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义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2:55:19
来自于PKPM
只看楼主

目 录目录…………………………………………………………………………1第一章:砖混底框的设计…………………………………………………6(一)“按经验考虑墙梁上部作用的荷载折减”………………………6(二)“按规范墙梁方法确定托梁上部荷载”…………………………6(三)“底框结构剪力墙侧移刚度是否应该考虑边框柱的作用”……6(四)混凝土墙与砖墙弹性模量比的输入………………………………6(五)砖混底框结构风荷载的计算………………………………………7

目 录
目录…………………………………………………………………………1
第一章:砖混底框的设计…………………………………………………6
(一)“按经验考虑墙梁上部作用的荷载折减”………………………6
(二)“按规范墙梁方法确定托梁上部荷载”…………………………6
(三)“底框结构剪力墙侧移刚度是否应该考虑边框柱的作用”……6
(四)混凝土墙与砖墙弹性模量比的输入………………………………6
(五)砖混底框结构风荷载的计算………………………………………7
(六)砖混底框不计算地震力时该如何设计?…………………………7
(七)砖混底框结构刚度比的计算与调整方法探讨……………………7
第二章: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
与选择………………………………………………………………9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9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10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10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10
(五)工程算例…………………………………………………………11
(六)关于三种刚度比性质的探讨……………………………………13
第三章: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计算………………………………………14
(一)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底部倾覆力矩的计算………………………14
(二)带框支结构短肢剪力墙的计算…………………………………14
第四章:多塔结构的计算………………………………………………19
(一)带变形缝结构的计算………………………………………………19
(二)大底盘多塔结构的计算……………………………………………20
第五章:总刚计算模型不过的主要原因…………………………………21
(一)多塔定义不对………………………………………………………21
(二)悬空构件……………………………………………………………22
(三)铰接构件定义不对…………………………………………………22
第六章:错层结构的计算…………………………………………………22
(一)错层结构的模型输入………………………………………………22
(二)错层结构的计算……………………………………………………23
第七章:PKPM软件关于砼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23
(一)规范要求……………………………………………………………23
(二)工程算例……………………………………………………………24
(三)SATWE软件的计算结果……………………………………………24
(四)注意事项……………………………………………………………25
(五)如何判断“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计值的75%以
上”这个条件? ………………………………………………… 26
第八章:梁上架柱结构的荷载导算………………………………………26
(一)工程概况……………………………………………………………26
(二)内力分析……………………………………………………………27
第九章:如何选择剪力墙连梁的两种刚度模型…………………………28
(一)剪力墙连梁变形的相对位移………………………………………28
(二)结论…………………………………………………………………28
第十章:板带截面法计算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29
(一)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计算方法…………………………………29
(二)有限元法计算的问题………………………………………………29
(三)板带截面法的特点…………………………………………………29
第十一章:弹性楼板的计算和选择………………………………………29
(一)什么是弹性楼板……………………………………………………30
(二)弹性楼板的选择与判断……………………………………………30
(三)四种计算模式的意义和适用范围…………………………………30
(四)工程实例……………………………………………………………32
第十二章:斜屋面结构的计算……………………………………………34
(一)斜屋面的建模………………………………………………………34
(二)软件对屋面斜板的处理……………………………………………34
(三)斜屋面结构的计算…………………………………………………34
(四)工程实例……………………………………………………………35
第十三章:次梁按主梁输和按次梁输的区别……………………………38
(一)导荷方式相同………………………………………………………38
(二)空间作用不同………………………………………………………38
(三)内力计算不同………………………………………………………38
(四)工程实例……………………………………………………………38
第十四章:不规则结构方案调整的几种主要方法………………………40
(一)工程算例1…………………………………………………………40
(二)工程算例2…………………………………………………………43
第十五章:用SATWE软件计算井字梁结构,为什么其计算结果与查井字梁
结构计算表相差很大?……………………………………………44
(一)计算假定不同……………………………………………………44
(二)计算假定不同的结果……………………………………………44
(三)工程算例…………………………………………………………44
(四)砖混结构,井字梁楼盖,如何计算?…………………………45
第十六章:JCCAD软件应用中的主要问题………………………………45
(一)地质资料的输入……………………………………………………45
(二)荷载的输入…………………………………………………………46
(三)筏板基础的输入……………………………………………………47
(四)弹性地基梁基础……………………………………………………47
第十七章:基础的计算……………………………………………………48
(一)联合基础的计算……………………………………………………48
(二)砖混结构构造柱基础的计算………………………………………49
(三)浅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如何计算?…………………………………49
(四)基础重心校核………………………………………………………49
(五)弹性地基梁 5种计算模式该如何选择?…………………………50
(六)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筏板基础时,倒楼盖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计
算结果差异很大,为什么?…………………………………………51
(七)为什么同一个梁式筏板基础,采用梁元法计算和采用板元法计算
二者之间会相差较大?……………………………………………52
(八)基础沉降计算时,为什么会出现沉降计算值为0?………………52
(九)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52
(十)单桩刚度的计算………………………………………………………53
第十八章:钢结构……………………………………………………………53
(一)Mu<1.2Mp何意?如何解决?………………………………………53
(二)节点域不满足要求何意?如何解决?………………………………55
(三)门式刚架结构,柱子的截面很大,应力比也很小,为什么柱长细比总不能满足要求?………………………………………………57
第十九章:其它问题…………………………………………………………60
(一)结构周期比的计算……………………………………………………60
(二)为什么SATWE软件在调整0.2Q0系数时要默认最大值为2.0?如果想
突破最大默认值该怎么办?……………………………………61
(三)为什么有时候弹性板下的位移值小于刚性板下的位移值?……61
(四)模拟施工1、模拟施工2和一次性加载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61
(五)如果地震加速度值不是规范规定中的值该怎么办?………………62
(六)砼柱的单、双偏压计算该如何选择?………………………………62
(七)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该如何选择?……………………………62
(八)结构振型数的选取……………………………………………………62
(九)顶塔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该如何填?………………………………63
(十)底部加强区起算层号该如何填?……………………………………63
(十一)结构基本周期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填?…………………………64
(十二)一根砼柱托两根不在同一条轴线上的梁该如何实现?…………64
(十三)砼剪力墙暗柱为什么会超筋?……………………………………64
