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发展规划
gxtr01
gxtr01 Lv.12
2005年08月09日 09:35:53
只看楼主

第一章 序言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是企业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是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为做好“十五”期间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安排,确定2010年前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十五”期间的重大技术项目按照本规划分阶段实施,2010年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电网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阶段性调整。

第一章 序言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是企业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是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

为做好“十五”期间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安排,确定2010年前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国家电网公司“十五”期间的重大技术项目按照本规划分阶段实施,2010年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电网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阶段性调整。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制定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司发展的总体战略为依据,以国家电网公司成为一流企业为目标,以攻克国家电网公司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首要任务,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核心,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保证,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充分发挥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优势,全面提高国家电网公司的综合技术实力。

公司科技工作的战略方针是:坚持公司科技发展的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公司技术进步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实现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抢占若干优势领域和比较优势领域的电力科技制高点。加强联合研究与开发,广泛利用优势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水平。加大管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满足公司集团化、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基本原则是:

1、以公司在“十五”期间进行的重大工程为依托,贯彻“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战略,将联网技术、稳定控制技术、经济运行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化企业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放在首要位置。为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建设控股型、经营型、集团化、现代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2、根据公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需要,把攻克公司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技术问题,实现电力产业的技术提升作为主要任务,为我国电网的未来长远发展和建设奠定基础。

3、加强对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坚持自主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4、加强对企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应用,建立规范的技术研发、应用和管理体系。

5、以公司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

6、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系统生产、建设中的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7、大力推进、培育、促进可形成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加强产业合作,提高自主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8、大力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研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公司现代化管理水平。




免费打赏
gxtr01
2005年08月09日 09:37:11
2楼
第三章 技术现状和差距


3.1 公司技术现状

3.1.1 电网状况

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五个区域电网,华东和华中电网之间实现了跨大区直流联网。东北和华北实现了交流联网,还将于近期加快华北-华中加强联网、华中-西北联网、川渝-西北联网、华东-华北联网、川黔联网等跨区电网工程建设,实现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和全国联网,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002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拥有500 kV线路28035km,330 kV线路9612km,500kV变电容量10070万kVA,330 kV变电容量1755万kVA。售电量达到9678.6亿kWh,占全国总量的74.6%。超高压输电线路已成为电网骨干网架,直流输电得到了广泛运用,750kV输变电工程正在建设之中,输电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华北、华东、东北、华中、西北电网的调度中心已采用了现代化能量管理系统。

农村电网经过技术改造,结构进一步优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已有507个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达到实用化要求,527个县供电企业实现了通信组网。六氟化硫和真空断路器、自动重合器、一点多址微波、光纤通信、配电自动化与负荷管理技术、无功动态补偿等新技术在农网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网的数字化水平大幅提高。截止到2002年底,已建光纤通信电路长约85000km,微波通信电路长约73200km,电力专用通信网各级干线电路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各主要电网的电力通信、调度通信网络已基本形成。

3.1.2 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状况

国家电网公司所拥有的科研力量主要包括直属科研机构、区域和省公司下属科研机构、发供电企业的技术服务队伍。

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科研机构有6个,专业面基本覆盖了电网的主要技术经济领域,并集中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试验设施,是公司科技攻关的一支主力军。

各区域、省电网公司所属试验研究院所的专业覆盖了各电网公司发、供电企业需要技术支撑的各个领域。这些试验研究院所在解决在生产建设中遇到的技术关键问题的同时,积极承担了国家和国家电网公司下达的科研和攻关项目。同时,对发供电、施工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标准化的实施、合理化建议等科技活动起着引导带动作用。

各发供电企业和建设单位的广大科技人员,承担了大量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工作。他们从生产实践中提出问题,协助科研单位攻克技术难点,具体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技术进步的基层队伍。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电力系统仿真、电磁兼容、电力电缆、输电线路杆塔和导线力学性能、输电线路光纤、高压开关、电力电子、高压绝缘子等实验室和较为完善的电力系统计算分析软件,具备了开展电力系统规划、稳定控制、电磁环境、杆塔和导线性能、电力电缆、电力电子控制装置等研究和软件开发的能力。

