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厂的红虫是怎么处理的??
hno3ice@co163
2005年10月28日 22:08:30
只看楼主

如题

如题
免费打赏
mengyan197206
2009年09月28日 13:21:58
22楼
对花翅摇蚊的防治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的方法。
首先,要以物理防治为主的方法,影响和干扰摇蚊正常的繁殖环境。利用灯光驱蚊的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够彻底。另外,定期清洗清水池和天天清扫水池池壁,保持水池的清洁,也能够起到抑制摇蚊栖息和产卵的效果。有的水厂利用水面喷雾和池中养鱼的方法也能起到控制红虫发生的目的,但是与此同时耍考虑成本和是否增加池
中副产物。
其次, 要在每年的红虫多发季节,密切注意红虫的数量变化,及时采取投加二氧化氯来控制红虫,将红虫及时消灭,要根据水厂实际情况计算出投加二氧化氯的量,尽量不要多加,一方面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减少水中剩余副产物。
最后,要尝试用bti制剂来防治红虫的发生,虽然bti还没有真正的在生产t得到应用,本试验尚未完成bti制剂在生产的应用,但是本试验已经提供了实验室小规模试验的效果和依据,距离生产的应用还有待于以后的研究者继续研究。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09月30日 15:09:26
23楼
二氧化氯对水源水中摇蚊幼虫灭活效果的研究
孙兴滨1,,王树涛2,崔福义2(1.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 50090)
摘要:采用二氧化氯和液氯灭活蒸馏水中的第l龄期摇蚊幼虫,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人工配水和天然原水中二氧化氯对l龄摇蚊幼虫的灭活特征,探讨了原水温度和pH值对_氧化氯灭活l龄摇蚊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液氯相比,二氧化氯对l龄摇蚊幼虫具有更好的灭活作用,投加量1.5mg/L,接触30min可以达到100%的灭活率;pH值在5.5~8.1变化对二氧化氯的火活效果不会产生影响;二氧化氯对1龄摇蚊幼虫的火活率随TOC的增加而降低;在lO~30℃。温度升高能够提高二氧化氯的灭活效果。当原水温度从30℃降低到15℃时灭活率下降为84.5%.
关键词:摇蚊幼虫;二氧化氯;灭活
由于天然水体污染程度的加重,直接导致摇蚊幼虫在水库、湖泊水源水中大量孳生,使营浮游生活的第1龄期幼虫出现在城市净水工艺中.尽管目前并没有证实摇蚊幼虫会威胁到公众健康,但是大多数人常常把这些生物的存在和饮用水不卫生联系起来。引起人们对水质信心的下降.
国内外许多城市净水工艺中都相继发生过比较严重的摇蚊幼虫污染事件.国外用除虫菊酯、苏云金杆菌灭活摇蚊幼虫,但会造成二次污染,国内一些自来水公司采用喷雾驱蚊方法、化学药剂浸泡等措施应急.
摇蚊幼虫属于底栖生物,其1龄幼虫营浮游生活,2~4龄幼虫营底栖生活,这使得城市水源水中1龄幼虫可以随原水进入饮用水处理工艺中,因此对原水中1龄幼虫进行有效灭活是解决净水处理工艺中摇蚊幼虫污染问题的关键.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证实,随着摇蚊幼虫龄期的增长,其抗氧化性急剧增强.近年来,一些学者研究了二氧化氯对4龄摇蚊幼虫的灭活效果,尚缺乏二氧化氯灭活l龄摇蚊幼虫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针对水厂原水中存在的1龄幼虫,对比了氯气、二氧化氯杀灭蒸馏水中摇蚊幼虫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氧化氯作为预氧化剂对水厂原水中摇蚊幼虫的灭活效果及影响因素,为解决给水处理工艺中摇蚊幼虫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所用摇蚊幼虫接种自野外,经标准方法培养繁殖后供试验使用.试验所用1龄幼虫均从实验室建立的种群中获得,通过测定头壳宽度确定龄期.摇蚊幼虫的死亡标准以玻璃棒轻压尾部3次后不做“8”运动为准.
