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外国人觉得很奇怪,在中国外资企业打工的中国小青年们,一个月工资不过1万元,怎么能买得起几百万的房子,买得起20万的车子,小孩子能去得起一个月费用数千元的幼儿园。同样欧美发达国家的夫妻们,他们消费能力看上去都不及中国的年轻夫妻们。更一些经济学家也说,中国人虽然收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消费能力惊人,因此中国拉动内需的前景看好。 其实这都错估了中国家庭、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消费能力。
不少外国人觉得很奇怪,在中国外资企业打工的中国小青年们,一个月工资不过1万元,怎么能买得起几百万的房子,买得起20万的车子,小孩子能去得起一个月费用数千元的幼儿园。同样欧美发达国家的夫妻们,他们消费能力看上去都不及中国的年轻夫妻们。更一些经济学家也说,中国人虽然收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消费能力惊人,因此中国拉动内需的前景看好。
其实这都错估了中国家庭、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消费能力。
2007年前我说过,中国买房子要刮走三代人的积蓄。如今一些经济学家终于承认了这一点。其实中国的消费能力,花钱的一方是两夫妻,但资金来源不局限于这夫妻俩,而是夫妻双方三代人的储蓄和收入。
曾经我的一位远亲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结婚,两年前要求买辆15万的汽车。但他们银行里只有不到8万的积蓄,因此要父母支援,父母没有那么多钱,因此只好和亲戚们借钱。最后在父母的积蓄和亲戚的资助下,这对80后夫妻如愿买了这辆心意的小轿车。
全世界都在惊讶中国旅游者在海外惊人的购买力。我们中国人出国买东西,其实很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代购。香港化妆品和世界品牌服装、日本的电子产品、法国昂贵的葡萄酒、瑞士名贵手表等,中国旅客买这些,很多是要送人或替其他朋友们代购。如此,一来,中国人的购买力被夸大。
可见,同样一对夫妻的支出,西方国家的夫妻基本是靠自己的收入来消费,或买房、买车、旅游。而中国夫妻们,特别是80后夫妻的消费,很多依靠父母乃至更上一代人的财务支持。
从这种三代人支援一对小夫妻的消费模式,可以推断出中国人的负债模式。
80后小夫妻们的房贷,不仅仅是小夫妻两人的房贷,那是全家三代人的房贷。小孩子的教育费用,也是三代人的共同承担。
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在中国,年轻夫妻们虽然收入有限,依然能在如此高昂的房价、教育费用下,居然还敢购买房子、支付孩子从幼儿阶段开始上贵族学校。
中国的一胎化,也加剧了这种消费模式的。由于80后基本都是一胎化的结果,因此上一代人对“小太阳”夫妻的支持可以说不留余地。
一对80后夫妻要结婚买房子,为了拿下首付作按揭,夫妻双方的父母、祖父母、甚至外祖父母,都会慷慨解囊。为了让小太阳夫妻能有房子车子,上两代人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养老钱倾囊而出。
中国老一代人传统观念很强烈,孩子到了25岁后还不结婚生孩子,老人们脸上也不光彩。因此老人们拼命也要帮孩子早些结婚。如今在城市里,房子是结婚的物质基础。几年来由于房价狂涨,老百姓不能全款买房,那么做个首期按揭,也要把房子拿下。这就造成了所谓的房地产大涨声中的“丈母娘”刚性需求。孩子们在家长们财力的全力支持下,铤而走险成为了房奴。
在中国成为房奴的小夫妻们,两个人一个月收入70%以上支付了房贷按揭并不罕见。很多夫妻成为房奴后,有的连基本生活费都成问题。有了孩子,那就只能“啃老”。在这种财务情况下,假如一方没有收入,那么夫妻两个实际走入了破产,房子被银行收回,分文全无。在美国,夫妻真到了这一步,那就是夫妻俩的“金融危机”,这个危机止步于夫妻俩,不会波及到他们父母一代。因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夫妻们的财务生活和上一代人是完全分开的。
但在中国,假如80后夫妻一方失业不能负担按揭,上两代人的钱还能支撑一下。所以,中国的银行在作按揭时,不必过多担心夫妻两个人的实际收入情况。由于文化和传统观念,中国的老一代人,绝对不会坐视80后夫妻破产而被赶到大马路。
于是乎,中国夫妻们的房贷风险不仅仅属于夫妻俩,而是三代人共同背负。从而这导致了中国人“消费”和“负债”承受能力超强的现象。房价哪怕一涨再涨,80后为了结婚照样继续买房子。
其代价是,为了80后的结婚,三代人的积蓄和收入被大部分刮干净,三代人的剩余资金极其有限。家庭承担突发事件如老人生病、失业等的财务能力大为下降。完成了80后夫妻的房子和结婚需要之后,三代人同时走入了长期节衣缩食的日子,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大幅度萎缩。因此,买了房子当了房奴,再谈拉动消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金融危机只能让一对西方夫妻破产,对他们的父母或更上一代不会构成财务威胁。而我们80后房奴夫妻一旦破产,就立刻成为了上两代人的财务负担,假如因为某些原因不足以支付三代人的基本生活了,那就成了三代人的共同破产。
因此,中国这种三代人消费和负债的模式,优点是使得我们中国家庭的整体对抗财务危机的能力加强。但反过来看,一旦三代人都进入了实质性破产,我们金融机构和社会福利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负担,要比西方国家大得多。
2楼
今天新浪的工作人员透过学校的老师与我取得了联系,希望我能透过博客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参加完奥巴马与中国青年对话会议的第二天,同学跑来我宿舍说:“你在网上红了!”并帮我搜了“奥巴马身后的黑衣”,当时出现了一些相关新闻,我才得知此事,论坛上也众说纷纭,对于一些很不雅的评论我很生气,于是想回复辩解,可由于平时很忙,没有进过一些主流论坛,当我要发表留言时,显示我必须登陆,没有账号还要申请。看到误解的新闻已经随小时在递增,我觉得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撼动网络传播的速度,即使辩解也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于是我便采取回避的态度,近来对此事进行询问的短信和电话也一直不断,我对每一位来询问的朋友都警示:“千万不要在网上透露我任何信息,也不要去点相关的新闻,等过两天大家的热情过了,帖子就会沉了。”然世事非我所料,我的沉默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猜测。在与新浪工作人员沟通过后,我觉得透过这一平台与大家诚挚的说一些话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一、自我炒作?