(十四)剪力墙边缘构件,钢筋配筋面积太大怎么办?…………………64
(十五)如何解决人防地下室工程梁延性比超限问题?…………………66
(十六)斜支撑输入中的常见问题…………………………………………67
(十七)SATWE软件中“强制执行刚性板假定”是何意?该如何选择?……
………………………………………………………………………67
(十八)何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67
(十九)SATWE和TAT软件中“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里的值是设计值还
是标准值?可否作为基础设计依据?…………………………68
后记……………………………………………………………………………68
免费打赏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0:42
12楼
第十一章 弹性楼板的计算和选择
(一) 什么是弹性楼板
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楼板。
(二)弹性楼板的造择与判断
⑴楼饭局部大开洞(图略)
⑵板柱体系或板柱—抗震墙体系:
《高规》第5.3.3条规定:对于平板无梁楼盖,在计算中应考虑板的平面外刚度的影响,其平面外刚度可按有限元方法计算或近似将柱上板带等效为扁梁计算。
根据《高规》的此项规定,板—柱体系要考虑楼板的平面外刚度,因此板柱体系要定义弹
性楼板(如图2所示)。(图略)
⑶框支转换结构
研究表明,对于框支转换结构,转换梁不仅会产生弯矩和剪力,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轴力,这个轴力不能忽略。在SATWE软件中,只有定义弹性楼板才能产生转换梁的轴力。因此,对于框支转换结构,必须整层定义弹性楼板。
⑷厚板转换结构
对于厚板转换结构,由于其厚板的面内刚度很大,可以认为是平面内无限刚,其平面外的刚度是这类结构传力的关键。因此,此类结构的厚板转换层应定义为弹性楼板。
⑸多塔联体结构:多塔联体结构的连廊定义为弹性楼板。
(三)四种计算模式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⑴刚性板假定
假定楼板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为零。
①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应用
《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结构,可不考虑楼面翼缘的作用。
②适用范围:楼板形状比较规则的结构。
⑵弹性板6假定
①楼板的平面内刚度和平面外刚度均为有限刚。
②适用范围:板柱体系或板柱-剪力墙结构。
⑶弹性膜假定
①采用平面应力膜单元真实地反映楼板的平面内刚度,同时又忽略了平面外刚度,即假定楼板平面外刚度为零。
②适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楼板厚度不大的弹性板结构中,比如体育场馆等空旷结构、楼板局部大开洞结构、楼板平面布置时产生的狭长板带(如图1(C)所示,图略)、框支转换结构中的转换层楼板、多塔联体结构中的弱连接板(如图3所示,图略)等结构。
⑷弹性板3假定
①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有限刚。程序采用中厚板弯曲学元来计算楼板平面外刚度。
②适用范围:厚板转换层结构和板厚比较大的板柱体系或板柱-抗震墙体系。
③注意事项:
a)要在PMCAD软件的人机交互式建模中输入100mm×100mm的虚粱。虚梁在结构设计中是一种无刚度、无自重的梁,不参与结构计算。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点:
☆为SATWE或PMSAP软件提供板的边界条件;
☆传递上部结构的竖向荷载。
☆为弹性楼板单元的划分提供必要条件。
b)采用弹性板3模式进行设计时,与厚板相邻的上下层的层高应包含厚板厚度的一半。
(四)工程实例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共30层,带一层地下室,地面以上第4层为框支转换层,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基本加速度为 0.2g,场地类别为三类场地土,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取2.0,边梁刚度放大系数取1.5,转换层楼板厚度为180mm,结构体系按复杂高层计算,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该结构的三维轴测图、框支转换层和框支转换层上一层的结构平面图如囹4所示。(图略)
⑵计算结果
将转换层楼板分别采用弹性板6、弹性膜和刚性板假定进行计算,该结构的周期、转换层处层间位移角和转换梁1的内力和配筋计算结果分别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周期计算表
T1(X向)/1.3627/1.3639/1.3572/
T2(Y向)/1.2143/1.2147/1.2060/
T3(扭转)/1.0468/1.0473/1.0323/
------------------------
表2 转换层处层间位移角计算表
X向/1/2933/1/2899/1/3187/
Y向/1/3006/1/2995/1/3274/
------------------------
表3 转换梁1的内力和配筋计算表
-M(kn-m)/-218(30)/-225(30)/-198(29)/
Top Ast/2000/2000/2000/
+M(kn-m)/1060(30)/1071(30)/1015(30)/
Btm Ast/4116/4156/2814/
Shear/-587(30)/-597(30)/-538(30)/
Asv/825/825/825/
Nmax(kn)/567(29)/572(29)/0/
---------------------------
以上三张表中的后面3个数值依次分别为楼板条件是(/弹性板6/弹性膜/刚性板/)时的数值。
表4 相应工况下的荷载组合分项系数
Ncm/V-D/V-L/X-W/Y-W/X-E/Y-E/Z-E
29/1.20/0.60/-0.28/0.00/-1.30/0.00/0.00
30/1.20/0.60/0.00/0.28/0.00/1.30/0.00
----------------------------
⑶结果分析
①本工程刚性板假定下结构刚度大于弹性板6假定下结构的刚度。
②弹性膜假定下其结构的刚度最小,结构的位移和周期均最大。
③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种计算模式下梁的负端弯矩和跨中弯矩相差并不大,但采用弹性板6和弹性膜假定下梁的跨中纵向钢筋的配筋面积明显大于采用刚性极假定下梁的配筋面积、这主要是由于框支梁按照拉弯构件设计造成的。在表3中,采用弹性板6和弹性膜计算模式时,框支梁会产生较大的轴力,而采用刚性板假定时,框支梁的轴力为0。
④由于弹性板6模式考虑了楼板的平面外刚度,因此,框支梁计算的安全储备降低,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弹性膜假定计算出的框支梁1的弯矩、剪刀和轴力均大于采用弹性板6假定下的计算结果。在本工程中,这两种模式的计算结果虽然不大,但这种计算结果的差
异与楼板厚度有关,板厚越大,计算结果的差异也越大。
回复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1:11
13楼
斜屋面结构的计算

(一)斜屋面的建模
⑴通过设置“梁两端标高”或者“改上节点高”等方式形成屋面斜板。
⑵在PMCAD建模时,屋面斜梁不能直接落在下层柱的柱项,斜梁下应输入100mm高的短柱(如图1所示,图略)。短柱通常只传递荷载和内力,而没有设计意义。
⑶当采用TAT和SATWE软件计算时,顶部倾斜的剪力墙程序不能计算,PMSAP可以计算,但要在“复杂结构空间建模”冲将其定义为弹性板6。
(二)软件对屋面斜板的处理
⑴TAT和SATWE软件只能计算斜粱,对斜屋面的刚度不予考虑。
⑵PMSAP软件可以计算屋面斜板的刚度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三)斜屋面结构的计算
⑴简化模型1:忽略斜屋面刚度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将屋面斜板的荷载导到斜梁上,用TAT或SATWE软件计算。
⑵简化模型2:将斜屋面刚度用斜撑代替,屋面斜板的荷载导到斜梁上,用TAT或SATWE软件计算。斜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模拟斜屋面的传力,其本身的内力计算没有意义,但在计算屋面荷载时,应适当考虑斜撑自重。
⑶真实模型:考虑斜屋面刚度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用PMSAP软件计算。
(四)工程实例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架结构的仿古建筑,共4层,第二层的两端和第四层的中间部分布置了较多的斜屋面,该结构斜屋面组成比较复杂(如图 1所示,图略),板厚为 180mm,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2g,周期折减系数0.7,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并用总刚模型计算。该结构的三维轴测图、首层平面图和第四层斜梁线框图如图1所示(图略)。
⑵斜屋面结构的计算
为了能够有效地体现屋面斜板对结构设计的影响,现分别采用三种计算模型对结构进行计算,第一种模型为考虑斜屋面,按真实模型进行计算;第二种模型为忽略斜屋面,将斜屋面引起的荷载传递给斜梁,按简化模型1计算;第三种模型为将斜屋面用斜撑代替,斜屋面引起的荷载传递给斜梁,按简化模型2计算。这三种计算模型中结构周期和位移的计算如表1所示,某根构件的内力计算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表1 三种计算模型中结构周期和位移的计算