用亚氯酸钠和硫酸反应,经亚氯酸钠吸收得纯二氧化氯,用连续碘量法测定其浓度.采用次氯酸钠溶液代替液氯,并折算氯气浓度,用碘量法测定其有效氯的含量.
人工配水采用腐殖酸配制.腐殖酸为市售化学纯试剂,主要元素组成为碳(62.53%)、氢(4.80%)、氧(32.34%).制备过程如下:将一定量固体腐殖酸加入2.Omol/L NaoH溶液中。充分搅拌并超声破碎30min,4℃避光静置数月;按一定比例稀释之后用0.45um滤膜过滤2次(TOC约为800mg/L).深圳水库原水水质:温度25℃、pH6.5、浊度10.5 NTU、CODMn 2.98 mg/L、藻类1.5×107个/L.
1.2试验方法
首先以蒸馏水为试验水样,在温度为25℃、pH 7.0条件下,对液氯和二氧化氯对l龄摇蚊幼虫的灭活性能进行考察.然后采用不同TOC浓度的腐殖酸溶液作为试验水样,在水温25℃、pH7.0,接触时间30min条件下,确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对二氧化氯灭活效果的影响.
以深圳水库的水源水为对象研究原水中1龄幼虫的灭活效果,二氧化氯的浓度分别为0.5,1.O,1.5,2.0mg/L.并通过改变pH值和水温,考察不同pH值和水温条件下二氧化氯的灭活效果.
试验均在1000mL烧杯中进行,摇蚊幼虫的密度为15个/L,每一试验组设置3个平行样,每组均设空白对照.由于摇蚊幼虫存在自然死亡,试验中死亡率采用Abb毗公式加以校正,并用Duncan’s新复方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 液氯和二氧化氯的灭活效果比较

由图1可见,液氯达到100%灭活率需要24mg/L,而1.5mg/L二氧化氯,接触30min能够就达到100%的灭活率.摇蚊幼虫体表结构的保护作用是水体中低等生物如细菌、病毒的细胞壁或病毒衣壳所不能达到的.氧化剂通过破坏摇蚊幼虫的体壁结构,直接对其体内生命物质进行杀灭.因此氧化剂氧化能力的强弱成为对其进行有效灭活的关键所在.与液氯相比,二氧化氯的有效氯含量为263%,它的氧化性理论上是液氯的2.6倍,使其对l龄幼虫具有更强的氧化作用.此外,氯气水解后带负电荷的OCl一几乎不起杀菌作用,而中性的HoCl可起杀菌作用.与之相比,以单分子型体存在的二氧化氯容易吸附摇蚊幼虫体表,进而穿过其体壁,与其中的细胞反应.
2.2有机物含量对二氧化氯灭活摇蚊幼虫的影响
由图2可见,二氧化氯对1龄幼虫的灭活率随着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水体中的部分还原类有机物质消耗了一部分氧化剂,导致其灭活率降低.但较高浓度的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仍然可以达到很好的灭活效果.

2.3原水中1龄幼虫的灭活效果
由图3可见,在二氧化氯浓度较低的条件下(0.5,1.Omg/L),天然原水中l龄幼虫的灭活率显著小于以蒸馏水为底质的灭活试验,二者差异显著(t=3.656,P.<0.05).而随着二氧化氯浓度的增加,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分析其原因:一是当二氧化氯浓度增加,氧化原水中还原性物质的二氧化氯占的比例较小,因而二氧化氯的灭活过程受水体中还原性物质的影响程度减弱.此外,由于摇蚊幼虫坚硬的体表结构的保护作用,二氧化氯分子穿透摇蚊幼虫体壁进入其体内是二氧化氯灭活过程的限制步骤,它需要有足够的有效二氧化氯浓度和作用时间.所以随着二氧化氯浓度的提高,水体中大量有效的_氧化氯剩余,实际水源水中1龄幼虫的灭活率迅速提高.

