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得12月26号吗?
wang1975
wang1975 Lv.7
2005年12月12日 21:45:14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毛泽东的博客 http://spaces.msn.com/members/chinamzd/颜色很鲜艳 我在家一打开的时候 母亲就发现了 ——你看的是什么——博客,别人给毛泽东作的纪念网页——好,有人惦记的,真好母亲随后很自然的就说一句“26号 又一年啦” 母亲那一代人感情我很多是有所体会的,只是体会的没有那么深纪念毛主席诞辰112周年,缅怀伟大的人民领袖!

毛泽东的博客

http://spaces.msn.com/members/chinamzd/

颜色很鲜艳 我在家一打开的时候 母亲就发现了

——你看的是什么

——博客,别人给毛泽东作的纪念网页

——好,有人惦记的,真好

母亲随后很自然的就说一句“26号 又一年啦”

母亲那一代人感情我很多是有所体会的,只是体会的没有那么深


纪念毛主席诞辰112周年,缅怀伟大的人民领袖!


免费打赏
molv
2005年12月12日 21:51:33
2楼
深切缅怀人民心中永远的领袖!
回复
wang1975
2005年12月13日 16:09:45
3楼
很多人现在只记得12月25号得圣诞节了

西方得神仙 救过中国人什么呢?
回复
xinyuxbg
2005年12月13日 17:07:30
4楼
伟大的主席,我们永远敬爱!
回复
flyingstar12
2005年12月13日 18:29:01
5楼
很多人现在只记得12月25号得圣诞节了

西方得神仙 救过中国人什么呢?

不能忘记啊!
回复
pengjianliang
2005年12月14日 15:05:50
6楼
怀念,12年前我到伟人家里参观,真快啊
回复
molv
2005年12月15日 20:54:58
7楼
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内幕


  从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起,这座肃穆而明朗的方形建筑已在天安门广场矗立了27个春秋。也许,很多人都想知道:毛主席纪念堂为什么建成方形?为什么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南?正门为什么朝北?为什么要在纪念堂北门到瞻仰厅之间安排一段较长的过厅和走道?……

  选址:非天安门广场莫属

  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全国哀思如潮。9月中旬,已有意向要为毛主席建一座庄严的纪念堂,用来保存遗体,供人们瞻仰遗容。按照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省市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等组成了选址设计工作组,他们日夜紧张工作,初步选了几个地点,有选天安门与午门之间空地的,有选景山公园的,也有选八宝山的……

  粉碎了“四人帮”后,中央立即作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10月下旬,选址工作进一步深入,选址设计组通过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员提意见、建议。当时从政治意义、客观条件等方面考虑,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意见自然地占了上风。

  1976年11月初,华国锋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审查了选址方案,肯定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以南的选址方案。

  下边的问题是:纪念堂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南的什么位置最为适宜?当时提出3类方案,通过比较,纪念堂的位置只有在纪念碑和正阳门的中间最为适宜。今天的纪念堂,距纪念碑和正阳门各70米。

  总体规划:打破坐北朝南传统格局

  纪念堂为什么要设计成正方形呢?据了解,这是为了让人从广场的任何一个角度都看得比较完整。

  当时,规划设计人员经过方案比较和视线分析,确定纪念堂的面宽为75米,这个尺度的确定,考虑到纪念堂在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在广场上看过去,最长视距为700米,最小水平视角在6度以上,从广场的任何一处瞻望纪念堂,都是清晰的。

  纪念堂的高度也是经过视线分析而确定的。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金水桥畔看纪念堂时,应当望不到正阳门城楼,避免在纪念堂上面重叠着一个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的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够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同纪念碑保持一定比例。纪念堂建成后,其南面有5条路交会,形成交通路口。当时曾考虑拆除纪念堂南边的箭楼和正阳门城楼,设置地上立体交叉广场桥。但立体交叉广场桥位高,人流频繁,车辆多,并俯视纪念堂,气氛不够严肃。后来,在毛主席纪念堂南建立交桥的打算就不了了之。今天,纪念堂附近修了几条过街通道,都是地下的,这恐怕是考虑了“不能俯视”的缘故。

