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杭州的朋友吗?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Lv.12
2006年05月22日 09:37:20
来自于园林植物
只看楼主

我下个月准备去杭州出差,顺便做园林植物考察.请问有杭州的朋友吗?希望能和大家见面哦!能接我就更加好啦!介绍几个一定要去的景点.我准备去:杭州西溪.

我下个月准备去杭州出差,顺便做园林植物考察.请问有杭州的朋友吗?希望能和大家见面哦!能接我就更加好啦!介绍几个一定要去的景点.我准备去:杭州西溪.
免费打赏
zwzzwz1999
2006年05月22日 11:18:23
2楼
去西溪湿地的话,如果在星期一,可以少张门票的。植物园、花圃、西湖周边公园、浴鹄湾、茅家埠、九溪、云栖、长桥溪生态恢复公园……有时间的话都可以去去,大部分地方是不要门票的。到云栖的话,要门票,但是可以看看上百年的大树,比如说枫香、浙江楠、柿树、七叶树、槐树。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去爬爬山的,只不过要注意一下安全的。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2日 12:12:29
3楼
谢谢楼上的建议!希望大家多指点哦!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4日 12:02:14
4楼
啊?没有人理我啊?5555555555!

那么江浙一带也可以介绍一下嘛!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4日 14:27:29
5楼
西湖从它始有名声的千余年以来一直在变。这种变化主要是时代社会人文推动的文化变异。西湖山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以自然美为根基的文化景观,时代社会变化必然作用于西湖山水景观的文化变化。我们也要了解在社会人文作用下,西湖山水发生的文化演变和性质建构。这一历程,可由三个阶段并形成四大景观性质加以分析。

西湖山水风景是一个自然生成过程和后继的文化生成过程。在自然进程中,西湖经历了一个在江海作用下由海湾变成湖泊的漫长过程,是一个非人力的大自然造化。当杭州有了人类活动,尤其是出于生存需要利用并加以治理、建设,西湖山水就在自然变化基础上,进入了人文生成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纯朴阶段、园林艺术化阶段、城市景观化阶段。

自然纯朴阶段 西湖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从人力筑堤卫湖捍江海之潮开始起,西湖初始风景形成并开始了它的文化形态的历史生成。在中唐白居易筑湖堤之前,湖东一线即原江潮出没之处已有一道“白沙堤”,白居易当时在旧堤基础上增高加固,以扩大湖水涵蓄。这一时期,杭州城区从山地江边扩张并移向西湖东岸平陆地带,取湖水为生活水源。在这一阶段西湖风景初成并始有名声,并兴修水利、垦植农业、发展城市,一派本原的自然风景状态,在美学上属于纯真质朴、不经人工的自然美。这种纯真、质朴、野逸、秀丽的自然风景状态及其自然审美趣味,一直得到赞美和保持,直到近代才在人化压力下削弱。自古以来,西湖山水这种秀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打动着人们,也是古代诗词绘画吟唱描摹的主要对象。在今天,作为城市湖泊的西湖,这种自然美尤为珍贵可爱,不可多得。