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浓度1.5mg/L,接触30min可以完全灭活原水中的l龄摇蚊幼虫.武海霞等的研究证实,9mg/L二氧化氯对4龄摇蚊幼虫的灭活率可达到l 00%,二者差别显著.这主要由于所选摇蚊幼虫虫龄不同.Powlesland等证明1龄摇蚊幼虫是最敏感的阶段,2龄幼虫的耐受性比l龄幼虫高2倍,原因在于第l龄期幼虫的比表面积大,代谢活性高,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还与随龄期增加幼虫表皮增厚有关.
2.4原水pH值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由图4可见,二氧化氯对原水中1龄幼虫的灭活效果受pH值影响较小.相同投量下不同pH值条件下的灭活率均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
投量1.5mg/L时,接触30min不同pH值条件下的灭活率都可以达到100%.Liyanage等进行了二氧化氯灭活隐孢子虫卵囊的试验,并证实二氧化氯起主要灭活作用,而不是其自身的消毒产物(C102一和C103一).与液氯不同,二氧化氯在水中不水解,并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pH 6~9)是稳定的,故在此范围内二氧化氯对病毒和孢子等多数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受水体pH值的影响较小 6|.

2.5原水温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由图5可见,当水温从25℃降至20℃时,灭活率的下降幅度不明显.15℃时的灭活率均显著低于20℃.当水温从25℃提高至30℃,0.5,1.0mg/L二氧化氯对l龄幼虫的灭活率从26.7%,55.5%显著增加到35.5%,66.7%.上述结果表明,1.5mg/L的二氧化氯在25~30℃范围内对原水中1龄幼虫的灭活率可以达到100%,但在低于20℃条件下却需要相应提高一氧化氯浓度.
研究表明,温度越高化学氧化剂的消毒效果越好,低温时(<20℃)每上升10℃,细菌死亡率成倍增长,所以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正温度系数规律.与微生物不同,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灭活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一氧化氯在破坏幼虫体肇的同时透过其坚硬的体壁结构进入体内;进入体内的化学氧化剂凭借其强的氧化潜能破坏幼虫的组织细胞,达到灭活的目的.所以在整个灭活过程中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组织细胞的作用效果同样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高时二氧化氯与摇蚊幼虫组织细胞的反应速率加快,导致摇蚊幼虫的灭活率增加;温度低时二氧化氯与摇蚊幼虫组织细胞的反应速率变缓,灭活过程延长.
3结论
3.1与液氯相比,二氧化氯对蒸馏水中摇蚊幼虫的灭活效果更为理想,1.5mg/L二氧化氯,接触30min可以达到100%的灭活率,而24mg/L液氯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二氧化氯对1龄幼虫的灭活率随着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3.2在二氧化氯浓度较低的条件下(0.5,1.Omg/L)'天然原水中1龄幼虫的灭活率显著小于以蒸馏水为底质的灭活试验.而随着二氧化氯投量的增加,这种差距逐渐缩小,当浓度为1.5mg/L时,接触30min,原水中1龄幼虫的灭活率同样可以达到100%.
