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论文精选
runyou
runyou Lv.5
2005年05月05日 00:07:58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1.漫谈小区规划中住宅设计的几个问题2.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中国园林城市建设3.从楼盘热浅析居住环境设计4.混沌与城市规划5.美国建筑师的园林设计之路6.景观设计要提升人的品味7.景观设计营造家园概念8.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9.城市景观之路---营造诗意居所10.浅谈中国园林的分景与借景11.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12.“大地艺术”与当代景园设计13.从大梅沙海滨公园的规划看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

1.漫谈小区规划中住宅设计的几个问题
2.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中国园林城市建设
3.从楼盘热浅析居住环境设计
4.混沌与城市规划
5.美国建筑师的园林设计之路
6.景观设计要提升人的品味
7.景观设计营造家园概念
8.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9.城市景观之路---营造诗意居所
10.浅谈中国园林的分景与借景
11.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12.“大地艺术”与当代景园设计
13.从大梅沙海滨公园的规划看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
14.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重要转变与对策
15.设计应以人为本
16.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
17.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18.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景观/风景建筑学吗”?
19.近现代西方景园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
20.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
21.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
22.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
23.什么是景观设计?
24.景观设计的误区
25.台阶
26.城市的忧伤
27.疯狂的摩天楼
28.中国建筑的矛盾性 ----建筑的苦恼
29.生活世界的新景观
30.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近代先锋
31.中国当代建筑几种设计倾向
32."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33.城市与建筑,不应当是遗憾的艺术
34.再论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及其他
35.建筑的实验
36.景观设计的若干问题
37.创新住宅的尝试---从世贸之灾看高层的人为建构规划设计
38.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
39.室内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观点
免费打赏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08:41
2楼
1.漫谈小区规划中住宅设计的几个问题
现代国际大的建筑设计单位拥有多方面的专业,除了建筑设计外,还有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等。可见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多样化和社会化。
对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一般设计单位不可能有许多专业部门。因此建筑师不但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得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比如做小区规划必须与住宅设计同时进行,全面考虑住宅与群体组合、空间环境以及城市的关系;做住宅的室内设计还得全面掌握不同居住对象的使用要求,人们的活动规律和空间的有效利用。总之,设计人要熟悉设计对象,熟悉发展中的社会,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进行构思。

以下对小区规划住宅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09:29
3楼

建筑师着手开展小区规划的起始,必须先研究居住对象是谁。他们属于哪些阶层?收入水平如何?生活爱好怎样?从而据以制定住宅单元的设计方案,而不能一上来就画总平面布置图,花功夫去追求构图变化,把总平面的“美化”搞定了再往里塞住宅。当然,这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在设计住宅方案时不妨进行规划构思,按规划的需要对住宅的层数、进深等提出要求。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住宅设计中去。
需要说明的现实情况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小区住宅的居住对象不可能都定下来。为此我们可以根据甲方(开发商)所提供的分类标准来制定不同需求的住宅套型。比如适合一般工薪阶层的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的套型;较高收入阶层的三室两厅和四室三厅的套型等。当然,设计单位也要定期对住户作些典型调查,了解他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使设计更加适用。建筑师在设计中只要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为住户着想,象设计自己的住宅那样考虑得细致、周到,就一定能把设计做好。
现在有一种倾向,似乎住宅的标准越高就要面积越大。结果设计出来的起居厅面积有的竟超过60㎡。可以设想,如果不在里面摆上钢琴、超大屏幕电视等大型器具,大而无当的空间还有什么舒适可言?
