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好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回复
3楼
在经过4年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也感觉到柔能克刚的道理,也就是如何消除对手的力道,减少自己力道浪费的手法。这一切都必须先求得气定神闲。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一旦和对方交上手之后,我的思想就再难保持清明而不受扰乱。尤其是在对过几招之后,我就忘了柔的理论,惟一想到的只是不管怎么样我也得打赢他才行。
我的老师叶问先生是咏春门第一高手,他会过来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注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意志的干扰,完全出于本能地指挥你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不过就这样我又已经在运用意志力了。就是说在我讲我必须放松自己的时候,这种要达成“必须”所需的力气,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
等我本身这种自学到达相当程度时,我的师傅又会再过来告诉我说:“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这个星期不要再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那一个星期我留在家里,沉静下来用心了好几个钟点。练了好几回之后,我决定放弃了,改乘了条小船出海去划船。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去打海水。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是功夫的要义吗?这种普通的水正为我说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适应于任何容器。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样。
突然有一只小鸟飞过,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另一层隐藏着的意义跃进我的思想。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不是说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留或阻碍。所以要控制我自己,我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来接受我自己。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领悟如何将刚柔合而为一,已经和大自然浑然成为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其自然漂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觉。所有的反抗意识都消除了,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就都是一体。
回复
4楼
李小龙大学时代的一篇武术论文
回复
5楼
太极又叫作阴阳,是中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末期就已经创立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用双鱼符号来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争斗,相互转化,循环不息。
“阳”代表肯定、积极、雄性、实际、明亮、白昼、热量等;而“阴”则恰恰相反,它代表否定、柔软、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极的理论基础是,世上万物是没有一成不变、保持永久的。换而言之,当事物发展到鼎盛期后,就会由盛转衰,此时的衰即是“阴”,而衰到极端的时候则转入盛,此为“阳”,盛是引起衰的因由,反之亦然。而整个的过程则是盛衰交替重复的过程。
回复
6楼
由此可看出两种力量,虽然它们表现出的是一种矛盾的两方面,而事实上却是相互依赖。换个角度讲,是统一不可分的。在武术中阴阳的运用原则体现在和谐统一的韵律中,它要陈述的一点就是万事协调而非彼此对抗,并非是对抗的力量和动作。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刻意或竭力而为。
当对手A发力,即“阳”于对手B,B不必再以力来抗击他们,也就是说不以“阳”克“阳”,而是以柔克刚,以阴制阳,将对手力量转卸到别的方向。当A力量即将用尽之际,“阳”即开始转为“阴”,B则在其力道将竭之际,发动力量(阳)来反击对手。所有的过程纯系发乎自然而非竭力之为。B以其和谐、连贯的动作来击破对手。协调定律及自然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融于对手的发势、变势动作中,不要先发制人,而是随着对手的动作而相应地动作。战胜对手的基本观点就是因循利导,借力发力。这也是为什么习武人不首先出手,暴露自己攻击目标的根本所在。
面临攻击,首先并非对抗,而是尽力控制对手攻击。这也就说明了非抵抗及非暴力的原则,如同厚雪积压下的松柏,虽然面临压力,但仍然能够以柔克刚。这也正是柔的价值所在。
与日常人们所想的恰恰相反,“阴”即柔顺,“法”则更关乎于人的生命与自救。因为屈服所以生存,与之相反的阳法则表现了一种强硬和悍气,这往往使一个人在某种压力下突然崩溃,此即所谓至刚则易折。功夫中移动的方式与头脑的反应一致。事实上是头脑在支配身体动作的方向感,身形随意念而动。为了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势,必须要放松动作,在放松形体之前应首先使意念及精神放松下来。为了达到这一点,习武之人必须能够保持一种静谧与平和,即掌握好“非意念”原则。这并不是说大脑要一片空白,而是讲它包含了所有的情感,这并非简单的心境平和。
习武人的意识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却又一无保留;无为无欲,却又随时准备接纳,以无意识用以支配整个意识。就像我们用眼睛去看东西,有时为了歇歇眼睛,虽然眼睛并没有闭上而是盯着某个物体在看,但是实际上却是视而不见,眼中无物的状态。
因此,功夫中的注意力集中并非是通常的集中全部精力在某件事物上,而仅仅是对外界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发生之前一种保持静态的警觉性。这种精力的集中就好像观看一场足球赛,你并没有关注某个控制着球的队员,而是在关注整场比赛发展的动势。在格斗中,功夫高手都在忘记自己的存在而随着对手动作而动。他放弃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而采取了一种柔顺的态度。他将意念放松,使动作解除了包袱。而一旦意随念生,动作也会随之启动,立即展开对敌人的攻击。
这个世界上人熙来攘往,并注定了他会是谁,会有什么样的麻烦。他们力争上游,以图出人头地。这种抱负对于习武之人来讲并不适用。习武者应抛弃所有个人独断专行的强烈竞争心理。习武者,如果他很优秀,他根本不会有骄傲自满的情绪。骄傲会使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并且会轻视别人。骄傲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因为当他的目标定得很高并且达到了这种高目标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害怕失去目前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的心理恐惧,于是如何保护现有的地位会成为其最重要的需求,这会使之紧张不安。
当我们知道功夫的目标在于自我教化时,便会了解到“内在的自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因此为实现真实的自我,习武者并不让自己生活在别人的观点支持下,他们追求于不断地自我充实和提升中。功夫大师们与初学乍练的后生小辈们不同,他们强于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没有一丝一毫欲望流露。通过不断磨练,他们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松了自我,变得更加自由。对于他们而言,荣誉及地位被弃之如粪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