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暴雨路面被淹,各位同行来谈谈感受吧!
dohuhh
dohuhh Lv.5
2010年05月10日 11:33:39
只看楼主

新城区成水浸街重灾区城市“硬质化”是“元凶”“5·7”大暴雨袭城后,广州市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街景象。有细心市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联想困扰多时的岗顶水患,以及不久前的杨箕水浸,再对照此次的多处水浸街,水灾多发生在楼高路宽的广州新城区,反而是路窄设施旧的老城区少遭水淹。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回顾广州的建设历史,实在规划得很有水平。”袁奇峰表示,广州的城市建设传统,始终将城市与公园作为有机的结合,“你看老城区里的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山公园、东山湖公园等等,无一不是均衡的分布在市民居住地之间。”

新城区成水浸街重灾区

城市“硬质化”是“元凶”

“5·7”大暴雨袭城后,广州市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街景象。有细心市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联想困扰多时的岗顶水患,以及不久前的杨箕水浸,再对照此次的多处水浸街,水灾多发生在楼高路宽的广州新城区,反而是路窄设施旧的老城区少遭水淹。
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

“回顾广州的建设历史,实在规划得很有水平。”袁奇峰表示,广州的城市建设传统,始终将城市与公园作为有机的结合,“你看老城区里的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山公园、东山湖公园等等,无一不是均衡的分布在市民居住地之间。”

“城市开发中的逐利心理,让新建区域的排涝功能降低。”袁奇峰认为,如今的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开发面积的压力大,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以珠江新城为例,除了中轴线绿化带和中央公园等少量天然去水地质,全是建筑物。满眼都是钢筋混凝土,满街的水泥路面,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物质,学术上称作城市“硬质化”,后果是降水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

扩大水面增强排涝功能

袁奇峰表示,公园如今被视作城市化过程中的奢侈品,实际上却是城市防汛的必需品。他建议,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涝功能,“一方面能美化人居环境,另一方面能应对越加频繁的暴雨侵袭,减低汛情带来的损失,何乐而不为。”
免费打赏
dohuhh
2010年05月10日 11:44:27
2楼
新城区规划 是不是设计重现期太小?

与广州相比 深圳路面积水情况好很多。可能一方面雨水量较少,另一方面,深圳城市较新,管网系统较为完善,设计规划时也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一些浅薄的见解。欢迎大家拍砖~
回复
姑苏慕逸
2010年05月11日 10:38:28
3楼
专家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也只是推测,没错,城市硬地面比率是比以前大很多,但是现在新规划的区域也是有很大的绿化比率的,而且广州的气候很适合绿化种植。

根据我的了解,出现这些现象的更主要原因有两个:

1.城市规划的时候下水道管网的铺设的决策不够科学,照搬照抄设计手册甚至是拍脑袋,忽略了和原有下水道管网,受纳水体(包括污水处理厂)的衔接,以及对于城市应对的气候变化没有考虑在内,现在说的两年一遇的暴雨可能相当于5年前的10年一遇的暴雨,而且城市里面的暴雨有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的现象,再拿标准去套设计或者规划,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国外现在大型区域的规划和设计都需要用水力和水文模型去校核和辅助。可以模拟真实情况下管网的负荷情况。

2.广州的雨污水排放也采取了很多城市的排水模式,沿程泵站提升雨水,因此泵站在暴雨时的运行调度至关重要,由于是梯级调度,上下游泵站的开停会互相影响,操作工人会根据日常的操作经验操作泵站,对于整个泵的联动系统没有一个全局的认识,造成在暴雨的时候调度混乱的情况,泵站应有的能力发挥不出来,同时,管网中的堵塞,淤积等问题也会限制管网的过水负荷。需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如模型)对泵站和管网系统进行分析,制定实际的可操作的泵站运行策略,使泵站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欢迎大家探讨,我的QQ: 100779218
回复
dohuhh
2010年05月11日 17:58:43
4楼
姑苏先生分析很有道理。长了见识。

国外建设大型箱涵排城市雨水避免了这个问题。

[ 本帖最后由 dohuhh 于 2010-5-11 18:11 编辑 ]
回复
mjlh
2010年05月12日 00:58:13
5楼
有道理 不过还是要具体分析。包括以前资料的研究及暴雨量的分析。
回复
icerff
2010年05月12日 08:35:30
6楼
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当年在东北上学,为什么毛子和日本人挖的地下水道很好用,新城区一般都被水淹。不光排水这块儿,有些房子和电车都是八十年前修的,都比现在好。
回复
季云
2010年05月12日 10:12:16
8楼
市政建设的投资太低了,一些决策者的短视以及中国的现实环境决定了这一切,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性,直接导致了“拆了建,建了拆”,反而不能节省投资
回复
youzhe
2010年05月12日 10:32:11
9楼
“拆了建,建了拆”,GDP增长了啊,官声大涨
回复
wlq258702
2010年05月12日 10:34:09
10楼
目前,几乎所有小区,虽然按城市规划要求,有些绿化用地,但是,大多数绿化面积的下面是地下车库,对于雨水来讲,与所说的硬质地面没有什么区别,根本起不到渗透和汇水的功能,不知道这一点专家们有何见解,同时,对于今后的开发项目将采取什么样的得力措施。
回复
飞鱼
2010年05月12日 10:48:47
11楼
感觉并不是所有内涝地方的雨水管道都有问题,而应该是有些卡脖子的地方,这些个别卡脖子的管段或是地区造成了这样大规模的内涝
回复
dohuhh
2010年05月12日 10:53:49
12楼


那些管渠按照常理应该是日本参照本国规范修建的,国外一般一次性修筑大型管渠,国内基于管渠修建工程造价高,目前无法达到国外的水平。不得已而为之。也就因此国外排水管渠排水能力很好,很多都很坚固耐用。

[ 本帖最后由 dohuhh 于 2010-5-12 10:58 编辑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