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电网公司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自主开发的电力系统计算分析软件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调度运行部门得到全面推广应用,使我国电力系统的分析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电力系统稳定扩展等面积准则(EEAC)在国际上开创了电网在线暂态安全分析的先河。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方面全面推进微机化,其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大大超过国外产品;自主开发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大区调度实际运行。输电线路大跨越高海拔重冰区设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紧凑型线路输电技术和同杆并架双回紧凑型线路输电技术已经成功应用;自行开发的动态无功串联补偿和并联补偿系统试验工程正在实施之中;国产化的直流背靠背控制系统将投入使用;第一条750kV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即将建设。这些都为公司全面提高电网运行水平提供了保证。

3.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从整体上看,公司经营的电网结构上还比较薄弱,主要运行技术指标和设备水平与国际先进电力企业相比还有差距。公司的技术创新还不能完全满足电网设计、建设、运行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技术进步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2.1 公司电力科技实力的差距

(1)科研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公司还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科研与技术开发体系,存在着资金、资源和人才配置与投入不合理现象,公司的综合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的电网重大技术研究力度不够。公司对于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的电网重大技术研究力度不够,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交叉学科的合作研究少,基础性、长远性技术的储备性研究不足。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少。公司拥有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掌握的核心技术少,不能
回复
gxtr01
2005年08月09日 09:38:32
3楼
第四章 电力技术发展趋势


4.1 世界电力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电力工业将得到持续发展,电能将继续发挥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预计到2030年,人类电能消耗占各种形式能量消耗量的百分比将由30%提高到50%。

世界电力将进一步向着大电网、超高压、远距离输电方向发展,高电压输电技术、直流输电技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技术、信息技术、调度自动化技术和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的应用成为未来电网发展的趋势。输电与配电网络加速融合,智能电力设备与控制技术逐步完善。电力技术更加注重提高输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提高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控制和电力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供电的适用性进一步提高,为不同用户提供所需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得到加强。能够快速和精确地控制电力供应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电力工业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结构和相应发电技术以及电力系统的发展将更多地考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太阳能、风力、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并将出现更多的分散式电源。

对于输电网络,将进一步增大现存架空线路走廊的输电密度,减小输电线路电磁和噪声干扰,适应环境美化要求;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步以电缆替代架空线路。

电力系统将进一步提高先进性。现代控制理论、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等将渗透到电力工业的各个方面。超导、纳米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对电力技术的发展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展,对电力建设、生产、营销和现代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新型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电力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对企业资源管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极大地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4.2 公司电力技术发展的方向

在未来5-10年中,电网建设将是我国电力建设的重点,也是公司的首要任务,西南水电送出的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工程将陆续投入建设。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全国互联电网将基本形成,实现全面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将为全国互联电网的建设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区域电网结构建设、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将继续得到加强。更加注重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控制的灵活性。需要通过采用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已有系统的输电能力,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同时,进一步减少新建输电线路走廊,降低输变电工程造价。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对电能供应的可靠性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能技术、可靠供电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将更广泛地得到应用。

开拓电力市场,农村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开发适合农网的节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降低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

我国已经完成电力的厂网分开改革,将逐步建立省级、区域和全国三级电力市场,并最终实现输电和配电系统的分离。大用户将实现对电力供应商直接购电,电力用户将具有更大的选择供应商的权利。电力市场化进程,要求供应商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大电网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现代营销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力度,从而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电力系统的控制和运行水平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并将继续影响电力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电网控制水平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电网资源的信息化利用率仍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电力科技的重点任务。其中,特别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降低信息技术应用风险,使信息系统成为公司管理和电网运行的可靠技术保障。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心,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不断趋严,电网作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之一,环保水平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之一。电网环保问题将逐步成为影响电网工程建设成本和电网运行质量,关系公司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网环境保护水平,是创建一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公司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技术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将日益凸现。进一步加强公司技术标准化工作,保证公司在工程设计、建设施工、产品制造、生产运行和维护等技术和管理方面有适合的标准可依,是提高企业的技术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先进成熟技术在电网建设和运行中的应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是提高公司整体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公司控股型、经营型、集团化
回复
gxtr01
2005年08月09日 09:39:12
4楼
5.2.1 输电技术

