给观赏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作品对欧洲绘画和雕塑艺术随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生于意大利卡普里斯镇,离佛罗伦萨大约四十英里。他早年就显露出天赋,13岁时在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画家基兰达约。米开朗基罗15岁被带到麦第奇宫殿中生活,几乎是被佛罗伦萨君主伟大的罗廉佐看成为麦第奇家族的成员,罗廉佐成了他的保护人。米开朗基罗在整个生活期间都显露出了卓越的才华,常受教皇和非宗教君主委托设计制作艺术作品。他虽然在许多地方生活过,但是他一生的大部时光是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度过的。1564年他在临近89岁寿辰之际去世。他从未结婚。

虽然米开朗基罗并不象他的同时代的老前辈列奥纳多·达·芬奇那样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但是他的多才多艺,也给人们留下了其极深刻的印象。实际上他是在人类奋斗的两个独立领域里的成就都曾达到顶峰的唯一的一位艺术家,也许是唯一的人物。作为一位画家,米开朗基罗无论从他传世作品的质量,还是对历代画家的影响来看,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为装饰罗马西斯廷教堂天花板那套巨型壁画被真正地誉为是历代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之一。但是米开朗基罗认为他自己主要是位雕刻家,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他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的雕刻家。例如他创作的大卫雕像、摩西雕像和著名的圣母抱基督尸体哀戚之雕像皆堪称为登峰造极的艺术品。

米开朗基罗也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他在这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一就是设计了佛罗伦萨麦第奇教堂。他还为罗马的圣·彼得担任多年的总工程师。

米开朗基罗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首诗歌,至今尚存下来的大约有300首。他的众多首十四行诗和其他韵体诗直到他去世后很久才发表。这些诗可以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他的个性,也清楚地表明了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在莎士比亚一章中已经说明,我确信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对人类历史和日常生活相对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把米开朗基罗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在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之后,尽管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天才并且远比他们中的许多人有名气。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6:06:51
56楼
50.乌尔班二世
公元1042~公元1099

今天没有很多人记得乌尔班二世教皇,但是没有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象他那样明显和直接,他作为罗马皇帝发动了一场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获圣地的基督教战争,开始了十字军东征。

乌尔班原名欧德·德·拉尼,1042年在法国马恩市附近问世。他出生于一个法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青时在兰斯任副主教,随即先后担任克吕尼隐修院修士,副院长,红衣主教,1088年当选为罗马教皇。

乌尔班是一位坚强有力、政治敏感的教皇,但这不是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人们记得乌尔班二世,主要是因为他在1095年11月27日所采取的行动。那一天在法国的勒芒市,他召集了一次伟大的宗教会议。在会上他面对数以千计的听众,发表了一个或许是历史上唯一的最有说服力的演讲── 一个在随后影响着欧洲许多个世纪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抗议侵占着圣地①的赛尔柱克王朝②的土耳其人在亵渎基督教的神圣土地,在污辱基督教的朝拜者。乌尔班呼吁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联合起来,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 一场为基督教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东征。但是乌尔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远不止是吸引着有利他主义动机的人。他指出圣地是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比人口过剩的基督欧洲要富得多。最后他宣布参加十字军东征可以免除一切苦行(告解),保证赦免十字东征者的一切罪行。

乌尔班这篇演讲对动机最高尚和最自私的人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在听众当中激起了澎湃如澜的热浪,在他的演讲结束之前,全体听众高呼:“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个口号很快就成了十字军东征的战斗口号。在几个月内,第一方面十字军出发了,随后就爆发了一系列长期的神圣战争(有八个方面主要的十字东征军和许多方面小部的十字东征军),这场系列战长达200年左右。

就乌尔班二世自己的情况而言,他在第一方面十字军成功占领耶路撒冷两周后去世,但他未听到占领的消息。

十字军东征的重要性似乎毋庸加以解释,和所有的战争一样,它对参战人员和部队所经过的地区的人们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它为西欧与拜占庭和伊斯兰各国之间的密切往来起了作用,当时拜占庭和伊斯兰各国远比西欧先进。这种往来为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反过来又使现代欧洲文明之花大放异彩。

