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内会外共话科学发展本报记者 杨朝晖 继续推进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搞好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灾毁耕地复耕。 继续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加强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保护水、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 ——摘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 数字说话 1亿 近10年来全国平均耕地受旱面积达到2.9亿亩,成灾面积达到1亿多亩。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土层有效持水量降低、热量状况变劣,裸露土地温度升高,土壤调节水分的功能也随之下降,影响水资源利用,进而导致水旱灾害加剧。
本报记者 杨朝晖
继续推进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搞好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灾毁耕地复耕。
继续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加强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保护水、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
——摘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 数字说话
1亿 近10年来全国平均耕地受旱面积达到2.9亿亩,成灾面积达到1亿多亩。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土层有效持水量降低、热量状况变劣,裸露土地温度升高,土壤调节水分的功能也随之下降,影响水资源利用,进而导致水旱灾害加剧。
92亿 1950年至1999年黄河下游河道又淤积泥沙92亿吨,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至4米;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至2米,也成为地上悬河;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是造成调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646 专家综合判定,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江西赣南15个老区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10个,占67%;陕北老区27个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太行山45个老区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33个。调查显示,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区。
1400万 经研究测算,按现在的流失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摘自《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结报告》
黄河从青海省龙羊峡到河南省桃花峪区间,流经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带走了大量的泥沙。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该区干旱、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了地区贫困。特别是大量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使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悬河。
到2007年底,榆林市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339.57平方公里,其中塌陷64.25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近万人,损毁房屋4500多间,耕地2.4万多亩,林草地近7万亩;全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现在的79个。作为历时3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亲历者,这组数字深深的印在了刘国彬的脑子里。
身为中科院水利部水保研究所副所长的刘国彬以西北黄土区考察组组长身份,从2005年8月开始,行程16000多公里,先后对黄土区40个县(旗)进行了考察。
“晋陕蒙甘能源开发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过去20多年的开发过程中,掠夺式开采加上治理不力的结果是,较长时期内才能显现的环境问题在短期内叠加,使环境破坏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超出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而且煤矿服务年限缩短,也不利于当地后续产业的培育。”刘国彬对当地的状况万分忧虑。
考察组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趋势的基本判断是,水土流失总体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形势依然严峻。
水土流失量超过警戒线
2008年岁末,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公布了我国水土流失的最新情况。
我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5.70万平方公里。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用“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概括了我国水土流失的三大特点。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层最厚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1年1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水土流失也不应超过1000吨。如果超过1000吨就会影响到土地的生产力。在其他一些地区,这个容许的流失量更小,像西南石漠化地区,只容许每年每平方公里50吨。而实际上,我国的水土流失量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超过了3000多吨,远远超过了警戒线。
刘宁说,水土流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总体的损失很难准确得出,但是,专家仅以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当年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本年度全国GDP的2.25%。仅此数据就表明水土流失比一般人想象的更严重。
水土流失谁之过?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院长郑粉莉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约有1/3沉积在黄河河床,使下游河床高出两岸4—12米,最高处达15米以上,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下游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据郑粉莉介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约16.43×106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10.95%。美国是一个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遍布于50个州。据估算,每年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0—60亿美元。前苏联每年因水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达53.5亿吨,有2/3的农耕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印度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9.5%,恒河每年有16亿吨泥沙淤积于河道和孟加拉湾。日本、澳大利亚的水土流失情况也都非常严重。
郑粉莉说,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对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那么,如此令人震惊的水土流失到底是谁之过?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李智广处长分析说,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造成我国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我国山地、丘陵和高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5%,且山高坡陡、沟壑密度大;尤为突出的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南方雨季长且多山洪泥石流,北方干旱少雨且多大风沙尘暴;受水热条件的制约,广阔西北地区的植被比较稀疏,这些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他举例说,西北黄土高原区,千沟万壑,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在7—9月份,加之土壤抗蚀、抗冲能力差,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不仅发生着地表水土流失,而且发生着地下岩溶侵蚀,而且土层较薄,平均只有50厘米左右,有的地方不到20厘米,极易产生“石化”。
“自然因素虽然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内因,但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确是加速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李智广强调说。
比如,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低,人口增长以及发展生产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倾倒性压迫。过度的砍伐、垦殖、畜牧,甚至无度的砍、垦、牧,造成了原始地表、植被和水系的破坏,以至于退化、毒化和无法恢复化;还有个别开发建设项目片面追求速度,忽视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局部区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工程建设施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周边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局限,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走了一些弯路:一是有的地方在植被建设时忽视了地带性规律,结果事倍功半。比如北方地区存在人工种草时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结果几年后土地就严重沙化;还有些地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一些不适合的树种,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南方一些地区林相单一,抚育管理不合理,林地产生的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二是部分地方在措施配置时未做到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结果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不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烧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结果经历了很大的挫折。三是注重人工治理,而忽视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生态自然修复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误以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是依靠人工治理的办法,结果既加大了生态治理的成本,又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国家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扩大了长江、黄河等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范围,而且启动了京津风沙源区、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大面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全面展开。同时,《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断深入人心。
根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土流失严峻的局面得到控制。尤其是东部和中部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明显好转。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6.2%,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2.9%。
李智广认为,这次科学考察同时揭示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一些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弃土弃渣、破坏地貌植被;山丘区的林果业开发无序,水土保持措施不及时,甚至没有采取防治措施造成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十五”期间开发项目扰动地表面积5.53万平方公里,弃土弃渣量92.1亿吨。
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是重中之重
“力争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与环境趋向良性循环。”刘宁说,近期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是,严重流失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所有坡耕地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国范围内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使9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
刘宁认为为实现上述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坚决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是重中之重。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必须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有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保护现有植被。
根据晋陕蒙甘能源开发区的现状,刘国彬建议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需注意处理好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地方经济财力增长与水土保持投入的关系以及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的关系。尽快制定能源化工基地资源与环境管理条例,出台矿区沉陷、“三废”污染等治理补偿办法及细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容许地方开征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科学家呼吁,应依法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严厉查处未履行水土保持方案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或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案件。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唤起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力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政府补助和市场机制补偿相结合、多层次补偿相结合、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共同发展等原则,引导经济发达地区对水土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抓紧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刘宁提出,应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支撑技术,强化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加快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抓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提升技术含量。同时,建立水土保持科技协作网络,强化科研与生产协作机制。通过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