(1)2005年目标

开展全国大区电网互联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建立全国大区电网互联综合分析数据库。研究提出2005-2010年间全国大区互联电网在设计、建设、运行中可能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和解决措施。提出大区电网互联技术导则。基本掌握跨大区电网互联技术。大区电网互联系统分析中的负荷模型得到基本确认。

加强更高一级电压输电技术、直流背靠背输电技术的研究,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得到广泛实际应用。掌握直流输电、直流背靠背联网、更高一级电压输电设计与试验技术,实现直流控制保护设备国产化。

电网稳定控制技术和系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开发出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和联合电网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协调决策系统,并投入运行。提出解决交直流并列运行及多条直流线路并列运行相互影响问题的技术措施;区域电网的稳定控制装置更加完善、可靠,在线监控和实时控制、故障电网的快速恢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产业化能力。500kV变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国产化。以状态检修为特征的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技术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

基本建成电网环境参数基础数据库,初步完成电网环境评估分析系统的开发。

提高联网线路输送能力研究取得阶段进展,技术措施得到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2)2010年目标:

掌握全国互联电网稳定控制技术,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电力电子技术及现代控制技术在电网控制中的广泛采用。全国大区互联电网的稳定分析、在线监控和实时控制、故障电网的快速恢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基本完成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工作,全面掌握特高压输电的设计、试验技术。研究、促进高温超导技术在输电系统中试验应用。多端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紧凑型输电技术、同杆并架输电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基本实现大区电网互联系统的全数字实时仿真。

基本建立完善的电网技术标准体系。

全面掌握各电压等级电力线路及变电站的电磁环境水平,掌握大功率暂态现象测量技术和变电站内自动化设备的电磁兼容限值。掌握电磁骚扰抑制技术。

掌握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技术,并具备开发制造能力。

5.2.2 配电网技术

(1)2005年目标

数字化电力系统结构体系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为新一代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

实现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在线评估。“定质电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初步成果。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重点大城市和重要地区供电的电能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试验工程应用创造条件。

完成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实施相关技术、电网全线损统计与管理方法、线损实时监测技术的研究。按需方管理思路与原则,完善负荷监控系统,使之成为具有集成功能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以客户服务为目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客户服务网络系统,开发出具有远程抄表、分时计算、银行划帐等高度综合功能的供电企业营销综合管理系统。

完成农网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农村经济发达地区100%实现110kV双电源供电,110kV变电所全部实现无人值班,电压合格率达到98%,供电可靠率县城达到99.9%,高压(35 kV、10 kV)综合线损率降到10%以下,低压线损率降到12%及以下。

(2)2010年目标

实现能量管理系统(EMS)、配电管理系统(DMS)、商务管理系统(BMS)的综合应用,建成先进的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系统,使电网自动化、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和线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电能质量实现网络实时监测;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策略和检修一体化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并形成检修管理体系与规范;

围绕输配电及用电领域引入竞争的需要,研究并制定面向用户,以能源服务为重点的营销战略,配合竞争性的能源服务市场的发展,开发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系统。

变电站小型化技术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变电站实现集成设计,更多地采用小型化的变电设备,较少城市变电站占地面积。移动式变电站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

5.2.3 调度自动化技术

(1)2005年目标

完成适应电力市场发展需要的区域、省调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初步完成适应于不同地区,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县级电网的自动化系统的开发。

自主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系统在新建500KV变电站中得到应用

网厂分开、竞价上网技术支持系统满足发电电力市场不断发展和全国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初步完成电力市场运营管理与分析评估系统。

