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货运动在网络上已经声势浩大地进行了N久。从去年(还是前年?)某MM在网上发表的雄壮宣言,到去年三四月份全国各地的同学们 上 街身体力行地实践(口号实践,当然也有部分体力实践),再到近日网上仍然持续着的一波接一波的“坚决抵制”及“反对质疑抵制”的对骂,人们似乎誓要在这一问题上争出个你死我活来。从去年开始一直在留意网上各类关于抵制日货的争辩及对骂言论。这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情,因为从围绕这一问题的各种声音,可以清晰地看出发言人的政治立场社会地位年龄层次甚至家庭收入。
从去年开始一直在留意网上各类关于抵制日货的争辩及对骂言论。这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情,因为从围绕这一问题的各种声音,可以清晰地看出发言人的政治立场社会地位年龄层次甚至家庭收入。
声音中有旗帜鲜明誓将抵制日货进行到底的;有从经济学角度列举很多数据资料分析抵制日货的弊病的;有一会儿唱黑脸一会儿唱白脸的;有一上来正经话没有张口骂娘的;有调侃“坚决要抵制,购买不间断”的;有书生气地念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有从抵制日货的问题转换到是否能消费得起日货的问题从而被众人围攻自己积极进行突围的;更有甚者,由抵制日货扯到日本车再扯到欧美车,由此争论转移为互相抬杠掀老底比谁家更有钞票。
而最最有趣的是,围绕抵制日货话题,产生了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性效果。一波人进了坛子,开骂,互相攻击,理论攻击完了人身攻击,被封ID,封完后套上马甲,继续攻击,直至马甲被识破。有人在这种时候选择退出,也有人上了瘾缝制出一套又一套的马甲。然后过了一阵子,国内国际又有什么其它大事发生,抗日情绪暂缓,转移阵地。再过一阵子,风平浪静,有旧人旧事重提,或者有新人闯坛自我介绍就来篇“是中国人就顶”,于是又一轮风浪掀起。就这样,一些人来了,走了,另一些人又来了。如此绕圈,看似热闹,事实上正论方与驳论方的论点与论据却始终只有那么些,毫无新意,毫无长进。
而在这一轮轮的吵闹声中,昨天三月二十七日的《光明日报》第12版左下角,却赫然出现了标题为《日本经济持续回升》的报道。报道篇幅比两块豆腐再大一些。估计长期在网上闹腾的人都不怎么看代表政府声音的权威性纸制报纸了。之前有网友激情四溢地宣布小日本已经在我们伟大的抵制日货运动中尝到了苦头,不知看了这篇报道作何感想。这些个口号也已经存在蛮久了,从时间上来算半个抗美援朝都该结束了;参与喊口号的人次相信也达到一定水准了,从数量上来看都赶上抗日战争结束时我党总人数了。但小日本的经济他 X的怎么没见有他 X的百分之零点零几的下滑呢?
以上问题当然不是疑问,而是本人自己做的设问,回答由本人自己来给。
目前阶段再讨论要不要抵制,该不该抵制的问题已经失去了意义,抵制已经开始了,至少在网上是这样。今天我要说的,是抵制日货会不会成功的问题。
不拐弯抹角,回答是:不会成功。或者说,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
我没研究过经济学,也不懂那些有技术含量的字眼,用不了学术性语言作态地分析,只能幼稚点用类比手法来说事。把“抵制盗版”作为类比,如果抵制日货有成功的可能,那么抵制盗版早该成功了。
盗版和日货一样,都涉及道德层面。稍微看看报听听新闻的人都知道盗版对正版销售公司及原创方带来的侵害是怎么样的,对于市场经济的秩序和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是怎么样的。从中央到地方,每年三令五声地打击盗版,教育老百姓不要购买盗版, 每年年末或三一五前后总能看见电视上一威猛的滚轮车在堆积如山的塑料盘片上咔咔地碾过,事先安排好的几个过路群众在一旁配合着拍手叫好。但结果呢?那些个无极啊如果爱啊的盘片不还在上映的同时出现在大街小巷的摊贩处么?打开柜子自己数数家里硬纸片包装的DVD影碟有多少吧。
