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注册结构抗震规范重点
zyjzhen
zyjzhen Lv.5
2010年02月08日 15:47:46
只看楼主

一级注册结构抗震规范重点

一级注册结构抗震规范重点
7b31306aa4d58320f0ba.rar
20.0 K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yxy2100
2010年02月08日 16:19:46
2楼
虽然咱今年已经考过了,但还是感谢楼主上传,下载珍藏一下,看看
回复
zwenjiang
2010年02月08日 17:07:56
3楼
谢谢
回复
guojinzhu
2010年02月08日 17:31:44
4楼
有下载的能不能把内容贴出来,不知道是否有用
回复
hrtqsh2009
2010年02月08日 23:24:25
5楼
很是感激楼主啊!很是感激楼主啊!很是感激楼主啊!很是感激楼主很是感激楼主啊!啊!
回复
tonichen007
2010年02月09日 09:44:28
6楼
谢谢楼主,上次下载后忘了谢,今天特意来感谢啊
回复
lianghope
2010年02月09日 09:46:13
7楼
下来看看
谢谢了!!
回复
guojinzhu
2010年02月09日 10:13:49
8楼
看来不错,我也下载学习学习,谢谢版主的总结。
回复
gong_4488
2010年02月09日 10:48:35
9楼
多谢了3.GIF多谢了
回复
鉴定加固
2010年02月13日 09:22:20
10楼
谢谢楼主,得好好学学规范
回复
icemy
2010年04月04日 17:53:29
11楼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重点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1.1 重要性分类
3.1.2 设防类别标准
3.1.3 抗震设防标准
3.1.4 6 度规定
3.2地震影响
3.2.1 地震影响采用1.0.5 条规定
3.2.2 烈度和加速度取值对应关系(表)
3.2.3 设计特征周期
3.2.4 城镇设防烈度、加速度、分组按附录 A
3.3 场地和地基
3.3.1 选择场地
3.3.2 场地为 I 类时的规定
3.3.3 建筑场地为3、4类时的规定
3.3.4 地基和基础设计要求
3.4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3.4.1 抗震概念设计,采用规则方案
3.4.2 平面(竖向)不规则类型(表1.2)
3.4.3 不规则建筑结构计算、构造规定
3.4.4 砌体、单厂有关章节 .
3.4.5 体型复杂设缝
3.4.6 防震缝要求
3.5 结构体系
3.5.1 结构体系比较确定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的要求
3.5.3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的要求
3.5.4 结构构件要求
3.5.5 构件连接要求
3.5.6 单房支撑保证稳定性
3.6结构分析
3.6.1 多遇地震下内力和变形分析方法
3.6.2 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分析方法
3.6.3 重力附加弯矩大与重力二阶效应
3.6.4 楼盖平面内变形和抗侧力系统布置与分析
3.6.5 质量、侧向刚分布与结构分析
3.6.6 计算机结构分析要求
3.7 非结构构件
3.7.1 应进行抗震设计
3.7.2 相关专业分别进行
3.7.3 可靠的连接或锚固
3.7.4 围护墙和隔墙避免不合理设置
3.7.5 幕墙、装饰贴面、可靠连接、
3.7.6 机电设备支座和连接符合要求
3.8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3.8.1 应用范围
3.8.2 设防目标应高于1.0.1 条规定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3.9.1 特别要求在设计文件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最低要求:
3.9.3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宜要求
3.9.4 钢筋替代的原则
3.9.5 焊接钢结构受拉试件收缩率规定
3.9.6 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砖抗震墙的施工顺序
3.10 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3.10.1设置范围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 地 .
