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我去爨底下拍的一些照片,里面的古建筑样式为山西建筑和北京四合院相结合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今年我去爨底下拍的一些照片,里面的古建筑样式为山西建筑和北京四合院相结合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一下
2楼
关于爨底下和古民居
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距门头沟区65公里。川底下旧名“爨底下”,因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名。1958年改“爨”为“川”。
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之地。爨底下村是京西古道上保存完好的古老山村。清代,爨底下村是过往商旅落脚和货物集散地,因此,爨底下村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迹。1994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3楼
爨底下村,距北京市区90公里。该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着6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其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
爨底下村座落在峡谷北侧缓坡上,依山而建。古民居整体坐北朝南,占地约10000平方米,现存院落76个,656间房。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两部分。街道用紫石、青石、灰石铺地。因年深日久,磨得非常光洁,色彩斑斓。古民居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布置。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有70余座四合院随山势高低错落,呈扇面状向下延展,使整座村庄建筑构成和谐的整体。村民绝大部分姓韩.
爨底下村坐南朝北,北靠龙头浸水,面对金蟾望月和威虎镇山,还有神龟啸天、蝙蝠献福、花仙池、老龙窝等自然景观。特别是70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玉阶雕梁,硬木家具,古香古色。大门的造型装饰、色彩、门钉的个数及门前台阶的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台阶多的便表明门第高,台阶少的自然就表示门第低,中国封建第级制度在这块古老的建筑群落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四合院内充分利用空间,设计独具匠心,门楼等级严格:影壁构思巧妙,砖雕、木雕手法朴拙;颂词、壁画、楹联俊秀典雅。这里过去曾是北京通往山西、陕西和口外的要道,曾经繁盛一时。
回复
4楼
1454
回复
5楼
爨底下村 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回复
6楼
闲来猜个字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火柴烧”。这是什么字?对了就是“爨”(cuan)。它的解释是烧火做饭、灶、姓。说这个字是因为距离北京市区90公里的深山峡谷中,正有这样一个极富自然状态,极其符合这个字解释的生活群落——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从何处来?据考证是建成于明代永乐年间,距离现在有500多年。500多年中人们在这个深山峡谷里面,自然生活、烧火做饭、似乎与外界隔绝,500多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见证了这一切,但就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说又能看到丝丝的现代变化融于其中。不过这变化是散漫的、缓慢的、挪着脚步的。于是一旦走入这个村子里,你会感觉回到了几个世纪以前,但是眼前的生活又会让你知道你明明还在现代,一种现代与古代的交错感油然而生。
回头再说“爨”(cuan)这个字,本地人读起来准确的很,而外界则有人把他读成“川”。从北京人的咬字发音来说基本都会把字进行“儿”话,“爨”(cuan)自然的被读成川。从爨底下村人的发音来看,他们不同于北京现在的“流行音调”一定有自己的历史。果然,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得知,祖先是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往北京的移民。也就是说根上还可能是纯正的“老西儿”。
人们都说“老西儿”保守、仔细在严重一点就是“抠”。其实不然,从保守来说是“聚财”的重要手段、从仔细来说是“生活”的重要方式、从“抠”来说则意味着“长远眼光”。为什么这样说?现在看山西,地面古建筑是全国的三分之二,地下文物似乎抬脚就能踢到。这就是“抠”的结果。
说这个是从爨底下村人的生活来看,他们正是有着山西人这些特点。保守、仔细让村子留存下来500年来各时代的建筑:三合院、四合院、随山而建的特殊合院、栓马桩、上马石、影壁、大庙、排水系统、防御系统等等生活必有的应有尽有。若不是保守、仔细恐怕这些早在文革之中都已经被带上“四旧”的帽子砸烂、砍光。爨底下村依山而建并非杂乱而居。山上、山下道路分别明显有各自独特的用途。山上的水平道路是联系两侧院落的入口,如同我们现在的小区街道,山下的水平道路又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对外交流的“驿道”,供过往客商通行,上层是联系整个村落的客栈。居住与商业交流分开、各得所需、互不干扰。这样的特点恐怕是现代一些城市都不具备的。500多年爨底下村都遵循这样的原则造房、建路,体现出来的恐怕不仅仅是智慧,而是更多的精神、文化传承在里面。单单从这点来看,迁居至此的爨底下祖先一定是饱学之士、而且把具有长远眼光这个特点遗留给了后代,代代传承、绵延不绝。
建筑是保留文化传统的基础,比如有了庙宇人们才会想到祭祀。对于爨底下村来说有了500年的生活系统自然而然的保留了500年间的风俗、习惯。保护非物质遗产最近被提到国家的重要工作上来,然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是简单的记载、抢救而是给这样的遗产以生存的空间。爨底下是这样做的,爨底下人的风俗、传统也是这样形成的。正月十五转灯游庙是村里的大事儿、据说起源于乾隆年。准备工作是在村里的五道庙处搭神棚、供奉财神、灶神、龙王、药王、菩萨的神位,在碾子边及大槐树下盘两个火炉,每户交一篓煤,生起火,同时在不同的位置挂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过街横幅。到了转花灯正式开始的时候,村里的“仪仗”队在灯场前的河滩集合,按照顺序由音乐班、吵子班、法器班、大鼓会、以及彩旗、灯笼排成一条长龙开始上村,最后到达大庙。在大庙热闹一番再向上转灯。夜空看去,仿佛一条游龙在嬉闹、畅游。除了正月十五的大活动,爨底下人平时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历史故事的民间说唱在这里十分繁盛、几乎人人都会那么一段儿。清明祭祀、打秋千、拜关帝、祭龙王、转娘娘驾、唱蹦蹦戏……都是生活中的必须和乐趣所在。
爨底下人都姓韩,全村一个姓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老村寨的特点,也因为全村一个姓这个看不见的纽带,让整个村子团结、祥和、安宁。现代气息的飘入没有让村里人变的惟利是图,而是和从前接待过往商贾一样热情、好客。于是居住在城市里烦躁的人们逐渐踏入了这个“桃园”、吸取安详、清新的空气。“自命不凡”的文化人来升华自己的心灵。吴冠中老先生来了、冯小刚来了……不论谁来了,难道不惊诧于这里的淳朴的美,不急于将自己融入其中吗?
回复
7楼
4545
回复
8楼
123
回复
9楼
45645
回复
10楼
1245
回复
11楼
456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