乌尔班二世教皇被列入此册不仅仅因为十字军东征的巨大意义,而且还因为若没有他的鼓舞就可能不会有十字军东征。显然当时的条件已经成熟,否则人们对他的演讲就会置若罔闻。但是要掀起一场全欧运动,必须得有一个核心人物的领导,某一个国家的国王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例如一位德国皇帝对土耳其人宣布一场圣战,且率军进行一场十字东征,很难相信许多英国勇士会加入他的行列之中)。在西欧只有一个人物,他的权威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只有教皇才能提出一项使所有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都执行的计划,才有希望使众多的人都服从他的指示。没有教皇的领导,没有他做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演讲,十字军东征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欧洲运动也许永远就不会出现。

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是谁身居教皇之职谁就会提出十字军东征解放圣地的计划。大多数谨慎的领袖都很难做出一项非常的提议,因为其结果十分难以预测。但是乌尔班二世却有这样的胆略。因此,虽然许多人的名气比他大得多,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却比他们硕大而久远。

注释:

①圣地:指巴勒斯坦。

②赛尔柱克王朝:土耳其之一王朝,十一至十二世纪统治亚洲西部的一个广大地区。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6:12:52
57楼
51.欧 麦 尔
约586~644

欧麦尔是伊斯兰教的第二任,也许是最伟大的哈里发①。他是穆罕默德的同时代人,但比穆罕默德年轻,他与这位教祖同样是在麦加来到人世间。他的生年不详,可能是在586年左右。

起初欧麦尔是穆罕默德及其新教的生死对头,但后来却改变其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徒,并且在以后成为其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与圣·保罗改信基督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欧麦尔成为先知穆罕默德最信任的顾问之一,直到穆罕默德去世为止。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没有指定继承人,欧麦尔立即支持教祖的一位亲密朋友即岳父阿布伯克继位,这样就避免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阿布伯克被公认为是第一位哈里发(即作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布伯克是一位成功的领袖,但是只当了两年哈里发便命归黄泉,他明确指定欧麦尔(也是教祖的一位岳父)为他的继承人,因此又避免了一场权力之争。634年,欧麦尔成为哈里发,此后他一直是大权在握,直到644年在麦地那他被一个波斯奴隶暗杀为止。欧麦尔在临死时指定一个六人委员会来推选他的继承人,因而再一次避免了武力夺权斗争。委员会选举奥斯曼为第三任哈里发,他在位期间是从644年到656年。

就是在欧麦尔当哈里发的十年期间,阿拉伯人赢得了最重大的征服胜利,欧麦尔继位不久,阿拉伯军队侵占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两个地区当时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在耶尔穆克战斗中,阿拉伯人大败拜占庭军队,同年大马士革陷落,两年后耶路撒冷投降。阿拉伯人征服了整个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并且向今日的土耳其进军。639年阿拉伯军队入侵当时也在拜占庭统治下的埃及,不到三年的时间,阿拉伯人就彻底征服了埃及。

甚至在欧麦尔执政之前,阿拉伯人就开始了对伊拉克的进攻,伊拉克当时是波斯萨珊帝国的一部分。然而却是在欧麦尔的统治期间,阿拉伯人在卡迪西战斗(637年)中夺取了决定性的胜利。到641年整个伊拉克都处在了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但还不止于此:阿拉伯军队侵占了波斯本身,并且在内哈文德战斗中一举歼灭了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军队。到欧麦尔644年死去时,已经侵占了伊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阿拉伯军队的锐气未竭。在东部他们很快就彻底地征服了波斯,而在西部他们继续向北推进。

欧麦尔征服的领域与其持久性刚好同样重要。虽然伊朗人都改信了伊斯兰教,但其国家最终却从阿拉伯人的统治下获得了独立。而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却从未获得独立。这些国家完全被阿拉伯化,而且至今依然如此。

当然,欧麦尔需要制订他的军队征服大帝国的政策。他决定阿拉伯人在他们所征服的地区内有军事特权,他们住在卫戍城,不与当地人住在一起;被统治的各族人们要向征服者(大多是阿拉伯人)进贡,只有这样才得以安宁;特别是规定不能强迫他们改信伊斯兰教。从上可以显而易知,与其说阿拉伯人征服是一场宗教战争,倒不如说是一场民族战争,虽然也肯定不乏宗教色彩。