4.1.1 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表)
4.1.2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标准
4.1.3 土层剪切波速测量要求,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表)
4.1.4 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要求
4.1.5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公式
4.1.6 建筑场地类别,各类场地的覆盖层厚度(表)
4.1.7 发震断裂评价,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m) (表)
4.1.8 不利地段增大系数不大于1.6
4.1.9 场地勘察要求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4.2.1 不进行抗震验算范围
4.2.2 抗震验算规定、公式
4.2.3 地基抗震计算公式,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表)
4.2.4 地基边缘最大压力公式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4.3.1 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规定
4.3.2 饱和砂土、粉土液化判别规定
4.3.3 初判为不液化规定, 液化土特征深度(m)(表)
4.3.4 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表)
4.3.5 液化指数,液化等级(表)
4.3.6 抗液化措施 (表)
4.3.7 消除液化沉陷的措施要求:
4.3.8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要求
4.3.9 减轻液化影响和上部结构综合采措施:
4.3.10 有液化侧向扩展可能时的规定
4.3.11 软土地基规定
4.4 桩基
4.4.1 可不进行桩基抗震验算范围
4.4.2 非液化土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规定:
4.4.3 液化土低承台桩验算规定,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 (表)
4.4.4 液化土桩基承台填筑夯实要求
4.4.5 液化土中桩的配筋范围
4.4.6 液化侧向扩展地段计算规定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 般 规 定 .
5.1.1 地震作用的规定:
5.1.2 抗震计算方法:,时程分析的房屋高度范围(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cm/s )(表)
5.1.3 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表)
5.1.4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特征周期值(s)
5.1.5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规定:
5.1.6 结构抗震验算规定
5.1.7 变形验算规定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2.1 水平地震作用公式,计算简图 (图),顶部附加地震力作用系数(表)
5.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规定
5.2.3 估计扭转影响时的计算规定
5.2.4 底部剪力法屋顶地震效应增大系数
5.2.5 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公式,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表)
5.2.6 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原则 .
5.2.7 地基与结构相互影响的规定,附加周期(s)(表)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3.1 竖向地震作用公式,计算简图(图)
5.3.2 网架、大跨度竖向地震作用值,竖向地震作用系数表(表)
5.3.3 长悬臂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规定
5.4 截面抗震验算
5.4.1 地震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公式,地震作用分项系数(表)
5.4.2 截面抗震验算设计表达式,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表)
5.4.3 仅计算竖向地震时,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用 1.0
5.5 抗震变形验算
5.5.1 最大弹性层间位移公式,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表)
5.5.2 罕遇地震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
5.5.3 罕遇地震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计算方法
5.5.4 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的简化计算,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表(表)
5.5.5 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公式,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表)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 般 规 定 .
6.1.1 适用的最大高度(m) (表)
6.1.2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表)
6.1.3 抗震等级的确定要求
6.1.4 设置防震缝的规定
6.1.5 框架和抗震墙布置规定、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 1/4
6.1.6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表)
6.1.7 装配式保证整体性,现浇面层加强厚度不小于 50mm
6.1.8 框架-抗震墙设置要求
6.1.9 抗震墙设置要求
6.1.10框支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规定
6.1.11 框架单独柱基双向设置基础系梁规定
6.1.12 框架抗震墙基础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
6.1.13 主楼与裙房相连采用天然地基规定
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时的规定
6.1.15 框架的填充墙应符合 13 章的规定
6.1.16 高强混凝土结构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
6.1.17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符合附录 C 的规定
6.2 计 算 要 点
6.2.1 按本节规定调整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层间变形按5.5节有关规定;截面抗震验算按本规范有关要求、 非抗震件设计值应除以规定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6.2.2 梁柱节点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公式,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6.2.4 梁和连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公式,