建成基于IP技术体制的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实现不同安全等级应用系统的有效隔离;全国各区域电网调度应用系统数据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

(2)2010年
回复
gxtr01
2005年08月09日 09:40:16
5楼
第六章 重点技术领域


6.1 全国联网技术

6.1.1联网理论与安全分析

大区电网互联基础理论和规律性问题研究。交流与直流联网在全国联网中的配置问题研究。联网工程中先进技术的应用战略问题研究。全国互联电网中薄弱环节及抵御严重故障能力分析。大区互联电网中的振荡中心转移与联合安全稳定控制问题。

建设全国互联电网规划数据库。研究在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电网规划方法、电力负荷预报方法及电力负荷特性。

开发大区互联电网可靠性评估系统。

6.1.2直流输电技术

研究±600kV和±750kV直流输电技术,为西电东送提供技术准备。

研究背靠背直流联网技术、交直流并列运行技术、多条直流线路相互影响及控制技术、多端直流输电技术等,研制高压直流输电二次国产化设备。

6.1.3更高一级高压输电技术。研究更高一级电压输电系统的无功配置、过电压和绝缘配合、以及对继电保护的要求;高海拔、覆冰地区对输变电设备的选型要求。

研究西北电网750kV输电系统的施工技术,确定电气设备技术参数标准和验收规范。

6.1.4联合电网稳定控制技术。研究联合电网的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协调、互联电网联络线功率控制与调度运行技术。制定互联电网运行准则。

研究电网出现严重故障(包括多重故障)时避免电网瓦解崩溃的措施.

研究跨大区交流互联电网间低频振荡问题,提出抑制措施。

研究输电系统无功和电压控制方案和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应用于联合电网的联络线潮流控制、提高稳定性、限制短路电流技术。

6.2 电网稳定、经济运行技术

6.2.1电网调频、调峰技术。进行峰谷互补、电源结构互补技术和水火电联调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无功控制优化技术和梯级水电站经济运行技术。

6.2.2稳定控制技术。进行复杂电力系统稳定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进行大机组对系统稳定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研究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广域相量测量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水平中的应用技术。

研究复杂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在线动态电压与频率安全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开发研制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和系统;开发新型发电机励磁和调速系统及其附加控制系统。

6.2.3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能质量标准系列和电能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技术条件;研究解决由各种非线性负荷或时变负荷造成的电网电能质量问题及改善电能质量的措施;开发电能质量测量仪器和监测系统;开发用于电能质量改善的电力电子装置。

6.2.4提高电网输送能力技术。建立完整的、适应电力电子技术分析和设计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包和辅助设计工具;研究开发可控串补(TCSC)、先进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TATCOM、ASVG)和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等,并实现工程应用;

6.2.5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技术。进行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的不同电压等级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技术的实用化研究;建立一体化的输变电检修管理系统;完善主要电气设备状态评估技术和寿命评估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系统与数据库。

6.2.6电网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可靠性评价技术及方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配电网和输电网的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供可靠性分析用的累积数据库。

6.2.7电网调压控制技术。研究掌握先进的处理电压快速无规则变化、电压缓慢变化和取得全系统各点电压全面协调的分层控制技术。研究区域调压技术,研制开发控制装置和先进的无功补偿装置。

6.2.8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进一步加强适合我国电网实际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开发,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的抗干扰性能和动作正确率。研制高速、大容量、满足联网要求的新型智能故障动态记录系统。研究自动适应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变化的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研究电力线路故障定位的高精度故障测距技术;研究基于电子式电压、电流传感器的继电保护技术;研究电力电子设备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及对策。

6.2.9 线路防雷技术。研究如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控制手段提高线路防雷击水平,减少雷击对线路运行的影响和对设备的损坏。

