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 砖混抗力与效应之比显示为红色怎么解决
lyxlyx2010
lyxlyx2010 Lv.3
2011年12月03日 16:06:05
来自于砖混结构
只看楼主

六层砖混结构,其抗震验算结果中的抗力与效应之比显示为红色,后面括号里还有配筋面积,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六层砖混结构,其抗震验算结果中的抗力与效应之比显示为红色,后面括号里还有配筋面积,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免费打赏
longjinwen
2011年12月04日 20:37:07
2楼
抗剪不够,配筋面积是改成钢筋混泥土墙后的墙体面积,我也刚入门不太懂,你可以往墙里加构造柱试一试
回复
woshiwangxia0123
2011年12月08日 12:24:27
3楼
可以增加刚度,方法有,加墙厚,减少洞口尺寸,加构造柱。看哪个更合适一些,上面的配筋不是混凝土墙的钢筋,就是配筋砌体,如果不是差的很多的话可以在中间加钢筋的。不知道您的工程所在地抗震等级,如果7度极其以上的话,建议调整方案,纵向墙最少三道,洞口不要开的过大,该加构造柱的一定别省。砌体结构抗震很不利,保守设计吧
回复
yuantao9804
2012年03月01日 11:18:36
4楼
初学者正头疼啊。。感谢楼上的解释,有点开窍咯。。呵呵
回复
shezongjun
2012年03月02日 09:33:31
5楼
二楼说的不错,呵呵!我表示赞同。六层的砖混么,确实抗震上是不杂理想!如果是2层到3层的砖混,我觉得,抗震是很不错的,个人觉得比框架好!
回复
土木王子
2012年03月05日 10:30:55
6楼
河南的省标上有墙体配筋的配筋。或者在此段墙体增加构造柱就行了,满足墙体的抗剪。
回复
hchsh163
2012年03月07日 13:56:27
7楼
出现红字如果有(*+数字) 必须改结构构造 如果只是数字(数字)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这段墙做配筋砖砌体 红字是配筋的面积 我也刚做了不久 下面是网上找的 希望能给你点启发



PKPM在计算砖混结构时的抗震验算结果中经常出现红字的问题
相关搜索: 砖混, PKPM, 结构, 验算, 抗震
PKPM在计算砖混结构时的抗震验算结果中经常出现红字的问题
关键词:PKPM,砖混结构,抗震抗剪承载力,墙的刚度,配筋砌体钢筋参与工作系数,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比

在实际工程中运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建筑结构计算系列软件PKPM计算砖混结构时,如果运行到PMCAD中的第8项“砖混结构抗震及其他计算”对于某些结构可能会出现“红字”的现象。具体地说,在“砖混结构抗震及其他计算”选项时,其结果图中将会出现建筑物的各纵墙和横墙、构造柱以及门窗洞口等图形,还有左下角标注的一些建筑材料等有关参数,另外还有分布在各纵墙和横墙图形中与墙平行或垂直的数字。垂直于墙的数字是该整道墙的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整楼层地震剪力之比,数字为黄色;平行于墙的数字是该整道墙中的由于洞口分割而开的各墙段的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该整道墙地震剪力之比,数字为蓝色;但是无论整道墙或各墙段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小于1时,则平行或垂直于墙的数字呈红色,也就是所谓“红字”现象。
对于“红字”现象,有的工程师没有仔细研究原因,只认为抗力不够,盲目的加构造柱,有的工程师仅从概念上分析上认为纵墙或横墙较少,提出增加墙。总之众说纷纭。如果闲暇之时,认真研究一下会发现,绝大部分红字出现在平行于墙的数字,也即该整道纵墙中的各墙段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小于1。具体一点就是洞口两侧墙段承载力小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如果微微调一下洞口的位置,墙承载力与地震剪力之比将会有非常大的令人吃惊的变化。一般0.8以上的红字都会“变色”即大于1。另外如果一道纵墙连续的话,抗力比将有较大增长。对于这些问题不再赘述。通过仔细参阅软件PKPM砖混部分技术条件会发现,其软件的核心是几乎完全按照GB50003—2001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编制而成的,而且既然该软件能通过国家建设部的验收,说明软件本身没有问题,那这种现象发生根本必源于规范之中。
说到此必须得明确一点:GB50003—2001中规定
1.墙段承载力设计值为V
V=S*fve fve=ζn*fv
其中,S为墙的截面面积,fve为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承载力,fv为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剪承载力,当砂浆大于M10时取0.17Mpa,ζn为砌体强度正应力影响系数,与 σo/fv有关,按GB50011—2001中表7.2.7取用。
