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是春运的第一天,在广西河池市,尽管春运才刚刚开始,不少农民工已成群结队骑着摩托车冒雨返乡,2010年春运期间备受关注的农民工“千里铁骑”再次登场。 >>镜头1 裹着雨衣,后座上绑着棉被或行李,三五辆摩托车一组,行色匆匆。 19日是春运的第一天,广西河池市不少农民工成群结队骑着摩托车冒雨返乡。210国道广西河池段是广西、广东通往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的主要通道,这三省市不少在珠三角务工的农民工都取道河池返乡。19日晚,河池市境内气温只有零度左右,细雨不断,寒意逼人,但农民工摩托车队仍时有出现。他们大多一男一女共骑一辆摩托车,身上穿着厚厚的衣服,裹着雨衣,脚上套着的塑料袋上溅了不少泥水,后座上绑着棉被或行李,三五辆摩托车一组,行色匆匆。记者多次在路边招手提出采访,但不少农民工都摇头拒绝,匆忙的神色中,透出对早日回家的渴望。
2011年1月19日是春运的第一天,在广西河池市,尽管春运才刚刚开始,不少农民工已成群结队骑着摩托车冒雨返乡,2010年春运期间备受关注的农民工“千里铁骑”再次登场。
>>镜头1
裹着雨衣,后座上绑着棉被或行李,三五辆摩托车一组,行色匆匆。
19日是春运的第一天,广西河池市不少农民工成群结队骑着摩托车冒雨返乡。210国道广西河池段是广西、广东通往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的主要通道,这三省市不少在珠三角务工的农民工都取道河池返乡。19日晚,河池市境内气温只有零度左右,细雨不断,寒意逼人,但农民工摩托车队仍时有出现。他们大多一男一女共骑一辆摩托车,身上穿着厚厚的衣服,裹着雨衣,脚上套着的塑料袋上溅了不少泥水,后座上绑着棉被或行李,三五辆摩托车一组,行色匆匆。记者多次在路边招手提出采访,但不少农民工都摇头拒绝,匆忙的神色中,透出对早日回家的渴望。
>>镜头2
穿了五六件毛衣加上外套,还是冷得受不了。
晚上8点,在河池市八步收费站附近,记者好不容易拦下一队由四辆摩托车组成的“铁骑队”。借着收费站微弱的灯光,记者看到,尽管大家都穿戴得严严实实,但依旧冻得瑟瑟发抖,脸上挂满雨珠。“穿了五六件毛衣加上外套,还是冷得受不了”,其中一位农民工卜元顺说。卜元顺介绍,他们从广东潮州赶回贵州罗甸老家,行程有1000多公里,从17日上午9点出发,除了晚上休息,其他时间都在赶路,“如果顺利的话,20号中午应该可以到家”。卜元顺说,他们准备当晚赶到贵州独山县城再休息,这意味着他们还将在寒冬雨夜中前行100多公里。
>>镜头3
摩托车队在众多大货车之间蜿蜒穿行,让人捏了一把汗。
在邻近河池南丹县城路段,记者碰到一对带着四岁孩子骑行回家的夫妇。孩子裹得严严实实,被护在父母的雨衣下,只露出一双穿红色靴子的小脚。“孩子没人带,只好带着一起回家”,母亲边说边掖好裹着孩子的小棉被,语气中不无心疼。经了解,“省钱”是农民工骑行回家的主要理由。一名农民工说,买一辆摩托车7000元左右,还可以用好几年,而坐火车从广东回一趟贵州老家就要600元,“来回一次就花掉半个月的工资了”。千里骑行固然省钱,但其中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在210国道上,摩托车队在众多大货车之间蜿蜒穿行,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连日来的冻雨更是增加了农民工骑行的难度。记者亲眼看到一辆摩托车由于路滑侧翻路边,幸好无人受伤。此外,不少农民工为求早日返家,日夜兼程,往往疲劳驾驶。
京华时报:“千里走铁骑”别成永远的痛
几十年来,中国在一路追赶现代化。但如果始终伴随着春运难,始终解决不了春运难,世人会怎么看中国的现代化?春运,不过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化亟须补齐的短板,照见的是必须提升的交通运力和服务品质。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号令,能够像春节一样产生如此巨大的动员力,无声地驱使着人们自觉自愿地踏上归乡的旅程。一年一度春节,如潮的归乡人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道动人心弦的风景。而这风景,既令人感佩,又让人心酸。广西农民工摩托车队已然开始了“千里走铁骑”之旅,他们从务工的沿海城市出发,向着偏远的山乡故地,靠一骑摩托穿越数千里层峦叠嶂。他们三五一组,一样的装扮,身穿厚衣,复裹雨衣,脚套塑料袋,后座绑棉被行李,皆行色匆匆而去。去年春节,他们共有13万辆次走千里征程,今岁春节又复如是,明年还是一样的匆匆骑行否?
这只是春节期间一个令人唏嘘的镜头而已。当你置身熙来攘往的归乡人流中,看那肩挑背驮,挈妇将雏的陌生面孔,却多是约略一样的焦急情绪。听那排数夜的队只为买一张归乡的票,有七尺男儿为买不到票而嚎啕大哭。见那票贩子活跃异常、往来穿梭,在窗口、找关系买不到票,但只要肯出血票贩子手里永远有票。辛酸得都有些麻木了。春节是中国人大迁徙的季节,也便成了觅食者的季节,从迁徙者身上扒下一层皮成了众多觅食者的生存之道。广西的农民工为了省钱,又不堪“一票难求”之苦,选择了甘受风雨严寒相欺的数千里长途铁骑飞奔,不用说我们也能够体会到那种归乡的身心自由,那种总是向故乡不断靠近的踏实喜悦。但是,还有更多的人没有这种选择,只能任由觅食者宰上一刀,或受那旅途的艰辛与劳累。
世人称叹中国人的可佩,在于要求不高,只要能求全,委曲也行,只要能归乡,再艰辛的旅程也愿意承受。在于什么也阻隔不断归乡的心,不管他人用什么样的眼光看着他,不管付出多少劳苦,他都只想以全部的心愿回到亲人的身边。春节诚然是无声的号令,但这号令背后的那种炽热的情感、纯粹的理性,不正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淘漉不掉的文化的根、文化的力么?为着中国人的这种不可阻挡的团圆,我们难道就不该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来提供方便以满足么?难道就不该用最决绝的办法让一切觅食者无法觅食么?
“春运难”,我们都喊了几十年了,为什么到今天依旧是难?为什么春运期间的旅途质量依旧没有根本性改观?我不相信春运是解不开的死结,春运之难不可能破解不了。关键是从什么样的高度来重视中国人的春节团聚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归乡人的旅途问题,用什么样的科学办法来解决实际难题。如果各色票贩子绝迹了,买票真的还那么难么?如果科学引导不同群体的出行流量,旅途真的就那么挤么?如果对乘客以人的尊重、礼待、理解,归乡人的心真的就那么累么?不要说,春运难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现象,也不要说春运是中国现代化不能承受之重。春运,不过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化亟须补齐的短板,照见的是必须提升的交通运力和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