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园林公司来说,园林景观设计是重中之重,成都的园林景观设计心得抛砖引玉,请大家不惜指导。园林景观设计是立体的、综合的艺术。在景的设计时除了满足功能性要求,给人生活上提供方便外,还必须追求感观上的美。园林是大是小都有各自的特点。 景观的概念 景观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那种供游憩欣赏的空间环境,人们常说诗情画意,见景生情,即有画有意才称为景。有的景是自然的,有的景是人工创造的。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泰山的峰峦雄伟、峻拔;……都是大自然造就的景。名闻世界的万里长城,曲折连绵,气势磅礴,则兼有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景色之美。而棋布于苏州城内的古典园林所创造出的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美的奇迹,更是人工效法自然的绝品。人们身临其境,通过眼观、耳听、鼻闻、品饮,亲身感受景色的意境,欣赏这些空间的形象、色彩、声音、香味,从中得到强烈的感 染,使人愉悦。
园林景观设计是立体的、综合的艺术。在景的设计时除了满足功能性要求,给人生活上提供方便外,还必须追求感观上的美。园林是大是小都有各自的特点。
景观的概念
景观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那种供游憩欣赏的空间环境,人们常说诗情画意,见景生情,即有画有意才称为景。有的景是自然的,有的景是人工创造的。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泰山的峰峦雄伟、峻拔;……都是大自然造就的景。名闻世界的万里长城,曲折连绵,气势磅礴,则兼有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景色之美。而棋布于苏州城内的古典园林所创造出的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美的奇迹,更是人工效法自然的绝品。人们身临其境,通过眼观、耳听、鼻闻、品饮,亲身感受景色的意境,欣赏这些空间的形象、色彩、声音、香味,从中得到强烈的感 染,使人愉悦。
景观的观赏
景可供人游览观赏,我国已故的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总结过观景的"动观"与"静观"的理论。这原是古代哲学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现在无论是东方庭园还是西方庭园也都从不同角 度应用着这些观点。
所谓"静观"是庭园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座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台要使空间具有深度,常常可将树木种植在近处,加强深远感。如要使空间向横的方向扩展,则应加强横线条,削弱纵线条,要使小池水面显得开阔些,则护岸的石块应平砌而不要立砌。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如月亮门、壶形门、花瓶门等,或通过各式窗户,如方形、菱形、扇形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
所谓动观,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步,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和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所建的"曲园"中,面积不大的平面,不但有池水之曲,而且有山径之曲,修廊之曲,行于曲径之上,不断左折右弯,变换方向,眼前对景的画面不断出新,引导人们慢慢地游览品赏。清光绪、宣统年间由华阳人洪氏所建的私家庭园"鹤园"占地不溢三亩,以水池为中心,周围有建筑、山石、花木。入门即见回廊口,回廊呈波形,廊曲的做法,也是其他私家庭园中常见的。在扬州盐商姚氏的宅园中,东部建造的"残粒园"仅140平方米,全园靠一条曲径组织景观,一路上联结圆洞门、石峰、假山、池岸、石洞、石阶、半亭、花树等,在极小的空间中转折回旋,上下起伏,大大拓展了观赏的空间,避免了直截了当地一穿而过,形成了无径不曲,无入不幽的特征。这些在漫长岁月中洗练出来的传统也是现代庭园设计中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造景之法
庭园造景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其次,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 丰富。在现代的庭园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活的艺术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如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总体季相演变)。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
外国园林
西欧园林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园林公司和意大利园林公司,他们的的植物配置﹐多为规则式﹐或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16世纪意大利园林树木多以常绿树为主﹐沿着园路和园墙密植﹐并修剪成绿廊或绿墙﹐台地上还布满以黄杨或柏树修剪成一方块一方块的绿色植坛。18世纪以后的英国﹐出现以开阔的草地﹑自然栽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征的英国自然风景园。现代西欧各国﹐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又受城市生态的要求和影响﹐植物配置趋向于自然﹐并注意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在植物选择上考虑经济效益和重视植物配置的视觉艺术效果。
日本庭园的植物配置多采用自然式﹐但也注意修剪植物。树种选择以常绿树为多。尤其是松树﹐常常被修剪成一定形状﹐形成日本特有的风格﹐还创造了一种树木整形修剪的方法──"刈"﹔同时﹐比较重视秋色树种的配置﹐如成片栽植槭树林等。树丛的配置﹐往往采用三对一﹑二对一﹑五对一等方式﹐使游人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整个树丛的每株树木。在房屋旁﹐常种大叶的棕榈科植物和芭蕉等﹐以获得"听雨声"的园林意境。在瀑布的泷口常常配置若干乔木或灌木﹐把瀑布的一部分遮挡住﹐增加深度感。庭园中的地面也常以细草﹑小竹﹑蔓类﹑羊齿类﹑藓苔类等植物覆被。
苏联苏联园林比较重视植物配置﹐苏联园林学家首先将园林植物按其观赏特性进行分类分级﹐如将冠形分为椭圆形﹑卵形﹑球形﹑圆锥形﹑宝塔形﹑伞形﹑自然形﹑垂枝形﹑匍匐形等多种﹔绿色的叶子按色度分为青绿﹑黄绿﹑灰绿三种﹔将花形花序分为六类。配置植物时﹐从平面﹑立体﹑色彩﹑树丛疏密度等方面考虑到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同时﹐还从林学的角度注意配置的乔﹑灌木比例﹐针﹑阔叶树比例﹐树木密度和树种比例等﹐形成园林植物配置理论。
香满路心得
1.因地制宜,适合当地风物。
因地制宜设计,结合当地审美特色,周围环境、景观用途,综合考虑。如当地是平原,可设有小山,当地是山区,可设有流水。互补综合。有儒、有雅,有艳、有丽,区别对待。条件许可下,有水较好,有灵气。当然要综合考虑日后的维护保养。
根据成都本地条件以及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近来广场色块风、棕榈科植物风,一定程度上违背自然规律,应谨慎对待。
2.重视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所组成的,而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3.有灵性有对照。
不呆板,比如树木一般不宜整齐排列,除了要有层次感外,还要有疏有密,高低参次,看似杂乱而有其内在主题贯穿,要有主次之分,不能全是主,没有对照,主也不成其为主。
4.综合利用感官。
综合利用形,色,香,声,动,质感,光,影,隔断等不同的感官刺激,以达到目的,但要注意适度,切不可每样都追求最大化,那不是艺术是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