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笔——中国风景区批判
ljb-1964-04
ljb-1964-04 Lv.14
2006年05月22日 17:18:12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不开帝王陵对游客来说,是没了眼福;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说,它保住了祖先的尊严。 风景的本质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而所有令人迷失的景色,都是脆弱和易逝的。过度的商业开发,带来的是景区气质上的沦落,于是我们只能看着或绝世或风雅的著名景区变成庸俗的卖场。《大败笔:中国风景黑皮书》对国内15个闻名于世的景区现状予以批判,笔触犀利、中肯。 秦始皇兵马俑:跑马溜溜的陵顶

不开帝王陵对游客来说,是没了眼福;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说,它保住了祖先的尊严。



风景的本质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而所有令人迷失的景色,都是脆弱和易逝的。过度的商业开发,带来的是景区气质上的沦落,于是我们只能看着或绝世或风雅的著名景区变成庸俗的卖场。《大败笔:中国风景黑皮书》对国内15个闻名于世的景区现状予以批判,笔触犀利、中肯。



秦始皇兵马俑:跑马溜溜的陵顶



5分钟:昙花一现



30年前,9位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但是一场劫难也由此开始。据说秦始皇兵马俑在挖掘出来的时候颜色鲜艳,后来在5分钟内迅速氧化褪色,变为青灰色。因为保护技术仍然存在缺陷,在挖出来的第一批俑有褪色风化、脱落、起翘的现象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兵马俑博物馆内除了研究专家进行研究挖掘以外,基本上不再进行大的挖掘。



秦始皇陵区背依骊山,俯视渭河,秦始皇帝陵是陵区内最显著的制高点,历两千年沧桑而雄姿不改。陵区坐落在骊山北麓的冲积扇上,由南向北依次为骊山丘陵、黄土台塬、山麓洪积扇和渭河冲积平原4种土地类型,南北高差达85米。陵区占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有两周城垣,四面辟门,陵墓位于内城南部;陵园北部有大量的地面建筑,南部有众多的陪葬坑;历37年而建的秦始皇陵园可能是座未完全建好的帝王陵园,但其规模远超过先秦诸王陵墓。但是现在,陵区的古代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陵丘残留地表,在陵丘四周建有现代围墙,墙外散布大量的现代民居。陵区周围广泛栽种石榴树,部分地面为农田。



1981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至今,先后接待了10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约4000多万人次的中外游客。但是破坏也随即而来。



附近几个村庄的农民们扔掉了手里的农具,在景区门口摆起了小摊,卖起了工艺品和凉皮小吃。天长日久,这样的摊点、饭馆、发廊、旅店越来越多,直到把整个景区门口团团围住。经常有胆小的游客被强买强卖的小贩追着跑的场景。周围建筑布局无序、商品质量低劣、卫生脏乱、风格混杂,甚至还出现了低俗的人造景点,如女尸、法老遗体参观等。这些极大地改变了文物遗址的历史环境和风貌。一部分兵马俑还承担着到国内外巡回展览的使命,但是这种长途巡展无疑会损害它们的寿命。



吃祖先饭发达起来?



对于秦始皇帝陵的保护,早在秦代就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守护。西汉政府则把对秦始皇帝陵的保护,列于历代帝王陵墓之首。北魏政府明确规定在秦始皇帝陵“四面各五十步,勿耕稼。”隋炀帝也曾下诏保护秦始皇帝陵。到了唐代,为了保护秦始皇帝陵,不仅规定“无得畜牧,春秋置祭。”还下令置庙,增加配享。北宋政府在保护秦始皇帝陵方面,工作最为突出,曾多次下令保护。明清时期,政府虽多次下令保护历代帝王陵墓,但均未惠及秦始皇陵。不过明代的都穆和清代的陕西巡抚毕沅曾在秦始皇陵做过实地调查。



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曾在秦陵上挖战壕,其残迹至今尚存。解放后,民兵打靶,农民平整土地、积肥、节水灌溉等活动都对秦始皇陵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的断崖,就是这种破坏的恶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秦始皇陵地区的一些建设项目直接对其内的文物遗迹造成了破坏。