3.3二氧化氯对原水中1龄幼虫的灭活效果受pH值影响较小.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灭活效果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正温度系数规律.1.5mg/L的二氧化氯在25~30℃时,对原水中l龄幼虫的灭活率可以达到100%,但在低于20℃条件下需要相应提高二氧化氯投量.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10月08日 06:42:11
24楼
水处理工艺中杀灭浮游甲壳动物药剂的选配
1 灭活试验与效果
根据石家庄市地表水厂的生产实际情况和经验,从水质和成本两个方面考虑选择氯、氯胺联用、高锰酸钾3种药剂作为试验药剂。在1L原水中投放相同数量的甲壳动物组合(剑水蚤为40-50个,枝角类为10一15个),再投加不同浓度、种类的药剂,分别30,60,90,120 min后观察和记录甲壳动物的灭活率,比较这3种药剂的杀灭效果
① 高锰酸钾灭活试验。分别向4个烧杯中投加0.1 - 0 .4 mg/I的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甲壳动物的灭活效果并不理想,当高锰酸钾的投加浓度为0.3 m g/L时,水的颜色已呈粉红色,4h后不褪色。因此,高锰酸钾不适合作为杀灭药剂。
② 氯灭活试验。配制有效氯为1,1.5,2,3m g/L的次氯酸钠溶液,并投加在4个烧杯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0 min后4个烧杯中的剑水蚤活跃如初,枝角类在氯浓度为2mg/L时开始死亡;90 min后剑水蚤在氯浓度>2m留L时开始死亡,而这时的枝角类已全部死亡;120 min后氯浓度为1. 5 mg/L的剑水蚤仍很活跃,说明氯浓度为1.5 mg/L对剑水蚤不起作用。当氯浓度>2 mg/L时对剑水蚤的灭活率开始上升,但在氯浓度为3 mg/L时也不能被全部灭活。
③ 氯与氨联用灭活试验。选择投加氯量为2m g/L,按氯与氨的比例为1:1到4:1进行试验。投加顺序为先氯后氨,另配制浓度为1%的氨水溶液。结果表明,30 min后氯氨比为1:1和2:1的烧杯中枝角类全部死亡,对剑水蚤的灭活率分别为60%和40%;氯胺比为3:1和4:1的烧杯中对枝角类的灭活率也达到90%,剑水蚤开始死亡,且远不如单纯氯相同浓度下的活跃;90 min后枝角类全部死亡,剑水蚤也只有少数存活;120 min后剑水蚤和枝角类都全部死亡。试验结果充分表明,绿与氨联用的灭活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氯的灭活效果
2 经济成本分析
石家庄市地表水厂设计能力为30x104m3/d,液氯售价为24 00元/t,液氯的售价为160。元/t。若选择投加氯浓度为3 mg/L,则用氯作为杀灭药剂所需费用约为78.84万元/a;氯氨联用药剂选择4:1的比例,所需费用约61.32万元/a,可节省生产成本约17.52万元/a。由此可见,氯与氛联用杀灭浮游甲壳动物不仅效果好于单纯的氯,而且还可节省生产成本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10月08日 07:18:43
25楼
给水系统中剑水蚤的产生及控制
吕斌1 王弘宇2
(1 武汉科技学院环境与城建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武汉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水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以桡足类剑水蚤为代表的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严重威胁人类饮用水卫生安全。从分析水源及给水处理工艺过程中产生剑水蚤的原因入手。提出”生物操作”方式和几种改进现有给水处理工序运行条件的方法,可有效控制给水系统中出现的剑水蚤。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剑水蚤给水系统
近年.给水领域的研究机构与生产部门注意到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使水源中藻类大量繁殖.而且以剑水蚤为代表的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大量孳生繁殖。剑水蚤属于节肢动物门,是甲壳纲中较低级的种类,外表具有较坚硬的甲壳。因此对水处理过程中投加的化学氧化药剂有较强的耐性。而且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生命力顽强,并有游动性,易穿透滤池,进入城市管网。较大的剑水蚤肉眼可见.似白色肉虫。其在用户水中出现,不仅违反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感官性状指标的规定。而且剑水蚤类浮游动物是血吸虫等致病生物的中间宿主.是疾病传播的途径之一。已有资料表明。剑水蚤和裂头蚴病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剑水蚤类浮游生物已对水质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如何防治剑水蚤类浮游生物已是给水系统中的重要问题。
