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yanyan20332033
2009年04月06日 11:17:54
只看楼主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开埠百年,包容、开放成为中国年轻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一以贯之的风格,成就了松花江畔小渔村到“东方小巴黎”的华丽变身。在这个曾经会聚36个国家多民族侨民的“中西建筑博物馆”中,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属于中国人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  位于哈尔滨靖宇街334号的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是Ⅲ类保护建筑,属中华巴洛克风格。  位于哈尔滨南头道街113号的纯化医院是Ⅲ类保护建筑,属中华巴洛克风格。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开埠百年,包容、开放成为中国年轻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一以贯之的风格,成就了松花江畔小渔村到“东方小巴黎”的华丽变身。在这个曾经会聚36个国家多民族侨民的“中西建筑博物馆”中,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属于中国人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

  位于哈尔滨靖宇街334号的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是Ⅲ类保护建筑,属中华巴洛克风格。

  位于哈尔滨南头道街113号的纯化医院是Ⅲ类保护建筑,属中华巴洛克风格。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松福介绍说。巴洛克建筑艺术是17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中华巴洛克”简单说来就是在中国的“巴洛克”,即在中国形成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

  在道外区靖宇街一侧的南头道街113号,一栋现为纯化医院的建筑便是中华巴洛克式风格的典型代表。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通体布满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建筑采用L型平面,主入口设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叉口处,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倚柱。蝙蝠和祥云图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额坊中栩栩如生。再往上,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一直延伸至与拱券会合。在单倚柱和拱券包围的区域内,精雕细琢的菊花浮雕将纯化医院的牌匾团团包围。

  刘松福介绍说,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装饰上大致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中国建筑的斗拱、台阶和栏杆与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构件交织在一起。如纯化医院西洋的柱式加上中国的斗拱,并把西方古典柱子做变形处理。柱式是西洋的,但装饰是中国的,这在西洋建筑上都是没有的。其二,浮雕装饰采用植物花卉,表达吉祥富贵,多子多孙的文化内涵。如葡萄、石榴象征多子(籽)多孙,牡丹、梅花、荷花和海棠等象征富贵吉祥,装有多种植物的大花篮象征五谷丰登。一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甚至在墙体浮雕中采用一个树根长出两枝树枝,一边结石榴,一边结桃,这充分反映当时老百姓希望家里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和延年益寿的朴实愿望。第三,使用象征福禄寿喜的动物图案,如蝙蝠、鹿和仙鹤等。目光所及之处,我们看到一处女儿墙墙垛上的浮雕图案便是一只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树下,这象征着富禄延年。此外,有些装饰甚至直接用铜钱,表达出建筑主人期盼财源滚滚的心愿。

  另一方面,在结构上,这些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几乎全部采用中式院落。往往几座建筑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落有门洞,或一进,或二进,穿越门洞,便进入豁然开朗的大院。大院中,外廊式栏杆、雕刻精美的楣子,这些中国传统装饰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多组院落常在一起构成一个街坊。

  如今,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仿佛进入一个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集中展示橱窗。兴大兴超市、靖宇典当行、亨得利眼镜店、小月亮、新一代眼镜店、银金老照相馆、老鼎丰、大罗新古旧市场、玛克威商厦……经过岁月的冲刷,许多建筑虽已“老去”,但透过它们残损的外表,依旧不难想像它们当年的高贵与华丽。

  民族资本兴盛催生中华巴洛克艺术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式建筑集中在道外区。对于这类建筑何以在道外鳞次栉比?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历史编年》作者李述笑认为,这与哈尔滨特殊的历史经历密切相关。



--------------------------------------------------------------------------------









  开埠百年,包容、开放成为中国年轻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一以贯之的风格,成就了松花江畔小渔村到“东方小巴黎”的华丽变身。在这个曾经会聚36个国家多民族侨民的“中西建筑博物馆”中,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属于中国人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


  位于哈尔滨靖宇街334号的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是Ⅲ类保护建筑,属中华巴洛克风格。