6.2.5 框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公式,柱剪力增大系数
6.2.6 角柱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乘以1.10增大系数
6.2.7 抗震墙各墙肢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采用规定
6.2.8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设计值调整公式,抗震墙剪力增大系数
6.2.9 梁、柱、抗震墙和连梁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要求公式
6.2.10 框支抗震墙的框支柱要求
6.2.11 框支抗震墙一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要求
6.2.12 框支抗震墙的框支层楼板应符合附录 E.1的规定
6.2.13 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的要求
6.2.14 一级抗震墙的施工缝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
6.2.15 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抗震验要求
6.3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3.1 梁截面尺寸要求
6.3.2 扁梁要求
6.3.3 梁配筋要求:配筋率, 配筋量比值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表)
6.3.4 梁的纵筋配置要求
6.3.5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
6.3.6 柱的截面尺寸要求:
6.3.7 柱轴压比限值(表)
6.3.8 柱的钢筋配置要求:最小总配筋率(表),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表)
6.3.9 柱纵筋配置要求
6.3.10 箍筋加密范围规定
6.3.11 加密区箍筋肢距
6.3.12 加密区体积配箍率公式,最小配箍特征值(表)
6.3.13 非加密区体积配箍率
6.3.14 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规定
6.4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4.1 抗震墙的厚度
6.4.2 分布筋布置
6.4.3 分布筋配筋要求
6.4.4 分布筋直径不大于墙厚1/10
6.4.5 底部加强部位轴压比规定
6.4.6 边缘构件设置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表)
6.4.7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及其配箍特征值(表)
6.4.8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表)
6.4.9 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3 倍时按柱的要求设计
6.4.10 连梁另设斜向交叉构造筋的规定
6.4.11 顶层连梁纵筋锚固长度范围设箍筋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5.1 抗震墙规定
6.5.2 抗震墙配筋
6.5.3 其他抗震构造措施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6.6.1 抗震构造措施规定
6.6.2 房屋周边、电梯洞口周边采用有梁框架
6.6.3 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规定
6.6.4 屋盖和地下一层顶板采用梁板结构
6.6.5抗震墙承担结构全部地震作用,板柱承担地震作用的 20%
6.6.6 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等代梁宽度采用框架方向柱距50%
6.6.7 无柱帽平板宜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的规定
6.6.8 无柱帽柱上板带的板底钢筋规定
6.6.9 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公式要求: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6.7.1 框架-核心筒结构要求:
6.7.2 核心筒、内筒其抗震墙的规定
6.7.3 内筒的门洞不宜靠近转角
6.7.4 楼层梁不宜集中支承在转角处、连梁上,支承楼层梁的位置设暗柱
6.7.5 连梁采用交叉暗柱规定
6.7.6 筒体结构转换层的抗震设计按附录E.2的规定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
7.1 一 般 规 定 .
7.1.1 适用范围
7.1.2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 (表)
7.1.3 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 3.6m ,底、内框不超过 4.5m
7.1.4 房屋最大高宽比(表)
7.1.5 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表)
7.1.6 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 (表)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要求
7.1.8 底框-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要求
7.1.9 多层多排柱内框架结构布置列要求
7.1.10 底框、内框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要求
7.2 计 算 要 点
7.2.1 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按本节规定调整
7.2.2 墙段截面验算选择
7.2.3 墙段的层间等效侧向刚度确定原则、墙段洞口影响系数(表)
7.2.4 底架-抗震墙地震作用效应调整:规定
7.2.5 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确定方法
7.2.6 内框架房屋各柱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公式,计算系数(表)
7.2.7 沿阶梯形截面破坏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公式,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表 )
7.2.8 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
7.2.9 水平配筋砖墙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公式:,钢筋参与工作系数(表)
7.2.10 小砌块墙体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公式,芯柱参与工作系数(表)
7.2.11 砖抗震墙抗震验规定、公式
7.2.12 内框架外墙组合砖柱按 9.3.9 条的规定验算
7.3 多层粘土砖房抗震构造措施
7.3.1 砖房构造柱设要求(表)
7.3.2 构造柱应符合的要求
7.3.3 砖房圈梁设置要求(表)
7.3.4 圈梁构造要求,砖房圈梁配筋要求(表)
7.3.5 对砖房楼、屋盖规定
7.3.6 可靠连接规定
7.3.7 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配置拉筋每边不小于 1m
7.3.8 楼梯间应符合的要求:
7.3.9 坡屋顶要求
7.3.10 门窗过梁支承长度规定
7.3.11 预制阳台可靠连接
7.3.12 后砌非承重砌体隔墙按第 13.3 节规定 .