园林艺术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西湖山水仍然保持着自然、纯朴、野逸的秀丽气质,但在城市生活及精神需求日益扩大的强烈作用下,开始了各种园林的建造,西湖本身也从局部开始直到总体走向风景园林化的再创造。这一阶段的实质,就是表现为自然美向艺术美的升华和变迁,突出表现就是西湖山水的园林化创造,是西湖盛名与辉煌时期。这一阶段应始于唐末五代吴越,盛大于两宋,尤以吴越钱氏建雷峰塔、保俶塔所创造的宗教景观意境和北宋苏轼浚湖筑苏堤置三塔于三潭的艺术处理,为标志性事件。它表明,西湖风景进入了艺术的构思与再创造阶段,注入鲜明人文内涵的诗情画意和大地的艺术处理。到了南宋,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和“西湖十景”题名,把西湖山水风景的艺术化推向了一个举世无双的高潮。杭州也在南宋时期,就已成为地地道道的世界上最早也是典型的“garden city”,即花园城市或园林城市。这个山水园林化的文化创造趋势,经明、清而至现当代,又到了更彻底、更完备的典型状态。今日之西湖,就是真正的风景大园林、山水大花园。尤其要指出的 是2003年完成的环湖南线整合工程,打破了传统园林景观各自独立封闭的做法,从湖滨一公园起,把老年公园、涌金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儿童公园、长桥公园五大景区整合起来串珠成链,并与雷峰塔、净慈寺等沿湖景点连成一体,形成西湖南线通透的优美景观长廊,强化了西湖作为风景大园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创造了西湖园林“大气、雅致、开放”的时代新风格。在这个文化发展阶段,西湖山水风景不但从自然美一脚跨进了艺术美的殿堂,还真正成为具有艺术性强烈特征的文化景观。这是西湖风景文化美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时期和辉煌时期。

城市景观化阶段 西湖山水的城市景观化,是在西湖与城市建设发展互动历史过程中,逐渐从城外的邑郊风景空间,成为城区有机构成和内在的景观空间、功能空间,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和形象表达,西湖山水风景由此获得了更为鲜明的城市景观性。这一发展变化最明显的事实,就是西湖从古代城外的“邑郊风景区”,逐渐成为当今拥湖于城中的“城市大花园”,湖与城已经融为一体,西湖也成为真正的“城市湖泊”。从“邑郊风景”到“城市景观”变化最明确的时间节点,就是1912年拆去城墙建成环湖大马路,湖和城再无明确的界分,空间视觉上打成一片,市民一时欢呼“西湖进城了”。杭州称为“山水园林城市”,就和西湖山水具有鲜明的城市景观性密切相关。北宋欧阳修在名篇《有美堂记》中早就指出,杭州特别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座兼得都市繁华至乐和山水林泉至美的城市。今天湖与城的紧密关系,又以“湖涵城中”的现代形式空前强化。这是一个既成的现实。因此我认为从现实状况客观地看,西湖山水风景的城市景观化,是继西湖园林艺术化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了新的强化阶段。这里也有必要指出,“西湖风景城市景观化”不是“风景区城市化”,它们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风景区城市化,特指风景区资源被集镇化、街市化、住宅区化及产业厂区化等等。这种状况对于风景是破坏性的,要加以控制和避免。前者是一种良性状态,反映了山水园林城市的建构深化,而后者是不良状态,表现为城市膨胀及其功利需求对风景资源的消融。

西湖山水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西湖景观性质发展、形成和确定的一个历史过程。显然,西湖山水从自然景观走向并升华为不失自然之美的艺术的园林景观;同时这种艺术人文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而典型的文化景观,自然的艺术化也同时是山水的人文化;西湖山水孕育了城市,走向了湖山与城市人地相协、互为依存的共同体,最终投入城市张开的巨大怀抱里,造就了西湖山水另一重要性质,即城市景观性,成为杭州城市景观杰出部分和内在功能空间。因此,西湖山水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即艺术景观、文化景观、城市景观这四个基本性质。只有从历史和逻辑来分析与认识西湖山水的文化发展及其景观性质建构,打破惯常的浅表,透过景观和文化的美学新视线,才能更好的理解西湖,读懂西湖山水文化。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4日 14:27:53
6楼
西湖园林至南宋既达到高峰,但元灭宋后,杭州随着都城的衰落,园林呈现颓废趋势。元朝统治集团来自沙漠,由马背上起家的民族,入关后保持游牧习俗,歧视“南人”,扼制江南山水园林,以致在园林上无所建树。加以元廷错误地认为南宋亡于佚乐湖山,把西子湖当作祸国殃民的祸水,对湖山废而不治,杭城经百年沦落,园林呈现一片荒凉景象。这时期邻近的苏州所受破坏较轻,经济文化逐渐赶上杭州,尤因明清时不少画家诗人参与苏州的造园工程,名园叠起,苏州古典园林之发展呈现后来居上之势。加以近年城市建设中苏州及时注意对古典园林的保存,所以能一枝独秀,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一举成功,声名显赫,园林艺术的成就似领先于杭州一步了。当然杭州也保存有少量很精美的庄园,正凭藉以往的业绩和“四水”共导的自然条件, 推陈出新,努力再创辉煌。