有人说按目前北京的房价能够买得起房的多是有钱人。他们不是缺房住,而是拿来投资增值,因此自己不去住,面积大、不好用无所谓。然而这部分人究竟是少数,建设住宅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让人们都住上适当的住宅。住宅只有成为人民大众的消费品后,才能真正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事实上做好住宅设计主要在于功能布置合理,空间利用得当,结合室内家具布置把所有部位都巧妙地安排好。房间面积不在于大,而在于合理、好用。比如厨房面积过大,如果布置不当,操作时要来回走动,就反而会感到不方便。将操作部位布置得紧凑些,留出空间放上一个小桌用来进早餐和必要时在厨房里现做现吃,将会受到住户的欢迎。又如一般标准的住宅里将起居厅的一角辟作餐厅以节省面积,只要处理得好,在面积不增加或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分成两个厅。正象图1所示,扩大门厅空间设置一个靠近厨房的小餐厅,使用很方便,起居厅的功能也更合理。至于真正标准高的住宅,除将起居厅、餐厅分开外,还应增加一个家庭自用的起居室供内部使用。主客混用的起居厅只用来做客厅,接待亲友和来访者,家人可在家庭起居内活动,做到内外有别。相对来说,这些厅室的面积都可以小些、紧凑些,会使人感到更舒适、温馨。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10:17
5楼
住宅的层楼
在选择朝向之后,层数也是购房者选择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不设电梯住宅的层数不得超过6层。主要是考虑到人的体力有限,不能爬得太高;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从节约用地出发。实际上爬登6层、5层已经超过了老年人的体力限度,可是不能漠视的现象是,有的城市不顾国家规范的规定大量建造7层、8层,甚至更高不设电梯的住宅。特别是这样的塔式住宅楼,今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要加电梯也不可能了。要知道建筑物的寿命不止5年、10年,到时候轻易地拆除是很可惜的。还是要看得远一些,对不设电梯的住宅层数逐步降到不超过5层为宜,最终可定为4层。 next1
限制了多层住宅的层数以后,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解决广大人口的居住问题是不容易的,为此在大中城市兴建部分高层住宅理属必要。高层住宅的利与弊在学术界有过多次讨论,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各地群众也有许多反映。多年来新建高层住宅中塔楼已代替了板楼。原因主要是板楼的电梯集中服务多户,而连通各户的走廊很难处理好视线干扰和通风、安全等问题。然而塔式住宅一般要做到8户甚至8户以上,以便少占地多建房,难免有几套朝向不好。看来高层塔式住宅每层以不超过6户为宜。





与此同时,为方便残疾人,高层较多层有明显的优点。多层住宅里他们只能被安排在首层,而高层有了电梯就方便了。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建筑密度多建房,塔楼可以保持较板楼为小的日照间距。于是出现了全部建高层塔楼的小区,看过去密密麻麻地犹如一片“梅花桩”。设想如果一个个小区都是这样的布局发展下去,城市岂不成为一种新的“兵营”?
我主张在一个小区里住宅应该有高有低,不要“一刀切”。现在有一种小高层,一梯两户设一个简易电梯。它具有多层单元住宅的优点:南北朝向,日照通风都好,没有公共通道干扰,也避免了多层住宅要爬楼梯和塔式住宅有些户朝向不好的缺点。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巧妙地将多层与小高层、多层与高层或多层、小高层与高层组合在一起,做到节约用地的同时有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10:44
6楼
住宅的空间利用
无论多层或高层,人们往往不愿要底层和顶层。底层怕室外的噪声和视线干扰,且不安全;顶层呢,多层有一个爬楼梯的问题。我们试图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
1.顶层的空间处理




建国初期,住宅的顶上加了坡屋顶,但那时坡屋顶里的空间未加利用,后来在“多快好省”的前提下把坡顶取消了。80年代后期人们对光秃秃的平屋顶感到不满,希望住宅上还是应该有一个顶。在恩济里小区我们加了坡屋顶,并且把坡顶下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具体做法是去掉顶层北边的居室,将它移到坡顶下的空间里,然后用内部小楼梯上下连通使其成为跃层单元。屋顶下坡到住宅顶的檐口,而坡度相当于日照间距所要求的角度。按北京规定的要求南北两排住宅之间的距离是南房高度的1.6倍,从而确定其坡度。保持坡度不陡于日照间距所要求的角度,可以不因加了屋顶而增加房屋间距;同时由于去掉了顶层北边的屋室,房屋北边的高度就降低了一层,进一步缩小了南北间距,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住户来说,这样处理不但没有减少居住面积,还能多出一个平台供他们进行室外活动。
鉴于顶下的空间受坡度的约束,虽然较低的地方可以放家具,不影响使用,究竟不如一般楼层宽敞,所以通常这部分空间只按面积的一半收费,其结果证明原来不易出售的住宅顶层卖得很好,居民的卧室设在跃层上部,还可享受到动静分开和内外有别的好处。
2.底层的空间处理




