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节最馋人的除了月饼,就是天上那轮满月了!普天下百姓同赏这一轮明月,普天下百姓同样享受着甜蜜的团聚时光。这是人生最弥足珍贵的幸福。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节最馋人的除了月饼,就是天上那轮满月了!普天下百姓同赏这一轮明月,普天下百姓同样享受着甜蜜的团聚时光。这是人生最弥足珍贵的幸福。
22楼
d
回复
23楼
d1
回复
24楼
五、中秋赏月公园之紫竹院
自古文人墨客就有品茗赏月的雅致。位于紫竹院公园大湖南岸的澄碧山房茶社是以笔墨会朋友的绝佳之地,喜文弄墨的游客可到这里一边倚竹赏月,一边品茗闲谈,兴致所至还可题诗作画。望月楼上的紫竹茶社则形成了登高望明月、近水观月影的赏月场所。
回复
25楼
e
回复
26楼
e1
回复
27楼
六、二十四桥月夜
二十四桥位于扬州瘦西湖公园,是新近修复的著名风景区。
二十四桥,亦名念四桥,昔为砖砌桥墩,上铺木板,围以红栏。桥临吴姓住宅。桥畔遍植芍药,故有红药桥、吴家砖桥之称。二十四桥之名,源于隋代,相传隋杨帝在月夜曾借宫女24人吹萧于此,故名。
关于二十四桥,历史上向有两种说法,一说该桥仅1座,一说共24座。历代骚人墨客多喜吟咏此桥,尤以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著称,桥因此而名闻遇途。
二十四桥景区由玲拢花界、熙春台、二十四桥、望春楼四组景点构成,建筑总面积1588平方米,竣工于1989年1月。
玲拢花界的建筑玲拢剔透,布局疏密相间,外形高低错落,色彩淡雅。熙春台系二十四桥景区主体建筑,位于古念四河道中心,面对五亭桥。主楼两层,两侧联块曲廊,左侧曲廊饰以琉璃瓦,通以十字阁,右侧连以露台复廊,楼前露台“纵可方轨,横可跃马”。整组建筑群雄伟壮丽,金碧辉煌。
二十四桥由汉白玉砌成,雅致秀丽。二十四桥景区的建筑,保持了扬州园林“视野之开阔为苏州园林之不及,而相互呼应又较杭州西湖为紧凑”的布局,形成了“略成小筑,足征大观”和清秀、朴实的自然意境。
回复
28楼
七、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在湖石假山间,遍植红枫、石榴、丹桂、紫薇等花木,掩映着亭、楼、厅、榭,极富诗情画意。宋王洧《平湖秋月》诗云:“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楼”联曰: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棗——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回复
29楼
八、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明万历年间,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岛的四周绕滩筑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间,在堤岛之间,南北贯以曲桥,东西连以土堤,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特色。总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
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是我国水上景园的典范,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品。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为官,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明人张宁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回复
30楼
九、石湖看串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人们除却吃月饼,赏月,苏州人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
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居上方山东麓,离苏州城西南十八里。相传春秋时,范蠡带了西施就是从这里泛舟入太湖的。石湖东面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桥的右首,有座九环洞桥,叫行春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
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游人为了看这一胜景,一过中秋,不仅苏州城里城外,大小船只一租而空,甚至还有人远从无锡、常熟、吴江等地、赶来看串月的相沿成习。这二三天中,石湖里灯船、游船往来如梭,丝竹诗人蔡云曾有诗说:
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
