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与绿色发展 ——胡鞍钢教授在“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世博主题论坛上的讲演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获得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做访问教授和客座研究员。国情问题研究专家,1998年起创办《国情报告》,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中国将开始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十二五”规划与绿色发展
——胡鞍钢教授在“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世博主题论坛上的讲演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获得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做访问教授和客座研究员。国情问题研究专家,1998年起创办《国情报告》,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中国将开始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十二五”时期,中国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挑战,也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二五”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绿色革命,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模式由“黑猫”向“绿猫”转型。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主要途径之一。
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又是“十二五”规划的制订之年,明年中国将正式实施“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了人们对“十二五”规划的普遍期盼。
一、经济增长越快,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净福利越大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其理论框架是什么?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提出了经济社会净福利的最大化,这一方面意味着民生福利最大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成本要最小化。
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净福利如果用绿色GDP来表示的话,就应该考虑包括资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在内的成本,同时,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话,经济社会的净福利也应该考虑各类社会成本的存在。以往,我们都认同发展是硬道理,在很多人那里,实际上增长是硬道理。但经济增长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事实上,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的净福利就越大。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有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的净福利反而是急剧下降的。1996年到2000年我国的“九五”计划时期,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8.63%,这个时期,无论是能源消耗、发电量,还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仅是低增长的,有的还是负增长的。而2001年到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平均提高了0.6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非常高的代价,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实际上超过了同期的经济增长率。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打破“经济增长至上论”。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历次的“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事实上几乎都把转型和战略结构的调整作为主线。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成为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契机。
今年二月,**总书记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八大举措。这成为中国今后3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路。按照我的理解,我们今后的主题,就是从原来的发展是硬道理,转变为转型是硬道理;从加快发展速度,转变为加快发展方式。
这样一个重大转变,其背景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全球局势。目前全球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气候变化。我们人类对自然的系统知识是很有限的,直到1989年,全球才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 PCC),才有了IPCC的第一份报告。后来有了它的第四份报告。也就是说,我们在几年前才能够真正意识到人类最大的危机实际上是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多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是相当有限的,世界银行的数据已经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人类由于工业革命,碳排放的加速使得地球的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之前提高了将近一度。最要紧的是,进入21世纪,如果全球按照目前这个发展模式进行下去,有可能在2100年地球温度上升5度,最新的估计甚至认为会上升7度。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合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合作、绿色创新、绿色革命,我们才有可能把地球的温度控制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温度。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处置不当,会导致人类的灾难。
18世纪中叶以来,传统西方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什么?一方面,其经济总量在绝对数上是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它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我们把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定义为“黑色发展模式”。
过去200多年是人类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把它称之为工业化时代。工业革命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从低水平到中水平、高水平不断推进的。1750年后,世界发生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1750年后,蒸汽机推动了生产发展;第二次是1850年后,电力和铁路交通带动了经济发展。而IT产品与技术则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2000年以后,我们实际上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也就是绿色工业革命时代。21世纪人类将创造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模式”的本质,就是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降低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甚至是非碳经济,使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或者温室气体排放逐步脱钩。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正处在新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发动时期。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如何进行绿色创新?中国必须实现转型,要在全球转型过程中先行一步占领有利地位。从国内看,一方面,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另一方面,中国又处在我们所说的资源矛盾凸显期,我们的很多能耗指标都已经是世界第一或第二位。以往我们只是从国内的角度来论证资源环境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今天,我们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气候变化这个最大的制约因素。可以说,气候变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中国“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
二、“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的首个绿色规划
“十二五”规划作为我国新一轮的五年规划,它的定位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要阐明国家的战略意图,确保政府的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其中,绿色发展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是中国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十二五”规划就是要把这些战略意图和行动纲领加以量化,并划分为诸多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对各级政府进行约束,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实现。
提出诸多约束性、预期性指标,更多地是要靠市场主体来进一步完成这些指标的。“十二五”规划的整体思路会非常清楚,其基本思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把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五大建设”五位一体地凸显出来,尤其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主要的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绿色中国。可以说,“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的首个绿色发展规划。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在总体设计上包括五个方面的战略内涵,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前三个方面都是“十一五”规划期间提出来的,后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立气候适应型社会,一个是防灾减灾,应当成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绿色规划设计。总之,“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绿色现代化的重要起点。
从关键性指标看,我们不仅要使我国的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20%,而且要努力使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迅速提高,以及减少其他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还要考虑到清洁煤炭的利用比例,以及生态空间和环境投资比例的进一步提高。这些思路都是对过去“十一五”规划的继承,更是一种创新。我们要尽量使这些思路能够量化,从而能够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
我们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十二五”规划,那就是“绿色”。我们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的最大挑战,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第二,中国需要积极地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工业革命;第三,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黑猫”之一,如今要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实现从“黑猫”向“绿猫”的转变;第四,要积极促进全球的绿色合作,为人类做出绿色贡献。
[ 本帖最后由 jiuwolia 于 2010-10-20 11:2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