欧麦尔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难忘。继穆罕默德本人之后,他是传播伊斯兰教的主要人物,没有他取得的迅速征服的胜利,今天伊斯兰教传播的范围很可能远不及实际上那么广泛。而且他统治期间所征服的领土的大部分地区,自从那时以来一直属于阿拉伯人。当然这些发展的首要功劳显然大多应归于发动者穆罕默德,但是忽略了欧麦尔的贡献是非常错误的。他进行的征服并不是在穆罕默德感召下的自然结果,有些扩张也许必定要发生,但是其范围并不象在欧麦尔的英明统帅下所取得的那样广大。

欧麦尔── 一个实际上在西方鲜为人知的人物──在本册中的名次比查理曼和儒略·凯撒这样的名人还要高些,使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将在欧麦尔领导下阿拉伯人所征服的地区的面积和经历的时间考虑在内,其重要性远胜于凯撒和查理曼所征服的地域。

注释:

①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称号。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6:16:37
58楼
52.阿 育 王
约公元前300~前232

阿育王也许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国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该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是一位印度军事领袖,他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后的岁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在印度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的帝国。

阿育王的生卒年不详,也许是公元前300年。阿育王约在公元前273年登位。起初他沿着祖父的脚步向前行走,企图通过军事力量来扩大自己的领土。他在统治的第八年中,胜利结束了一场对印度东海岸上羯陵伽国的征服之战。但是当他认识到他的胜利使人类惨遭伤亡时,就感到心惊肉跳。有十万人丧失生命,甚至有更多的受伤致残,阿育王在惊愕和忏悔之余,决定不再用暴力来完成对印度的征服,并且放弃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努力实践“达摩”规范,包括诚实、仁慈和非暴力。

阿育王放弃了狩猎,开始食素。更有意义的是他采用了各种人道的政治方针,他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缓和许多粗暴的法律,建筑公路,兴修水利。他还任命特别的政府官员──达摩官吏──来教导人们要虔诚,要相互促进友好关系。在阿育王的国土上,所有的宗教都允许实行,但是他特别注重发展佛教,因而佛教的声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佛教的传道团体被派往许多国家,在锡兰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阿育王下令把他的生平和政策都雕刻在他的广阔国土上的岩石和石柱上。这些纪念碑有许多至今尚存,它们的地理分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阿育王势力范围的可靠信息,上面的碑文是我们了解他的生涯的主要来源。还提上一句,这些碑文也被认为是杰出的艺术品。

阿育王死后不到十五年,孔雀帝国便土崩瓦解,此后从未恢复。但是佛教得到过阿育王的支持,他对世界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他登极时,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弹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时,它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传向邻国。除了乔达摩·悉达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对佛教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6:18:19
59楼
53.圣·奥古斯丁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354~公元430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最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距沿海城河马以南45英里的塔加斯特城(现在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他父亲是个非基督教徒,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襁褓时未受洗礼。

奥古斯丁甚至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十六岁前往迦太基学习。在那儿他找到了一位情妇,生了一个私生子。十九岁时他立志攻读哲学,不久便开始信仰摩尼教──由先知摩尼约在204年创立的宗教。在年青的奥古斯丁看来,基督教天真单纯,而摩尼教哲理深奥。但是在随后的九年中,他逐渐对摩尼教感到失望。他二十九岁时来到罗马,不久又到了意大利北方的米兰市,在那儿担任雄辩术教授,通晓了一门经过修正的柏拉图哲学──新柏拉图主义,该学说是蒲鲁太纳斯在公元三世纪发展的。

当时米兰的主教是圣·恩布路斯,奥古斯丁听了他的一些说教,对基督教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到32岁时他改信基督教,由一度是基督教的怀疑者转变为基督教热情的支持者。387年奥古斯丁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礼,随即返回家乡塔加斯特。

391年奥古斯丁成为河马市主教的助手,五年后主教去世,当时42岁的奥古斯丁成了河马市的新主教,在随后的余生中一直担任此职。

虽然河马不是一个重要城市,但是奥古斯丁才华卓越,很快就成为基督教界最受尊敬的领袖之一。虽然他体质孱弱,但是却在速记员的帮助下写出了大量的宗教著作。至今尚存的他的布道约有500篇,书信200多封,他的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是《论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后一部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自传之一,是他在四十多岁时写成的。

