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标志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电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为电力经营从垄断走向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开放的电力市场,势必将促进含配电系统自动化在内的城网建设和改造,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用户电力)的应用。 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实施“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及时地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但是,由于长期习惯于缺电局面和垄断经营,突然面临上述诸多新的形势,各方面的准备均显不足。特别是配电系统自动化,过去欠帐很多,此次来势很猛,而且还需要考虑投入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年限,这就不得不顾及到一定时间内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方方面面,以避免今后重复建设甚至重新建设。
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实施“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及时地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但是,由于长期习惯于缺电局面和垄断经营,突然面临上述诸多新的形势,各方面的准备均显不足。特别是配电系统自动化,过去欠帐很多,此次来势很猛,而且还需要考虑投入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年限,这就不得不顾及到一定时间内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方方面面,以避免今后重复建设甚至重新建设。
1 城网建设改造涉及的领域
城网建设改造涉及的领域包括以下2个方面。
(1)从电压等级上看,城网覆盖高中低3级电压。高压主网属于子输电系统范畴,中低压电网为配电系统,分别由地市级的SCADA/EMS系统(通常无AGC)和县区级的SCADA/LM/DMS系统来管理。应该注意的是,地市级的SCADA/EMS系统是一个基于变电站RTU的全远动化系统,而县区级的SCADA/LM/DMS不可能全部自动化,最多只能作到中压自动化,低压主要靠预付费智能卡(Smart Card)/自动远方读表(AMR)的电量计费系统,和“投诉热线处理”来建立供需双方的通信联系。
(2)从设备配置来看,将涉及到如图1所示的4个领域。
图1 城网建设改造的相关领域
图中,一次系统包括高压子输电系统和中 低压配电系统;二次自动化包括地市级和县区级的有关自动化;电力市场主要指“配电市场”;电力电子技术主要指面向配电的“用户电力”。
当然,关系最密切的是实线部分的一二次系统,但需考虑到电力市场发展和电力电子应用可能带来的影响。此外,自动化方面由于配网“欠帐”较多,因此配网中压自动化和双向通信的“一户一表”建设自然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
2 城网建设改造的目标和规划
国家电力公司对城网建设改造所提出的目标是:(1)提高供电能力10%;(2)供电可靠性99.90%~99.99%;(3)电压合格率98%;(4)网损降低10%;(5)符合环保要求。
与“九五”电网管理工作的目标相比,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出提出了商业化运营,增加10%供电能力的具体指标;二是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经济运行的要求高了(“九五”的目标为:供电可靠性99.7%~99.9%、电压合格率95%、网损降低1.2%~2.0%);三是增加了环保要求。显然,为了实现上述这些目标,必需同时启动城网一次系统和二次自动化的建设和改造。
由于各个城网情况不同,投资水平有限,所需解决的问题和先后顺序也不一样。因此,当前的城网建设改造,只能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
一次系统规划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负荷预测(要求年误差≤5%);(2)电压等级(要求高/中/低电压等级≤4);(3)接地方式(中压);(4)网络接线(含馈线负载率/短路容量);(5)变电站(含变压器容载比);(6)无功补偿(含电压/无功优化);(7)潮流及可靠分析(仅计及一次规划);(8)网损分析(仅计及一次规划)。
二次自动化规划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配电管理系统(SCADA/DMS);(2)负荷管理系统(LM);(3)电量计费系统(AMR);(4)地理信息系统(GIS);(5)管理信息系统(输/变/配/用电管理);(6)变电站/开关站自动化(含无人值班);(7)馈线自动化(含环网控制);(8)通信网络(纵向/横向系统集成)。
当前的任务,就是根据城网的现状和发展,通过上述一二次系统的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最终实现城网建设改造的目标。
规划必然涉及投资。虽然这次城网建设改造投资力度很大,但由于“欠帐”太多,仍然存在投资有限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二次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综合优化,不放弃任何一个节约或推迟投资机会,并考虑到电力市场发展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影响,使投入的系统和设备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3 一二次系统的相互支持和综合优化
