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介绍
chiao49655
chiao49655 Lv.12
2006年04月19日 23:33:09
只看楼主

[中文名] 斑衣蜡蝉 [别名] 班衣、樗鸡、椿皮蜡蝉、红娘子 [学名] Lycorma delicatula White[ 目 ] 同翅目 [ 科 ] 蜡蝉科[寄主] 葡萄、臭椿、香樟、千头椿、刺槐、悬铃木、榆树、枫、羊、女贞、合欢、珍珠梅、海棠、杏、桃、李、黄杨等。[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物常诱致煤病发生,削弱生长势,严重时引起茎皮枯裂,甚至死亡。


[中文名] 斑衣蜡蝉

[别名] 班衣、樗鸡、椿皮蜡蝉、红娘子

[学名] Lycorma delicatula White

[ 目 ] 同翅目

[ 科 ] 蜡蝉科

[寄主] 葡萄、臭椿、香樟、千头椿、刺槐、悬铃木、榆树、枫、羊、女贞、合欢、珍珠梅、海棠、杏、桃、李、黄杨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物常诱致煤病发生,削弱生长势,严重时引起茎皮枯裂,甚至死亡。

[特征描述]

成虫 体长15-20mm,翅展39-56mm,雄较雌小,暗灰色,体翅上常覆白蜡粉。头顶向上翘起呈短角状,触角刚毛状3节红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质,基部2/3淡灰褐色,散生20余个黑点,端部1/3黑色,脉纹色淡。后翅基部1/3红色,上有6~10个黑褐斑点,中部白色半透明,端部黑色。卵 长椭圆形,长3mm左右,状似麦粒,背面两侧有凹入线,使中部形成一长条隆起,隆起之前半部有长卵形之盖。卵粒排列成行,数行成块,每块有卵数十粒,上覆灰色土状分泌物。若虫 与成虫相似,体扁平,头尖长,足长。1-3龄体黑色,布许多白色斑点。4龄体背面红色,布黑色斑纹和白点,具明显的翅芽于体侧,末龄体长6.5-7mm。

[发生规律]

年生1代,以卵块于枝干上越冬。翌年4-5月陆续孵化。若虫喜群集嫩茎和叶背为害,若虫期约60天,脱皮4次羽化为成虫,羽化期为6月下旬-7月。8月开始交尾产卵,多产在枝叉处的阴面。以卵越冬。成虫、若虫均有群集性,较活泼、善于跳跃。受惊扰即跳离,成虫则以跳助飞。多白天活动为害。成虫寿命达4个月,为害至10月下旬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

(1)发生严重地区,注重摘除卵块;(2)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兼治此虫,可喷洒常用菊酯类、有机磷等及其复配药剂,常用浓度均有较好效果。由于虫体特别若虫被有蜡粉,所用药液中如能混用含油量0.3%-0.4%的柴油乳油剂或粘土柴油乳剂,可显著提高防效。

[地理分布]

分布在辽宁、甘肃、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免费打赏
chiao49655
2006年04月19日 23:34:11
2楼

[中文名] 吹绵蚧

[别名] 澳洲吹绵蚧、绵团蚧、白蚰、白蜱

[学名]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 目 ] 同翅目

[ 科 ] 硕蚧科

[寄主] 海桐、桂花、金橘、南天竹、米兰、常春藤、芍药、含笑、鸡冠花、月桂、柑橘、 枇杷、杨梅、茄子、花生、菊花、瓜类、柳、苹果、桃、柳、大豆、凤仙花、红薯。

[为害特点] 若虫和雌成虫群集枝、芽、叶上吸食汁液,排泄蜜露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特征描述]

成虫雌椭圆形,体长5—7mm,暗红或桔红色,背面生黑短毛被白蜡粉向上隆起,发育到产卵期,腹末分泌出白色卵囊,卵囊上具14—16条纵脊,卵囊长4—8mm。雄体长3mm,桔红色,胸背具黑斑,触角10节似念珠状黑色,前翅紫黑色,后翅退化;腹端两突起上各生4根长毛。卵长椭圆形,长0.7mm,橙红色。若虫体椭圆形,眼、触角和足均黑色,体背覆有浅黄色蜡粉。雄蛹椭圆形,长2.5—4.5mm,桔红色。茧长椭圆形,覆有白蜡粉。

[发生规律]