7.3.13 基础埋置规定
7.3.14 横墙较少转房的加强措施:, 增设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设置要求(表)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4.1 小砌块房屋芯柱设置要求(表)
7.4.2 小砌块房屋芯柱构造要求
7.4.3 替代构造柱构造要求:
7.4.4 小砌块房屋圈梁设置要求(表)
7.4.5 交接处、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规定
7.4.6 设置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的规定
7.4.7 其他抗震构造措施7.3.5至7.3.13要求
7.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5.1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要求
7.5.2 中心线相重合;构造柱、框架柱上下贯通
7.5.3 楼盖要求
7.5.4 托墙梁截面和构造要求
7.5.5 底部抗震墙截面和构造要求:
7.5.6 底层砖抗震墙构造要求:
7.5.7 材料强度等级要求
7.5.8 其他抗震构造措施:第 7.3.5至 7.3.14条要求
7.6 多排柱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6.1 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7.6.2 房屋的楼、屋盖要求
7.6.3 梁在外纵墙、外横墙上的搁置规定
7.6.4 其他抗震构造措施按本章第7.3.5至7.3.13 条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8.1 一 般 规 定 .
8.1.1 钢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表)
8.1.2 钢结构民用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表)
8.1.3 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调整系数、构造措施
8.1.4 避免采用不规则方案,防震缝缝宽较混凝土结构的1.5 倍
8.1.5 钢结构房屋结构体系
8.1.6 采用框架-支撑结构规定:
8.1.7 楼盖规定
8.1.8 超过 12 层的钢框架-筒体结构加强层
8.1.9 设置地下室时规定
8.1.10 地下室基础埋置深度规定
8.2 计 算 要 点
8.2.1 钢结构规定
8.2.2 钢结构阻尼比
8.2.3 钢结构内力和变形分析规定
8.2.4 钢框架梁上翼缘采用抗剪连接件与组合楼板连接时可不验算地震作用下整体稳定
8.2.5 钢框架构件及节点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规定、公式
8.2.6 中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公式
8.2.7 偏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公式
8.2.8 钢结构构件连接应弹性设计、并应进行极限承载力验算:
8.3 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3.1 框架柱的长细比规定,超过12层框架的柱长细比限值(表)
8.3.2 不超过(超过)12 层框架的梁柱板件宽厚比限值(表1、2)
8.3.3 梁柱构件的侧向支要求
8.3.4 梁与柱的连接构造要求:
8.3.5 节点域补强板措施
8.3.6 梁与柱刚性连接节点范口全熔焊缝
8.3.7 框架柱接头位置、焊缝 规定
8.3.8 刚接柱脚埋入方式
8.4 钢框架- 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4.1 采用只能受拉的单斜杆体系时的规定
8.4.2 中心支撑杆件长细比(板件宽厚比)限值(表1、2)
8.4.3 中心支撑点构造要求
8.4.4 框架部分与底部总地震剪力有关规定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5.1 消能梁段钢材屈服强度规定,偏心支撑框架梁板件宽厚比限值(表)
8.5.2 偏心支撑框架的支撑杆件的长细比规定
8.5.3 消能梁段构造应符合要求、公式
8.5.4 消能梁段与柱的连接要求
8.5.5 消能梁端翼缘与侧向支撑
8.5.6 非消能梁段翼缘与侧向支撑
8.5.7 框架部分地震作用不大于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时的规定
9 单层工业厂房