周期/真实模型/简化模型1/简化模型2/
T1/0.997(Y)/1.119(Y)/1.027(Y)/
T2/0.964(X)/1.018(X)/0.981(X)/
T3/0.801(T)/0.891(T)/0.826(T)/
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1/363/1/338/1/354/
最大层间位移角(Y向)/1/366/1/298/1/326/
------------------------------
表2 三种模型中梁1的弯矩计算
①恒载下真实模型的弯矩标准值:110(左端)/-77.3(跨中)/86.2(右端)
②恒载下简化模型1的弯矩标准值:106.5(左端)/-77.8(跨中)/89.8(右端)
③恒载下简化模型2的弯矩标准值:107.1(左端)/-77.9(跨中)/89.2(右端)
④X向地震下真实模型的弯矩标准值:-204(左端)/-42.7(跨中)/199.5(右端)
⑤X向地震下简化模型1的弯矩标准值:-178.9(左端)/-36.6(跨中)/174.5(右端)
⑥X向地震下简化模型2的弯矩标准值:-202(左端)/-42.2(跨中)/197.8(右端)
⑦真实模型的弯矩设计值:-399.5(左端)/193.9(跨中)/-366(右端)
⑧简化模型1的弯矩设计值:-403.6(左端)/193.2(跨中)/-376(右端)
⑨简化模型2的弯矩设计值:-394(左端)/185(跨中)/-367(右端)
--------------------------------
表3 三种模型中梁2的弯矩计算
①恒载下真实模型的弯矩标准值:57.5(左端)/-43.4(跨中)/7.2(右端)
②恒载下简化模型1的弯矩标准值:126.9(左端)/-62(跨中)/109.7(右端)
③恒载下简化模型2的弯矩标准值:127.1(左端)/-62.0(跨中)/109.5(右端)
④X向地震下真实模型的弯矩标准值:-5.2(左端)/-0.5(跨中)/8.0(右端)
⑤X向地震下简化模型1的弯矩标准值:-7.6(左端)/-3.0(跨中)/-1.7(右端)
⑥X向地震下简化模型2的弯矩标准值:-6.0(左端)/-2.1(跨中)/1.7(右端)
⑦真实模型的弯矩设计值:-98(左端)/69.6(跨中)/-95(右端)
⑧简化模型1的弯矩设计值:-155.9(左端)/111.5(跨中)/-135.5(右端)
⑨简化模型2的弯矩设计值:-156(左端)/115(跨中)/-135(右端)
--------------------------------
表4 三种模型中柱1的弯矩(My)计算
①恒载下真实模型的弯矩标准值:-9.7(上端)/3.5(下端)
②恒载下简化模型1的弯矩标准值:-10.9(上端)/4.7(下端)
③恒载下简化模型2的弯矩标准值:-11.0(上端)/4.7(下端)
④X向地震下真实模型的弯矩标准值:-296.8(上端)/334.4(下端)
⑤X向地震下简化模型1的弯矩标准值:-258.7(上端)/291.5(下端)
⑥X向地震下简化模型2的弯矩标准值:-292.8(上端)/330.1(下端)
⑦真实模型的弯矩设计值:456.7(上端)/528.7(下端)
⑧简化模型1的弯矩设计值:467.7(上端)/541.6(下端)
⑨简化模型2的弯矩设计值:423.2(上端)/528.4(下端)
--------------------------------
梁1是一根首层的边框架梁;梁2是四层与柱1相连的斜梁;柱1是一根框架边柱,梁1一端与之相连。
⑶结果分析
①从表1可以看出,屋面斜板对结构的周期和位移均有一定影响。采用简化模型1计算,由于忽略了斜屋面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计算结果偏柔;采用简化模型2计算,由于斜撑起到了一定的楼板刚度的作用,因此其计算结果介于简化模型1和真实模型之间;
②表2和表4主要反映的是屋面斜板对其他楼层的水平和竖向构件内力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如恒载),三种计算模型算出的构件内力相差很小,几乎可以认为相等;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如地震力),简化模型1与真实模型和简化模型2计算出的构件内力有一定差别,但差别也不是很大。真实模型和简化模型2计算出的构件内力则相差很小;
③表3主要反映的是屋面斜板对屋面斜梁内力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屋面斜板定义了弹性板6,从而使采用简化模型计算的梁内力值明显大于采用真实模型计算的梁内力值。
回复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1:32
14楼
第十三章 次梁按主梁输和按次梁输的区别

(一)导荷方式相同
这两种输入方式形成的次梁均可将楼板划分成双向或单向板,以双向或单向板的方式进行导荷。
(二)空间作用不同
⑴次梁按次梁输时,输入的次粱仅仅将其上所分配的荷载传递到主梁上,次梁本身的刚度不代入空间计算中,即对结构的刚度、周期、位移等均不产生影响。
⑵次梁按主梁输时,输入的次梁本身的刚度参与到空间计算中,即对结构的刚度、周期、位移等均会产生影响。
(三)内力计算不同
⑴次梁按次梁输时,次梁的内力按连续梁方式一次性计算完成,主梁是次梁的支座。
⑵次梁按主梁输时,程序不分主次梁,所有梁均为主梁。梁的内力计算按照空间交叉梁系方式进行分配。即根据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各梁线刚度的大小进行计算。主梁和次梁之间没有严格的支座关系。
(四)工程实例
⑴本工程实例主要用于说明为什么有些悬挑梁在计算时没有按悬挑梁计算?
该工程局部悬挑梁的布置如图1所示(图略,图1显示的局部悬挑梁布置是平行的三道梁,上下两道为框架梁,中间为支承在另一方向上的框架梁上的连续梁,均有挑梁)。
⑵计算结果
如上图所示,从主框架梁中间悬挑出去的梁端负筋明显小于从柱悬挑出去的梁端负筋。
以下是这两种梁的内力计算结果:
表1 图中中间悬挑梁内力值
截面号/I/1/2/3/4/5/6/7/J/
-M/-61.0/-52.2/-43.9/-36.3/-29.8/-24.3/-19.6/-15.6/-12.4/
Top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M/0.0/0.8/1.5/1.9/2.1/1.9/1.5/0.8/0.0/
Btm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Shear/40.0/38.2/35.6/32.2/27.9/23.7/20.2/17.6/15.9/
Asv/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
---------------------------------
表2 图中下部悬挑梁内力值
截面号/I/1/2/3/4/5/6/7/J/
-M/-61.0/-52.2/-43.9/-36.3/-29.8/-24.3/-19.6/-15.6/-12.4/
Top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M/0.0/0.8/1.5/1.9/2.1/1.9/1.5/0.8/0.0/
Btm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Shear/40.0/38.2/35.6/32.2/27.9/23.7/20.2/17.6/15.9/
Asv/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
---------------------------------
⑶内力分析
通过梁的内力文件可以看出,从主框架梁中间悬挑出去的梁端负弯矩明显小于从柱悬挑出去的梁端负弯矩。
这主要是因为当这两种悬桃梁都按主梁输时,梁的内力计算按照空间交叉梁系方式进行计算。由于柱的线刚度大,变形小,因此对悬挑梁的约束能力强,则相应的梁端负弯矩大。而主框架梁的平面外抗扭刚度小,变形大,因此对悬桃梁的约束能力低,则相应的梁端负弯矩就小。
http://chengshi-arch.blog.hexun.com/2975938_d.html
回复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2:30
15楼
第十四章 不规则结构方案调整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工程算例1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一幢高层住宅建筑,纯剪力墙结构,结构外形呈对称Y形。一层地下室,地上共23层,层高2.8m。工程按 8度抗震烈度设防,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2g,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计算中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其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
⑵这个工程的主要特点是:
①每一个楼层沿Y向对称。
②结构的角部布置了一定数量的角窗。
③结构平面沿Y向凹进的尺寸10.2m,Y向投影方向总尺寸为22.3m。开口率达45%,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属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对结构抗震性能不利。
⑶本工程在初步设计时,结构外墙取250厚,内墙取200厚。经试算结果如下:
结构周期:
T1=1.4995s,平动系数:0.21(X),扭转系数:0.79
T2=1.0954s,平动系数:0.79(X),扭转系数:0.21
T3=1.0768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周期比:T1/T2=1.37, T1/T3=1.39