由于园林艺术总是从某一侧面反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休闲娱乐生活也需要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代有新时尚,不断孕育新的审美观念。近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经济的交流促使文化互相渗透,园林艺术也容易互相取长补短。因此当代的园林以混合式较为常见。显而易见,墨守成规的复古已行不通,现时造园需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及其审美情趣。

放眼世界,可知国外不少国家都在重视园林研究,普遍把园林学视作一门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学科。园林文化不但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值得研究和保护的珍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一种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发展的群众性、多功能、跨国界、前景广阔的社会文化事业与新兴产业。他山之石,值得借鉴。当今流行的西方现代园林是从传统园林发展演进并善于吸收外来经验才创新而来的,其中法国造园艺术的发展最有代表性。法国园林的发展比我国晚得多,其草创阶段约始于公元500年左右,以实用为主栽种果树蔬菜的贵族园囿居多,虽也夹杂一些观赏植物的品种,偶尔注意树木的修剪,但长期内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久久地停留于园林经营的萌芽期。直到12世纪以后王权增强,手工业和商业开始繁荣,贵族们逐渐追求豪华生活方式而注重园林建设。14世纪国王查理五世营造的圣保罗花园开始有利用植物做成的迷宫。这时期出现了利用机械装置设计类似喷泉的水戏内容和饲养禽兽的动物园。15世纪路易十一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复兴,在建造豪华宫廷的同时,创新花园的格局,应用了中国造园艺术“借景”的手法,重视自然性野趣和自然式布局。16世纪接触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间接接受古希腊罗马的造园经验,改进粗放的园林布置,出现了雕塑、图案式花坛和岩洞等造型,还有多层台地格局,丰富了园林的内容。17世纪起,造园从局部布置转向整体布局,且有运用园林中题名和图象表达思想的记载,与中国园林中应用景题、匾额、对联等似有异曲同工之处。17世纪下半叶建成的凡尔赛宫廷式园林,规模宏大、轴线深远、有序严谨、构思精巧,形成宽阔的外向园林,并以林园作为花园的延续和背景。植物要素的运用技术高超,出现绿墙、绿障、绿篱、绿色建筑。路易十四喜欢的一处“瓷瓦里阿农”便殿,装饰材料的应用是仿中国的瓷器建造的,其最大成就是将庭园与建筑形成整体,设计出雄伟而又统一的景观,对游览者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建筑艺术的高超对园林艺术的提升发挥重大作用,两者浑为一体,构成法国造园工程的特色,传播到西班牙、俄罗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影响至广。而法国造园艺术并未自满自足而停步,18世纪后又接受中华园林和英国园林的影响,发生变革,追求亲切宁静的自然风景氛围。由此可见,法国园林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实是顺应历史潮流、广泛吸收不断创新的结果。

同样,英国园林也是西方现代园林中的一支骨干力量。它起步较晚,而几百年来善于吸收中华造园文化精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潮的精髓,加以融会贯通,才创造性地形成英国式的自然风景园林。继而它与法国园林交相影响,在欧洲推进一种造园的新时尚,直至影响到欧美的许多国家,成为西方现代园林的主流,吸引各国学习。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4日 14:28:14
7楼
英、法的成功,有几点特别引人关注:

一是立足本土,向外取经,兼收并蓄,自创特色。英、法学习中华造园艺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结合本身风土、人情、植物、历史各方实际,不生搬硬套。例如英国人曾在上海租界上建造一座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前身),虽吸收中国的部分造园工艺,而主要体现英国自然风景园林风格,其自然式树丛、花境,以及缓坡起伏的草坪,至今余韵犹宛然在目。法国人也曾在上海租界上主建一个“法国公园”,面积不大,至今复兴公园里还留下当时所遗留的沉床园、整形花坛与绿篱的痕迹,体现现代西方园林特点。这些西方园林本取法于中华园林,却能推陈出新自成格局,反过来对上海后来的公园建设,乃至全中国一段时期内的现代园林建设产生一定影响。明显的例子是杭州在民国初年修建湖滨6个小公园、孤山的中山公园,乃至解放后新修的西山公园和柳浪闻莺公园等,大多是模仿上海租界的英、法公园模式营建的,这就成为杭州引进混合式园林的开始。

二是西方园林以高水平的建筑占主导地位,使园林“建筑化”,许多著名园林大多出自建筑大师之手。如凡尔赛花园由欧洲一流的建筑师勒诺特尔设计,以凡尔赛宫为主体工程,总体布局以府邸的轴线为构图中心,沿府邸——花园——林园逐步开展,体现其至高无上的君权的威慑力。宏伟的建筑突出其自身的景观效果。各种喷泉艺术、水幕造型、植物材料、几何造型、灯光组合、塑像群雕等,都突出表现其科学的先进性和艺术的崇高魅力,力求园林与科学技术、艺术美学紧密结合。法国著名景观与凡尔赛宫齐名的,诸如卢浮宫、波旁宫、爱丽舍宫、卢森堡宫、巴黎圣母院、旺多姆圆柱、凯旋门等,这些气势雄伟的建筑艺术珍品,都有华丽的园林陪衬,成为摄人心魄的国际游览名胜。

三是欧美人在近代工业兴起后,吃尽“工业病”、“城市病”、“现代病”之苦,从中猛醒过来 ,深切地认识到营造园林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观赏、游憩、颐养身心或开发旅游,更重要的还在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保证可持续发展中起健康和积极作用。为此现代园林文化立足于为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乃至为人工创造“第二自然”提供条件,把植物造景视为造园艺术最重要手段。法国园林广泛设置绿墙、绿障、绿篱、绿色建筑,都是由这一思想指导下实施的。技巧虽多,总的趋势符合现代园林思潮。

杭州如何走现代园林发展的新路?除了上述三个问题可供借鉴以外,根据当前杭州的实际还有几点值得思考: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4日 14:28:24
8楼
首先是应把园林生态效益列为造园的头等要务。造园工程不过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从属于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园林文化固然可以美化城市、推动旅游、增进国内生产总值,但更重要的出发点是要以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过去杭州园林考虑经济效益、观赏效应多些,而考虑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不足。这是观念上的错位。近一段时间,市委、市政府开始纠正这种认识上的误区,首先抓住西湖以西的综合整治工程,使杨公堤恢复旧貌,西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已建为富有古趣野味的园林。现正在有步骤地实施西溪整治工程,使区域内增添自然风景资源、人文资源、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当然,这些生态改善仅为杭州园林生态效应的一角,若从全面考虑,西湖与西溪的水质不净、空气和噪音污染,以及植物造景不足等许多问题,远未解决,有待进一步规划和持久的努力。