9.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
(I)一般规定
9.1.1 结构布置要求
9.1.2 天窗架设置要求
9.1.3 屋架设置要求:
9.1.4 厂房柱设置要求:
9.1.5 围护墙、女儿墙的布置和抗震构造措施
(I I )计算要点
9.1.6 可不抗震验算范围
9.1.7 厂房横向抗震计算方法:
9.1.8 纵向抗震计算方法:
9.1.9 天窗架横向计算方法
9.1.10 天窗架纵向抗震计算方法,效应增大系数
9.1.11 大柱网计算规定
9.1.12 不等高厂房低跨柱牛腿(柱肩)受拉钢筋公式
9.1.13 柱间交叉支撑斜杆验算按附录 J
9.1.14 8 、9 度,高大山墙抗风柱平面外验算
9.1.15 抗风柱与屋架下弦连接点规定
9.1.16 工作平台与厂房主体结构连接时的规定
9.1.17 屋架上弦抗扭验算规定
(I I I )抗震构造措施
9.1.18 有檩屋盖的支撑布置(表)
9.1.19 无檩屋盖的支撑布置,中间井式天窗无檩屋盖支撑布置(表1、2)
9.1.20 屋盖支撑要求:
9.1.21 天窗架两侧墙板采用螺栓连接
9.1.22 混凝土屋架截面、配筋要求:
9.1.23 厂房柱的箍筋要求,柱加密区箍筋最大肢距和最小箍筋直径(表)
9.1.24 抗风柱配筋要求:
9.1.25 大柱网柱截面、配筋构造要求
9.1.26 柱间支撑的设置和构造要求,交叉支撑斜杆的最大长细比(表)
9.1.27 柱顶宜设置通长水平压杆的规定
9.1.28 构件的连接节点要求:
9.2 单层钢结构厂房
(I)一般规定
9.2.1 适用范围,不适用于单层轻型钢结构厂房
9.2.2 平面布置、屋面板的设置构造要求参照9.1节
9.2.3 厂房的结构体系要求:
(I I)计算要点
9.2.4 根据高差和吊车,分别采用单质点、双质、点或多质点模型
9.2.5 围护墙自重与刚度规定:
9.2.6 横向抗震计算方法:
9.2.7 纵向抗震计算方法:
9.2.8 屋盖竖向支撑桁架的腹杆应能承受和传递屋盖的水平地震作用的规定
9.2.9 柱间交叉支撑的地震作用及验算按附录 H.2
(I I I )抗震构造措施
9.2.10 屋盖支撑布置按第 9.1 节
9.2.11 柱的长细比不应大于的公式
9.2.12 单层钢结构厂房板件宽厚比限值(表)
9.2.13 柱脚规定公式
9.2.14 柱间交叉支要求
9.3 单层砖柱厂房
(I)一般规定
9.3.1 适用范围
9.3.2 平立面布置、防震缝设置要求:
9.3.3 两端承重山墙、天窗不通至端开间
9.3.4 厂房的结构体系要求:
(I I )计算要点
9.3.5 可不进行横向和纵向抗震验算范围
9.3.6 厂房的横向计算方法
9.3.7 纵向抗震计算方法:
9.3.8 天窗架的横向和纵向抗震计算按9.1.9 条和9.1.10 条
9.3.9 偏心受压砖柱的抗震验算
(I I I)抗震构造措施
9.3.10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表)
9.3.11 檩条与山墙卧梁连接规定
9.3.12 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构造措施按第 9.1 节
9.3.13 柱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闭合圈梁的规定
9.3.14 山墙设置卧梁规定
9.3.15 屋架(与墙顶圈梁或柱顶垫块的规定
9.3.16 砖柱的构造要求
9.3.17 混凝土屋盖的砖柱厂房山墙开洞的水平截面积规定
9.3.18 砖砌体墙构造要求:
10 单层空旷房屋
10.1 一 般 规 定 .
10.1.1 适用范围
10.1.2 大厅、 前厅、舞台之间,不宜设防震缝分开; 大厅与两侧附属房屋之间不设缝时应加强连接
10.1.3 不应采用砖柱规定
10.1.4不得采用无筋砖壁柱规定
10.1.5 前厅加强横向的侧向刚度
10.1.6 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连接处的横墙,应加强侧向刚度
10.1.7 大厅部分本规范9章
10.2 计 算 要 点
10.2.1 划分为若干独立结构
10.2.2采用底部剪力法、地震影响系数可取最大值
10.2.3 大厅的纵向水平值公式
10.2.4 大厅的横向计算原则
10.2.5 8°、9°高大山墙壁柱平面外验算
10.3 抗震构造措施
10.3.1 屋盖构造规定
10.3.2 钢筋混凝土柱和组合砖柱要求
10.3.3 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间横墙要求
10.3.4 大厅柱(墙)顶标高处圈梁要求
10.3.5 大厅与两侧附属房屋要求
10.3.6 悬挑式挑台锚固和防止倾覆的措施
10.3.7 山墙设卧梁
10.3.8 高大山墙用工作平台或楼层作水平支撑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
11.1 村镇生土房屋 .