l给水中剑水蚤的产生因素
1.1水源中剑水蚤的产生
从生态学角度,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和流动主要通过以下2条食物链进行:①牧食食物链: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水体鱼类;②碎屑食物链:死亡有机物一细菌、底柄一浮游动物一水体鱼类。这2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进而形成食物网。由于水体中某种物质富集、某一营养级上的物种由于人为的或某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异常时.就有可能使得水体中的食物链乃至食物网遭到破坏,进而打破水体巾原有的生态平衡。
一方面.富营养化水中的氮磷含量较高.出现下级营养过剩现象.有利于浮游植物藻类的繁殖。大量的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就可能会使某种或某几种适于富营养化生存的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优势地位,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我国的许多水库、湖泊中,因人为的过度捕鱼使得许多水体中出现了贫鱼、无鱼的情况。当上级营养者遭到破坏时。由于捕食关系的影响,剑水蚤的生存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脱离了上级捕食者的制约,在下级营养物质充足的条件下.势必造成其大量繁殖。这一点已逐步为现有研究证实。据武汉东湖汤林湖区资料,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该湖由贫富营养状态逐渐演变为富营养状态,在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过程中,浮游动物数量明显增多,但其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产生明显的次生演替。其中哲水蚤的数量下降而台湾温剑水蚤和邻近剑水蚤的数目增加,已成为该湖区的优势种属。且在鲢鳙混养的围圈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数量与生物量明显低于无鱼的围圈。
由此可以说。正因为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带来了生存空问的扩大;鱼类的急剧减少,带来了生存压力的降低,使得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得到了迅猛的孳生繁殖。
1.2给水处理过程中剑水蚤的产生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一般由预氧化、混凝沉淀池、过滤、消毒处理单元组成,给水设计依据的规范、各处理单元的运行操作条件以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藻类、浊度、臭味和病源微生物为目的,并没有考虑到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去除。各处理单元设计及运行操作条件对给水处理过程中剑水蚤的产生具体贡献如下:
(1)预氧化和消毒T艺不能有效杀死或灭活剑水蚤。当前预氧化工序多为提高絮凝效果,或去除水中藻类和微量有机物,消毒工序主要去除水中致病微生物。无论是预氧化还是消毒工序.反应时间并不长。有资料显示,剑水蚤外表具有较坚硬的甲壳,对预氧化或消毒过程中的化学氧化药剂有较强的耐性.一般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才能被杀死或灭活。采用氯气进行灭蚤.接触时间在lh以上才有一定的灭活效果。采用二氧化氯作为预氧化药剂时间较短。但也需要30min以上。而常规的预氧化和消毒工序接触反应池因水力停留时间不足,难以达到杀死或火活蚤类的目的。
(2)混凝沉淀(澄清)过程会引起剑水蚤的富集。当前混当残余剑水蚤随水流人沉淀池后,部分剑水蚤也会随形成的絮凝体沉淀下来。但在排泥周期较长情况下,沉淀池的污泥沉积区为沉降下来的剑水蚤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场所.剑水蚤得以大量繁殖,并游动到上部清水层,使沉淀池出水剑水蚤可能较接触氧化后更高。
(3)滤池是给水处理工艺中非常重要的单元,其不仅在于进一步降低水的浊度,而且水中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将随水的浊度降低而被部分去除。而残留与滤后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在失去浑浊物保护和依附时,在滤后消毒过程中将容易被杀灭,这就为滤后消毒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滤池基本上可以处理掉水中绝大部分浊度及微生物。剑水蚤由于其个体较大。一般会被滤池截留,但滤料为截留的剑水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使剑水蚤得以增殖,增殖的蚤卵或幼虫有堵塞滤池甚至穿透滤料可能。另一方面,从当前给水处理过程中滤池反冲洗工序可看出,滤池反冲洗水废水再次回流进水处理系统中.使滤池中剑水蚤非常容易富集。