诗人把行春桥畔秀丽的秋色同串月紧密联结,融为一体,烘托出石湖串月的盛景。
清代沈朝初也有《忆江南》词说:苏州好,串月有长桥。桥面重重湖面阔,月亮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
抒发了作者身临其境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在不言之中。难怪田园诗人范成大辞官回乡要隐居这里,以“石湖居士”自称。
“苏州好,串月有长桥”,除了行春桥,苏州还有一座桥梁史上的杰作——宝带桥。宝带桥53孔,犹如“长虹卧波”横卧在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相传在农历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个桥忆亦都幻出一个月亮,水中的月亮,随波起伏,犹如一串明月。
然而,“宝带桥串月”却不如“石湖串月”那么有名。这不仅因为上方山石湖景色如画,而且同上方山的另一个风俗有着连带关系。相传,农历八月十七,是“五通神”的生日,苏州一带善男信女都要到上方山去烧香,“借阴债”。明代时,香火极盛,夜间,师娘(即巫婆——装神弄鬼,热闹非凡。十八日一早,四乡八里的烧香船都涌向石湖,许多船上载着各种会打拳弄武的高手,敲锣打鼓随着画舫穿越桥洞,还把钢叉从桥洞这边飞过桥面,越过热闹的看客的头顶,待船到桥洞那边正好接住,以此来显示该村村民武艺的高强。这时,行春桥上人山人海,喝彩声四起。明代吴门画派文徵明曾为此景作过一幅《泛舟石湖》诗画卷。直到清末康熙年间,苏州巡抚汤斌为了防止苏州人利用结社赛会图谋不轨。他亲自拆掉了五通神庙。从此,迷信的“五圣作祟”煞住了,而八月十七的石潮讯却依然存在,并流传至今。
现在,每年八月十七,夜色清朗,苏州旅游业纷纷增开“石湖串月”游览专艇,这时,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当空,澄澈万里,湖波山岚,一片清光。遥望苏州城区,繁灯如星,恍若人间天堂。还有小船载酒,泛月湖心,传出弦歌之声。一到半夜最佳时刻,人们群集行春桥周围,待一轮明月升上中天,透过九个桥洞,神奇地显现在波心之中,每一个人都会为此千古奇观而发出欢呼和惊叹。
回复
31楼
十、月照松林
江西庐山有一座牯牛岭,岭上有一条石径松路。月夜漫步石径上,隐约可见月光透过松影,点点洒落小径,如雪似霜,若银赛玉,微风拂过,松林轻吟,宛如悦耳音乐,令人幽情顿生。
乍上庐山,春风微寒。因为晕车,每每坐上车,便云里雾里不辨东西。然自庐山脚而上,我却始终坐直了身子,直视前方,心悬于喉,俨然如驾驶员一般不敢有丝毫懈怠,眼看着前方十米开外就是崖谷无底、深渊万丈,你能昏昏然闭目养神?一路陡壁绝壑,如斧劈刀削。路如带,谷成垄、山似染、车像虫、蜿蜒入云中。
正是耳闭目直心惑之时,眼前已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一幅海市蜃楼天然山水画卷渐隐渐展。
云天之中现出小镇——牯岭,导游小姐介绍:因街南有座形象半躺着的牯牛而得名,这里为庐山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常住人口13000多人。园林式的街区有银行、邮局、汽车站、学校、百货公司、书店、酒馆等等,还有面积不小,时令果蔬、肉食丰富的自由市场。
遍布牯岭街及东西两谷的是各式别墅建筑群,掩映在山光水色,有一处幽境,上刻“月照松林”四个大字,是观赏月色最佳的地方,潜凡诗云:“夜空泛雅银山媚,牯岭辉呈冷画屏。有意寻幽何最妙?弯弯月照寂松林。”晚间登上牯岭头部的旋转的观景台、眺望浔阳灯火,百里匡庐尽收眼底、云天浮茫,仿若置身半空云间,真可谓:“夜眺浔城星万映,身临胜境莫迷津。”
夜宿牯岭,周围一片清雅幽寂,令人心旷神怡。呼吸着如凝脂般滋润的山露,想象着李白如何在九叠屏抚须作诗;王羲之如何在归宗寺旁洗黑一池绿波;高风亮节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傲岸躬耕,何慕富贵荣华?及至近代,风流人物辈出。当山雨黑压压罩在人们心头时,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凭着过人胆略,超群才智,三上庐山召开会议,力挫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与进攻,为国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再有“美庐”宅,当年国民党大员冠盖云集,何等风光,而今早已是景物依旧人不同了。
上山之前,就听人说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牯岭就常常是那山迷雾这山明,且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变化莫测,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想一睹庐山吞云吐雾,苍烟浮茫的飘逸景象,却一连数日晴空朗日,所到之处植被叠翠,浓荫蔽道,水天尽赤,紫霞万朵,“夜眼山川多绚丽,凌霄云村正翩跹”。好一处人间仙境!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