从北京的富强西里、恩济里到现在的龙泽苑,我们都为首层住户设计了一个小院。这个私家小院面积不大,宽度相当于每户所占的住宅面宽,进深3m左右,足够他们种草养花,休息观赏。小院能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安全部门要求首层窗户须装上防盗网,可是首层装了后窃贼很容易攀登而上,迫使二层也装。结果产生了连锁反应从上到下全部装上,看上去像一个个铁笼子,既不雅观,又不文明。小院围墙把内部空间与外部分隔开来,设计中除安全因素外还要兼顾居民的私密性和社会性双重要求。对策是在人的视线以下做成实墙,不让外人爬进去,也不让他们看进去,以保护住户内部活动的自由。另一方面,在实墙以上加上空透的铁栏杆;同时将小院的地平提高到稍低于室内地平的高度,让住户在院子里可以看出去。因为人在家里希望工作之余不受外界干扰,有其私密性一面。但是长时间躲在家里,尤其是老年人感到发闷的时候,希望出来看到人来人往的情景,心情会感到舒畅。这就是社会性得到满足的一面。


(本文完!!)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11:14
7楼

1 “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
  “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花园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流,彼此借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
  “园林城市”评选活动的开展是在1992年由我国建设部发起的,并制定了十大标准,目的是以此来推进各地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
  “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虽然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11:35
8楼
2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经验
  新加坡位于北纬1度,国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相当于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中国许多热带城市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今年三月作者有幸参加了由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主办的“建设和管理一个花园城市”的技术培训,目睹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实践,从新加坡的同仁那里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其花园城市建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加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其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八十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在规划指导下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在着眼于未来的同时,意识到保护好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于是划定了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相关的区域,成立了国家保护局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为此新加坡达到了如下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
  新加坡的前总理李光耀正是看到了欧美等国家在通向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进程中解决城市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在新加坡建设的初期就开始引入“花园城市”的理论,并坚持不懈地予以实施,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新加坡的知名度,为其发展旅游业,广泛吸引外资,增加对外开放的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的建设向世人展示了其热带城市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图1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加坡植物园的旅游服务中心
图2 新加坡植物园叶子花专类园一景图 3 新加坡的东海岸大道立交桥绿化图 4 双溪布路自然公园中的宣传牌图 5 新加坡玛丽那湾公园一景图 6 居住区公园中的健身布道图 7 居住区公园中的参与性设施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同时形成。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六十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八十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九十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从而使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与广大民众达成共识。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
