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母亲拾废品独自一人照顾60岁瘫痪儿子
wosasa
wosasa Lv.2
2011年07月14日 15:44:20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两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炕沿上,驼背的老太太给老头剪着指甲……看到这样的情景,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温暖。而记者看到这样的场景时,却心酸不已——因为这两位老人,一位是60岁的瘫痪儿子,另一位却是他90岁高龄的母亲,七年来,这位九旬老母靠拾废品维持生活,独自一人照顾着已经不能行动的儿子,撑起了一个家。7月10日,记者在昌邑市饮马镇鳌头埠村见到了九旬老人王桂芬和她瘫痪的儿子王连收。

  两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炕沿上,驼背的老太太给老头剪着指甲 …… 看到这样的情景,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温暖。而记者看到这样的场景时,却心酸不已 —— 因为这两位老人,一位是 60 岁的瘫痪儿子,另一位却是他 90 岁高龄的母亲,七年来,这位九旬老母靠拾废品维持生活,独自一人照顾着已经不能行动的儿子,撑起了一个家。 7 10 ,记者在昌邑市饮马镇鳌头埠村见到了九旬老人王桂芬和她瘫痪的儿子王连收。
  九十岁母亲照顾六十岁儿子
   7 年前,大儿子因为患上了严重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肢几乎瘫痪,在这本应尽享天伦之乐的年纪,王桂芬老人依然靠捡废品维持生活,照顾 60 岁的儿子。
   7 10 日清晨 ,记者在昌邑市饮马镇鳌头埠村党支部书记王纪堂的带领下,走进了村西头的一处农家小院, 这就是王桂芬老人家,哎,你们进去看看吧,太不易了! 王纪堂说。
  走进小院,空空荡荡,和村里其他农户相比,这处小院显得破旧不堪,院里只有洗衣盆和几个没有清理的尿罐。在院子的东屋记者看到一些空酒瓶、破纸板堆积在屋子的角落。 这些东西卖不了多少钱,一天捡的废品也就是卖一两块钱。 记者和王纪堂正在交谈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 这就是王桂芬老人,今年 90 岁了。 王纪堂介绍说。
  记者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因为驼背,背部几乎弯成了 90 度,左手拿着一个小耙子,右手拎着一个编织袋,每走一步都显得很艰难。 我去捡点废品,你们先进屋吧。 王桂芬老人抬着头说道。
  推开屋门,记者看到,左边的炉灶上支着一口大锅,右边门后的地上是一盆水,已经用的很脏了。屋内摆着一张小饭桌,两个小板凳,这就是母子俩平时吃饭的地方。墙边的小橱子里放着碗筷和吃剩下的半碗咸菜。
  进屋后,记者见到了王桂芬老人的大儿子王连收。 俺腿脚不行了,下炕太麻烦,真不好意思,你们随便坐。 王连收坐在炕上一边招呼,一边用手扑打着炕沿。记者注意到,王连收的双手严重变形,手指的关节处肿胀得厉害,行动非常迟缓。凌乱的屋内没有什么摆设,床上的被褥已经发黑,桌子上的一些剩饭上面苍蝇乱飞。
  王连收说,以前身体没事的时候,自己还能去工地干点活,和母亲的生活也算过得去,但是自从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几乎都失去了行动能力,没有了收入,现在做饭,洗衣服,去地里干活,自己的吃喝拉撒,这些重担都压在了老母亲一个人身上。
  王桂芬在街上捡破烂。
  四个孩子都让老人操尽了心
  半个多小时后,王桂芬老人捡完废品回到了家中,双颊已经挂满了汗珠。老人把捡来的废品归置好,扶着墙坐了下来。记者坐近了观察,发现这位 90 岁高龄的老人脸上布满了皱纹,有些呆滞的眼神却带着坚毅。 不行了,真是老了,我这腰根本直不起来了,出去一趟也捡不了多少废品。 老人叹了口气,对记者说道。
  王桂芬老人共有四个子女: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排行老三。丈夫已经于 1973 年离开人世,二儿子 39 年前不顾反对,离家独自去了东北闯荡;女儿嫁出以后,本以为会幸福地生活,没想到 36 岁就患上了尿毒症不幸去世,为了给女儿治疗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小儿子 17 岁外出打工后在哈尔滨成家, 29 年来总是几年才回家一次,过年过节给家里寄上几百块钱,电话很少打。大儿子王连收虽然一直在身边,但是由于当时家里条件太差,一直没有结婚。 7 年前,因为种花生,王连收在田里搭了个草棚,住了一个多月。赶上当时下雨刮风,开始只是肩周炎,后来感觉越发严重,到医院一查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在双腿都已瘫痪,胳膊也不敢往上抬。说到这里,王桂芬老人说话哽咽了起来,用手擦了擦眼角。
   俺这几个孩子,都让俺操尽了心。老二开始还偶尔跟家里联系,后来就慢慢不联系了。小儿子几年回一趟家,只知道都成家有孩子了,但是俺一次都没去过他们的家。好不容易把女儿嫁出去了,又得病走了。现在最发愁的是俺这个大儿子,一直娶不上媳妇不说又瘫痪了,为了治病,家里另一处老房子卖了,你说俺不管,谁还管他? 王桂芬老人喃喃地说。
   谋生
  驼背老母拾废品走一步歇两步
  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老人就起床给儿子打好水。端起一盆水对于这位九旬的老人来说相当艰难,所以老人总是把脸盆放在紧挨着炕沿的凳子上,拿舀子一点点往盆里舀水,然后拿着一条破旧的毛巾给王连收擦身子。最后,再帮儿子梳头。两个老人在光线昏暗的破屋里的场景,让记者很是心酸。
  其实王桂芬老人的身体也不好,她的膝盖、腰部、肩膀、颈椎等都一直疼痛,到了晚上疼痛难忍,有时候甚至睡不着觉。现在整个腰都直不起来了,每次出门捡废品,只能走一步歇两步。有些废品太重,老人搬不动,只能来回多走几趟才能弄回家。
   我现在干不了重活,家里就剩两亩地了,只能靠我自己种着。收麦子的时候忙不过来,没办法只能雇人去干,加上各种费用,一年这两亩田只能收入 1000 多元。所以平时闲的时候,去街上捡废品,还能多少挣点。 老人对记者说。
免费打赏
wosasa
2011年07月14日 15:44:30
2楼
  王桂芬家与田地之间距离一里多地,这段正常人走路只需要 20 分钟的路程,老人要走上将近一个小时。由于驼背太严重,老人的步子很小很缓慢,有时候还需要扶着墙根才能站稳。每次走到田里,老人都要先休息十几分钟。
   虽然现在家里有一个电饭锅,但是我母亲不会用电,每顿饭只能起锅生火。我每次看着俺娘脸上被柴火熏得满脸是灰,还止不住地咳嗽,心里那个难受啊! 王连收对记者说。
  由于两人年龄都大了,为了互相照顾方便,王连收和母亲要挨着睡。晚上儿子每次小便,王桂芬都要下炕把尿盆拿上炕再端出屋。
  一碗面条、半个咸鸭蛋就是王桂芬和儿子的午饭。
   午饭
  清水煮面娘俩推让半个咸鸭蛋
   你们也在这吃吧,我多下点面条。 临近中午,王桂芬老人开始忙活午饭,留记者吃午饭。 这面条是早上的,再下点新的加上点咸菜,又是一顿。 老人对记者说。
  由于母亲不会用电饭锅,儿子王连收准备下床煮面条。王连收把双腿搭在了床沿,王桂芬老人拿起一把凳子放在了床前,然后扶着王连收坐在凳子上,紧接着她又搬来了另一把凳子在之前那把前面放好。由于王连收双臂用不上劲,只能在母亲的帮助下一点点挪动到前面的空凳子上。就这样,两把凳子互相轮换着,王连收母子缓慢地前进。 不光是下床,有时候他得去院里的茅房上厕所,也只能这样一点点走。 王桂芬老人边擦汗边对记者说。
  面条煮好后,并没有放任何调料就盛进碗里。当记者问老人,这样不加调料吃面条没任何味,能吃下去吗?王桂芬老人说 :“ 习惯了,好心人送来的油我都不舍得放,肉就过年吃一次,将就着吧。 说着,王桂芬老人从灶台后面拿出一个白瓷碗,碗里有半块咸鸭蛋,她把鸭蛋拣进了王连收的碗里。儿子没有抬头,有些哽咽地说; 你吃就行啊,老给我干什么!我不愿意吃这个!