2.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为V 按各墙段的刚度分配,
当墙的高宽比h/b<1时仅考虑剪切变形;当墙的高宽比1 4时,可认为该墙刚度为0(事实上应该是仅考虑弯曲变形)
下面举例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片墙中间一个洞口,尺寸、位置见图。图一与图二的区别仅在于图一中窗口位置移动100mm。假定墙厚为240mm(实际上同墙厚对计算结果无任何影响) σo/fv=5 ζn=1.5并假定分配到这片墙上的地震剪力为60Kn。砌体弹性模量E, 砌体剪变模量G,且G=0.4E ,I为墙段截面惯性距,ζ为剪应变不均匀系数。取1.2。
计算结果如下:
(1) 图一中
对于墙段a,h/b =1500/700=2.14即1 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
δa=h^3/12*E*I+ζ*h/G*A
=1.5^3/12*1/12*0.24*0.7^3*E+1.2*1.5/0.4*E*0.24*0.7=67.785/E
对于墙段b,h/b =1500/500=3.00即1 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
δa=h^3/12 *I*E +ζ*h/G*A
=1.5^3/12*1/12*0.24*0.5^3*E+1.2*1.5/0.4*E*0.24*0.5=150.000/E
墙段a的刚度Ka=E/67.785 墙段b的刚度Kb=E/150.000
(2) 图二中,墙段a与墙段b完全相等,
对于墙段(a)(b),h/b =1500/600=2.50即1 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
δa=h^3/12 *I*E +ζ*h/G*A
=1.5^3/12*1/12*0.24*0.6^3*E+1.2*1.5/0.4*E*0.24*0.6=96.356/E
墙段a的刚度Ka=E/96.356 墙段b的刚度Kb=E/96.356
按国标公式计算:
图一中,墙段a分配得的剪力60*150/(150+67.785)=41.32kN
抗力V=S*fve=1.5*0.17*0.24*0.7=37.8 Kn
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37.8/41.3=0.91(红字)
墙段b分配得的剪力60*67.785/(150+67.785)=18.68kN
抗力V=S*fve=1.5*0.17*0.24*0.5=27.00 Kn
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18.86/27.00=1.45(兰字)
图二中,墙段a(b)分配得的剪力60*96.36/(96.36+96.36)=30.00kN
抗力V=S*fve=1.5*0.17*0.24*0.6=32.4 Kn
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30.0/32.4=1.08(都为兰字)
结论:之所以差距这么大,是因为抗力与墙截面大小成线性关系,而与分配多少剪力有关的刚度却与墙截面大小成超线性关系。因此,当墙截面增大一点儿时,抗力也增大一点儿,而刚度增大很多,地震力也增大很多,因而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相对增大很小。同时如上例所述,图一中总刚度K=Ka+Kb=E/67.785+ E/150= 0.02142E,图二中总刚度K=Ka+Kb=E/96.356+ E/96.356= 0.02076E吸引的地震力也稍小。
下面再讨论点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
1.关于“红字”现象,有些工程师们对此深恶痛绝,但上述例子忠实按规范计算,也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首先必须认识一点,(1)砌体结构是我国几千年来应用最成熟也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计算软件PKPM开发之前,国家规范编制之前,甚至唐山地震之前,可以说即使构造柱在广大的工程师思维里都是个很遥远的概念。更不用说完美的设计理论了。10~20年前的老一辈结构工程师设计的砌体结构如果用PKPM试算一下,可能“万里江山一片红”。然而根据上述例子在建筑布局时移动门窗洞口几公分,就会发生房倒屋塌的事故?(2)GB50003—2001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苑振芳先生领头编写的,如果参阅苑振芳先生主编的《砌体结构设计手册》其中有一段话“抗震设计在很程度上还是一种经验设计,尤其是对砌体结构而言……抗震构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具体计算。”(3)从建国初期的“规定”到74系列、89系列、2002系列国家规范。对于各地区基本烈度一直有较大的调整,一方面顾计各地经济发展,另者也有科学发展的原因。但对于砌体结构来说基本烈度是对地震作用影响的唯一参数,场地、分组对砌体结构地震作用无丝毫影响,而规范中各地区基本烈度的较大变动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第四点,如果不发生地震的话,任何砌体结构剪力为0,(不计风荷载),更不用说“红字”了,然而发生相当于基本烈度的地震超越概率又是多少呢?