2剑水蚤的控制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使剑水蚤在水源水中大量繁殖.给制水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剑水蚤的生物特性及传统给水处理工艺又可能使生产的清水仍含有剑水蚤。因此必须在水源和给水工艺2个过程中防治剑水蚤。
2.1 生物操纵减少水源中蚤
”生物操纵”技术其内容就是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摄取原理,以改变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来达到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目前有些学者提出了利用食物链中高级营养者-鱼类进行生态治理的生物操纵方案来控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增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谢平等人在对武汉东湖的围隔实验表明,摄食浮游生物的鲢、鳙对浮游生物的动态有强烈地控制作用,通过其滤食作用吃掉了不少的如桡足类、枝角类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并且有效地控制了由蓝藻、微囊藻引起的‘水华’。
在以剑水蚤类为代表的浮游动物的生态治理中.只要合理地运用”生物操纵”技术.通过在水体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鱼类,尤其是以鲢、鳙为代表的以水体中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种并配合以其他植食性的鱼类如草鱼、杂食性的鱼类如鲫鱼、鲤鱼等来实现从捕食压力、生存空间、营养物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治理,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依靠生态技术对水处理中出现的因水源恶化而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治理.是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从长远来看它也是一条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不仅能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还具有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
2.2预氧化工艺除蚤
利用化学氧化法杀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使其失活.进而对其进行去除,是国内外普遍采取的除蚤措施。在我国水厂中主要以化学药剂作为氧化剂对剑水蚤进行去除,目前水厂常用的氧化剂以预氯化氧化最为常见,除此以外还有用二氧化氯、03和H202氧化等进行杀灭去除的。
采用预氯氧化由于需较长的接触时间,可将投氯点设在取水构筑物的进水口附近,而且适当增加氯的投加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在进水口处预投氯.氯对剑水蚤火活效果明显。杨丽嫒将预氯氧化投加点设在进水口处(接触反应时间约lh左右)。采用2.0mg/L的氯量能杀灭90%左右的原水蚤类。
据有关资料介绍,预投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地杀灭剑水蚤,与混凝、沉淀、及过滤工艺相结合。能保证对剑水蚤的有效去除。而且同预投氯相比,预投二氧化氯硅著减少了包括卤代烃和含氯化合物在内的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并使水的致突变性明显降低.可有效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崔福义等人通过生产性试验,考察了预投二氧化氯对原水中剑水蚤的去除效果,并与现行的预投氯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法可以有效地杀灭剑水蚤,与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相结合,可使剑水蚤完全去除:GC—MS及Ames试验进一步表明,处理水中有机物的种类与数量显著少于预投氯方法.水的致突变性也明显降低,经济效益优于预投氯法。
此外,采用03氧化、H202氧化也可获得较好的除蚤效果。崔福义等人为解决水源水中孳生的水蚤类浮游动物难以被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有效地去除.从而困扰水厂正常生产运行的问题,进行了03氧化、H202氧化和O3/H2O2高级氧化对水体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灭活效果的试验研究。发现3种方法中,O3/H202联合时除蚤效果最佳,其在蒸馏水中投量为03 1.0mg/L、H2O2,4mg/l。时.接触30min灭蚤率达到100%。