回复
gxtr01
2005年08月09日 09:42:42
6楼
研究开发电网雷电定位监测信息网络系统。

6.2.10 参数模型技术。进一步深化研究“四大参数”的测量与分析技术,提高其精确性。

进行大区电网互联计算分析系统负荷模型问题研究,开发模型建模方法,提出确定负荷模型的技术原则。

6.3 电网商业化运营技术

6.3.1 网厂分开、竞价上网技术支持系统的完善与应用。完善发电侧电力市场的技术支持系统。研究电力市场运营管理与分析评估方法,优化电力交易。

6.3.2 电网商业化运营技术支持系统的开发。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互联电网电力市场的技术支持系统;研究开发输电开放运营模式下电力批发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功能、结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技术问题;研究开发电力零售市场的技术支持系统。

6.3.3 电力市场技术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竞价方式、交易类型、辅助服务、输电费、交易计划的优化模型、长期合同和期货交易、水电在电力市场中的地位和运作。研究供电公司购、售电辅助决策方法和技术。建立电力市场动态仿真研究系统。

研究互联电网联络线TBC控制模式的评价标准和调频策略。

6.4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6.4.1 调度自动化技术。采用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人机界面、图形和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多媒体等技术,遵守API接口标准、通信协议标准,将调度自动化、电力市场运营、电能量计量、调度生产管理、水调自动化、故障信息处理等功能融为一体的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

建立与能量管理系统共享数据的电能量计量系统,研究和开发各种电量采集终端设备;开发和应用实时在线动态安全分析功能。

研究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协调方法,以及互联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研究应用EMS的电压稳定性分析、母线负荷预测、在线动态安全分析等功能,开发适应电力市场环境的最优潮流、安全校核等EMS功能。

加强研究电网调度的安全防护体系,重点研究实时控制专用数据网络与外部公共因特网及内部公用电力信息网实行安全隔离的具体措施。

加强梯级水库优化调度、跨流域水库群补偿调度以及水火电优化调度应用软件和中长期水文预报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梯级水库优化调度水平和水情预报精度。

6.4.2 配电自动化技术。加快数字化电力系统结构体系研究,充分利用电力系统信息资源,实现一次系统、二次系统、网络和自动化系统的有效集成,使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好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研究开发具有配电网信息采集及监视、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停电管理,运行分析,电压控制,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设备管理、工程和维修管理,电量计量及计费、用户服务与管理等功能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和配电管理系统(DMS)及可靠性高、免维护、强抗恶劣环境的远动终端设备。

研究适合于配电网的通信技术和利用配电线路进行弱电信号传输的技术。

研究同步开断技术,降低系统的操作过电压水平,提高电网的稳定控制水平。

加强提高配电系统供电能力的研究。

6.4.3 农网自动化技术。开发以SCADA(实时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为基础,集成调度自动化、电能量计费、配电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子系统的一体化新型调度管理系统,适应农村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需要。

研究农网降损节能技术,开发10kV调容、低损耗配电变压器和新型低压绝缘导线。

6.4.4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研究智能输入输出(I/O)单元、现场总线技术、新型电流/电压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器构成的高速/可靠的微机保护、多种通信接口、高速数据通信、运行辅助决策、强抗电磁干扰措施和多媒体等技术。开发集测量、保护、控制、分析功能的全数字化分散式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6.5 电力系统通信关键技术

6.5.1电力特种光缆技术。研究解决电力特种光缆设计、制造、建设施工、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性能评估、系统应用和组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其在电力系统中的神经作用。

6.5.2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技术。研究光纤通信传输网络平台和电力系统宽带网络技术。研究采用国际电信联盟(ITU-T)规定的标准性能、管理规范、服务规范、接口标准,建立符合通信管理网络(TMN)、简单网络管理规约(SNMP)等标准的网管体系;支持各种通信服务;研制兼容标准和非标准的多种接口,使已有的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保证通信网的发展不受限制。

6.5.3 输电线路数据高速传输技术。研究输、配电网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研制相关的发送、接收设备。

6.5.4 IP网络应用技术。研究IP网络的规划,组网与安全机制,研制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可靠性高、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二层和三层交换机。建立基于H.323国际标准体系的国际协议电话(VOIP)业务支撑与管理系统。