  位于哈尔滨南头道街113号的纯化医院是Ⅲ类保护建筑,属中华巴洛克风格。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松福介绍说。巴洛克建筑艺术是17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中华巴洛克”简单说来就是在中国的“巴洛克”,即在中国形成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
  在道外区靖宇街一侧的南头道街113号,一栋现为纯化医院的建筑便是中华巴洛克式风格的典型代表。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通体布满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建筑采用L型平面,主入口设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叉口处,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倚柱。蝙蝠和祥云图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额坊中栩栩如生。再往上,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一直延伸至与拱券会合。在单倚柱和拱券包围的区域内,精雕细琢的菊花浮雕将纯化医院的牌匾团团包围。
  刘松福介绍说,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装饰上大致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中国建筑的斗拱、台阶和栏杆与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构件交织在一起。如纯化医院西洋的柱式加上中国的斗拱,并把西方古典柱子做变形处理。柱式是西洋的,但装饰是中国的,这在西洋建筑上都是没有的。其二,浮雕装饰采用植物花卉,表达吉祥富贵,多子多孙的文化内涵。如葡萄、石榴象征多子(籽)多孙,牡丹、梅花、荷花和海棠等象征富贵吉祥,装有多种植物的大花篮象征五谷丰登。一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甚至在墙体浮雕中采用一个树根长出两枝树枝,一边结石榴,一边结桃,这充分反映当时老百姓希望家里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和延年益寿的朴实愿望。第三,使用象征福禄寿喜的动物图案,如蝙蝠、鹿和仙鹤等。目光所及之处,我们看到一处女儿墙墙垛上的浮雕图案便是一只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树下,这象征着富禄延年。此外,有些装饰甚至直接用铜钱,表达出建筑主人期盼财源滚滚的心愿。
  另一方面,在结构上,这些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几乎全部采用中式院落。往往几座建筑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落有门洞,或一进,或二进,穿越门洞,便进入豁然开朗的大院。大院中,外廊式栏杆、雕刻精美的楣子,这些中国传统装饰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多组院落常在一起构成一个街坊。
  如今,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仿佛进入一个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集中展示橱窗。兴大兴超市、靖宇典当行、亨得利眼镜店、小月亮、新一代眼镜店、银金老照相馆、老鼎丰、大罗新古旧市场、玛克威商厦……经过岁月的冲刷,许多建筑虽已“老去”,但透过它们残损的外表,依旧不难想像它们当年的高贵与华丽。

民族资本兴盛催生中华巴洛克艺术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式建筑集中在道外区。对于这类建筑何以在道外鳞次栉比?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历史编年》作者李述笑认为,这与哈尔滨特殊的历史经历密切相关。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得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开埠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之特殊的历史环境,哈尔滨迅速由若干个村庄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流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在这里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西洋建筑纷纷落户道里区和南岗区。
  在中东铁路东侧,与外侨集中的道里区相对的道外区由于未被划入沙俄势力范围,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外资流入后,山东、河北两省的移民纷纷“闯关东”,来到旧名“傅家甸”的道外区,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兴办商业店铺。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为他们后来接受西方艺术奠定了意识形态上的基础。
  据《道外区志》记载,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俄军主要的后方根据地,军用物资和粮食的运输不断增加,一批与战争供给配套的各行业小工厂和作坊应运而生。这些工厂大部分为俄国人建立,战争停止后,生产出现过剩,一些俄国人建起的工厂倒闭,被中国人收购,中国民族资本家办厂范围逐渐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战争,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则借此获得长足发展。19世纪20年代左右,民族资本已经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要求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区。此时,面对铁路另一侧道里区内或恢弘、或精致的西式建筑,不少民族资本家怦然心动,受到启发。
  黑龙江省报业协会副主席刘德基说,当时道外区是哈尔滨繁华的民族商业区,巴洛克式建筑的热烈与繁华正好迎合了它作为商业区的特点。不过,民族资本家心中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又使得他们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最能体现欧式建筑特色的尖塔、穹顶和大立柱等造型,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做改进。于是,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诞生。刘德基认为,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老道外工商业者坚守民族传统的民族自尊,也反映出他们学习西方文化的积极心态。“当然,这其中也含有一定的‘炫富’成分”,刘德基说。

3efc18e67df6e.jpg


f043b363b268bef11432791fb15bad62.jpg


S6001274.JPG


S6001287.JPG


S6001298.JPG

yanyan20332033
2011年11月01日 18:10:38
2楼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欧洲文化的结合物,作为哈尔滨市特有的城市建筑风格,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这个城市中扮演着独特的历史角色。  

  作为一个城市曾经的标志,如何让那些“中华巴洛克”被更多的哈尔滨人关注,如何使它们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是如今摆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面前待解的方程式———

  今年,哈尔滨市建委会将中华巴洛克街区改造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工程改造范围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总面积57.9万平方米。”这一规划的背后,是哈尔滨人对“中华巴洛克”保护工作重要意义的清醒认识。

  现状:非正常“消失”  

  据介绍,今年哈尔滨市城市维护改造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的安排,将重点实施靖宇街、南二道街、南勋街、南三道街区域改造,面积达2.88万平方米。

  这些区域,就是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区。然而如今这里的建筑要么外墙立面材质和颜色被改变,要么内部结构做了变动,“处境凄惨”。

  在南头道街25号,一栋属于市级Ⅱ类保护建筑,具有明显中华巴洛克风格的二层建筑,一楼作为一家酒店用品经销部,外墙被商家重新粉刷,颜色与二层完全不同,室内地面铺上了瓷砖,天花板也被扣上了PC板,原有的结构已不复存在。