  我们今天见到的毛主席纪念堂,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确定正门向北有两个原因:一是遵照毛主席确定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为正面的指示,使纪念堂与纪念碑朝向一致;二是使纪念堂面向广场集合时的主要人群。现在看来,这一规划思想是明智的。

回复
molv
2005年12月15日 20:55:18
8楼
  外观设计:千呼万唤始出来

  纪念堂的设计工作是与选址工作同时展开的,即1976年9月中旬。由于大家心情十分悲痛,提出的方案都过于沉重、肃穆。方案大多是陵墓形式,以实体为主,墙上基本不开窗,往往无柱廊:即使有柱廊,也是采用短而粗的柱墩。

  10月初,党中央提出要“让世世代代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重温毛主席的教导,激励他们的革命斗志”。这样,纪念堂的设计指导思想就更为明确了,即毛主席纪念堂既要肃穆,又须明朗。

  随着选址工作的深入,纪念堂设在天安门广场已成定局。结合天安门广场的具体环境,大家都倾向于柱廊式方案,认为这种方案容易做到“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又易与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相协调。

  设计人员很快就柱廊式的处理手法达成一致:采取周圈列柱手法,它比起列柱两端或中间嵌以实墙的手法更为完整、庄重。

  台基是1层好、2层好,还是3层好呢?多数设计人员认为采用多层台基较好,这是我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常用的手法,考虑到便于群众瞻仰,以两层台基为宜。有的方案提出采用红花岗石基为宜。有的方案提出采用红花岗石作台基,上为汉白玉栏杆,以此来表示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根据这些意见,设计组做了3个总结方案。这3个方案台基基本一样,屋顶也均为重檐,只是柱子、华板、屋顶的细节稍有变化。1976年11月初,有关领导同志审查了这3个方案,指出“现在的3种建筑式样基本上可以,与人民大会堂等建筑比较协调,要求作进一步修改,再报中央审定”。

  设计组多次召开工人、干部、设计人员三结合会议,并逐个征求各省市代表的意见。按照领导同志指示,设计组拿出了综合方案,即两层红台基;正方形抹小角柱子;黄琉璃瓦的退跨重檐柱子。最后,当时的最高决策层批准了综合方案。

  细节安排:方便群众瞻仰


  当时,中央领导指示纪念堂设计方案要“方便群众瞻仰”。为了贯彻这一思想,设计人员特地在入口至瞻仰厅之间安排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过厅和走道,为的是让刚刚从阳光下进入室内的人们对厅内光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在细节处理上独具匠心,也说明他们付出的心血。

  为了突出从北大厅到瞻仰厅的入口,南墙上的两樘大门选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色泽和纹理都很醒目,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为了体现“毛主席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思想,无论在建筑尺度上,或在室内环境的安排上,设计者们都竭力设计成类似一间日常生活的卧室。他们选用泰山产的磨光黑色花岗石作为水晶棺的基座,寓意“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纪念堂外围廊柱为白色,为了衬托白色柱子,设计者们特意选用带黑点、微露红色的山东浮山花岗石,而墙面则用粗磨光做法,使两者在质感上有所区别。

  庭院绿化分内外两环,设计人员安排得外屋密内层疏,目的在于使纪念堂与四周其它建筑有所分隔,但又便于从庭院外面看到纪念堂。所有这些细节安排,都倾注着设计者对领袖的爱,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
回复
pzhwutom
2005年12月15日 22:02:19
9楼
距历史越久远,越能客观公正地还它本来的满目.
回复
wang1975
2005年12月26日 09:13:56
10楼
12月26日 毛泽东诞辰
回复
molv
2005年12月26日 10:03:13
11楼
毛泽东:一份沉重的遗产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两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12月26日和9月9日。现在的年轻人能记清楚这两个日子的恐怕不多。 这倒并不怪他们,父母的生日对于他们来说或许都是个未知数。这两个普通的日子牵连到的人,虽不是我父我母,却可谓是我们大家的慈父了。这个“大家”,可以说是你我,也可说是毛泽东论坛上近万名会员们,但最准确的解释,我认为是13亿。无论拥毛也好,反毛也罢,有一点确是不可否认的——他是我们的国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父。