研究基于IP数据流的多媒体技术,实现远程教育
回复
gxtr01
2005年08月09日 09:43:23
7楼
6.8 电力信息技术

6.8.1 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的工程项目建设、电网运行、市场营销、计划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办公管理等方面和公司集团化管理、决策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开发实用的软件系统。

6.8.2 电力信息安全技术。积极吸收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思想,研究应用国内外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开展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试点工程。研究制订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安全体系总体结构框架,研究电力信息安全技术方案和信息系统恢复措施及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与相应技术标准。开发电网信息安全评估系统。

6.8.3 电力综合管理信息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电力客户电子化服务、用电业务服务系统及电费缴纳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集成化、网络化、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与应用。开发公司移动办公系统。

6.8.4 企业电子商务技术。研究网络上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通过网络进行电子资金转帐的技术;在网上使用信用卡支付技术和电子货币支付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开发电力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6.8.5 电力系统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技术。进行电力系统平台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人机界面技术、实时运行管理技术、标准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行电力设计软件、电力生产过程控制软件、信息采集与处理软件、电力系统分析与数字仿真软件等电力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取得自主版权,实现实用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6.8.6 宽带网络及其接入技术。研究先进网络接入技术,实现超高速网络信息共享.

6.8.7 数据采集技术。研究GIS、 GPS、RS、数字测图技术,为“信息化电网” 空间信息采集提供技术手段。

研究元数据技术,解决由于信息量日益巨增而产生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分发与共享要求迫切的问题。

6.8.8 海量数据技术。研究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检索和压缩技术,满足“信息化电网”对工程海量信息处理的要求。

6.8.9 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技术。研究数据共享协议和互操作协议应用技术,保证“信息化电网”内部信息处理的协调统一。

6.8.10 多元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多元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信息可视化、人性化、自然化新特征。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充分利用多元数据的潜在价值。

6.9 输变电工程施工技术

6.9.1 施工技术。研究输变电工程建设高效、环保、可靠、安全施工技术,加快直升飞机架线技术的实用化。

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在电网工程勘探、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提高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针对沿海发达地区输电线路走廊问题,加强相关技术研究。

6.9.2 施工设备。开发满足特殊施工条件以及新型导线形式要求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6.10 抽水蓄能电站机组控制技术

研究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的启动、停机与运行控制技术,实现控制系统设备国产化,促进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国产化。

研究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联合控制技术。

研究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特性对电网运行的影响,研究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的调峰、事故备用、调频、调相、填谷、蓄洪补枯等功能。

开发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运行仿真系统。

6.11重大输变电设备智能化、高可靠性技术

与设备制造商配合,研究通过高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提高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主要输变电设备的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促进输变电设备向无油化、利于环保的方向发展。使主要输变电设备能够满足电力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控制,免维护,在线诊断,状态检修的要求。

6.12 新技术科学

6.12.1纳米技术。研究纳米新材料和纳米技术对输变电设备材料特性、抗环境腐蚀的影响。研究纳米技术在电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6.12.2 新型合成材料技术。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新型合成材料技术研究,提高导线的输电能力,降低线路工程造价。提高合成绝缘子的质量。

6.12.3超导技术。跟踪进行超导输电技术的研究。在高温超导基础理论和材料研究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合作研究,解决高温超导在输电线路和电力设备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好技术的模型试验。

6.12.4 光传感技术。加强电力系统光电传感技术研究,研制电力系统光电传感器。


第七章 “十五”重点项目和技术


7.1 重大示范工程

7.1.1 西北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通过公伯峡送出工程中官亭—兰州东750kV输电线路的建设,全面掌握750kV线路的科研、设计、建设技术,为750kV和更高一级电压线路的建设提供经验。

7.1.2 可控串联补偿示范工程。通过实施甘肃220kV可控串补示范工程,提高系统输送能力,加快设备国产化的步伐,为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和500kV可控串补系统的自主开发奠定基础
回复
gxtr01
2005年08月09日 09:44:00
8楼
7.2 重大中试项目