奥古斯丁的书信和布道中有许多是批驳摩尼教派(一个从基督教中分离出来的教派)和贝拉基教派(当时另一个主张异端的基督教派)的。他同贝拉基教派的辩论是他的教说的一个重要部分。贝拉基是一个修道士,他约在400年来到罗马,讲解几种有趣的神学学说。贝拉基声言:我们谁都没有犯过原罪,我们谁都有选择行善或作恶的权力,一个人若一生正直,取得功绩,就会得到拯救。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奥古斯丁的影响,贝拉基的观点被宣布为异端,他本人(已被驱逐出罗马)被开除教籍。根据奥古斯丁的说法,所有的人都犯有亚当之罪,仅仅通过个人努力取得的成就是不能得到拯救的,要获得拯救必须靠上帝的恩典。在此以前就有过类似的思想,但是奥古斯丁使先前的论说得到了加强,他的著作通过这些论点巩固了基督教的地位,随后又成为千古不变的信条。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已经知道谁会得到拯救,因此我们当中有些人是命里注定会得到拯救的。这种命中注定的思想大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神学家如圣·托马斯·阿奎奈和约翰·卡尔文。

也许比命里注定的思想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奥古斯丁的两性关系的观点。当他改信基督教时就已下定决心放弃性生活(他曾写道:“回避两性关系比回避什么都重要。”)。但事实表明放弃性生活对奥古斯丁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在《忏悔录》中对自己有关这方面的斗争和观点都做了一定的论述。因为他名声鼎鼎,所以在该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强烈地影响着中世纪人对性的态度。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还把原罪和性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在奥古斯丁的一生期间,罗马帝国正在迅速衰落。事实上在公元410年罗马市遭到了艾拉瑞克①所率的西哥特人的洗劫。留在罗马的异教徒自然想要借此机会惩罚罗马人,因为他们为了基督教的利益而抛弃了古代的众神。圣·奥古斯丁最著名的一书《论上帝之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针对这种指责为基督教所做的辩护。但在该书中还包含着一种完整的历史观,一种后来对欧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历史观。奥古斯丁表述的观点认为罗马帝国无足轻重,罗马市和地球上的其他任何城市都是根本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发展──换言之即人类精神的进步。基督教理所应当是实行这种进步的媒介(在基督之外不存在着拯救)。因此可以这样说,无论皇帝是异教徒、基督徒或是野蛮人都没有罗马教皇和基督教重要。

虽然奥古斯丁没有采取决定性的措施,但是他提出的论点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世的统治者应从属于罗马教皇。中世纪的罗马教皇为从他的教说中所得出的这个结论而感到高兴。因此他的教说为教会和国家之间的长期斗争打下了根基,欧洲历史在许多世纪中都有这一斗争的特点。

奥古斯丁的著作是使希腊哲学的某些方面传入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因素。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又通过奥古斯丁影响着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我们至今还会饶有兴致地注意到:笛卡尔提出过著名的论断“我思我在”,奥古斯丁也提出过隐含这一论断的思想,当然两者的说法各异。

奥古斯丁是黑暗时代之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从所有的主流方面来看,他的著作使基督教学说在整个中世纪基本上具有它所要保持的形式。他是一位杰出的拉丁教父②。他的著作在牧师中拥有广泛的读者。他的有关拯救、性、原罪以及许多其他观点都产生过相应的影响。许多后来的天主教神学家如圣·托马斯·阿奎奈以及新教徒领袖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受过他的强烈影响。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在河马去世,终年76岁。当时一个侵略过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的野蛮部落──旺达尔人正在包围着河马市。几个月以后,他们攻克了该市,几乎把全城都焚为灰烬;然而奥古斯丁图书馆和大教堂却安然无恙。

注释:

①艾拉瑞克(370?-410):西多哥王。于410年成为日耳曼民族征服罗马的第一位人物。

②拉丁教父:基督教西派教会的教父,用拉丁文写作,故称。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哲罗姆等。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6:33:09
60楼
54.马克斯·普朗克
公元1858~公元1947