最大层间位移比:1.54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163
⑷通过对上述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结构不仅周期比大于规范规定的0.9限值,而且在偶然偏心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比也超过1.5的最高限值。
经过分析我们得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结构的抗扭转能力太差引起的。
⑸为了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扭转能力,经与建筑协商,在该结构的深开口处前端每隔3层布置两道高lm的拉梁,拉梁间布置200mm厚的连接板(如图2所示)。(图略)
经过上述调整后,计算结果如下:
T1=1.3383s,平动系数:0.22(X),扭转系数:0.78
T2=1.0775s,平动系数:0.78(X),扭转系数:0.22
T3=1.0488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周期比:T1/T2=1.24,T1/T3=1.28
最大层间位移比:1.48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50
⑹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设置了拉梁和连续板,使结构的整体性有所提高,抗扭转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结构的周期比和位移比有所降低,但仍不满足要求。
经过分析得知,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扭转能力以控制周期比;另一方面,结构的最大位移值出现在角窗部位,因此,控制最大位移值就成为改善位移比的关键。
为此,对本工程采取如下措施:
①尽量加大周边混凝土构件的刚度。具体做法是将结构外围剪力墙厚增加到300以提高抗扭转的能力。
②将转角窗处的折梁按反梁设计,其断面尺寸由原来的200×310改为350×1000,从而控制其最大位移。
③将外墙洞口高度由2490mm降为2000mm,以增大周边构件连梁的刚度。
④加大结构内部剪力墙洞口的宽度和高度,以降低结构内部的刚度。
经过上述调整后,计算结果如下:
T1=1.0250s,平动系数:1.00(X),扭转系数:0.00
T2=0.9963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T3=0.8820s,平动系数:0.00, 扭转系数:1.00
周期比:T3/T1=0.86;T3/T2=0.88
最大层间位移比:1.29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566
该工程最大层间位移比为1.29,根据《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的表7.2.3(如下表所示)可知,本工程在小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1240,满足要求。
表7.2.3
扭转变形指标 ξ=Umax/U/1.2/1.3/1.4/1.5/1.6/1.7/1.8/
中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2.8/2.26/1.81/1.4/1.05/0.74/
小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1/1/1.24/1/1.55/1/2/1/2.67/1/3.78/1/6
---------------------------------
⑺通过上述调整后,可以看出结构的整体抗扭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周期比和位移比都能满足规范要求,设计合理。
⑻对于角窗结构,宜在角窗处的楼板内设置暗梁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端部的整体性。
(二)工程算例2
⑴工程概况:某超高层商办楼,主楼41层,结构高度184.3m。地下室共5层,深19.5m,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筒体和框架组成的钢-混结构体系,框架由钢骨混凝土柱和钢柱组成。本工程按7度抗震烈度设防,建筑抗震等级按二级,因工程平面复杂,构造措施按提高一级。其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结构总长35m,总宽42m,结构右上角和左下角均缺少14X16.8m的部分结构)
⑵工程特点:本工程筒体刚度较大,但延性较差,结构初算侧移很小,但平扭周期偏大,在地震作用下质心与其他角点以及边缘点的位移比亦不满足要求。究其原因,因筒体偏离整个平面较大,中部连接板带尺寸过小。
⑶调整方法
①剪力墙核心筒开计算洞以降低刚度;
②结构角部加水平隅撑以加强结构边缘节点的约束;
③薄弱层楼板加厚以提高楼板刚度,增加结构水平的协调能力。
④筒体内主要角部暗埋了竖向H型钢,在周边连梁内暗埋H型钢,以提高筒体的延性。
⑷计算结果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ModeNo Period Angle Movement Torsion
1   4.8103 14.53  0.93   0.07
2   3.8697 97.38  0.85   0.15
3   3.1442 136.6  0.23   0.77
周期比:T3/T1=0.653:T3/T2=0.813;
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均小于1.40。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相对位移:X向为1/1220,Y向为1/1328。
回复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3:29
16楼
第十五章 用SATWE软件计算井字梁结构,为什么其计算结果与查井字梁结构计算表相差很大?

(一)、计算假定不同
查表法假定梁瑞无论是固接还是铰接,均没有竖向位移。而SATWE软件采用空间交叉
梁系计算井字架结构,梁端位移的大小取决于结构的刚度。
(二)计算假定不同的结果
正是由于计算假定的不同,采用SATWE软件计算,当梁瑞为主框架梁时,由于框架梁刚度较小,位移较大,从而使内力按照节点位移进行分配,则其计算结果与查表法相差较大:
当梁端为剪力墙等竖向刚度较大的构件时,该节点的竖向位移很小,基本为0,则其计算结果与查表法相近。
(三)工程算例
现以梁端铰接为例,介绍一下在恒载标准值作用下两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该工程算例并字梁间距为3m×3m,面荷载为5kn/m2。在采用SATWE软件计算时,将面荷载转化为作用在节点上的集中荷载,以便使荷载输入方式与《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的简化方式一样。
同时将SATWE软件中混凝土容重改为0,这样可以不计梁自重。以边梁为例,当梁端为主框架架时,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 194.9kn-m;当梁瑞为剪力墙时,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135.6kn-m。查《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得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
M=1.0641×5×3×3×3=143.65kn-m
[(143.65-135.6)/143.65]×100%=5.6%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计算假定和各种计算条件相同,空间计算法和查表祛二者之间的计算误差是很小的。
(四)砖混结构,井字梁楼盖,如何计算?
目前的SAWE和TAT软件都不能计算砖墙,因此对于这种结构形式只能进行简化计算。
由上述分析可知,井字梁内力的大小与梁端构件的相对竖向刚度有关。这种结构形式梁端一般均铰接在砖墙上。我们在简化时可以将砖墙简化为混凝土墙,但要注意相对竖向刚度的正确性。比如某结构井字梁周边砖墙墙厚有370或240,则在将砖墙简化为混凝土墙时也应在相应位置布置墙厚为370或240的混凝土剪力墙。
回复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3:56
17楼
第十六章 JCCAD软件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资料的输入
⑴±0相对于绝对标高是什么意思?
±0相对于绝对标高指大地坐标,设计人员只要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给出的大地坐标直接输入即可。
⑵孔点标高怎么输?
与上±0相对于绝对标高一样,可直接输入大地坐标,程序会根据设计人员输入的坐标值自动判断孔口高度。
⑶孔点坐标的单位是什么?
孔点坐标的单位是米,不是毫米。
(二)荷载的输入
⑴“一层上部结构荷载作用点标高”是什么意思?
该参数主要是用于求出基底剪力对基础底面产生的附加弯矩作用。在填写该参数时,应输入PMCAD中确定的柱底标高,即柱根部的位置。
注意:该参数只对柱下独基和桩承台基础有影响,对其他基础没有影响。
⑵自动计算覆土重对什么基础起作用?
“自动计算覆土重”主要是指自动计算基础和基础以上回填土的平均重度,主要用于独基和条形基础的计算,对筏板基础没有影响。
⑶筏板上覆土重如何输入?
筏板上覆土重在“筏板荷载”中输入(如下图所示,图略)
⑷读取荷载时需要将所有荷载都选上吗?如果都选上会怎么样?