其次,现代园林宜强调外向性、坚持开放性,杜绝封闭性和割据性。令人遗憾的是西湖园林历代受统治者割据,南宋湖景大半被御园和贵胄宅第圈占,尤其是贾似道等三大奸相霸占大段景区最为百姓所垢病。元、明湖面大半变为平田、野陂、豪宅,为豪门、官僚所割占,1503年后始得逐步治理。清代沿湖设置行宫和将军府及八旗兵营;还有可恶的日本殖民者也占去西湖一角设为领事馆。直至光复后才拆毁旗营,打破湖滨黄金地段的封禁,建为“一公园”至“六公园”的6个小公园和“新市场”旅游商业区;皇帝行宫也改建为中山公园对百姓开放。但抗日战争杭州沦陷,西湖景区不少地方为日本驻军和日商洋行及日本浪人所占用,西湖园林破败不堪,连玉泉池里的观赏鱼都成为日寇桌上美味佳肴。环湖山林树木被日军破伐殆尽,竹林也遭毁损,群山秃秃,绿化环境破坏无遗,这是西湖园林的一场浩劫。解放后重视绿化,园林环境有所恢复,但圈占之风依然延续:先是西泠桥畔始建于唐代的凤林寺园林被拆毁,改建为楼堂宾馆;接着郭庄、刘庄、汪庄、蒋庄及胡雪岩故居和芝园等名园,均被移作他用,停止开放;北山路、南山路西湖两翼上大批名人故居、别墅,被占为干部宿舍或居民宿舍;环湖有不少风景区的秀美地段,陆续被一些权势单位圈去,建为各单位内部专用的休养所、疗养院、医院、干休所,或把著名景点改为特殊人物的私人别墅,往往在引人入胜的路口竖起“游人免进”或“行人禁入”的禁牌。改革开放后,人们大声呼吁:“整个西湖风景区的建设应该是向着全国人民的大公园这一目标努力”,“不准任何人独占或圈占”。历届市委、市政府开始关注此事,终于在近年才冲破种种阻力和干扰,实施“还景于民”。最为本市居民和海内外游人称道的大手笔,是沿湖南翼和北翼的整治工程。本着“还湖于民、还湖于游客”的宗旨,省市领导坚决把原南山路沿湖一带的民居,包括不少高级干部寓所,以及一些与风景区不相协调的单位,全部撤离景区。然后拆除一块块围栏,调整树木,整合为一个无阻隔的大园林。紧沿湖岸,基本上接通了步行道,饰置灯光,配以音乐,任游人随意休闲信步。合理布置游艇码头,引湖水进入陆地延伸为小河,增添小桥流水园景。拓宽环湖公共绿地,打破了传统的独立建园组景老概念,把沿路的原少儿公园、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长桥公园,进行资源整合,成为免费开放的景观廊道,实现了开放性、通透性、可进入性的大花苑布局,成为一道文化与景观相结合的艺术长廊。这一环湖整治工程的胜利,终于基本上兑现了还景于民的承诺。今后须坚持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采取私筑围墙、圈占景区的封闭格局,使西湖园林与整个花园城市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根除封建痕迹,赋予鲜明的现代感,为现代人所接受。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4日 14:28:39
9楼
第三,适应历史潮流的园林艺术,需要中西结合,古今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避免简单复古,不作表象模仿,注意传神,灵活多变,师承精髓,从中创新。力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切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由于西湖风景特色具有唯一性,西湖园林伴随杭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新的西湖园林景观如何在与自然风貌、历史传统的和谐中求新、求变、求进,一步步发展,这无疑是杭州城市建设者和造园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近年杭州园林涌现出一些精品,如郭庄的维修与胡雪岩故居的修建,修旧如旧而又推陈出新,引来无数好评。但同时不少景点也出现一些败笔,大量的仿古亭台或假山,仿洋而粗制滥造的雕塑、色块,任意铺饰在园林之中,充斥于街头广场,不伦不类;有的设计者为了迁就业主的个人要求,变园林艺术为商业味的卖点,冲淡了园林的自然气息。这些有待于端正园林理念后进行全面的整理。