为了实现城网建设改造的预期目标,一二次系统之间有些方面相互攸关,需要或可以相互支持和综合优化。
3.1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是城网建设改造规划的基础,它既是规划一次系统的建设改造(在规划年限内,新建或改造变电站、开关站、线路等的数量、位置和规模)的依据,也是开展二次自动化工作(新建或改造负荷管理系统、电量计费系统等的模式、步骤和规模)的依据。
和用于调度的短期负荷预报不同,城网规划用的负荷预测,短期为1 a,长期为5~10 a,并采用滚动修正的方式来保证其精确度(一般要求年误差≤5%)。主要预报馈线的负荷年增长率及基于地产使用(居民、商业、工业、机关学校等)和社会经济因数(城市分区大小和数量、饱和区数、密度、能量因数、负荷因数及多样性等)所决定的今后负荷水平。
这里,城网负荷预测分区、经常性的地产使用和社会经济因数的数据登录,二次自动化中离线设备管理和在线的地理接线,均与地理信息有关。因此,自动化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城网负荷预测服务,将显著提高其使用水平。城网负荷预测软件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在任一闭合的多边形内,统计检索修改有关数据,并据此进行负荷分析和预测,大大提高滚动修正、随时预测和查阅负荷的方便性。
3.2 节约或推迟投资
城网建设改造工作中,投资最大的是依据负荷预测所进行的一次系统的变电站、开关站和线路的建设改造。
3.2.1 变电站
城网的高压变电站,大部分属于子 输电系统的终端变电站。
传统的变电站设计,占地面积大、基建任务重、自动化水平低、且多为有人值班设计。随着综合自动化和无人值班技术的推广,性能价格比明显提高。但现在投入的大多数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站,仍为大控制室的集中布置设计,没有充分发挥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技术中二次自动化随一次设备分散布置、以少量通信电缆取代大量的信号电缆、取消大控制室的楼房和电缆沟设计、大大节约用地和相关的基建工程量的特点。
应该注意的是,依靠少量通信电缆实现分散布置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系以软件组态取代现场大量繁琐的信号电缆的点对点调试。因此,还可以使自动化系统的工厂验收(FAT)和现场一次设备的安装施工同时进行,以加快整个变电站的工程进度。
此外,为了检修或故障时的备用切换,变电站经常配置2台容载比为2的变压器。如与自动化相配合,切换时部分负荷可转移到相邻变电站,以节约或推迟所需的增容投资。
3.2.2 开关站
城网的中压开关站,属配电系统范畴,比高压变电站的建设改造简单得多,现已进入综合自动化和无人值班技术的推广阶段。
我国以10 kV为主的配网开关站,其二次自动化已能作到将馈线的测量、控制、保护和通信接口集成在开关柜上,首先实现了配电系统中一二次设备一体化的“零的突破”。因此,最好选用那些一二次设备统一集成好、并具有串行通信接口供远方监控用的开关设备,用以简化投资和施工安装层次。或在选用开关时对柜门的防震能力和间隔尺寸提出要求,以便开孔施工安装集成化的测量、控制和保护自动化设备。
3.2.3 网络接线
城网的线路建设和改造,包括高压主网、中压环网和低压配网。其中,通过一二次系统综合优化与投资节约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中压环网线路的建设和改造。
当前,中压环网是配网建设改造的一个热点。这不仅是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所必需,而且还可简化接线和节约投资。因为,传统上为了保证辐射形馈线供电的可靠性,通常在变电站侧采用双母线和旁路代等复杂接线。改为环网后,完全可由具有双侧供电能力、负荷可转移到馈线出口侧的环网来保证。
此外,同一辐射形馈线改为环网并通过自动化实现环网的分段控制后,在同样满足99.99%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如线径允许还可成倍增加供电的用户数,以节约或推迟所需的增容投资。
因此,一次网络接线应与二次环网(或网格)控制综合考虑,并认真计算有关馈线的负荷率。
3.3 可靠供电
供电可靠性是城网建设改造的一个重要目标。涉及到高压主网、中压环网和低压配网。高压主网一般按“N?1”的可靠性原则来规划,一二次系统关系密不可分的是中压环网的安全控制。
配电系统的安全控制和输电系统不同。输电系统中,系统发生故障时的紧急控制和系统解列后的恢复控制,是分别由专设的继电保护、重合闸和SCADA/EMS的故障诊断恢复控制应用软件来实现。而配电系统中,故障时的故障识别和恢复供电,统一由环网集成化的“故障定位、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系统”来完成。这里,控制环网分段开关的控制器(FTU),不仅集成了测量、控制和保护等功能,而且还包括了开关投切时所需的操作电源。这是配网安全控制的一大特点,也是配电系统中一二次设备紧密结合、实现“一体化”的又一个例子。
中压配网的环网控制,牵涉到负荷、走向、分段、架空、电缆等问题。因此,一二次系统紧密结合的“故障定位、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系统”,必需统筹兼顾优化设计。对于架空裸线,还需要考虑70%瞬时故障的特点,增设必要的重合器,对自动化提出故障测距,便于寻找和排除故障,以期快速恢复故障段供电等要求。
涉及中压配网 安全供电、与一二次系统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系统中性点的接地问题。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接地选线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消弧线圈接地,可以自清70%架空裸线的瞬时接地故障;但对于永久性故障的选线问题,是交由自动补偿的消弧线圈控制器去统一解决,还是仍由自动化来处理,需结合配网实际,通过一二次系统的协调配合来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