读取荷载时不需要将所有荷载都选上。如果都选上,则只有独基和墙下条基会在计算时考虑所有组合并选最不利进行设计,其他基础只认一种软件传下来的荷载。
⑸什么叫当前组合?
屏幕上当前所显示的组合值就叫当前组合。
⑹当前组合是控制工况吗?
当前组合仅表示当前屏幕上所显示的值。并不是说基础的最终控制组合就一定是它。
⑺什么叫目标组合?
某一最大内力所对应的组合值,比如最大轴力或最大弯矩下所对应的组合值。
⑻目标组合能作为基础设计依据吗?
目标组合并不一定是最不利组合,比如最大轴力下所对应的组合值其弯矩值有可能很小,不一定是控制工况,所以目标组合不能作为基础设计依据。
⑼标准组合与基本组合程序能够自动识别吗?
程序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自动识别标准组合与基本组合。
(三)筏板基础的输入
⑴不等高筏板基础如何布置?(有张图,无说明,图略)
⑵不等厚筏板基础如何布置?(有张图,无说明,图略)
⑶程序在计算柱下筏板时,可以加柱墩吗?
可以加柱墩。设计人员在“基础人机交互”中“上部构件”中定义柱墩。
⑷“第一块地基板上没有布置覆土荷载和板面设计荷载,如需要请在筏板布置中输入”请问是什么意思?我已经读取了SATWE荷载,为什么还有这个提示?
这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没有布置“筏板荷载”所致,只要布置了“筏板荷载”,该提示会自动消失。
(四)弹性地基梁基础
⑴弹性地基梁基础,墙下一定要布粱吗
一般而言,弹性地基梁基础,墙下都要布梁,如果没有布梁,也应该点一下“墙下布梁”菜单,这样程序将自动生成一个与墙同宽、梁高等于板厚的混凝土梁。如果不布置梁,也应该布置板带。
布置梁或板带的主要目的是:
①正确读取上部荷载;
②为筏板寻找正确的支撑点。
注意:a)在布置板带时,对于抽柱位置不应布置板带,否则易将板带布置在跨中位置。
b)点取“墙下布梁”选项时,必须首先布置筏板。
⑵弹性地基梁基础,梁的翼缘宽度如何定义?
①梁的翼缘宽度在初次定义时要根据上部结构竖向荷载的比例关系来定。比如某工程边跨竖向荷载总值是中间跨竖向荷载总值的一半,那么在定义梁的翼缘宽度时就取边跨为1米,中间跨为2米。
②在退出“基础人机交互”时程序给出提示:“预期承载力与反力之比”,此时输入预期值,比如1.2,则程序会自动根据预期值和翼线宽度的比例关系,对基础宽度进行调整。
③弹性地基梁基础,在退出基础人机交互时会显示9~10组荷载,这些荷载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是标准组合还是基本组合?
这些荷载是标准组合,它的含义在程序所显示的荷载图中都有明确的说明。
《PKPM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义(4)
回复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4:20
18楼
第十七章 基础的计算

(一)联合基础的计算
⑴双柱联合基础的偏心计算:程序在进行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时,并没有考虑由于两根柱子上部荷载不一致而产生的偏心的情况。因此算出的基础底面积是对称布置的。这种计算方法对于两根柱子挨得很近,比如变形缝处观柱基础计算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对于两根柱子挨得稍微远一些的基础,则会有一定误差。此时需要设计人员人为计算出偏心值,在独基布置中将该值输入过去。然后再重新点取“自动生成”选项,程序可以根据设计人员输入的偏心值重新计算联合基础。
⑵双梁基础的计算:建议直接在双轴线上布置两根肋梁,然后再在梁下布置局部筏板。
(二)砖混结构构造柱基础的计算
砖混结构一般都做墙下条形基础,构造柱下一般不单独做独立基础。有的时候设计人员会发现JCCAD软件在构造柱下生成了独立基础。这主要是因为读取了PM恒十活所致。这种荷载组合方式没有将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平摊到周边的墙上。
设计人员可以在荷载编辑中删除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并在附加荷载中在周边的墙上相应增加线荷载值。或者设计人员也可以直接读取砖混荷载,因为砖混荷载自动将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平摊到周边的墙上了。
(三)浅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如何计算
浅基础如墙下条基等,在对基础底板配筋时是否该考虑最小配筋率,目前在工程界还有争议。《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规定柱下独基底板的最小配筋率,而《混凝土规范》对于混凝土结构均有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目前JCCAD软件对于独立柱基没有按最小配筋率计算,对于墙下条基缺省情况下按照0.15%控制,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四)基础重心校核
⑴“筏板重心校核”中的荷载值为什么与“基础人机交互”退出时显示的值不一样?
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对于梁板式基础,由于有些轴线上没有布置梁或板带,造成荷载导算时没有分配到梁或板带上,从而使两种方式所产生的重心校核值不一致。
②地下水的影响:“筏板重心校核”中的荷载值没有考虑地下水的影响,而“基础人机交互”退出时显示的值考虑了地下水的影响。
⑵对于带裙房的主体结构,筏板重心校核该如何计算?
对于带裙房的主体结构,“筏板重心校校”主体应该与裙房分开计算,而且主要是验算主体结构的重心校核。
(五)弹性地基梁结构5种计算模式的选择
弹性地基梁结构在进行计算时,程序给出了5种计算模式,现对这5种模式的计算和选择进行一些简单介绍。
⑴按普通弹性地基梁计算:这种计算方法不考虑上部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只有当该方法时基础设计不下来时才考虑其他方法。
⑵按考虑等代上部结构刚度影响的弹性地基梁计算:该方法实际上是要求设计人员人为规定上部结构刚度是地基梁刚度的几倍。该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基础发生整体弯曲的程度。而上部结构刚度到底是地基梁刚度的几倍并不好确定。因此,只有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荷载分布不均匀,并且用模式1算不下来时方可采用,一般情况可不用选它。
⑶按上部结构为刚性的弹性地基梁计算:模式3与模式2的计算原理实际上最一样的,只不过模式3自动取上部结构刚度为地基梁刚度的200倍。采用这种模式计算出来的基础几乎没有整体弯矩,只有局部弯矩。其计算结果类似传统的倒楼盖法。
该模式主要用于上部结构刚度很大的结构,比如高层框支转换结构、纯剪力墙结构等。
⑷按SATWE或TAT的上部刚度进行弹性地基架计算: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最理想,因为它考虑的上部结构的刚度最真实,但这也只对纯框架结构而言。对于带剪力墙的结构,由于剪力墙的刚度凝聚有时会明显地出现异常,尤其是采用薄壁柱理论的TAT软件,其刚度只能凝聚到离形心最近的节点上,因此传到基础的刚度就更有可能异常。所以此种计算模式不适用带剪力墙的结构。
另外,设计人员在采用《JC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附录C中推荐的基床反力系数K时,该值已经包含上部刚度了,所以没有必要再考虑一次。
⑸按普通梁单元刚度的倒楼盖方式计算:模式5是传统的倒楼盖模型,地基梁的内力计算考虑了剪切变形。该计算结果明显不同与上述四种计算模式,因此一般没有特殊需要不推荐使用。
(六)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筏板基础时,倒楼盖模型和弹位地基梁模型计算结果差异很大,为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⑴弹性地基梁板模型采用的是文克尔假定,地基梁内力的大小受地基土弹簧刚度的影响,而倒楼盖模型中的梁只是普通钢筋混凝土粱,其内力的大小只与核板传递给它的荷载有关,而与地基土弹簧刚度无关。
⑵由于模型的不同,实际梁受到的反力也不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支座反力大,跨中反力小。而倒楼盖模型中的反力只是均布线载。
⑶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了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而倒楼盖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块刚性板,不受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
⑷由于倒楼盖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块刚性板,因此各点的反力均相同,由此计算得到的梁端剪力无法与柱子的荷载相平衡,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计算出来的梁端剪力与柱子的荷载是相平衡的。
(七)为什么同一个梁式筏板基础,采用梁元法计算和采用板元法计算二者之间会相差较大?