11.1.1 适用
11.1.2 生土房屋层数
11.1.3 生土房屋开间
11.1.4 轻屋面材料
11.1.5 交错夯筑或咬砌
11.1.6 地基夯实、防潮
11.1.7 成型要求
11.1.8 设置圈梁
11.1.9 土拱房多跨连接
11.1.10 土窑洞避开滑坡
11.2 木结构房屋
11.2.1 适用
11.2.2 木结构平面布置
11.2.3 总高度要求
11.2.4 空旷房屋四柱落地
11.2.5 木屋架屋盖的支撑布置要求
11.2.6 柱顶有暗榫
11.2.7 设置斜撑
11.2.8 穿斗木构架规定
11.2.9 斜撑和屋盖支撑结构连接
11.2.10 椽与檩的搭接处规定
11.2.11 木构件要求
11.3 石结构房屋
11.3.1 适用
11.3.2 总高度和层数限值(表)
11.3.3 层高不宜超过 3m
11.3.4 抗震横墙间距(m) (表)
11.3.5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
11.3.6 抗震验算第7.2 节
11.3.7 设构造柱规定
11.3.8 洞水平截面面积规定
11.3.9 设置圈梁规定
11.3.10 纵横墙交接处
11.3.11 其他构造措施7 章规定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2.1 一般规定 .
12.1.1 适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
12.1.2 减震设计要求
12.1.3 采用隔震设计要求
12.1.4 需减少地震水平位移房屋 宜采用
12.1.5 减震部件要求
12.1.6 减震设计应符合专门标准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2.2.1 隔震设计根据预期要求,计算简图(图)
12.2.2 隔震设计计算分析规定
12.2.3 隔震层要求,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表)
12.2.4 隔震层布置规定
12.2.5 以上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规定,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与水平想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表)
12.2.6 隔震支座水平剪力规定
12.2.7 隔震后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表)
12.2.8 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
12.2.9 隔震层以下结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规定
12.3 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2.3.1 根据罕遇地震预期位移控制要求设置
12.3.2 沿结构两个方向分别设置
12.3.3 计算分析规定
12.3.4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确定方法
12.3.5 对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计
12.3.6 有效刚度、阻尼比和恢复力模型的设计参数规定
12.3.7 消能器与支承构件的连接规定
12.3.8 相连的结构构件,应计入附加内力并传递到基础
12.3.9 耐久性、易维护性
13 非结构构件
13.1 一 般 规 定 .
13.1.1 适用
13.1.2 采取不同抗震措施的规定
13.1.3不致连接失效
13.2 基 本 计 算 要 求
13.2.1 计算规定
13.2.2 计算方法要求
13.2.3 等效侧力法水平地震值宜计算公式
13.2.4 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计算
13.2.5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公式
13.2.6 效应的基本组合按5.4 节的规定计算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3.1 预埋件应采取加强措施
13.3.2 材料、选型和布置综合分析确定
13.3.3 减少对主体不利影响
13.3.4 各类顶棚连接件 、锚固要求
13.3.5 悬挑雨篷或一端由柱支承的雨篷 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计
13.3.6 幕墙、墙板、悬臂件构造按专门规定
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4.1 与结构连接抗震措施要求
13.4.2 不应设置在二次灾害的部位
13.4.3 洞口设置应减少对结构削弱
13.4.4 作用全部传递到结构
13.4.5 高位水箱连接、附加地震作用效应
13.4.6需要连续工作设备设置在地震反应较小部位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125
附录 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41
附录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 142
C.1 一般要求 .................................................................................142
C.2 预应力框架结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