西元就是有这样的不足,虽没了闰月的烦恼,却将日子混淆的面目全非。谁也不能保证,1893年的12月26日确是今年的12月26日无疑;同样也可知晓,1976年的9月9日和今年的那天又有多大的差异。每逢此时,我总是暗自庆幸夏历的准确,虽然它捉摸不到太阳的公转,却牢牢的抓住了一个历史性的瞬间——光绪19年11月19日。

躺在木床上的毛文氏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即将诞下的是一个多么坚强而神圣的生命。的确,她没有梦见诸如“日月入腹,金龙飞升”的“异相”,也没有闻到那“合室异香,经久不散”。她是在夭折了几个孩子后,生下了现有的长子。如众多朴素的劳动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顺顺利利的成长,自食其力的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什么救国安邦,创建大业。对她来说恐怕无异于天书——她想都未想过的天书。

“泽东”,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润泽东方”,后人都是这样诠释着这两个极不平凡的字眼。农民出生的毛顺生可没有此等雄才大略。“祖恩贻泽远”的派号让石三伢子这个幸运儿排上了一个不平凡的字。同样,在当时父亲的眼里,“东”所能涵盖的,也绝不会是“世界的东方”。“泽东”——平凡的名字,与生俱来。

没有“三八二一,禾乃玉食“的修饰,也没有“日月当空,天下大明”的做作。极其平凡的字样却注定要孕育极不平凡的生命。一张大中华的国字脸,一腔浓厚的湖南乡音,毛泽东便是这样安然的来到你的面前。从长袍长辫子到军帽中山装,从孔孟程朱到马恩列斯,从师范学堂的莘莘学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从一名普通的教书先生到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导师,他就是这样安然的来到你面前,没有“龙车凤辇”,亦没有“黄尘洒道,净水泼街”伸出他那厚实的大手,紧紧的握住你——“同志,你好呀!”

我不想再歌颂他的至伟功绩,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也不想再重述人民对他的爱戴,墙上那白漆的“毛主席万岁”至今仍然醒目;更不想再述说他的影响之大,那堪比国歌的东方红至今仍传唱在世界的众多地方。平凡与伟大历史性的又一次完美结合,“人民领袖,伟大导师”这八个字比历朝帝王那一长串的谥号更为珍贵。“毛主席万岁”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欢呼远远胜过那一本本长篇累牍的颂文。

中国不要那天朝上国的虚荣,那只是千万枯骨堆起的御座上“孤家寡人”们的嗜好;中国也不要那粉饰太平的“盛世”,它骗得了洋人,却骗不了咱们自己。我们所需要的,其实很简单——永远飘扬着领袖旗帜的乐土!

到不了北京,去不了纪念堂,我所能做的,就是在窗前,灯下,铺开一张纸,默默的写上这些话。

当毛泽东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对新旧中国作过这样的对比:“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层层压榨之下暗无天日的社会。是一个农村整个破产,工业被帝国主义全盘控制的社会。用鲁迅的话说,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受了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产生了新的精神面貌,在第叁世界产生了新的世界观,在发达国家里产生了对人的价值观念的重新估定。”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何炳棣教授说:“毛主席将一盘散沙、各自为谋、忍辱待毙、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变成为艰苦卓绝、急公好义、勤仆俭武、自力更生,受到全世界尊敬的新中国。”“从客观历史观点看,毛主席无疑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人物。”委内瑞拉的外交部长埃斯科瓦尔•萨洛姆甚至这样认为:“没有毛主席的形象,就写不出二十世纪的历史。”列宁所领导的俄国革命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发生在欧洲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所发动的中国革命则更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结构。彭德怀元帅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说,帝国主义只要在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东方国家的历史已经过去了。