工程实例:某工程采用梁式筏板基础,基础布置如图 1所示(图略),基床反力系数均取20000Kn/m3,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略)
通过图2所示的结果可知,两种计算模式所产生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计算模型的假定不同。这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⑴梁元法计算梁式筏板基础时,地基梁的计算是按照带翼缘的T形梁计算的,梁翼缘宽度确定的原则是按各房间面积除以周长,将其加到梁一侧,另一侧再由那边相应的房间确定,最后两侧宽度叠加得到梁的总翼缘宽度。
⑵板元法计算梁式筏板基础时,地基梁的计算仅按照矩形梁计算,没有按照T形梁计算。
⑶梁元法计算筏板时,板仅仅是按四边嵌固的楼盖方式计算它的内力和配筋,不考虑板与梁整体弯曲的作用。
⑷板元法计算筏板时,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楼板进行内力计算,能够考虑板与梁整体弯曲
作用的影响。
(八)基础沉降计算时,为什么会出现沉降计算值为0?
这主要是因为基础埋置太深,基底附加应力为0,甚至于负数所致。
(九)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
⑴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物理意义:单位面积地表面上引起单位下沉所需施加的力。
⑵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方法:
①静载实验法:(有一张压力-沉降曲线图,图略)
计算公式:K=(P2-P1)/(S2-S1)
其中,P2. P1——分别为基底的接触压力和士自重压力,
S2、S1——分别为相应于P2. P1的稳定沉降量。
②经验值法:JCCAD说明书附录二中建议的K值。
(十)单桩刚度的计算
⑴竖向刚度:
①根据《桩基规范》附录B确定:
ρNN=1/(ξNh/EA+1/C0A0)
②根据静载试验Q-S曲线计算:
ρNN=ξ×Qa/Sa
⑵弯曲刚度:
根据《桩基规范》附录B中表B-3提供的弯曲刚度公式
K=[αEI(A2B2-A1B2)]/(A2C1-A1C2)
式中,α--桩的水平变形系数(按《桩基规范》第5.4.5.1条计算)
A1、B1、C1、A2、B2、C2等分别为函数影响值,详见附录B中表B-6。
回复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4:51
19楼
第十八章 钢结构

(一)Mu < 1.2Mp何意?如何解决?
⑴规范要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第 8.2.8条的规定:钢结构构件连接应按地震组合内力进行弹性设计,并应进行极限承载力计算;
梁与柱连接弹性设计时,梁上下翼缘的端截面应满足连接的弹性设计要求,梁腹板应计入剪力和弯矩。梁与柱连接的极限受弯、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Mu ≥ 1.2Mp---(8.2.8-1)
式中:Mu-梁上下翼缘全熔透坡口焊缝的极限受弯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Mu =Af(h-tf)fy
MP-梁(梁贯通时为柱)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Mp =Wpfy
Wp-构件截面塑性抵抗矩
⑵工程实例:某工程为5层钢框架结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加速度为0.2g,场地土类别为三类,设计地震为第一组,梁、柱均采用焊接工字钢,钢号均为Q345,首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
通过STS软件计算可知,图1中所示GL27与柱GZ6的节点连接设计不满足《抗震规范》第8.2.8条的规定。由于有些设计人贝对公式(8.2.8-1)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处理此问题时盲目加大钢梁截面,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表略)
从表1可以看出,增大梁的截面尺寸后,仍不能满足要求,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提高的非常地有限,仅提高了0.72%,但用钢量每延米却增大了 64%,这显然不合理。通过对《抗震规范》中Mu和1.2Mp的计算公式的分析,我们得知:
①Mu主要与梁翼缘板面积和梁高有关,与梁腹板厚无关;
②Mp的大小主要受构件截面塑性抵抗矩Mp的控制,而Wp的大小则与截面的尺寸有关。
③增大梁翼缘板尺寸和梁高虽然可以增大Mu的值,但Wp的值也会相应增大,这也是为
什么如表1所示增大梁截面尺寸但计算结果却没有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
⑶解决方案: 根据强连接弱构件的设计特点,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①在梁上下翼缘处加楔形板(如图2所示,图略)。通过在梁端上下翼缘处加楔形板,增大全熔透坡口焊缝的长度,从而增加了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以本工程为例,设楔形板挑出长度为0.08m,根据公式(1):
Mu=0.08×(0.15+0.016)×(0.25-0.008)×4.7×105=151.05kn-m>1.2Mp=145.73kn-m
满足规范要求
②梁上下翼缘加楔形盖板(如图3所示,图略)
通过在梁端上下翼缘处加楔形盖板,增大全熔透坡口焊缝的高度,从而增加了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以本工程为例,设楔形盖板板厚为 0 008m,根据公式(1):
Mu=(0.008+0.006)×0.15×(0.25-0.008)×4.7×105=238.85kn-m>1.2Mp=145.73kn-m
满足规范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梁端上下翼缘处加楔形盖板后,梁翼缘厚与楔形盖板厚之和应小于柱翼缘的厚度,否则就有可能使梁翼缘的抗弯承载力大于柱翼缘的抗弯承载力,从而将柱翼缘拉坏。
③狗骨法(如图4所示,图略)
通过设置狗骨式节点连接方式,削弱梁瑞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以达到满足规范的要求。(狗骨者,构件两端翼缘加宽)
⑷上述三种连接方法的适用条件。
上述三种设计方法主要用于梁柱刚性连接,对于梁柱铰接连接的节点,由于其连接方式不属于“强连接弱构件”,因此不需要进行地震组合作用下的极限抗弯承载力验算。
(二)节点域不满足要求何意?如何解决?
⑴规范要求:根据《抗震规范》第8.2.5条第2款的规定:节点域的屈服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Ψ(Mpb1+Mpb2)/Vp]≤[(4/3)fv]----(8.2.5-2)
工字形截面柱:Vp=hbhcbtw----(8.2.5-3)
《抗震规范》第8.2.5条第3款的规定:工字形截面柱和箱形截面柱的节点域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tw≥(hb+hb)/90-----(8.2.5-5)
[Ψ(Mb1+Mb2)/Vp]≤[(4/3)fv/γRE]----(8.2.5-6)
式中,Mpb1+Mpb2--分别为节点域两侧梁的全塑性受弯矩承载力;
Mb1+Mb2--分别为节点域两侧梁的弯矩设计值;
Vp--节点域的体积。
通过钢结构的节点连接计算我们得知,公式(8.2.5-2)和(8.2.5-5)不满足要求的最多,公式(8.2.5-6)一般较容易满足要求。仔细分析这三个公式的具体含义,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①公式(8.2.5-2)主要验算的是节点域的屈服承载力,其大小只与构件的截面大小等本身性质有关,而与外力无关。
②公式(8.2.5-5)与(8.2.5-2)一样,也是只与构件的截面大小有关的物理量,而与外力无关。
③公式(8.2.5-6)主要是验算节点域两侧梁的端弯矩之和所产生的强度应力要满足规范的允许限值。如果内力不是很大,一般情况下都能满足要求。
⑵工程实例:图1结构平面图(图略)
工字形梁1和梁2断面尺寸为:B×H×tw×tf=150×250×4.5×8
工字形柱1断面尺寸为;B×H×tw×tf=175×350×6×81
将上述各参数代入公式(8.2.5-2)中得
[Ψ(Mpb1+Mpb2)/Vp]=362.56>[(4/3)fv]=240
不满足规范要求
tw=6<(hb+hc)/90=6.3
也不满足规范要求
⑶节点域的构造措施:
①对于组合柱,直接将柱腹板在节点域范围内更换为较厚板件。加厚板件应伸出柱横向加劲肋之处各150mm,并采用对接焊缝与柱腹板相连。
②对于轧制H型柱,可贴焊补强板加强。补强板上下边缘可不伸过或伸出柱横向加劲肋之处各150mm。当补强板不伸过往横向加劲助时,板厚不小于5mm。补强板侧边可采用角焊缝与柱翼缘相连,其板面尚应采用塞焊与柱腹板连成整体。塞焊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相连板件中较薄板件厚度的21(235/fy)1/2倍。[(235/fy)1/2是[(235/fy)的1/2次方的意思]]
(三)门式刚架结构,柱子的截面很大,应力比也很小,为什么柱长细比总不能满足要求?