华东与中南地区年生2—3代,四川3—4代,以若虫和雌成虫或南方以少数带卵囊的雌虫越冬。发生期不整齐。浙江2代,3月开始产卵,5月上、中旬进入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若虫盛发,6月中旬始见成虫,7月中旬最多;2代卵发生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7月中旬出现若虫,早的当年可羽化,少数可产卵,多以2代若虫越冬。福建、广东、台湾第2代发生于7—8月,3代9—11月,少数第4代盛期出现在11月以后。台湾完成l代夏季约80天,冬季130天。交配后6—11天开始产卵,产卵期5—45天。初龄若虫在叶背主脉两侧定居,2龄后转移到枝干上群集为害,雌成虫定居后不再移动,成熟后分泌卵囊产卵于内,每雌可产卵数百至2000粒。雄虫少,多营孤雌生殖,但越冬代雄虫较多,常在树缝隙、叶背及土中结茧化蛹。越冬代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甚多,常在5—6月成灾。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及寄生菌等。

[防治方法]

(1)保护引放澳洲瓢虫,大、小红瓢虫,红环瓢虫等。(2)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3)茶树休眠期喷波美1°一3°。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北方茶树可在发芽前喷3°一5°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含油量5%的矿物油乳剂。(4)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药剂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一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一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一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

[地理分布]

分布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4月19日 23:35:56
3楼
[中文名] 大青叶蝉

[别名] 青叶跳蝉、青叶蝉、大绿浮尘子等

[学名] Tettigonieua viridis (L.)

[ 目 ] 同翅目

[ 科 ] 叶蝉科

[寄主] 杨、柳、白蜡、刺槐、苹果、桃、梨、桧柏、梧桐、扁柏、粟(谷子)、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蔬菜、果树等160种植物。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为害叶片,刺吸汁液,造成褪色、畸形、卷缩,甚至全叶枯死。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7—10mm,雄较雌略小,青绿色。头橙黄色,左右各具1小黑斑,单眼2个红色,单眼间有2个多角形黑斑。前翅革质,绿色微带青蓝,端部色淡近半透明;前翅反面、后翅和腹背均黑色,腹部两侧和腹面橙黄色。足黄白至橙黄色,财节3节。卵长卵圆形,微弯曲,一端较尖,长约1.6mm,乳白至黄白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5龄,初龄灰白色;2龄淡灰微带黄绿色;3龄灰黄绿色,胸腹背面有4条褐色纵纹,出现翅芽;4、5龄同3龄,老熟时体长6—8mm。

[发生规律]

北方年生3代,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4月孵化,于杂草、农作物及蔬菜上为害,若虫期30一50天,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上旬。各代发生期大体为:第1代4月上旬一7月上旬,成虫5月下旬开始出现;第2代6月上旬一8月中旬,成虫7月开始出现;第3代7月中旬一11月中旬,成虫9月开始出现。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夏季颇强,晚秋不明显,可能是低温所致。成、若虫日夜均可活动取食,产卵于寄主植物茎秆、叶柄、主脉、枝条等组织内,以产卵器刺破表皮成月牙形伤口,产卵6一12粒于其中,排列整齐,产卵处的植物表皮成肾形凸起。每雌可产卵30一70粒,非越冬卵期9一15天,越冬卵期达5个月以上。前期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及杂草等植物,至9、10月农作物陆续收割、杂草枯萎,则集中于秋菜、冬麦等绿色植物上为害,10月中旬第3代成虫陆续转移到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产卵于枝条内,10月下旬为产卵盛期,直至秋后。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

(1)夏季灯火诱杀第2代成虫,减少第3代的发生。(2)成、若虫集中在谷子等禾本科植物上时,及时喷撒2.5%敌百虫粉或1.5%1605粉剂或2%叶蝉散(异丙威)粉剂,每667m2 2kg。(3)必要时可喷洒2.5%保得乳油2000一3000倍液、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一4000倍液。

[地理分布]

分布在全国各地。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4月19日 23:37:48
4楼
吹绵蚧 图片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4月19日 23:38:26
5楼
大青叶蝉图片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4月19日 23:40:09
6楼
[中文名] 红蜡蚧

[别名] 红龟蜡蚧

[学名] 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

[ 目 ] 同翅目

[ 科 ] 蜡蚧科

[寄主] 月桂、栀子花、桂花、蔷薇、茶梅、月季、玫瑰、山茶花、八角金盘、樱花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密集寄生在植物枝杆上和叶片上,吮吸汁液危害。雌虫多在植物枝杆上和叶柄上危害,雄虫多在叶柄和叶片上危害,并能诱发煤污病,致使植株长势衰退,树冠萎缩,全株发黑,严重危害则造成植物整株枯死。

[特征描述]