  景观资源相对匮乏的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旅游设施和卫生、环保、法制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其“花园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对中国“园林城市”的建设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新加坡已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它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但是其“花园城市”的实践是从35年前不发达、人们正在为职业和住房奔波的时候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处于新加坡的某个发展阶段,我们应结合国情,在奔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少走弯路,通过园林建设使国家和城市获得最大的政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12:08
9楼

  中国“园林城市”的建设实践已有近十年,其间有十二个“园林城市”诞生,还有不少城市正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十二座“园林城市”的绝大多数位于中国东部的发达地区,其中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北京、南京、杭州,海滨城市有大连、厦门、威海、珠海,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有深圳、珠海、中山、南宁,工业城市有马鞍山。合肥市则以完善的绿地系统布局为特色。可见,“园林城市”大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或以优厚的自然条件为依托,或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背景,建立起较完善的绿地系统,绿地指标多达到了:建成区的绿地率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在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5平方米以上。它们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与城市风貌保护与建设上,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较“花园城市”新加坡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各种污染问题,特别是和绿地系统密切相关的水系污染问题,也困扰着“园林城市”的建设。合肥、成都、北京先后由政府斥巨资进行城市水系整治,但目前的状况是:合肥环城公园靠近居住区的黑池坝的河水颜色发黑,散发出微微的异味;成都的府南河整治一年后又恢复了原来臭气熏天的污染状况,只可惜了滨河两岸优美的绿带;北京近日完成了城西水系的治理,开通了水上旅游航线,但护城河,特别是北土城的护城河的污染日趋严重,而同市民休闲密切相关的很多公园、绿地都沿此河布置。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的开展,成年树木大量被砍伐,造成绿地中遮荫树减少,新建各类绿地中盛行“装饰”之风,过于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整形修剪的花灌木、草坪及艺术水平一般的雕塑占据大量的空间,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也降低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而在新加坡近年特别强调对人行步道的遮荫。
  新加坡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近三十年间,通过改善和提高公园的设施水平,来满足市民多方面的需求。健身设施、儿童游戏设施及老幼皆宜的参与性活动设施的构思新颖,十分吸引游人。而国内居住区绿地中为居民提供的各种设施明显不足,更别提设计质量和品位了。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被普遍应用于新加坡园林种质资源的管理,通过计算机检索就能对其全国的观赏植物品种、数量及生长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国家公园局为其所管辖的每一棵树木都建有档案。植物养护工作之细是我们无法比的。
  “园林城市”的建设靠的是自始至终的城市领导层的重视,目标确立后,坚持不懈地实施。我们在新加坡向各方人事请教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新加坡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时候,就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战略?最终满意答案的寻求来自对“花园城市”发展历史的探索。花园城市理论和实践是对西方工业化文明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巨大破坏的反思,新加坡的领导者正是充分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选择了一条发展的捷径,在汲取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体现在花园城市的建设方面,也反映在新加坡发展的诸多领域。新加坡对城市交通的解决方式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新加坡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贯穿全国的地铁、轻轨系统及发达的陆地公交汽车网络系统,来解决市民的出行;以电子收费系统限制公交车以外的车辆在高峰时间进入闹市区;每年有一定限量的轿车购买指标以防止车辆增长的速度过猛;大力进行道路系统、停车场、停车楼的建设。