特别要强调的是,日货作为进出口贸易中正常合法的存在,即便被老百姓普遍鄙视,但最终还是被政府所保护的。相较而言,盗版则是个彻头彻尾的错位存在,违背道德,触犯法律。而老百姓们明知这些道理,仍然忠贞不渝地购买着盗版,维持着欣欣向荣的盗版市场。当然不光我们国家的老百姓,那些在自己国家一板一眼遵纪守法的外国友人们,来到中国后发现如此高质量低价格且紧跟流行步伐的影音产品,也都按耐不住狂喜的心情冲向了音像店。
导致这些现象的是什么?两个字:利益。具体点四个字:利益驱使。
有利益的存在,就有行动的初始。任何属于上层建筑的高级词汇,如情操,道义等,在利益的面前都变得那么悲壮惨烈。注意,这里我所指的,是宏观上的人群,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历史上舍生取义临危不惧就义前高唱国际歌的个人数不甚数,但是无论志士们有多少,百姓们的选择永远偏向于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自身利益的一方。看看中国封建时代千年来如出一辙的改朝换代模式,看看清初不成气候的反清复明,再看看革命史,千万农民们扛着农具加入红军,其初发点也无非是认为这一群体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抗日战争中,上至正统军人下至老幼妇孺,都挺身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略,因为他们烧杀抢掠,灭绝人性,他们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是对全体中国人利益的共同侵犯。所以当然要反,当然要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没有商量余地。回到现在说,买盗版,就是因为便宜,比起买几十块钱的正版,一张六七块的盗版可省下一周的中饭钱。利益,还是利益。
日货的性质比起盗版要复杂些,但是道理完全一样。只是日货牵涉的利益群体更大更广。
一件货,从生产到销售,直到被消费者购至家中发挥其作用,中间牵扯无数人的利益。这也涉及之前很多网友争论的“在中国加工生产的日货要不要抵制”。被人重复很多遍的东西不想再说了。但是要提一种个别人在这一论题上发出的令我难以忍受的无耻观点:
“那些为日本人打工的人的利益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孙子,你自己吃饱了睡够了,父母的钱用惯了,到来讽刺起拼命赚钱生活的人来了。我在大一时候就曾去本市一家日企做暑期社会实践,本以为像那样的跨国企业招收的操作工最起码都是正规中专出来的技术人才,可是去了才发现,跟城市里的忙碌在各个角落的身影一样,是一群外来打工妹。她们带着无比驯良怯懦的眼神,在日本头头来车间巡视时不禁咬紧嘴唇,在厕所里小心翼翼地问我那个马桶要怎么冲。可能她们跟所有打工者一样要供养远在老家的弟弟妹妹上学,可能她们每个月得省吃简用给摊在床上的父母治病,对她们而言这家公司的老板究竟是哪国人根本无所谓,她们也搞不清真日本人和爱装假洋鬼子的台湾人的区别,只要能提供食宿,提供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就是万幸。就是这样一群人,在某些衣食无忧的爱国精英眼里,竟是“她们不为日本人打工会死啊?”“她们不会再就业阿?”好个“死”,好个“再就业”。有种先把自己手头的活儿辞了,在吞几片安定上论坛里再就业去。
说着说着有点发彪了,洗把冷水脸回来接着讲利益。生产方的利益讲完了,接着就是消费者了。抵制日货的呼吁来自消费者层。应该这么讲吧,本人对真正发自内心抵制日货,并真正做到的人是绝对崇敬的,当然买了含日产显像管的国产电视机不能怪你。其实我自己家里也极少有日货,父母倒对日本没有特别的憎恶,只是对国货有着心理上的偏向性,受他们影响,我从自己掌控零花钱开始购买电池一直是选国产品牌的。表面看来消费者层买不买日货对买者本身谈不上什么利益得失,毕竟国货也成长些了,就算有些领域国货实在不行,也可换买欧美货以求心理安慰么。而实际上,消费者层的利益同样鲜明存在着。前一阶段,抵制日货运动如日中天之时,一女性版友,在搜狐民间纪事版块(印象中),针对抵制日货现象发了一篇有史以来最具批判力的文(我个人观点),文章构造极其简单,没有任何论点论据及实例数据,只有一句可爱俏皮的问句:
“请问各位,如何处理家中已有的日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