⑴工程实例:某门式刚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和荷载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门式刚架各构件截面尺寸如表1所示。该工程在设计时中间柱均设置为两端铰接的抗风柱,且这些抗风往不仅承受水平风荷载,而且承受竖向荷载。此工程的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略)。
(该工程简介:总跨度24m,分成6小跨,柱编号依次为1、2、3、4、5、6、7;檐口高9m,中柱高11.4m;梁编号依次为1、2、3、4、5、6。梁上均布荷载5.0,两边上节点有垂直集中力10.0,左边上节点有水平集中力5.0。)
表1
构件编号/截面高mm/截面宽mm/翼缘厚mm/腹板厚mm/
梁1大头(左)/500/300/12/10/
梁1小头(右)/300/300/12/10/
梁2/300/300/12/10/
梁3大头(右)/500/300/12/10/
梁3小头(左)/300/300/12/10/
梁4大头(左)/500/300/12/10/
梁4小头(右)/300/300/12/10/
梁5/300/300/12/10/
梁6大头(右)/500/300/12/10/
梁6小头(左)/300/300/12/10/
柱1大头(上)/500/300/12/10/
梁1小头(下)/300/300/12/10/
柱2、2、3、4、5/300/300/10/8/
柱7大头(上)/500/300/12/10/
梁7小头(下)/300/300/12/10/
从图2中可知,该结构柱1到柱7的稳定应力比和强度应力比均较小,最大也不过0.18,但长细比却不满足要求。
⑵产生原因:
①门式刚架结构中柱长度系数的计算:
STS软件采用通用公式计算门式刚架结构中柱的长度系数。该公式为
μr=[P'E0i/PiK(∑Pli/hli+∑1/2Pfi/hfi)]1/2----(1)
式中:P'E0i ——以柱小头为准计算的欧拉临界力;
Pli——摇摆柱所承受的荷载;
Pfi——边柱所承受的荷载;
hli——摇摆柱高度;
hfi——刚架边柱的高度;
K——柱顶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刚度;
Pi——第i根柱在各种工况组合下所承受的最大轴向压力。
公式(1)之所以成为通用公式,是因为第一,《门式刚架规程》中计算柱计算长度系数的公式(6.1.3-7a)、(6.1.3-7b)、(6.1.3-8a)、(6.1.3-8b)均可由此公式推导出来,具体的推导过程详见参考文献l。第二,该公式不仅能计算《门式刚架规程》中涉及的几种门式刚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对于《门式刚架规程》中没有涉及到的,比如中间柱既有摇摆柱又有非摇摆柱的多跨门式刚架结构柱的计算长度系数也能计算。
②影响柱计算长度系数的因素
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门式刚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的大小与该往所承受的荷载有关。当柱所承受的最大轴向压力越大,该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越小,其长细比自然也就越低。
该结构各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如图3所示:(图略)。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端铰接的抗风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均为1.0。由于各竖向构件均承受
坚向荷载,各柱所承受的轴向力均为压力,因此程序按压杆控制,按照《门式刚架规程》表
3.5.2-1的规定,受压构件允许长细比为180,程序提示柱2到柱6的长细比超限。
⑶解决方案:
①将抗风柱改成只承受水平风荷载,而竖向荷载均由边柱承担。
随着边柱1所承受的最大轴向压力的增大,计算长度系数减小,从而其长细比也就满足了要求。同时,由于摇摆柱没有承受轴向压力,其长细比可以按300控制,因此抗风柱的长细比也能满足要求。
②抗风柱的上端定义为刚接。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既希望抗风往承受水平和竖向荷载,又希望抗风柱的长细比满足要求的情况。
定义为刚接后,该抗风往的计算长度系数按非摇摆柱计算,从而使计算长度系数降低。这样一来,长细比也就满足了要求。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将柱4上端改为刚接后,该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和长细比与原来按摇摆柱计算的结果相比均明显降低,并且满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1:赵兵、郭丽云《STS软件如何计算门式刚架中变截面柱的计算长度系数》《钢结构》杂志2004年第6期。
回复
qidingzhang
2008年12月10日 23:05:20
20楼
第十九章 其他问题

(一)结构周期比的计算
⑴结构第一平动振型的选择
①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平动系数所占百分比;
②结构空间振型图中所显示的振动为整体平动;
③该振型所对应的地震剪力值为最大。
⑵结构第一扭转振型的选择
①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扭转系数所占百分比;
②结构空间振型图中所显示的振动为整体扭转。
⑶将第一扭转振型的所对应的周期值与第一平动振型所对应的周期值相比即得周期比。

(二)为什么SATWE软件在调整0.2Q0系数时要默认最大值为2.0?如果想突破最大默认值该怎么办?
SATWE软件在调整0.2Q0系数时将最大值默认为2.0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各层地震剪力都一样的情况,从而使计算结果失真。
此外,如果不控制最大值,也可能使某些层的构件内力过大而无法设计。
如果设计人员想突破该默认值的限制,可以直接建立0.2Q0文件(文件名为SATINPUT.02Q),程序合自动读取设计人员输入的调整系数。
(三)为什么有时候弹性楼板下的位移值小于刚住楼板下的位移值?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设计人员定义了弹性板6,当其结构的变形由面外变形控制时,由于定义了弹性板6,其面外刚度大于刚性板的面外刚度,则位移就减小。当某结构的变形由面内变形控制时,弹性板6的面内刚度小于刚性板的面内刚度,则位移就增大。
(四)模拟施工1、模拟施工2和一次性加载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高层建筑结构当竖向恒载一次加上时,其上部的竖向位移往往偏大,为了协调如此大的竖向位移,有时会出现拉柱或架没有负弯矩的情况。而在实际施工中,竖向荷载是一层一层作用的,并在施工中逐层找平,下层的变形对上层基本上不产生影响。结构的竖向变形在建造到上部时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因此不会产生一次性加荷所产生的异常现象。程序对竖向恒载作用专门做了处理,可以考虑施工加荷的这种因素。
施工模拟1:它就是上面说的考虑分层加载、逐层找平因素影响的算法;
施工模拟2:将竖向构件(柱、墙)的刚度放大10倍后再做施工模拟l。采用算法2时,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较为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轴力远大于往轴力的不合理情形。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将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竖向位移差减小,从而其剪力减小,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约而导致的重分配,所以施工模拟2的荷载分配结果,更接近千手算结果。
一次性加载:各种荷载一次性加到结构中。
(五)如果地震加速度值不是规范规定中的值该怎么办?
