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植树造林的片面认识,绿化率的考核被绝对化了,仿佛绿化率越高就越好,而且不论湿润地区还是干旱地区,都要求绿化率达到较高水平。更有甚者,各级政府层层下达造林任务,层层对上级签订责任书,其结果是浪费了水资源,也浪费了大量资金。因此,盲目造林,不如不造。 当前,植树造林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防风固沙要造林,水土保持要造林,改善环境要造林。国家为了鼓励全民植树造林,还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提高了。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植树造林也不例外。
当前,植树造林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防风固沙要造林,水土保持要造林,改善环境要造林。国家为了鼓励全民植树造林,还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提高了。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植树造林也不例外。
关于植树造林对环境作用的认识,目前还存在许多误区。人们普遍认为,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增加降水、改变气候。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尽科学的。我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如新疆从库尔勒到轮台之间有上百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其蒸发量肯定要大于森林,但当地降雨量并没有比其他地方增加。再比如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面积为1000多平方公里,湖水的蒸发量远远大于相同面积的森林,但博斯腾湖周边地区的降水量也仅有几十毫米,并没有使当地的降水条件明显改善。再看面积更大的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水面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另外湖边还有数千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但是,湖的周边降水稀少,紧靠湖的东边就是萨雷伊施科特劳大沙漠。再有世界第一大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就位于地中海南岸,浩瀚的地中海也没有改变撒哈拉沙漠的干旱气候。可见,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与森林覆盖率并无太大关系。我认为,森林覆盖率高是降水量多的结果,而不是降水量多的原因。所以,植树造林并非在哪里都多多益善。
林木在影响环境方面主要有4种作用,一是通过蒸腾作用将地下水排放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有专家用“一棵树就是一台小抽水机”来形容这种作用;二是降低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减少土壤的流失,并通过树冠对阳光的遮挡和转化,降低地表温度,养护地面的草,从而降低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下渗量,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三是通过树冠的阻挡作用降低地表风速,减少土壤的风蚀,减少沙尘暴;四是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对地下水和空气有净化作用。并非所有造林都能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只有在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高于一定量的地区,植树造林才具有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反之,违背环境平衡的规律,植树造林不但不会改善环境,反而会破坏环境,不但不会保持水土,反而会破坏水土。比如西部许多地方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平均年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左右,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那里的绿洲面积比例不可能太高,如果不恰当地在戈壁荒坡上植树造林,必然使下游的原有绿洲荒漠化。
植树造林对地球大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可能有负面影响,必须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对局部地区的小环境基本是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因此,植树造林按目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环境造林,用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一种是绿化造林,用以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前者必须以生态为本,既要考虑需不需要造林,还要考虑适不适宜造林。后者必须以人为本,只在人类集中活动和居住地的内部和周边造林,植多植少,植什么品种,主要考虑气候、美观和经济的因素。我国西部有大量没有人烟的戈壁荒滩,那就是它的原始生态,在那里搞植树造林就像到月球上植树造林一样,毫无意义,甚至可能对更大地区的水平衡造成破坏。
植树造林必须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也必须因地制宜。对大多数戈壁荒滩以保持原生态为宜,而有些戈壁荒滩则可以加以改造。能否改造,改造多少,要与水的供应能力相适应,还要考虑较大范围的水平衡,不能造出一片绿洲,又荒废一片绿洲。有些地方的原始生态是盐碱滩,植被很少,那是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所致,一方面可以通过开挖沟渠排水,一方面可以种植一些耐盐碱的植物将地下水排到空气中,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将盐碱滩改造成为良田或经济林。这时种树的目的就是耗水而不是保水。
植树造林必须遵循生态规律,一味禁砍禁伐也是不科学的。植物与动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也会生老病死,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树龄达到一定年限的树木,会发生空心现象,并逐渐老死。我们在一些原始森林里可以看见横七竖八地倒着许多大树,那或是因病而死,或是因老而亡。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树木的这种特性,在树木发生空心之前进行砍伐,使木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对老化的人工林木甚至原始林木进行更新式砍伐也是十分必要的,既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木材,又有利于森林的健康生长,需要禁止的是乱砍滥伐。而目前我国在林木管理上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即只要是造林都鼓励,只要是砍伐都限制。这是由于对植树造林的规律缺乏正确的了解。这种只准种、不准伐的政策无异于惩罚植树造林者,既不利于植树造林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林木资源的有效利用。
人们都知道,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原理似乎并没有很多人去想。其实,造林防风只能在林带两侧的小范围内降低地表风速,减少沙尘,超出这个范围,地表风速依旧,沙尘依旧。居住在大城市的人都会有切身感受,尽管楼越盖越多,越盖越高,但并不能降低城市中的风速,甚至在楼宇之间风速更大。显然,大自然中的风是无法阻挡的,只要有旱作农耕活动和沙漠存在,由风形成的沙尘就不可能消除。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历时23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203.72万公顷,在保护水土和防风固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如按每亩林地耗水200立方米的低值计算,每年耗水661亿立方米,这可能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大量河流下游断流的重要原因。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综合生态效益如何,也许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植树造林必须讲究科学方法。为保持水土而进行的植树造林一般都在坡度为25度以上的山坡地上,在沿坡方向上植树不应排列整齐,而应当错开种,用树干阻挡流水,减少水土流失。在树种选择上应当注意多样化混种,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防止林木病虫害,也有利于形成森林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林和用材林兼顾的造林不宜混种,但可以分块种植不同树种,既有利于未来的采伐,也有利于形成森林生态的良性循环。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绿化率已成为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对植树造林的片面认识,绿化率的考核被绝对化了,仿佛绿化率越高就越好,而且不论湿润地区还是干旱地区,都要求绿化率达到较高水平。更有甚者,各级政府层层下达造林任务,层层对上级签订责任书,其结果,一是耗费了过多的水资源,二是在不宜绿化也不需要绿化的地方大量植树,既浪费了水资源,也浪费了大量资金。因此,各级政府在用绿化率作为考核指标时,应结合当地的降水条件和土壤条件,科学地确定当地绿化率的合理值,用以指导当地的植树造林活动。盲目造林,不如不造。
总之,植树造林搞绿化,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种与不种,种什么,怎么种,都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