毛泽东有力地扭转了人类的历史,扭转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告诉人们: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然而,当今天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面前土崩瓦解和全面溃败,当资本主义宣告历史已经终结了的时候,再来谈论社会主义,谈论毛泽东,已经成为了一种冒险。今天即使是在中国,毛泽东的影响也正在日渐消失。在知识分子所掌握的各种媒体上,毛泽东被涂描成为一个封建暴君,毛泽东的时代被涂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社会主义的实践被视为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是饥饿和迫害的象征,甚至被他们称为“国耻”。当然在中国,也有人在怀念毛泽东,而且这些人比官僚和知识分子的数量要大得多,但是他们与任何话语权力无缘,因此这种怀念在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几乎没有公开表达的可能性。他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这也因此使我一直对“言论自由”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充满了怀疑。言论自由真正能够使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得到正常的表达吗?尤其是能够使资源和权力匮乏的大多数人的愿望和意志能够获得表达的机会吗?)中国的沉默的工人和农民以他们的方式怀念着毛泽东——这位人民共和国的缔结者。当中国的官僚和知识分子极力丑诋毛泽东的时候,他们却把毛泽东神化了,他们把毛泽东当成他们的保护神。在城市,司机们在他们的驾驶室里挂毛泽东像;在农村,农民为毛泽东修建清官祠。尽管工人和农民的这些表达在意义上是含混的,但是却与官僚、知识分子对毛泽东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毛泽东在今天中国被分裂成为完全不同的两幅肖像,正像今天的中国被分裂成为官僚、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两个不同的中国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毛泽东表征着今天中国官僚、知识分子与工人和农民之间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的严重的分裂和思想的巨大的鸿沟。

在今天,毛泽东(如果不是诅咒毛泽东的话)已经成为了权力话语和知识话语的一种共同的禁忌。在1999年国庆50周年的时候,即使是官方也很不情愿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的20年与毛泽东的时代联系起来,人们感觉不是国庆50周年而是国庆20周年。倒是一位外国记者把50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且把它和另一个同样是大国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邻国印度进行了比较。1999年8月10日,《洛杉矶时报》发表了该报驻北京记者罗恩•特姆佩斯特的一篇长文,对比了中印两国五十年的历史和道路。罗恩说,中印两国差不多同时宣布独立。印度选择了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制度,尼赫鲁在1947年8月宣告:“机会之门为我们打开了”,我们要结束“贫穷与无知和疾病与机会不等。”两年以后,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国家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但是,罗恩说:“当印度领导人今天在准备庆祝印度头一个五十年的时候,却不得不承认除了在人权和公民自由的领域外,几乎在每一个层面,中国都在改善其人民--包括最穷的公民--的生计方面比印度做得更多”。印度外交部长、前驻中国大使说:“毫无疑问,从直接的对比当中,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好。所有的主要指标都比印度更好。”好在哪里呢?罗恩说:“例如,从1960年以来,中国使公民的平均寿命增加了20岁以上。中国男人的平均寿命为69岁,中国妇女为71岁。印度的平均寿命虽有增加,但平均只有62岁。识字率方面,差别更大。尽管中国有十年文革的动乱,很多学校都关了,但实现了人口81%的成人识字率,而印度为52%。从1990-1994年,中国的年均国内总产值增长率为12.9%,印度为3.8%。1994年印度人均收入为320美元,只占中国的530美元的60%。”“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的各国人力发展指标--根据识字率、平均寿命和平均收入计算得出,中国的得分是60,接近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最高分,但是印度只有44分,亚洲国家中唯一低于印度的是老挝和孟加拉国。原因何在呢?罗恩说:“许多专家现在相信,到目前为止中国得以如此迅速向前推进的原因是部分得力于较早时更粗暴的改革,特别是1949年至1976年毛泽东专政统治时期在枪尖下强迫实施的土地改革措施。人们只主要记得毛泽东时代1960-1961年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饥荒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政治统治和迫害。但是,特别是在共产党统治初期的1950年代,中国却得利于土地的重新分配、普及义务教育、简体字和保健与福利政策以及有助于恢复中国的精神和自尊的其他改革。虽然从今天来看总是要复杂得多,但是共产党对宗教、迷信、秘密会社、叁合会和宗派的镇压也帮助中国打破了盘踞地方上的贫穷。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