  一会儿的工夫,俩人分别吃了一碗面条,锅里又剩下一大碗,俩人就不再吃了。 吃饱了,留着晚上吃吧。 老人一边说着一边就开始收拾东西。
   感恩
  家里时常会来社会上的好心人
  王纪堂说,村里都知道王桂芬家的情况,平常都会来帮衬他们,送点吃的东西,也帮他们卖卖垃圾废品。村里还给王桂芬老人办理了低保,给王连收办理了五保,这样他们每个月总共又可以享受 80 元的补助。镇政府和村里长期对他们母子俩进行接济、救助,逢年过节地会到家里看望他们,还多次开会研究对王桂芬母子的扶贫计划和实施方案,为他们积极申请、办理五保、低保、新农保的待遇,并免除了母子俩的水费、电费,以便减少他们的日常开支负担。
  王桂芬老人告诉记者,一些好心人也常来看望、捐助他们母子俩,给他们带来油、面、米、猪肉、鸡蛋、牛奶等食物和床单被褥。还有人为他们的房子做了吊顶,简单地贴上了壁纸来掩盖原先破旧不堪的屋墙。除了物品的捐助,还有钱的捐助。时不时会有一些慈善协会的人士、或者是一些群众听说了老人的情况后前来奉献爱心,捐款捐物。王桂芬老人去夜市上买菜,只要卖菜的认识她都会称完后再多给一把,她觉得很温暖。
  在大家的帮助下,母子俩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邻居王玉芬说起贫困的母子时很是同情,她说: 他们是挺可怜的,我们都看不过眼,大家邻里街坊的时常过去看看他们,地里的农活也会帮着干干,能帮一把是一把。

  临走前,记者将 200 元钱递给王桂芬老人,但她说什么也不接受。趁老人不注意,记者把钱悄悄塞到了他们吃饭的桌子底下。记者离开时,老人步履蹒跚地一直送到门外,看着记者走远。
回复
huazhongxu
2011年07月22日 14:22:31
3楼
手动喷砂机
喷砂机顶,母亲啊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