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武汉汉口步行街的建筑是什么风格的 好像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挺好看的
请问下武汉汉口步行街的建筑是什么风格的 好像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挺好看的
2楼
一座有历史的城市是幸福的。在汉口江滩原租界区,就矗立着一栋栋老建筑,见证百年历史沧桑变幻。谁是它们曾经的主人?如今,它们又有怎样的用途?近日,记者沿着江滩对这些老房子进行了一番探访。曾经的银行、医院、教堂,已被改造为美术馆、民间博物馆等。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保护、开发、利用汉口江滩百年建筑,让这批“老古董”,焕发出新的生命。
从银行到民间博物馆
宋庆龄旧居重现历史
从最早的俄国人银行到今天的民间博物馆,汉口沿江大道的宋庆龄汉口旧居已整整113岁了。探访那天是工作日,造访的游客不多,博物馆显得很安静。螺旋上升的楼梯,环绕着天井,从楼顶垂下的吊灯散发出旧远气息。楼梯迎面墙壁上挂着宋庆龄油画,显示建筑特殊的身份。
一楼是蓝光艺术博物馆,主要为书画收藏和展览;二楼则是宋庆龄旧居纪念馆:包括客厅、卧室和展厅三部分。客厅与卧室的布置陈设是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恢复的。展厅内陈列宋庆龄发表过的抗日文章、声明和信件等重要史料,大都从民间收集而来。
博物馆馆长助理蒋云向记者一行讲述:“这里最早是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始建于1896年。大革命时期作为国民政府财政部。1926年,宋庆龄等人为筹备建都事宜来到武汉,下榻于此。”
此后一段时间,这栋大楼的历史渐渐被淡忘,大楼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以居住为主,曾是某军区文工团家属宿舍。”因为“一栋多户”,住户随意搭建和扩建后,老房子成了“大杂院”。蒋云回忆,2001年,当蓝光艺术博物馆入驻时,建筑的破坏程度较大。
后来,“蓝光”一次性投入300万元整修恢复旧貌旧居,并采取“以馆养馆”的模式,以门票和民间艺术馆买卖字画收入对宋庆龄旧居进行维护。2002年4月,这里成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成了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截至今年,6年多来宋庆龄汉口旧居总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
美术馆在这里落户
老银行散发艺术魅力
2008年12月26日,位于中山大道与保华街围成的“三角岛”上的武汉美术馆隆重开馆。远远看去,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希腊爱奥尼亚柱式建筑,端庄典雅,气势恢宏,洋溢着欧式古典复兴主义风格……广场上,经常有观众拍照留影。不禁让人感叹:艺术的魅力令老建筑焕发神采。
1930年始建时,它是俄国人银行——“金城银行大楼”。大楼用途的变化,见证社会历史的变迁: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金城银行大楼成为日军总司令部的办公地;1945年,抗战胜利,金城银行收回大楼;1952年,经历“联营”、“合营”体制改革后,金城银行最终关闭,大楼出租给武汉图书馆;1957年,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此设立,直到2003年迁出。“从历史经验看,只有那些被使用的建筑才能保留下来。”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介绍,这正是当时武汉市政府选址美术馆的初衷。2005年开始,武汉市政府以“金城银行大楼”老建筑为主体,改造扩建武汉美术馆。2008年底,武汉美术馆新馆落成,总建筑面积达12139平方米,有7个大展厅,经常举办各类现当代美术展。“我们的梦想,是将武汉美术馆打造成武汉市民的文化休闲广场,搭建美术教育平台,提高广大市民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尤其是青少年教育、老年书画教育,让艺术和文化真正渗透到每个市民的心中。”樊枫说。