2.3改进沉淀和滤池设计及运行条件除蚤
沉淀池主要从排泥方便的角度设计积泥区的大小。沉淀下来的剑水蚤会在积泥区增殖.为减少后续工艺的负荷可以适当减少排泥周期或清洗沉淀池,以防治剑水蚤在积泥区富集。滤池是保证出水水质安全的非常重要环节,有资料表明,通过改善滤池的设计和运行条件可以获得较好的除蚤效果。
孙志民等采用在水厂单阀滤池出水管口处加装80目的过滤网罩的方法.用滤网将剑水蚤截留在过滤网罩上,阻止剑水蚤进入过滤出水中。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完全可以确保出水中不再出现剑水蚤。邢宏通过缩短滤池工作周期。由48h缩短为24h,同时调整反冲洗强度.并增加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从12mg/L提高到15mg/L。可去除预加氯杀死的浮游生物。刘东梅等人认为,降低滤料的粒径( 3 结论
(1)剑水蚤类是疾病传播的途径之一,剑水蚤类浮游动物在给水系统中出现.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如何防治剑水蚤类浮游生物已是给水系统中的重要问题。
(2)水体富营养化和过度捕鱼是造成水源中剑水蚤在水体中优势生成原因。常规水处理工艺在设计时遵守的规范及采取的操作运行方式.都容易引起水中剑水蚤的孽生。
(3)采用”生物操纵”措施可减少水源中蚤,并达到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改进现有给水处理工序的运行条件.如选取适当预氧化药剂并延长接触反应时间.及时清理沉淀池或缩短滤池反冲洗周期可以有效杀死或去除水中剑水蚤。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10月11日 07:12:16
26楼
关于摇蚊虫在水厂防治的讨论
摇蚊虫在水厂各个工艺环节的管理上可能存在疏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 由于水厂大部分建筑物均为敞开式,在繁殖季节,若卫生工作跟不上,摇蚊有可能在沉淀池、滤池等有水建筑物池壁产卵。
(2) 摇蚊 卵粒长约300u m .卵径约100u m,卵块长约10-25mm,宽度大于5-10mm,刚孵出的幼虫,长度约600-700u m ,宽约100u m。而滤池滤头上的滤缝宽为0.1- 0.2m m,理论上红虫及卵块(很难有单个卵独立存在)是穿不过滤料层及滤头的。但随着使用期延长,某些滤池滤板等地方破损就可能导致刚孵出的幼小红虫或虫卵在滤池反冲洗时穿过滤池进入滤后水再流进清水池。
〔3) 水厂的清水池一般有透气孔、溢流孔,这些与外界相通的气孔若没管理好,很容易让摇蚊等昆虫侵入,使它们在清水池滋生繁殖。近年在某些水厂清水池己发现有摇蚊存在就是实例。事实上,北京,上海等地曾出现的自来水红虫问题,经当时专家研究证实,均为净水厂清水池、沉淀池、滤池等构筑物滋生摇蚊而导致的,而最根本原因是净水厂的水源水已严重污染.
水厂摇蚊的防治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的方法。
(1)要以物理防治为主的方法,影响和干扰摇蚊正常的繁殖环境。利用灯光驱蚊的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够彻底。
(2)定期清洗清水池和天天清扫水池池壁、集水槽,保持水池的清洁,也能够起到抑制摇蚊栖息和产卵的效果。
(3)定期用高浓度的消毒液定期长时间浸泡运行的沉淀池、滤池(6小时以上解决池壁虫卵问题)及定期清洗反应池、沉淀池底部积泥防止摇蚊虫、水丝蚓在水厂的二次繁殖。
(4)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滞水区,防止摇蚊虫在滞水区产卵。
(5)恒水位过滤的滤池反冲洗时,应将滤池中的表层水排放,减少气反冲洗时在水中产生的红虫、小鱼碎片在过滤时带入清水池并适当延长反冲洗时间。
(6)还有的水厂利用水面喷雾和池中养鱼的方法也能起到控制红虫发生的目的,但是与此同时耍考虑成本和是否增加池中副产物。
水厂要在每年的红虫多发季节,密切注意红虫的数量变化,及时采取投加二氧化氯等措施来控制红虫,将红虫及时消灭,要根据水厂实际情况计算出投加二氧化氯的量,尽量不要多加,一方面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减少水中剩余副产物。
最后,要尝试用bti制剂来防治红虫的发生,虽然bti还没有真正的在生产bit得到应用,本试验尚未完成bti制剂在生产的应用,但是本试验已经提供了实验室小规模试验的效果和依据,距离生产的应用还有待于以后的研究者继续研究。
摘自本论文
回复
lostmylove00
2009年10月11日 13:52:19
27楼
我记得鱼是很喜欢吃这个东西的,不防在里面养些鱼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10月23日 15:37:13
28楼
顶一下!!!!!!!!!!!!!!!!!!!!!!!!!!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9年11月01日 17:07:54
29楼
顶一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