1900年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在科学界一鸣惊人。这一假说认为幅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小微粒叫做量子。普朗克的假说与经典的光学说和电磁学说相对立,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人们对物质性和放射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普朗克于1858年出生在德国的基尔市。他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二十一岁时在慕尼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一时曾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1889年任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28年70岁退休为止。

和其他几位科学家一样,普朗克对黑体幅射问题也很感兴趣,黑体幅射是描述给绝对黑体加热来做电磁幅射的术语(绝对黑体是不反射任何光而完全吸收所遇见光的物体)。实验物理学家们甚至在普朗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就对这样的物体幅射做过认真的测量。普朗克取得的第一项成就是提出了一个用来正确描绘黑体幅射的相当复杂的代数公式。这个代数式完美地概述了实验数据,在今天理论物理学上仍常常使用。但是却有一个问题:公认的物理学定律预示存在着一个完全不同的公式。

普朗克对这个问题沉思默想,终于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幅射能只能以普朗克称为量子这个基本单位的整倍数形式幅射出来。根据普朗克学说,一个光量子的大小取决于光的频率(即颜色)且与一个物理量成正比。普朗克把这个物理量缩写为h,现在被称为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假说与当时流行的物理概念完全对立,但是他却利用这一假说在理论上准确地推导了正确的黑体幅射公式。

普朗克假说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因此若不是他以顽固保守的物理学家而著称,他的假说无疑会被当作一种荒诞的思想而弃之一边。虽然这一假说听起来很离奇,但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却推导出了正确的公式。

当初大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普朗克本人在内)都认为这一假说不过是适应面很窄的一个数学假设。但是几年以后表明普朗克的概念还能应用于除黑体幅射以外的许多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用这一概念解释光电效应,1913年尼尔斯·玻尔在他的原子结构学说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1918年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学说基本正确而且在物理学理论方面具有根本重要的意义。

普朗克坚决反对纳粹分子,这使他在希特勒时代的处境十分危险。他的次子有一次参与一伙军官暗杀希特勒的密谋,但因刺杀未遂于1945年初被处以死刑。普朗克于1947年去世,终年89岁。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能是二十世纪中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甚至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要重要。普朗克常数h在物理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被认为是两三个最基本的物理常数之一。它出现在原子结构学说、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幅射学说和许多科学公式中。普朗克最初计算出来的常数数值比今天使用的相差百分之二。

一般认为普朗克是量子力学之父。虽然他对此理论后来的发展没有起什么作用,但是若把他的名次排得太后是不公正的。他所做的起始突破非常重要,使人们在思想上摆脱了先前的错误概念。因此他的继承人才能创立出今天这样完美的学说。


回复
yangcan_80
2006年09月03日 16:35:22
61楼
55.约翰·加尔文
公元 1509~公元 1564

著名的新教①神学家和道德学家约翰·加尔文是欧洲历史上的主要人物之一。四百多年来,他的有关神学、政治、个人道德和工作习惯等许多不同学科的观点影响着数以亿计人的生活。

约翰·加尔文(原名琼·考文)于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大门上并由此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是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他不久便离开了他一直生活的巴黎。他经过一个时期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瑞士巴塞尔市。从此他隐姓埋名,努力钻研神学。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并对此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使他一鸣惊人。

1536年末期他访问了瑞士日内瓦,当时那里的新教势力正在迅速增长。他在那里住了下来,被聘为新教团体的领袖和导师。但是宗教狂加尔文和日内瓦人不久便发生了冲突,1538年他被迫离开日内瓦。但是1541年他应邀重新归来,这次他不仅是该市的宗教领袖,也是具有实力的政治领袖,直到1564年死去为止。

在口头上加尔文从来都不是日内瓦的独裁者:大多数市民都有选举权;许多合法的政治权力都在一个二十五人委员会的掌握之中,而加尔文又不是委员会委员;若得不到委员会中大多数委员的拥护,他随时都可能被驱逐(事实上他在1538年就是被驱逐出去的)。然而在实际上他却统治着这个城市,1555年以后他成了一个无名有实的独裁君主。

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欧洲新教的领导核心。他在其它国家特别是在法国为发展新教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时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罗马”。他返回日内瓦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为那里的新教教会起草了一套教会规章,规章为欧洲许多其它新教建立了一个模式。在日内瓦期间,加尔文记叙了许多有影响宗教的发展历程,继续修改《基督教原理》,同时还做了许多次关于神学和《圣经》的演讲。