创意改变老房子
“法国堂”变身酒吧
在一个暖冬的午后,记者一行造访了车站路一处神曲酒吧。这是一条安静的街道,老街两侧矗立着一排排老房子。与它的“邻居”比起来,车站路25号的这栋建筑显得与众不同:教堂与酒吧组合,形成一种张扬而华丽的风格。这种创意来自它的老板,武汉的知名设计师袁骏。
曾经,它原是专供汉口租界内外侨使用的天主教堂,俗称“法国堂”。后来几经易主,1997年,对汉口原租用区老建筑情有独钟的这位设计师,想要学北京和上海,用创意改造老房子。他沿着江边巷口一路走进来,最终在车站路这座教堂前驻足:就是它!他还给它取了一个散发着宗教气息的名字:神曲。
10年间,形形色色的人群在这栋建筑之间留连:白天有摄影爱好者、游人造访,夜晚则是武汉人聚会休闲去处。老板立场明确地说,只要房东不收回房子,他就会把酒吧办下去。百年时光,从教堂到酒吧,早已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它依然为不少人提供了一处精神上的栖息之所。
玲珑欧式小楼深处
深藏医生世家传奇
从黎黄陂路往中山大道方向径直走去,一座别致的欧式小楼映入眼帘,墙上的黑色标牌写着“高氏医院旧址”。门牌是黎黄陂路38号。大铁门紧闭,根据门上提示按铃,“叮咚”的声音从小楼的深处传来,又消失在楼的深处。
一楼是一所艺术空间“美莲社”,墙壁上挂着版画作品,吸引艺术收藏爱好者驻足。两年前,店主杜朝晖辗转找来这里,租下这栋建筑底楼两间房,常年举办各种商业画展。“在老房子里做艺术空间,别有一番味道。”
经由杜朝晖介绍,记者辗转找到二楼的房东。惊喜得知,原来我国妇产科泰斗高欣荣姐弟一家就住在这里。姐姐高欣荣和两个弟弟先后到美国留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为响应“医学救国”号召而回国,并从俄国人手中买下了黎黄陂路48号(现为38号),开了几年诊所。因为居住过医生世家,这栋建筑得名“高氏医院”。
如今,楼上仍然居住着高氏三姐妹的后代,有意思的是,他们家中有一半后人仍然在医院工作。三楼的主人叫高法义,他的父亲,正是三姐弟中的老二——高有焕。“我快六十了,是我们高家活着的人中年纪较大的。”他的家中至今还有一件俄式家具。原来,俄国人搬家时,并没有把所有的东西搬走,留下一只老衣柜。高法义说,原本还有一个俄国人留下的浴缸,因为是镶嵌在墙上,无法搬走。后来他将房屋租给别人,租户装修时将浴缸敲坏了。“一生气,再也不将房屋租给别人居住了。”高法义还说,他们对老房子已经有很深厚的感情,至今舍不得搬离。
链接
保护性开发老房子
重现老汉口风情
近代历史上,武汉是长江中下游最早开埠的城市,曾相继设立英、俄、德、法、日五国租界,先后20多个国家在汉设领事馆。自1993年来,武汉市四次公布全市优秀历史建筑124处,一部分建筑坐落在汉口原租界区。
“‘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是传统商业的黄金地带,时尚娱乐氛围浓厚,融合领馆文化、金融文化和里弄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旅游、商业休闲、艺术收藏等文化产业开发。”武汉市政协科教文卫体专委会副主任张河滢说。
去年底,武汉市政府宣布将根据“老汉口、新江岸”建设理念,打造沿江商务区:以三阳路为界,上段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建设汉口原租界风貌区;下段以商业性开发为主,打造时尚城市之都。这意味着,有更多的老建筑将纳入政府的保护视野。
据悉,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继从立法、城市规划、开发利用和功能升级上借鉴外国经验,让百年建筑成为人文历史、美学和现代功能的载体。例如,上海的泰康路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新天地休闲文化等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海派文化窗口。
回复
3楼
每一个建筑都又一个故事。
回复
4楼
行,不错,好好看看
回复
5楼
拍的可以,武汉的近代建筑的风格很有一点保留价值,顶一下!
回复
6楼
不错,这样的建筑看上去就很养眼。
回复
7楼
从最早的俄国人银行到今天的民间博物馆,汉口沿江大道的宋庆龄汉口旧居已整整113岁了。探访那天是工作日,造访的游客不多,博物馆显得很安静。螺旋上升的楼梯,环绕着天井,从楼顶垂下的吊灯散发出旧远气息。楼梯迎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