有关媒体透过沉稳的举止与自信的眼神推断我不可能是学生,然而我在此声明我就是一名交大的在读学生。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的培养信心。我不得不承认我这方面的素质与家人从小对我的培养与久经场面是分不开的,我六岁时第一次小提琴登台演出,之后也拍过戏,做过主持人、形象大使,接受过很多次采访(这其中凭借的是我个人的努力与上天恩赐的几多幸运,绝没有靠借任何外力。我们不能因为对现实社会一些事件的不满,就否定一切),所以对于镜头我并不陌生,在摄像机前也不会紧张,但是对于可能是摆拍的评价我觉得很冤枉,我想不必我说各位也清楚我们见美国总统要经过多么严格的安检,除了记者其他人是不可以带相机进入会场的,而我们学生连手机都不能带入,如何自我炒作?况且我也没想因此事而红,有头脑的人都清楚,娱乐新闻就如同品茶,第一次聊如同洗茶,没什么用,关注的人太少。也许第二、三次会溢出香气,但终究是越品越淡。几番过后,谁又会记得我呢?我能为大家留下什么呢?之前我拍戏、表演都只是出于兴趣与个人喜爱,同时也是出于对现存观点的一丝叛逆心理,因为普遍人们对于高学历女生会有一种误解,我希望能够透过我来转变一些大家固有的看法。但绝没想过要进入娱乐圈,所以在面对电视台的聘书与文化传媒的签约书时我都回绝了,我决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没有犹豫与彷徨的,但我认为经济管理应该是属于我的更长远的一条道路,所以我一直努力学习,高考也是正常考入大学的而不是以艺术生一类的身份。
二、为什么我会坐在那个位置?
参加这次会议的学生来自上海的九所高校,每所学校都分配了固定的座位,我坐的位置就是交大分得的座位之一,没有经过特别调试。而且也有一些人的上镜角度比我好得多,为什么她们不是炒作呢?至于坐姿的端正,我们深知这次会议会通过互联网全球直播,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自己的形象、我们学校的形象,同时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形象,试问我可以松懈吗?
三、为什么我要当众脱掉外套?
由于是一次重要的会议,需要穿正装以示尊重。害怕突显自己我选择了简约的黑色衬衫,然而前几天上海的天气或者说全国的天气大家应该都有感受。清楚的记得那天上海还下着雨,早晨只有零上几度,我穿件外套应该也在情理之中吧。我们是先进入会场等候,进入会场我就把外套脱了,当时奥巴马并没有出现,我哪里会知道会有记者在这一时刻拍照。由于奥巴马是穿西装的,所以实际会场温度并没有特别高,我真希望能一直穿着,但如果我真的穿了件红色的外套出现在镜头里,按照网友的评论我是不是更加的想出名想疯了?
四、对于评论的态度
网友的个别评论虽然伤人,但可以理解,也许只是透过我对社会某些现象的抨击,只是在此我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但对于一些在网络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不经过调查就大肆评论,居然称此事是女官员的自我炒作,在中国青年的对话会议上居然出现女官员?你是不是连标题都没看就妄加评论了,要知道你们是舆论的引领者,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到底是伤害了别人还是在践踏自己的公信力?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口下留情吧~
谜已揭开,大家不必再烦扰猜测,最近的学习生活受到了一定困扰,希望快快恢复平静,我很喜欢小动物,因为它们是那么单纯可爱。希望此事过后我能继续做简简单单的自己。献上一张与小袋鼠的合影,祝愿各位心情愉快,一切顺利~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