加尔文统治的日内瓦相当阴森古板。不仅已婚之间的私通和未婚之间的私通被认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而且赌博、酗酒、跳舞和唱黄歌也皆属于被禁之列,违犯者要受到严厉的制裁。法律规定都要按指定的时间上教堂,冗长的讲道司空见惯。

加尔文大力提倡勤奋工作。他还支持教育,日内瓦大学就是在他当政期间建立起来的。

加尔文这个人气小量狭,凡是他视为异端分子的人就会很快被处以死刑。他的受害者当中最有名的是西班牙医生和神学家米歇尔·塞维塔斯(这样的受害者大有人在)。塞维塔斯不信三位一体说②,到日内瓦就被逮捕审讯,以致终被火刑处死(1553年)。此外在加尔文当政期间,还有几个人因有耍巫术的嫌疑而被处以火刑。

1564年加尔文在日内瓦死去。他结过婚,他的妻子在1549年夭折,他们的独生子一生下来就命归九泉。

加尔文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他置身参加的政治活动,而在于他所传播的思想体系。他强调《圣经》的权威和重要性;同路德一样,他否认罗马天主教的权威和重要性;同路德、圣·奥古斯丁和圣·保罗一样;他认为人人都是罪犯,解救只能从信仰中来,而不能从良好的业绩中来。加尔文有关宿命论和定罪论的思想特别鲜明突出。他认为上帝在不考虑功绩的情况下就已经决定了谁该得到解救和谁该受到惩罚。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在乎道德行为呢?加尔文的回答是:“选民”(即上帝挑选的要接受基督求解救的人们)也是被上帝选中的,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表现正直。我们得到解救并不是因为我们行善,但是我们行善因为我们是为了解救而被选中的。虽然这种说教在有些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却鼓舞过许多加尔文教徒过着格外正直虔诚的生活。

加尔文对世界影响很大。他的神学学说最终赢得的信徒甚至比路德的还多。虽然路德教派在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居统治地位,但是加尔文教派却在瑞士和荷兰占了上峰。在波兰、匈牙利和法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少数加尔文教派,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友是加尔文派教徒,如同法国的新教徒和英国的清教徒是加尔文派教徒一样。清教徒在美洲的影响当然是即深刻又持久。

加尔文统治的日内瓦可能与其说是民主政治倒不如说是神权政治。但是加尔文主义的最终作用是增强了民主政治。加尔文教徒在如此众多的国家内均属少数派,也许就是这一事实使得他们易于对已建立起来的政权加以限制,或者加尔文教会内部组织比较民主是一个因素。然而不管原因如何,最初的加尔文教派堡垒

(瑞士、荷兰和大不列颠)也变成了民主政治的堡垒。

有人认为加尔文学说对所谓的“新教劳动原则”的创立和资本主义的崛起是一个主要因素。不过很难估计出这种论断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例如,在加尔文出生很久以前,荷兰人民就享有勤劳的美誉。但是认为加尔文坚决主张的勤奋工作态度对其教徒没有影响也是没有道理的。也许值得注意的是加尔文允许收利收息,这是一种为大多数早期基督教道德学家所谴责的行为,但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却有重要的作用。

加尔文在本册中的名次应排多高呢?加尔文的影响主要限于西欧和北美,而且他的影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显然是在急剧地下降。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加尔文主义问世的许多功绩应归于耶稣、圣·保罗和路德这样的早期人物。

虽然宗教改革是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但是马丁·路德显然对这场大动荡负有主要责任。加尔文本人只是在路德之后崛起的几位有影响的新教领袖之一。因此十分显然加尔文的名次应远在伏尔泰和卢梭这样的哲学家之前,这不仅由于他的影响所经历的时期是他们的两倍还多,而且由于他的思想对其信徒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注释:

①新教:亦称“更正教”、“抗罗宗”、“耶稣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因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故在西方一般称“抗罗宗”或“抗议宗”。在我国有时还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该教在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我国,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用作侵华的工具。

②三位一体说:父、子、圣灵三个位格为一体的基督教教义。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