7.2.1 高电压、大容量无功补偿装置工程试验。选择上海和辽宁电网进行自动静态无功补偿(ASVG)装置和自动静态无功电源(ASVC)的实际工程的挂网试运行,积累经验,为更高电压等级和更大容量的无功补偿装置的开发奠定基础。

7.2.2 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通过自主完成西北-华中联网背靠背直流工程,提高公司直流系统的设计能力和控制保护系统的制造能力,为自主进行大容量直流系统的建设积累经验。

7.3重点应用技术

7.3.1同塔多回输电技术

7.3.2 紧凑型线路输电技术

7.3.3 直流输电技术

7.3.4 750kV交流输电技术

7.3.5 调度自动化技术

7.3.6串联补偿技术

7.3.7无功静止补偿技术

7.3.8 数字化继电保护技术

7.3.9 电网在线稳定控制技术

7.3.10 主要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

7.3.11 直升飞机巡线检修技术

7.3.12抽水蓄能控制和运行技术

7.3.13 农村电网自动化技术

7.3.14 交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与定位技术

7.3.15 输电线路路径选择空间数字技术

7.3.16 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技术

7.3.17 ADSS和OPGW通信光缆技术

7.3.18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7.3.19 配电自动化技术

7.3.20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7.3.21农村电网节能变压器

7.3.22农村电网用智能化开关设备

7.3.23电力市场下的调频、调压和备用共享策略和技术

7.3.24互联电网联络线TBC控制模式的中的CPS1/CPS2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调频策略

7.4 高技术产业化

进行电网计算机监控系统,电力系统高级应用软件,电量计费系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产业化建设,使之占有国内市场的50%以上,扩大出口。

扩大继电保护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市场规模,加快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无功补偿装置的产业化步伐,使公司系统年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第八章 主要措施


8.1 建立科学的科技开发与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完整体系,充分发挥公司科技创新的整体优势。科技发展在全公司之内统一规划、统一发展目标、统一资源配置,实现人员、资本的有效利用。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实现公司内规划、设计、科研、生产、运行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发挥科技在技术与设备引进、设备更新与改造、建设施工与系统运行中的作用。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迅速提高公司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力。

8.2 建立高效的科技队伍运作机制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进行电力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优秀人才的培养,重点造就国际知名专家。吸引国内、国外、各个系统中一流人才为公司技术开发与科技进步服务。为科技人员进行高科技研究创造充分的外部和基础条件。加强管理,建立人员优化制度,保持科技人员队伍的水平和质量。加快科技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8.3 加强技术标准化

技术创新工作以取得专利为首要目标,以形成技术标准为基本出发点,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技术规范、技术导则和技术标准,指导公司系统的工程建设和电网运行,发挥科研与技术创新工作的最大效能。建立规范化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推动公司的技术进步。

建立有效的技术和产品认证制度。国家电网公司对于新技术、新产品实行技术和产品检测认证制度,对于在公司内应用的技术和产品,都要具有有效的技术检测认证证书,保证技术先进,功能和质量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产品才能加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消除电网安全隐患。

8.4 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争取到2005,科技投入达到公司年销售额的0.8%。满足科研与技术创新对经费的需求。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国内外一切力量对电力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拓宽经费渠道。积极鼓励各级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从成果转化的效益中提出一定份额用于技术创新的再投入,形成科研与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8.5 重大工程配合

统一计划,统筹安排,做好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和技术开发重点中间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安排配合。为科研与成果的应用创造充分的工程条件。

8.6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建设电力高科技产业集团,扩大重点技术和设备产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益,提高电力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若干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兴产业。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
回复
shuiyangxinqing
2005年08月10日 19:53:19
9楼

回复
hljbxdl
2005年08月12日 16:24:40
10楼
积极争取国家对于电网技术创新和电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支持和各项政策支持,为电网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更强的动力
回复
hljbxdl
2005年08月12日 16:25:07
11楼
坚持国际化发展的方针,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的大公司,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开展交流。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