  在“南二保护街坊”一栋市级Ⅲ类保护建筑,外墙皮有的快要脱落,墙上贴着各种小广告,有的地方还被喷上了黑漆。

  这两处也只是保护建筑“境遇”的一个缩影。在上述街区,那些典型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中,有的被粉刷了一半的外墙,墙上被喷了红、蓝、黑漆的广告,复印、刻章、房屋中介等各种牌匾随意挂满了墙面,有的原有木门窗被改为塑钢窗,室内原有的木楼梯换成了钢铁的。

  道外区政府的相关部门提供了一组2002年前后统计的数据:中华巴洛克、折衷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建筑的建筑面积共28.44048万平方米,其中中华巴洛克所占比例为26.1%,仅次于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起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现状:“面积已经大量减少,具体数字还没有统计。”

  风格:“贵族”与“市井”的结合  

  中华巴洛克风格在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史上举足轻重。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哈尔滨成为交通枢纽。哈尔滨的开埠,又使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重要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哈尔滨由若干个村庄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国际都市。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由此兴起,当时哈尔滨汇集了几乎所有流行的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折衷主义、中国复古式、俄罗斯式等;而其中,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而形成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哈尔滨大行其道,在道外区靖宇街一带形成了片区。

  有专家指出,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但很分散,哈尔滨的这些建筑则是以群落方式形成的,非常具有代表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常怀生教授说:“道外区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中国工匠对道里区巴洛克建筑的模仿,而后又将中国本土的建筑风格融入其中。”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特产,建筑风格以繁琐装饰的中西合璧著称,构思基于西洋巴洛克,它以“前店后宅”为特征,外立面造型是“巴洛克”式的,但庭院的内部空间却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形式,并带有天桥、回廊和本土特色的装饰(如石榴、如意鸟等)的典型中国传统特色。

  常怀生说,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很严谨,除了必须要有的图纸外,更将几何学运用其中,“而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在完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由工匠们自己进行一种临摹性的创造。这样风格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更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应当永远保护。”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邹广天教授参加了道外区南二、南三保护性建筑规划的制定。他认为,道外区是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老区,以前传统商市风貌的建筑很多,但现在由于新住宅的不断兴起,很多老建筑都已经被拆除,因此剩下的建筑更是弥足珍贵。

  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群也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五一”期间,很多来哈市拍摄影视剧的剧组,都把道外地区作为重要外景地。有关人士表示,作为哈市一块宝地,道外南二、南三等保护街坊,应该成为外地人来哈必去的旅游景点。

  保护:还原历史风貌  

  近年来,保护建筑修复过程中,是原汁原味的“修旧如初”,还是用现代化手段“返老还童”,一直是很多城市争议的焦点。

  目前,已经列为保护性改造项目的道外区南二至南三街区,其保护性改造设计方案尚未敲定。哈市各路专家对于改造和保护提出了许多建议。

  “建筑是城市文脉的载体,因此在保护这些建筑时,应是‘群体性’维护,而非‘独立’维护”。常怀生说,因为这些老建筑是砖木混合,外廊结构及室内楼板皆为木质,只要起火就会呈“火烧连营”之势,因此修缮时在材料的选择上,要用原材料恢复原貌,如果是建筑物内部维修,可以在保留立面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改造,如把木材料改为钢筋混凝土,这样可以减小发生火灾的系数;维修破损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时,一定修一半留一半,这样可以有参照物。

  “除了对建筑物自身的保护外,更应注重群体保护。尽量维持该地区的原貌;但现在很多地方都建起了高层楼房,这让整体显得极为不协调。”常怀生说。

  为更好地对这些建筑进行维护,哈市相关部门准备在今年对该地区进行腾迁居民,对腾出建筑按照“修旧如初”,还原历史风貌的特色进行修缮,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对街区环境进行改造。

  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高级经济师陆鹏说,目前,哈尔滨市的许多标志性历史建筑遗址的修复都是采用“返老还童”的做法,而不是以整旧如旧、保护珍贵遗存的角度进行专业修复。他认为,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修复,要吸取那些教训,不能仅仅只对外表修复,更要注重原建筑整体结构的保护。

  对保护改造恢复后的中华巴洛克,专家们也提出了如回归道外商市传统民俗设想,可以适当引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项目,如茶楼、小吃、手工作坊等,“但不宜引进大规模的商业项目。”常怀生说。
回复
艾贝乐
2011年11月28日 10:27:02
3楼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11年12月02日 16:00:29
4楼
原帖由 aibeidou 于 2011-11-28 10:27 发表
[/quot保护的开发利用
回复
qazetcb123
2012年05月14日 23:04:20
5楼
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但很分散,哈尔滨的这些建筑则是以群落方式形成的,非常具有代表性
回复
wangyuanna
2012年08月15日 16:35:17
6楼
非常漂亮的建筑,但似乎那些招牌与建筑很不相称。
回复
ada1475025339
2013年12月01日 09:40:50
7楼
刚好要做小区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