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啊,请问有谁知道逸夫楼的吗?
dsxt
dsxt Lv.3
2005年09月19日 21:07:57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说来惭愧,在校多年几乎天天见到逸夫楼,而且据我所知几乎每所高校都有逸夫楼,有哪位朋友知道“逸夫楼”这名字的由来吗?

说来惭愧,在校多年几乎天天见到逸夫楼,而且据我所知几乎每所高校都有逸夫楼,有哪位朋友知道“逸夫楼”这名字的由来吗?
lily-801
2005年09月19日 21:44:08
2楼
..................
为什么我上学时学校就没这楼??

不过这"逸夫"好像代表一个人.具体哪位不清楚
回复
keyilai
2005年09月20日 08:43:55
3楼
我们学校也有。
那个捐资盖楼的是不是叫邵逸夫?
回复
pengjianliang
2005年09月20日 08:51:39
4楼
香港大富翁邵逸夫啊!
回复
hanke_thebest
2005年09月20日 09:51:09
5楼
是这样的:
逸夫并不是诸位所讲的具体某个人,逸夫是“IF”的音译,即如果的意思。
当年陈如果花巨资建立基金会,因而得名。
各著名高校均有在主校区建逸夫楼。
还有不懂的敬请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雄兔脚扑硕,雌兔眼迷离,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谢谢。
回复
spring762
2005年09月20日 11:23:44
6楼




hanke_thebest好搞笑啊``~:)

 

回复
spring762
2005年09月20日 11:28:33
7楼
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据悉,“邵逸夫奖”现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将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入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从颜料世家到影业王国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邵氏世代以商为业。其父邵玉轩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于19世纪末前往日趋繁华的上海“淘金”,并于1901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六老板”。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创业之初,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其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结果赚得盘溢钵满。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随后新影片不断地从“天一”推出。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注定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那段时间,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他们历经磨难,备尝艰辛,星马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州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打造“东方好莱坞”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他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场,重振邵氏家业。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禅》、《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大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
回复
dsxt
2005年09月20日 21:35:28
8楼
咖啡柯,谢谢你啊,这回明白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