目前新加坡国内的道路用地已占其国土面积的12%。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往往把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牺牲环境,挤占绿地发展房地产来创造产值;盲目发展小汽车,不顾本市的道路状况,以求汽车工业的效益。结果城市的环境指标--污染指数居高不下。中国已有数个大城市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目前不得不花大量的资金财力来治理污染,真是走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12:23
10楼

  “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本质应是“天人合一”,而非人为第一位,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新加坡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更要珍视自然,让他们的后代能够看到真正的动植物活体而不仅仅是标本。
  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双溪布落自然公园,到一个个分布于公路边的鸟类庇护所,无不体现着新加坡人对自然的关爱。
  位于新加坡中部的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占地164公顷,最高点海拔164米。这里是新加坡唯一的一块原始热带雨林区,也是世界上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保护区始建于1883年,虽历经战乱坎坷,却一直被保留下来,现为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管辖。保护区内设有四条不同长度的人行步道和一条自行车环行游览线。保护区中的人行步道以砂土路为主,需设台阶的地方多采用枕木挡砂土砌筑,即便是可行驶机动车的水泥道路的中部,车轮压不到的地方,亦采用覆土种植草坪的方式。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介绍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降低铺装面积,以减少阻断树木根系的机会,避免道路对保护区植物生长的干扰。管理员带着我们一行人进入茂密的雨林区时要求大家保持安静,以免惊吓动物而减少了我们看见更多动物的机会。保护区中为避免外界人工环境的影响,禁止各种宠物、人工饲养动物的进入,并要求参观者尊重动物的自然进食量,禁止喂食动物,维持保护区内自然的食物链。保护区中在醒目处设立牌子告诫游人为何不能喂食猴子:避免助长其贪婪懒惰的习性,吃惯了喂养食品的猴子会主动向游人进攻。保护区中树牌都用弹簧围挂在树干上,以防止用铁丝等不可伸缩的绳子在树干长粗后,阻断树的韧皮部,影响树木生长。保护区中的大树死后,倒在林地中,除非影响到道路通行,一般都不予清除,保持其自然的状态。因为即便是死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双溪布落自然公园位于新加坡岛的北偏西端,占地87公顷,是一片长满红树林的海边湿地,栖息着众多的鸟类,曾局部被开发为鱼虾养殖场。当有关部门认识到这块湿地对于候鸟的巨大作用,于1989年将这里的养殖者安置后,把这一区域辟为自然公园,并于1993年12月由总理吴作栋主持了开园仪式。全园根据游览路线的长度分为三条碎砂石路和若干木板栈道,无永久性路面,在路边设观鸟站、介绍附近常出没的动物种类的宣传牌,并设有为学生准备的野外教室,在开阔处设瞭望塔、观测平台。公园中要求游人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尽量保持安静;爱护公园财产;不要带宠物、收音机、自行车入园;禁止吸烟;不要离开游览步道。
  对这两个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管理贯穿了一个思想,尊重自然法则,尽量减少对自然区域的人为干扰。
  由此想到目前我国盛行的建设野生动物园之风,在全国各地打着保护野生动物的旗号,以赢利为第一目的的投资者们纷纷筹建以散养放养为主要形式的野生动物园。游客往往可以任意喂养园中的动物,经营者也把这作为卖点之一。但在新加坡不光保护区、自然公园中的动物不准游客喂养,即便是在鸟园也是禁止向鸟类投食的。只可向水中驯养的金鱼投食。新加坡动物园安排的游览项目则是观看动物管理员在每天进食时间如何喂养动物。
5  城市中的绿地系统
  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大力提倡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通常的理解为:点,小块绿地、宅旁绿地;线,道路绿化、滨河绿带;面,大公园、规划区内较大面积的山林地。我们许多的绿地系统中“点、线、面”的规划完全停留在理论和图纸上,当进入到市民对绿地体验的层次上,特别是涉及到“线”时,往往空洞无物。因为我们的道路绿化很难被体验为“线”,人们沿城市街道行走,主要感受的是城市的交通,是机动车的尾气、噪音,而无进入绿地的恬静状态。
  新加坡城市绿化的点线面的处理有着独到之处。其花园城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反应在城市的道路上:街道、城市快速路两旁宽阔的绿化带中种植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体现着赤道附近热带城市的特色。新加坡从九十年代着手建立的连接各大公园、自然保护区、居住区公园的廊道系统,则为居民不受机动车辆的干扰,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游览各公园提供了方便。他们计划建立数条将全国的公园都连接起来的“绿色走廊”,该走廊至少六米宽,其中包括四米的路面。目前该项目已进行了三分之一。