①雌成虫:椭圆形,背面有较厚暗红色至紫红色的蜡壳覆盖,蜡壳顶端凹陷呈脐状。有4条白色蜡带从腹面卷向背面。虫体紫红色,触角6节,第3节最长。②雄成虫:体暗红色,前翅一对,白色半透明。③卵:椭圆形,两端稍细,淡红至淡红褐色,有光泽。④若虫:初孵时扁平椭圆形,淡褐色或暗红色,腹端有两长毛;二龄若虫体稍突起。暗红色,体表被白色蜡质;三龄若虫蜡质增厚,触角6节,触角和足颜色较淡。

[发生规律]

年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植物枝杆上越冬。虫卵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初孵若虫多在晴天中午爬离母体,如遇阴雨天会在母体介壳爬行半小时左右,后陆续固着在枝叶上危害。

[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发生初期,及时剔除虫体或剪除多虫枝叶,集中销毁。 2. 农业防治:及时合理修剪,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将减轻危害。 3. 药剂防治:同藤壶蚧。 4. 检疫防治:加强苗木引入及输出时的检疫工作。 5.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红蜡蚧的寄生性天敌较多,常见的有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短尾)跳小蜂、赖食软蚧蚜小蜂等。

[地理分布]

华南、西南、华中、华东、华北及北方温室。

回复
c668668
2006年04月20日 09:40:35
7楼
楼主讲解很清晰,感谢楼主的资料!
请楼主再传点南方的病虫害防治介绍吧,谢谢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4月25日 19:40:07
8楼
[中文名] 矢尖蚧

[别名] 矢尖蚧、矢坚蚧、箭头蚧、矢根介壳虫 箭头介壳虫、白恹

[学名] 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 目 ] 同翅目

[ 科 ] 盾蚧科

[寄主] 金桔、大叶黄杨、百日红、瓜子黄杨、香橼、柑桔、木瓜、枸骨、白蜡树、龙眼

[为害特点] 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干、叶和果实的汁液,重者叶干枯卷缩,削弱树势甚至枯死。

[特征描述]

成虫雌介壳箭头形,常微弯曲,长2—4mm,棕褐至黑褐色,边缘灰白色。前端尖、后端宽,1、2龄蜕皮壳黄褐色于介壳前端,介壳背面中央具l条明显的纵脊,其两侧有许多向前斜伸的横纹。雌成虫体橙黄色,长2.5mm左右。雄介壳狭长,长1.2—1.6mm,粉白色绵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末性刺针状。卵椭圆形,长0.2mm,橙黄色。若虫 1龄草鞋形,橙黄色,触角和足发达,腹末具l对长毛;2龄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和足均消失。蛹长,长1.4mm,橙黄色,性刺突出。

[发生规律]

甘肃、陕西年生2代,湖南、湖北、四川3代,福建3—4代,以受精雌虫越冬为主,少数以若虫越冬。1龄若虫盛发期大体为:2代区5月下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3代区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区4月中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成虫产卵期长,可达40余天,卵期短,仅1—3小时,若虫期夏季30一35天,秋季50余天。单雌卵量70一300粒,第3代最多,1代次之。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母壳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仅1—2个小时即固着刺吸汁液,体渐缩短,次日开始分泌绵絮状蜡粉,2龄触角和足消失,于蜕皮壳下继续生长并分泌介壳,再蜕皮变为雌成虫。雄若虫1龄后即分泌绵絮状蜡质介壳,常喜群集于叶背寄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多种瓢虫和小蜂。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2)剪除蚧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3)保护引 放天敌。(4)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一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一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一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

[地理分布]

分布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安徽。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4月25日 19:41:07
9楼
[中文名] 扁刺蛾

[别名] 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

[学名] Thosea sinensis (Walker)

[ 目 ] 鳞翅目

[ 科 ] 剌蛾科

[寄主] 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林及药用植物、花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13—18mm,翅展28—39mm,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深,触角雌丝状,基部10多节呈栉齿状,雄羽状。前翅灰褐稍带紫色,中室外侧有1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中部倾斜;中室上角有1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扁椭圆形,长1.1mm,初淡黄绿,后呈灰褐色。幼虫体长21—26mm,体扁椭圆形,背稍隆似龟背,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边缘兰色;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各节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蛹体长10一15mm,前端较肥大,近椭圆形,初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茧长12—16mm,椭圆形,暗褐色。

[发生规律]

北方年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cm土层内结茧以前蛹越冬。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一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一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一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多夜间下树入土结茧。

[防治方法]

(1)挖除树基四周土壤中的虫茧,减少虫源。(2)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地理分布]

分布东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4月25日 19:42:17
10楼
矢尖蚧
回复
chiao49655
2006年04月25日 19:42:39
11楼
扁刺蛾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