30年来,关于秦始皇陵应不应该挖的呼吁与争论始终不断。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说,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兵马俑在世界旅游范围内的影响力已差不多开发到极限,陕西急需一个新的兴奋点。在一些人眼里,这个兴奋点就是开发秦始皇陵。陕西省曾经于1986年、1994年上书中央,希望能够发掘乾陵;在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省又再次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陕西提出“抢救性发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坏,而且所处地带属喀斯特地形,地下水容易毁损文物等。



免费打赏
ljb-1964-04
2006年05月22日 17:18:24
2楼
几千年没震坏,等几十年就震坏了?经过勘探发现秦陵地宫保存相当好,抗震性能很强。地宫也没有进水。从旅游上来考虑,不如多保持一些神秘和未知的好。对于文物首先还是保护,第二步才是考虑文物的经济效益。一个国家的繁荣不能靠吃祖先饭,没听说世界上哪个国家仅凭吃祖先饭发达起来的。



往事不得不提



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等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消息传出,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直接找到吴晗,告以当时我国的考古水平不足以发掘陵寝、进行研究和保护文物。无奈信奉“古为今用”的历史学家们和文物界专家争论不下,最后周总理批示同意。



由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发掘转移到定陵。1957年5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了定陵地宫,取出了丝绸、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不幸言中,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能保存下来,万历皇帝的尸骨被红卫兵焚毁。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发掘长陵,周恩来予以否决。当时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省,对秦始皇帝陵的兴趣自然更高。“文化大革命”前挖掘乾陵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时任社科院院长的郭沫若闻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划开挖的消息后,特别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于是他打算以与周总理多年的老交情及社科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总理。但当他讲完后,周总理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郭老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尽管,不开帝王陵对游客来说,是没了眼福;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说,它保住了祖先的尊严。有些风景是看得到的;有些风景只能珍存在心里。



桂林:过把瘾就死的悲情开发



谁是贻害桂林的罪魁祸首?



桂林是一座山水城市,而不仅仅是一座旅游城市。



在桂林,美景都已经被人性化,一座座山都被赋予了亲切的名字:老人山、月亮山,象鼻山名人骚客的诗、辞也多见于石壁、庙墙。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桂林的旅游业有着雄厚的资本,那就是桂林的山水和历史文化。要是没有了桂林的山水和历史文化,桂林的旅游业将无从谈起。



现在每年的节假日都有大批的游客涌入桂林的各大风景区,使得风景区患了“节假日综合征”,导致风景区内的植被、水、大气和土壤超负荷使用,遭致破坏。比如,著名的芦笛岩风景区,因为游客大量涌入,人们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影响了岩洞的发育。



在桂林发展旅游的同时,需要保护的可能不仅仅是环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民族和历史的文化。比如,要是芦笛岩岩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了,我们可以对游客加以限制;漓江上的机动船对河堤造成了危险,我们可以用小船来代替机动船。但是,如果一个地区积累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和历史都丢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要是象鼻山没有了,七星公园没有了,阳朔的西街没有了,九马画山没有了,以后也就没有多少人会再来桂林了。可是,桂林的现状是,杉湖上具有历史和文化蕴意的亭台楼阁在两江四湖工程中都因为湖面的水位上升而被淹没了,代之而起的是两座高达30多米的仿古塔,去过杉湖的人都会觉得这两座塔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



现在中国到处都弥漫着欧陆风,桂林也不例外。从正阳街到新文昌桥,从中心广场到两江四湖,从虞山公园到七星公园,到处都可以看到欧洲建筑的踪影。最为明显的是,桂林现在的两江四湖工程中,从某个方面来说就是“世界桥梁博物馆”。原来的一些古桥全部予以拆除或改造,现在在桂林很难再见到一座中国古式的桥梁了。解放桥变样了,阳桥变样了,南门桥不知什么时候也会变样了,这时的桂林就像一个清秀的中国式村姑穿上了时尚的洋服向人们不停地抛媚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江四湖工程为了追求水位的统一,竟把水位过低的杉湖水位人为地提高了1.4米,这样一来,湖区许多具有历史和建筑价值的亭台楼榭就得全部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两座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高达30多米的仿古塔。另外,木龙湖是新挖出来的,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湖水得不到流通,而且湖区完全在市中心,极易造成湖水盐渍化、富营养化等现象,造成湖水的污染,影响旅游观光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如果是这样的话,两江四湖就成了贻害桂林的罪魁祸首了。