  新加坡均匀分布的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及其正在实施的“公园廊道”计划,使市民能够充分享用这些休闲地。公园的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现自然风光,园中完备的儿童的游戏设施和体育健身设施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真正实践着其“为人服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造园宗旨。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12:50
11楼

  新加坡同样面临着在亚洲经济危机后,巨大的园林管理维护费用的压力。而我国现在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更要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近年来我国园林界提出生态园林的理论,其核心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最高目标,按照生态学规律,追求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和多方面、多层次的产品,并使园林的生态和美学价值随时间增值。具体到园林植物的应用上即进行合乎自然规律的植物群落配置,以便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降低人工的养护费用。该理论最早提出于1986年,后经上海园林局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完善,并用以指导上海市的园林建设实践,九十年代中期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在全国达到了高潮。九十年代中期海滨城市大连颇具欧陆风情的城市景观随着其被评为园林城市而风靡一时,国人惊奇地看着用巨大的环境资源的浪费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堆筑起来的景观并刻意地模仿,如今诞生的“园林城市”无不是以庞大的经济支出为基础。“园林城市”--中山市的从市人大政协、市政府门前经过的兴中道的绿化中运用了大量需不断更换的花卉,三公里长的道路一年的养护费就需30万元人民币。同样新加坡亦是对其国门路──由长崎国际机场出发的东海岸大道,每年给予了上亿新元的投资。巨大的养护费支出依仗的是雄厚的经济基础,即便在发达的新加坡,也颇感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应着力发展节水、节能源、控制污染的园林植物,利用自然植被,摒弃刻意修饰的造园手法。
3.从楼盘热浅析居住环境设计
稍做留心,不难发现,房产开发是时下一个较为时髦的话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居住环境比以往有了更高的要求。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个城市外,应该说,南京的房产业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笔者通过对南京几个较具代表性的楼盘外部环境规划设计的调查、分析,提出当下过热的房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对居住区风格的定位和外部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就教于大家。选择其中的8个楼盘:百家湖花园;康盛花园;爱涛漪水园;东城水岸;汇林绿洲;瑞景文华;中国人家和翠屏国际城作为调查分析的对象。
一、各楼盘的特色分析
(一)特色风格的创造
1.集锦式的欧陆风格作为集锦式欧陆风格的体现,百家湖花园和翠屏国际城两家楼盘表现得较为突出。其一:二者的占地面积都很大,后者利用自然的环境,占地达45公顷,在这种大尺空间下,将欧陆风格集中体现,而且较好的展示了异国情调。这样,景观的创造和体验就会十分的丰富,为生活平添一分精彩;其二:前者的风格体现是从各个组团的特色表达出来的,在定义风格的同时,它以诸如巴黎城、威尼斯城等特色分摊到划分好的各个组团中;再由这些组团传达最初的规划设计理念。后者的集锦风格则体现在座主题会所和2条欧式步行街上,而各个组团的特色根据具体的环境创造所谓的“翠屏十景”。相对于前者,欧陆风格的体现要集中些。
2.特色式的园林风格(法国传统园林风格和中国传统园林风格)中国人家和瑞景文华是别墅区。前者再现江南私家园林的传统意境;后者则努力表达法兰西的浪漫风情。一中一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和审美意向。中国人家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将现代生活的体验浸润到其中,满足现代都市人的自然渴望,感受传统文化的清逸雅致。瑞景文华将法国园林浪漫风情的流露作为设计的背景和主题,力求在宁静与繁华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3.城市园林景观的利用和创造康盛花园、东城水岸、汇林绿洲三个楼盘的选址都处在较为繁华的市区,尽可能的利用好现有的环境,发掘值得引申的卖点。康盛花园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相对独立的入口景观处理,其入口可以看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水景公园,与小区的主入口隔街相望,成为小区的户外客厅,为入住者提供了更为宽松的交流空间,增加了小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东城水岸尽享东水关公园、明城墙遗址和秦淮河风光三处景观,为其环境的创造提供了文脉上的参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的相碰撞、相融合、相交流。汇林绿洲要表达的是城市生活的舒适、方便与品质,选地位于城市主干道中山路的附近,在环境创造的过程中,保留了百棵原生大树,加上较好的人工景观处理,力求环境优美,闹中取静,体现繁华中拥抱宁静,园林中点缀建筑的自然生活。