2.“红字”问题的解决,不论上述讨论如何,我们还是尽量遵守规范来进行设计工作。但红字问题解决有多种方法。
一、建筑专业做方案时应尽量征求结构工程师的意见。
二、传统方法即多加构造柱。
三、在建筑专业同意的前提下修改洞口位置,既能“算得过去”谁都没话说,又能心安理得得到安慰“我干的活很安全”。具体方法是明确有红字的有关墙或墙段(必须确信知道哪道墙或墙段有红字),加大洞口宽度;把洞口往有红字的有关墙或墙段移动;尽量使有关墙或墙段截面减小即可。
四、加筋砌体,一些工程师尤其是资格较老的工程师可能对加筋砌体不太熟悉,因而极不赞成采用加筋砌体。但是如果对软件PKPM十分遵从的话,则应该仔细阅读一下PKPM系列S-1(2) PM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2002.8)第114页20~22行的话“…….此时括号内给出的该墙的层间竖向截面中所需水平钢筋的总截面积,单位mm,用户可根据各墙段的配筋面积进行适当归并后设计配筋砌体”而GB50003-2001和GB50011-2001对此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GB50003-2001中10.3.1节配筋砌体构件
V<1/γre*(fvE+ζs*fy*ρs)*A (10.3.1)
V考虑地震作用组和的墙体剪力设计值,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ζs钢筋参与工作系数按表10.3.1采用,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ρs层间竖向截面中所需水平钢筋配筋率。
GB50011-2001中7.2.9公式(7.2.9)与GB50003-2001中公式(10.3.1)除形式稍有区别外,内容完全一致。ζs钢筋参与工作系数按GB50011-2001中表7.2.9采用
GB50011-2001表7.2.9 (GB50003-2001表10.3.1)
墙体高宽比 0.4 0.6 0.8 1.0 1.2
ζs 0.10 0.12 0.14 0.16 0.12
对此又派生出两个问题:
1.仔细看一下上表,墙体高宽比为1.2时,ζs值为0.12。为什么当墙体高宽比小于1时,ζs成线性关系增长,而大于1时反而减小?难道墙体高宽比等于1达到最大值。如果这样,其函数图像应是一个有极值的闭区间函数。缘于以下几点对于此问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1)规范没有依惯例而明确提出当高宽比介于某数之间时,ζs值按线性插入(2)参阅很多书籍,即使是有关此方面的专题也对此问题都避而不谈(3)89系规范GBJ11-89 5.2.6规定ζs值直接为0.15没有任何关系式。而GBJ3-88对此根本没有记述。GB50003-2001条文说明称详见GB500011-2001,而GB500011-2001称ζs值由试验确定,但根据GBJ129-90《砌体基本力学性能力学方法标准》第四章的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剪承载力试验方法,乃用九块砖组成的双剪试件试验,具体请参见GBJ129-90 4.0.1,当试验砌体的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且需得含墙高厚比这一参数时的实验方法一直没有查询到。(4)从直觉的角度来看,墙体高宽比越小时,钢筋与墙体结合牢固可靠,钢筋参与工作性能应该更趋于稳定。
2.根据GB50003-2001中10.3.4第三款“水平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07%,且不宜大于0.17%”根据这两个配筋率限值按GB50011-2001中7.2.9公式(7.2.9)或GB50003-2001中公式(10.3.1)反算一下所配水平钢筋所能提供的抗力与砌体本身提供的抗力之比值。
(假定σo/fv=5 ζn=1.5并假定砂浆M10,钢筋HPB235,ζs取0.15)
ζs*fy*ρs/ fvE=0.15*210*(0.07%-0.17%)/1.5*0.17
=0.0865至0.21
这说明水平钢筋所能提供的抗力与砌体本身提供的抗力之比值为0.0865至0.21,相当于PKPM计算出现“红字”的现象时,如果小于0.8时应重做方案调整建筑布局,但大于0.8时,可以考虑用配水平钢筋来提高承载力以达到“算得过”的目的。
回复
borenzha
2012年09月25日 10:29:17
8楼
学习了……
回复
冰中鱼
2013年04月01日 10:55:07
9楼
谢谢谢谢,7#顶,谢谢,学习了……
回复
doudou3321
2013年04月01日 20:12:05
10楼
六层砖混结构,240墙就可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多加点构造柱就可以的,要是横墙太少了,和建筑商量改下方案,总之你的结构刚度太低了,在不行那就采用配筋砌体吧。
回复
mxz357082303
2013年04月01日 20:36:23
11楼
砖混结构6层以上就不能用了吧,保守点还是构造柱粗一些,多放点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