“我的家在高速公路边”



2004年,桂林到阳朔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桂林丧失了申请世界自然保护遗产的基本条件,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性失误。专家们愤怒了:要高速还是要世界遗产,这是一个问题。



问题的确很严重———在专家们看来,从桂林至梧州的高速公路、桂林到阳朔段路线设计不合理,这条长67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彻底破坏具有世界意义的峰林地貌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桂阳高速(公路)葡萄镇十三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是个峰林地貌,峰和平原组合在一起形成峰林平原。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就要穿过峰林平原,但是有一部分要碰到山,从而要切割到山,切割到石峰。同时高速公路这样一个条形的建筑就像一条龙,把一个高度封闭的墙隔开,让两边谁也不能通过,视线各方面都与从前不一样了。所以这条切过遇龙河支流,切过漂亮的风景区的永久性建筑物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申请自然保护遗产,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自然景观破坏,要保持原貌。建设桂林到阳朔高速公路之后就无法保持原貌了,自然生态也就被破坏了,就不符合申请世界自然保护遗产这个条件了。



一个桂林当地人伤感地说:从此以后,我的家在高速公路边,处处是车来车往。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在今天,漓江的水,早不是最清澈的水;漓江两岸的山,在广西南部和贵州都能看见,不信,坐上从柳州到贵阳的火车去看看好了。喀斯特岩溶地形只不过在桂林到阳朔一带体现得更为集中,“人怕出名猪怕壮”,于是几百人一会儿拥向左,一会儿扑向右,在导游的指点下,硬是要从那些可以概括为“开花馒头”的山上看出点什么来。倒是外国人的心态好,反正也听不懂解说,干脆就欣赏自然造就的奇形怪状,就像欣赏后现代的艺术。



桂林市区太不美观了,连带着桂林山水的主景之一———“山”也黯然失色。独秀峰、七星岩和芦笛岩在市区,游玩时观山入洞倒也有趣,可一旦登山眺望,城区中新旧楼房交杂在一起,黑的白的很是混乱;穿过城区去景点时,更是觉得道路歪七扭八,忽东忽西,矮旧的街面房从眼前掠过,让人以为到了落后山区穷困之地,根本不敢相信这就是誉满天下的桂林。桂林城的喧闹也破坏了她的清幽之美。到了桂林,旅游部门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没路的山不能攀爬,偏远的景区要随团游,幽静的林地不可单行。”这让本来就是冲着山幽林密而来的游人,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关于桂林的负面新闻接踵而来,一个比一个振聋发聩——一切都是在明目张胆地破坏性开发,这好像是个过把瘾就死的悲情岁月。真的,就旅游时代而言,桂林山水现在既不是“甲天下”也不是“家天下”,而是“假天下”!




回复
c668668
2006年05月22日 18:19:20
3楼
金钱代表了一切,以利益为重,把该重视的都忽略了!!可悲啊!!
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何意义!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3日 12:36:23
4楼
悲哀!祖宗若有显灵,不流泪才怪!!!!
回复
suntuolin
2006年05月27日 14:57:16
5楼
现在地风景就只有去那些还没有公路能到达的地方可能还能看到大自然的杰作。。
回复
li-amy
2006年05月28日 01:22:41
6楼
我们这百年创造了前人千年的经济,却毁坏了前人千年的财富
回复
heijindishi
2006年05月28日 13:27:15
7楼
桂林是我的第二故乡,离开那里有3年了,眼看着桂林的这些变化,说到底,都是物质利益搞的鬼。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喜欢那边的山水。
回复
wly46549
2007年01月12日 11:31:59
8楼
看完是真是悲哀啊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