第四,关于西湖园林的拓展,不能把目光局限于6.38平方千米的湖泊一区。杭州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拥有一个城市湖泊,还同时拥有着大片城市湿地和城市森林,城市湖泊(西湖)与城市湿地(西溪、下沙)唇齿相依,而相得益彰,这是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古来被人称为“写西湖第一圣手”的明人张岱,在他的名著《西湖梦寻》中,把西溪排为西湖外景之首,赋诗有“古荡西溪天下闻”,清代翰林朱祖谋也有诗曰:“溪水何缘也姓西?浓妆淡抹更相宜。”好一个“更”字,颇有超越之势。不管是否超越,同样比作西子,并蒂莲开,早自宋代起已为世人公认。南宋《咸淳临安志》有对西溪的具体记载,其实早在南宋以前就有骚人文士讴歌西溪。远可追至汉代人文景观西溪洞宵宫;唐代以一曲《渔歌子》蜚声诗坛的张志和已有诗作咏赞西溪;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科学名著《梦溪笔谈》,梦溪者正是忆念故乡西溪而命名。此后历代都有重现西溪湿地的诗文,至晚清有袁枚、厉鹗、龚自珍、魏源、俞樾、陈三立、丁丙、林 纾,民国有胡适、徐志摩、郁达夫,当代有夏承焘、江闻道等,或曾隐居西溪,或游览西溪留下诗文。历来辑有《西湖百咏》、《西溪百咏》齐名,可循此线索探得众多景点,择有价值的恢复一批。解放初顺着松木场的马登桥、杭州大学校门前的道古桥,一直通往留下,还可通至古荡,水溪相通,沿溪多芦苇,富有梁山水泊风味。每年秋季芦花翻白的时候,如同秋雪,景象尤为壮观。可惜大跃进前后一声令下,芦苇全部砍伐了。本来西溪通城区的第一个船埠就在昭庆寺背后,西溪与西湖仅一岸之隔,可惜这些年城市大规模扩张,溪流大部被水泥建筑物湮没,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大半。2004年市委、市政府启动西溪综合保护工程,再现西溪沿山河、冯梦祯“西溪草堂”、西溪“梅竹山庄”等知名景点的园林盛景。省文化保护专家卜昭辉等普遍认为,西溪湿地内自然生态、山水文化的精华,属于西湖园林的组成部分,应该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和涉及面,保护重于开发,开发服从保护,努力发掘城市湿地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内涵,才有助于康复城市的“肾”和“肺”。下沙的湿地俟有条件时也可适当利用。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4日 14:28:54
10楼
第五,城市园林未来的光明之路,在于生态化和休闲化,必须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西湖园林今后需要延伸到整个城市的园林化,促使全市社区公共场地——包括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美化、健康的绿色基质。过去那些分散区隔孤立性的小公园正在溶解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整体性的内部基质,以开放式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工业园区之中,不再是一个个绿色区块,而是弥漫于园林城市整体的绿色液体。城市生态的整合,除了政府主导外,需要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家家栽花、户户绿化,阳台、屋顶、甬道、墙面、门前、屋后,无不披上绿色的盛装。他们推行鸟语花香的“步行社区”,创立国际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居民生活的社区内部、社区与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间,以及在休闲娱乐场所之内,推广步行或非机动车联系,势将成为未来城市的一种理想追求。

第六,文化遗产的园林化。杭州是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2个,还有两项正在准备向联合国申报人类文化遗产(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列入预备名单)。但从花园城市的角度考察,它们大多是一些与周边环境及城市脉络相脱离的零落散珠,缺乏其应有的美丽与含义。倘若加以园林化的加工,将零星的散珠稍加装饰并加以串联,与其他自然、人文景观元素一起,通过绿地联系,可以构成区域尺度上价值无限的宝石项链。这些项链不但装点城市,而且将是市民的生态休闲、文化教育及环境教育的绝好场所。