4.艺术化的诗意园林空间爱涛漪水园的主要特色是园林空间的大放大收,使得环境布置虚实相生,给人变化较大的空间体验;同时,它将爱涛艺术馆作为该楼盘的亮点,成为小区隔湖相望的一部分,不仅是其轴线末端的对景,而且提升了楼盘的人文品质,实现其“艺术的生活,生活的艺术”的初衷。
回复
runyou
2005年05月05日 00:13:06
12楼

1.得山瑞景文华和翠屏国际城是选取了自然林地作为其大环境,能获得较好的生态效应,给特色景观的创造留出了较大的空间。
2.借水百家湖花园和爱涛漪水园借得自然的水体,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各自的品牌。两者都因大的水域而使小区多了一份开阔、宁静与柔和。
3.坐拥城市山水康盛花园、东城水岸、汇林绿洲和中国人家四家楼盘都充分利用环境,并积极的创造环境,力图在闹市中寻求宁静,表达文脉上的延续。
二、问题的提出从各参展楼盘展位的模型制作和发放的宣传册来看,为大众创造最佳的居住环境是所有楼盘要传达的初衷。诗意的话语、精美的效果图、高科技应用的展示等全方位表达,都希望能打动购买者的心。但透过这些繁华的背后,仍需要对其做冷静的分析,找出楼盘开发时,在外部环境创造过程中存在弊端和可能出现的导向性问题。
1.欧陆风是当下楼盘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的卖点。从追求欧陆国家的建筑式样、外部环境到所谓的生活理念,以至于贴个外国画家的名字如“毕加索”之类的也算是欧陆风格的表达。如此,不禁要提出:欧陆风流行是否等同于人性化环境空间的创造?是否是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空间的代名词?是否表达了人们对时尚生活空间的追求?应该说,这种风格作为一种居住形式,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少量的开发确实可以丰富生活的感受;但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社会要素,首先应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并不是说欧陆风格的楼盘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主要是从生活氛围上考虑,异国的情调能否在较长的时间内适应人们日常的生活感受?繁华的欧陆景观,可以满足人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倘若在社区的开发中大肆追求和渲染,日常的生活场所岂不成了世界公园?如此以来,宁静的生活可以达到?
2.视觉效果的花哨、繁杂是否等同于户外活动空间的丰富?户外空间有别于室内空间,它不仅为不同的人提供相互交流、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们户外放松、休闲的场所,倘若只为精美平面效果的表达而在不大的空间中塞入过多的东西,给人们的只会是眼花缭乱的繁杂,而不是诗意空间的享受。三维生活空间的创造应比二维的平面构图更有实际意义。
3.户外环境是社区开发的一部分,而不应成为住宅组群工作的善后补充。因此,外环境的创造需要有一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住宅组群的规划需要为环境规划留出较多的余地和弹性,而不能因建筑的规划布置忽略了环境对社区的景观意义。
4.生态住宅的提出是许多楼盘都打出的卖点,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住宅,生态住宅的标准又是什么,这都是需要澄清的概念,而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上。建筑方面,从材料的应用、自然能源的利用到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都应是“生态”表达的范围;园林环境方面,单方面追求绿地率、绿化率能否真正的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5.新概念的提出。不难发现,相当的楼盘都推出了诸如“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口号,这些“主义”的提出与其环境空间塑造的联系在哪儿?是否有别于其他楼盘的环境处理?可以说,这些诸多“主义”的提法,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有利于对不同时期艺术风格(如绘图、建筑)的理解而提出的,而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又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借鉴,不能从完全意义上将其分开。那么,特色环境的创造就应将其落实处,挖掘环境开发的潜力,而不仅仅停在概念的提出和点滴表现手法的模仿上。或许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的生活空间。编后:除了房屋质量等敏感话题外,居住环境的确已成为购房者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所以以环境打品牌的楼盘比比皆是。本文作者在归纳了楼盘环境风格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希望对楼盘景观有经验的人士提出自己的观点。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