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原面积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家自己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她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 萧红(1911年6月-1940年1月),这位30年代在文坛上崛起的巨星,柳亚子赞美她"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鲁迅、茅盾也给了她"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美誉。她的一生历尽坎坷,颠沛流离,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最后在才华刚刚显露之时含恨离世。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却给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珍品。她的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已成为世界珍爱的传世佳作。这位别具匠心、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作家,由于冲破了古今中外小说创作的模式,创作出独树一帜、自成流派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北方黑土地绽开的一朵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馨香,被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赏识与青睐。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原面积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家自己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她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
萧红(1911年6月-1940年1月),这位30年代在文坛上崛起的巨星,柳亚子赞美她"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鲁迅、茅盾也给了她"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美誉。她的一生历尽坎坷,颠沛流离,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最后在才华刚刚显露之时含恨离世。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却给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珍品。她的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已成为世界珍爱的传世佳作。这位别具匠心、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作家,由于冲破了古今中外小说创作的模式,创作出独树一帜、自成流派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北方黑土地绽开的一朵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馨香,被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赏识与青睐。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城文化路29号,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9年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出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这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教育基地。
乘车:乘去呼兰区的汽车或火车均可。
2楼
呼兰区打造三条品牌线路构建旅游新景区
本报讯坐落于哈尔滨市呼兰区的AA级旅游景点——萧红故居,经过全面修缮以崭新靓丽的容颜迎来了省内外众多游客。这是呼兰区实施“打造历史文化名区、建设特色旅游胜地”发展战略的结果。现在,呼兰区又开发出生态园林游和农家乐游两个旅游线路,形成“三大”领域并举的旅游
回复
3楼
呼兰区打造三条品牌线路构建旅游新景区
本报讯坐落于哈尔滨市呼兰区的AA级旅游景点——萧红故居,经过全面修缮以崭新靓丽的容颜迎来了省内外众多游客。这是呼兰区实施“打造历史文化名区、 ...
[
本帖最后由 yanyan20332033 于 2009-10-31 20:50 编辑 ]
回复
4楼
回复
5楼
:call: :call: :handshake :handshake
回复
6楼
呼兰清真寺概况
1994年11月23日经呼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建筑。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和平街152号,西岗公园南100米处,呼兰河东岸。该寺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原址在呼兰河边,仅草房3间。随着呼兰河境内回民人数的增加,原有的清真寺已不能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遂在原址有重建一座较大的清真寺。但地基刚刚砌完,便遭到满族的阻挠,使工程被迫停止。后得到奉天(今沈阳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字冠延,回族的支持,并亲题匾额。事后左奏报慈禧太后,得到康熙御笔九龙匾的赏赐。于是建寺工程得以进行,并于光绪三年(1877年)竣工。
重建的清真寺占地面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四合庭院,大门朝南开。门内外曾分别挂有木刻“清真古道”、“认主独一”匾额两块。四合庭院内铺设甬道,东面是对厅。对厅西面是磨砖对缝砖砌花纹、穿枝过梗的礼拜殿,由大殿和瑶殿组成,门前曾悬有康熙九龙匾和左宝贵的匾额。大殿高大雄伟,可容2000人礼拜,屋顶交错起伏,飞檐四处,青灰色的垄瓦覆顶,显得格外壮观。瑶殿为三层方形,殿顶镶有白锡重130公斤窑顶。四角镶有龙形雕塑,耸立在大殿之后。礼拜殿壁的木雕,多为花卉与经文;窗、殿门多系剔透木雕花卉;砖雕、石雕也全是浮雕的花卉图案,为整个建筑增彩添辉。对厅南面建有暖殿、沐浴室、厨房、账房,北面建有教长室、海里法(学生宿舍、讲堂、女沐浴室、水房子、女礼拜堂。大殿后身有二间架子分房用来存放亡人。整个寺院对称、协调,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古寺。
由于呼兰河水逐年东浸,土崖崩塌,危及整个建筑群,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1956年将寺庙迁至和平街重新建立起来,即今建筑群。迁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基本使用原建筑构件和材料,按原形制而建,比原殿多一层瑶殿。主体建筑为拜殿和瑶殿,位于寺庙中央,北侧为5间小暖殿、会客室、教长室,东侧为3间掌教宿舍、沐浴室,西侧为2间暖殿。瑶殿塔檐下悬挂“清真古风”匾额一方。整个建筑群为仿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布局古朴典雅,简洁大方。
“文革”时期,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政府出资修缮了部分大殿,翻建五间旧砖房,作为小暖殿、男女浴室,新建围墙160米。
呼兰清真寺作为在呼兰区内伊斯兰教民们的活动中心。其具体的教制文化和建筑艺术是中国清真寺文化的精髓,对研究中国清真寺,发挥清真寺的重要社会职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