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行
cindychangli
2011年03月07日 14:04:05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为期十天的苏杭行结束了,是的,总想着应该记录点什么。前四天到的杭州,整整三天时间将西湖走了个圈,还每天下午要碰到暴风雨,西湖十景,浪得虚名,也许是文人墨客骚弄文墨的依托,断桥残雪、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也许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品不出它的味道,反正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只看到慕名而来的游客挤得水泄不通。说实话,太子湾公园、毛家埠这些不怎么出名的地方是真的值得一去,太子湾公园紧邻西湖,大片空旷的草地,处处绿树成荫,自然溪流、小桥流水……《又见一年幽梦》就是在那里取景拍摄的,最主要的是没什么人,我们一个班进去就像是被我们包了场的一样,里面是婚纱摄影基地,时不时看看到几对新郎新娘正在摆着姿势,兜来我们一顿评价(男孩肯定议论新娘漂不漂亮,女孩就看看新郎帅不帅呗)。

为期十天的苏杭行结束了,是的,总想着应该记录点什么。

前四天到的杭州,整整三天时间将西湖走了个圈,还每天下午要碰到暴风雨,西湖十景,浪得虚名,也许是文人墨客骚弄文墨的依托,断桥残雪、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也许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品不出它的味道,反正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只看到慕名而来的游客挤得水泄不通。说实话,太子湾公园、毛家埠这些不怎么出名的地方是真的值得一去,太子湾公园紧邻西湖,大片空旷的草地,处处绿树成荫,自然溪流、小桥流水……《又见一年幽梦》就是在那里取景拍摄的,最主要的是没什么人,我们一个班进去就像是被我们包了场的一样,里面是婚纱摄影基地,时不时看看到几对新郎新娘正在摆着姿势,兜来我们一顿评价(男孩肯定议论新娘漂不漂亮,女孩就看看新郎帅不帅呗)。

不说十景了,反正不大喜欢,其实到杭州第一天我们去的杭州新城区,也就是钱塘江观潮的地方,不可否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个城市的富有与奢华,每一栋高大的建筑全部用玻璃装饰其外表,格调算是统一了,什么“太阳”、“月亮”、“天圆地方”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确实把中国的土地拱手让给国外顶级建筑师作为他们的实验地,走在新城区的广场上却如走在国外的城市里,找不到半点中国元素,就连小品都要采用国外设计师的,不可否人他们的简约风格的设计确实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大面积的玻璃建筑、木质铺装、一味的大树移植……这种不计成本的设计造成的是光污染、资源的大量浪费、可持续发展相违背……每次老师批评我们的设计都是不计成本的,没有实际可行性,来看看现实生活中国外顶级设计师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也难怪俞孔坚先生要给市长们写一本景观设计方面的书作为培训,中国的重大项目一般都是政府拍板,可是他们就有几个是懂规划懂景观懂设计的呢,看着国外的哪个地方好看就一定要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来建上一个,也不管适不适合,实不实用。就像老师说的这就是中国式的“暴富”心理,以前是没钱,现在有钱了就一定要把什么都弄得特气派。在这些人的带领下国内的景观走入了“混乱”的局面,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进入了快餐时代,包括居住区环境的设计,听老师介绍居然还有专门只设计一种格局的公司,只做“四菜一汤”式,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走进每个居住区都大同小异,无论在那个地方挖个湖架个桥就都是西湖十景了。无不感慨杭州市的有钱,想想那么大个西湖,水居然是从钱塘江引进每个月换一次。植物配置确实丰富,可是在我看来过了头,品种过多扎堆在一起也看不出它的艺术性,它的稳定性暂时是没法考证了的,暂时的景观效果是没有出来,这种景观巨额的维护费就自然不用说了。也是,他们说我是总是看到的是人家设计的不足,也许哪天我都要成“批评家”了。

有点失落和疲惫到了苏州,这里却是让我舍不得离开的地方,喜欢一进去就被浓浓的人文气息笼罩的感觉,哪怕是公交车站都是以亭廊的形式停留在那,每到一处都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虽然相比杭州它的街道更窄了建筑更矮了也不像杭州那样的“暴发户”处处景区都是用钱打造出来的免费的午餐,它的每个景区都需要门票,但是每个园子都是那么的经典,一个园子逛上三遍四遍哪怕十遍也不会厌烦,因为每逛上一边你都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惊奇发现。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当地人会跟你说去了拙政园其它园子都不用去了,都大同小异的,非也!每个园子都有每个园子的精华与意境,个人却更喜欢网师园,不大的园子不管你站在那个角落每转一个身都成不同的景,可恶的是行程安排太紧,自己绘画技术的笨拙没有办法用笔去记录它的每一处的精致,感慨于古代造园师意境的悠远,设计思维考虑得是如此的周到!皱云峰、岫云峰、瑞云峰……如果不抱有一种闲适和寂静心远的心态去逛这些园子是体会不到它的味道的,习惯了浮躁与快捷生活的我们很容易在里面产生审美疲劳。每每大伙匆匆逛完一个园子就停一处休息时,我便拉着老师两个人跟在园子里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她的认可,她的思维和理念我又很欣赏,交流中不断得到共鸣,当然她比我懂得的多得多,我只是屁颠屁颠地跟着她学罢了,每次大伙准备转移下一个“阵地”,给我们电话一遍又一遍的催促,等我们匆匆赶到汇合点时免不了“劈头盖脸”一顿批,我们却相视一笑,心理在偷偷地乐着。喜欢那些置石,那些亭、台、楼、榭、阁、廊,对景、村景、借景、框景运用得如此的巧妙,水廊、复廊、曲廊如此的恰到好处。每一次进去总是不愿意出来,真希望将来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建个园子不要大,五脏俱全就可以了,开始有点羡慕古代有钱人家的女子了,学学琴棋书画,刺绣与贤德,春夏秋冬就在园子里赏着这件艺术品给我们呈现的不同的景,那份悠然恬静,很是向往!

再就不得不说苏州博物馆了,贝老的设计,让我们看到当时85岁高龄已经退休15年的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车车说这个博物馆建筑本身比它展出的物品更值得欣赏,深有同感!“不高不大不突兀”的设计理念,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风格,包括每一处照明灯光都是贝老亲自设计的而不是采用市场上现成的产品。所采用的每一棵植物,都得通过他的精心挑选的,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他也亲自到现场指导。他的敬业,他的执着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呈现给我们的是他馈赠给故乡的如此厚礼。博物馆与拙政园一墙之隔,衔接处一堵白墙前镶嵌着大石块加上临水区的鹅卵石,当时还真没体会到它的巧妙与独特之出,回来的路上,高速公路两边远山如黛,轮廓线如此的简单和清晰,深受启发,才让我对他的石头呈现的水墨画有了更深的感触,隔而不断的巧妙!惭愧于自己学识的浅薄了。

有机会一定要在淡季时重游苏州,希望那时候的自己多了份学识与涵养,也多了份悠然与恬静!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