第七,发展乡土植物苗圃,适度引进外来优质花木品种。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把乡土物种的保护作为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战略。我国地大物博,境内南北东西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而植物为发展园林四大要素之一,自应充分发挥用乡土植物进行造景的优势。但反观杭州园林及街景绿化植物品种单调,大多源于异地,原因是城市建设和开发商偏爱珍奇花木,轻视乡土物种,培植乡土植物的苗圃系统尚未能适应园林和街景的大量需求。为此,大力发展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杭州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措施。我国传统花卉有所谓“十大名花”:牡丹、芍药、荷花、梅花、兰花、水仙、山茶、玫瑰、月季、杜鹃;其他常见花木如海棠、桂花、杏、李、桃等,都应视为杭州乡土植物,尤其“市花”、“市树”更应大力培植,重点布景,显示特色。为了供应构景题材,除了农学院、林学院、国有花圃、植物园责无旁贷外,同时应扶植民营的园林科研机构和苗木生产园地、花卉种苗场。现代园林以“大地景观”为最大目标,需要广泛吸收科研力量、民间力量的参与,共同探索。同时要利用现代技术,扩大引种的范围,丰富植物的材料,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综合效应的物质条件,使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目前国际著名植物景观使用的植物材料多达千余种,而杭州迄今不过500种左右,相距甚远。如要创造多姿多彩的优美植物景观,必先引进更丰富的植物品类。为此急需面向一些园艺技术、育种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引进优质品种、学习先进技术,以选育驯化出成批新栽培变种品系,在树木的高矮、花形、花色、花期、叶色、枝形、冠形等方面,产生多姿多态的变异和搭配,利于创造优良生态环境和优美生活空间,争取在世界现代园林体系中自树一帜。

回复
lululee1024
2006年05月24日 14:29:34
11楼
一、启开历史长卷,纵览西溪丰厚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城市湿地风貌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但同时它又是全世界范围内一种亟待保护的自然资源,因人类的活动而日益减少。《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为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米的水域。”同时又规定,“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城西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距市中心武林门约6公里。西溪湿地公园坐落在西湖区的西部,天目山路延伸段从其南边经过,北边为文新路延伸段,东临蒋村商住区和古荡小区,西接五常。

  历史上的西溪湿地,指西溪河流经留下——古荡段两岸的宽阔地带。其南岸包括今日老和山——灵峰山——北高峰——龙门山——小和山山脊线北侧的丘陵坡麓地带;北岸包括余杭塘河以南五常——蒋村乡一带的水网平原,面积约60平方公里。目前的西溪湿地,东起紫金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接沿山河,北界文新路延伸段的一片鱼塘水网平原。一期面积3.2平方公里,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

  西溪和西泠、西湖并称“三西”,历史上有“副西湖”的美誉。西溪历史悠久,它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1600多年来,西溪湿地农事活动和人文活动频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
清雍正《西湖志》载:“西溪,在西湖北山之阴,由宝石山背陆行,绕秦亭山,沿山十八里,为宋时辇路,抵留下……,水道由松木场进古荡,溪流浅狭,不容巨舟。自古荡以后,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西溪在历史上书写过辉煌灿烂的华彩乐章,曾有庙108座,寺院60多处,坞18个,桥18座,名泉18处,还有50多处名人别墅及诸多名人古墓。

  相传战国时荀子曾耕读于西溪,至南宋,宋高宗赵构一句“西溪且留下”。清代康熙和乾隆二帝也都曾游历西溪并留下御诗。文人墨客或游览或赏景或雅集或隐居不计其数,如苏轼、米芾、秦观、唐寅、张岱、厉鄂、黄宾虹、马一浮、郁达夫、徐志摩、于右任、夏承焘等等,都为西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诗文、书画,施耐庵更以西溪为原创地,写出了传世名著《水浒传》。陈从周大师曾把西湖和西溪看作杭州景区的一正一副,极为妥贴传神。

  《诗经》的风、雅、颂可以喻作西溪风光的自然朴野、名人雅士的川流不息、民俗文化的灿若星辰。“划龙舟吉祥庆丰年,观龙舟吉利保平安”,蒋村龙舟盛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它始于唐,兴盛于南宋,其名御封于乾隆游江南之时。现存碑记于西溪以作保护。
蒋村乡是著名柿子产地,旧时以“古荡方柿”名世、西溪茶叶、法华(龙门)杨梅、三墩春笋、桃花鳜鱼(初春)、三家村藕、菊花溪蟹(深秋)及蒋村的西溪竹编、芦花草鞋、芦席柳编等。这些土特产的保护与打造,将是杭州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