对于地震加速度值不是规范中规定的值的这种情况,一般在地震报告中都会提供地震最大影响系数α值,设计人员只要在SATWE软件中将该值输入进去即可。
(六)混凝土柱的单、双偏压计算该如何选择?
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桩桩的受力状态都是双偏压。但规范并没有要求所有的政柱都按双偏压计算。是否应按双偏压计算应根据规范决定。比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6.2.4条规定,角柱应按双向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
目前的SATWE软件提供了两种方式计算双偏压。第一种是在“设计信息”里按双偏压计算,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值多解,而且计算结果较大;第二种是设计人员可以先按单偏压计算,然后再在“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按双偏压验算。这种方法得出的计算值是唯一的,而且结果也不大。
一般来讲,该结构能够通过双偏压验算也就可以了。
(七)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该如何选择?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此项选择对结构的刚度、周期、位移、梁的内力计算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梁的弯矩值。
一般而言,对于异型柱结构,宜采用“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对于矩形柱结构,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安全储备而不选择它。
(八)结构振型数的选取
振型组合数既不能大小,也不能过大,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地震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会消耗掉很多计算机资源。《高规》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县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与结构层数及参与质量贡献的结构自由度数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也应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但振型组合数应不大于有质量贡献的结构自由度数。
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SATWE计算书(文件名为WZQ.OUT)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和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
必需要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有质量贡献的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的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耦联作用时,其振型数不
得超过结构层数的三倍。如果该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三倍后,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此时设计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九)顶塔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该如何填?
按照《抗震规范》的规定,只有采用底部剪力法时,才考虑顶塔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目前的TAT和SATWE软件均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力,因此只要将振型数给足够,一般可以不用考虑将顶塔楼地震力放大。
(十)底部加强区起算层号该如何填?
SAWE软件在计算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时,总是从±0.0开始计算。按照规范的规定,当有地下室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
“底部加强区起算层号”主要就是指由设计人员指定地下室的剪力墙是否计入底部加强区。
(十一)结构基本周期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填?
结构基本周期主要是计算风荷载用的,设计人员可以先按照程序给定的缺省值对结构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再将程序输出的第一平动周期值填入即可。
(十二)一根混凝土柱托两根不在同一条轴线上的梁该如何实现?
如上图所示(图略,图中在柱内又输入一个节点),设计人员在建模时应将柱子布置在一个节点上,这两个节点之间只需布置一根普通混凝土梁即可。此时在用SATWE软件进行计算时,程序自动将这根普通混凝土梁定义为刚性梁。
(十三)混凝土剪力墙暗柱为什么会超筋?
剪力墙暗柱超筋,这种情况主要是剪力墙暗柱配筋面积超过最大配筋率4%引起的。而
实际上规范并没有规定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最大配筋率,这个4%是程序自己制定的,目的在
于提示目前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较大,希望引起注意。设计人员可以不去管它。
(十四)剪力墙边缘构件,钢筋配筋面积太大怎么办?
目前的SATWE软件在计算剪力墙的配筋时是针对每一个直墙段进行的,当在墙段重合时.程序取各段墙肢端部配筋之和,从而使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过大。
将来的SATWE软件会对此做一些改进。在配筋计算时将考虑整体计算的结果,而非按单个墙段进行配筋。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过大的调整方法如下:
⑴调整剪力墙混凝土标号:提高混凝土标号并不一定能使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面积降低,有时反而会使配筋面积升高。如下图所示(图略)。
如上图所示,混凝土标号提高后墙体配筋增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虽然随着混凝土标号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增大,混凝土弹性模量增大,结构的刚度增加,地震力也随着增大。当地震力增大的幅度大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增大的幅度时,墙体的配筋面积就会增加。
因此,在设计中当发现提高混凝土标号后墙体的配筋面积增大,就应考虑采用降低混凝土标号的方法来降低墙体的配筋面积。
⑵提高剪力墙主筋钢筋级别:以上图为例,将C钢筋级别由HRB335级变成HRB400级,可以有效地降低墙体的配筋面积(如下图所示,图略)。
⑶提高墙体分布筋的配筋率:根据剪力墙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M分布十M端部>M设计
在设计中一般都是通过指定剪力墙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反算出剪力墙分布筋所在区域的抗弯设计承载力,从而再计算出剪力墙端部的配筋面积。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墙体分布筋的配筋率来达到降低剪力墙端部配筋面积的目的。如下图所示(图略),将墙体分布筋的配筋率由0.3提高到0.4后,剪力墙端部配筋面积进一步降低。
如上图所示,通过采取上述方法,将该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面积由原来的9252。降低到现在的6754,降低幅度达27%。
⑷考虑钢筋共用而对配筋面积进行折减:由于目前的SATWE软件在计算剪力墙配筋面积时偏大,因此可以对该配筋面积进行折减,但折减多少不宜掌握。
⑸调整剪力墙边缘构件阴影区的长度:规范规定剪力墙边缘构件阴影区的长度最小为300mm。有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将阴影区的长度加长以达到降低阴影区的配筋率的目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处理是偏不安全的。软件在计算剪力墙有效高度时,
h0=hw-a
a=MAX{lc/2,200,Bw}
由此可以看出,阴影区的长度增加,有可能使剪力墙计算的有效高度减小,从而使配筋增加。因此如果加大阴影区长度,则宜相应加大剪力墙配筋面积。
(十五)如何解决人防地下室工程梁延性比超限问题?
⑴什么是延性比:构件允许出现的最大变位与弹性极限变位的比值[β]。
⑵规范要求:
①《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4.4.2条规定:有一般密闭、防水要求的构件,宜按弹塑性工作阶段设计,结构延性比[β]值按表4.4.2采用。
表4.4.2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允许延性比[β]值
受力状态/受弯/大偏心受压/小偏心受压/中心受压/
[β]值/3.0/2.0/1.5/1.2/
--------------------------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4.6.5条规定:结构构件按弹塑性工作阶段设计时,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5%;当大于1.5%时,受弯构件或大偏心受压构件的允许延性比[β]值应满足以下公式:
[β]≤0.5/(x/h0)----(4.6.5-1)
x/ho=(ρ-ρ’)fyd/fcd----(4.6.5-2)
式中: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mm);
h0——截面的有效高度(mm)。
ρ、ρ’——纵向受拉钢筋及纵向受压钢筋配筋率;
fyd——受拉钢筋的动力强度设计值;
fcd——混凝土弯曲抗压动力强度设计值。
⑶工程实例:
①某工程为框架结构,共十一层,包括一层地下室,6级人防。结构三维轴测图和地下一层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
②计算结果:以下是SATWE软件在WPJI.OUT文件中关于梁1的计算结果:
N-B=103(I=271,J=272)(1)B*H(mm)=300*700
Lb=4.30 Cover=25 Nfb=3 Rob=40.0
混凝土梁(l)X/ho=0.18>Max_X/h。=0.17
人防梁延性比超限
③最大受压区高度Max_X/h。的计算过程:
根据《人防规范》表4.4.2(如前所述)查得结构构件受弯肘的允许延性比[β]为3.0,将该值代入公式(4.6.5-1)中,得:
Max_X/h。=0.5/[β]=0.17
④调整措施降低构件的配筋率或提高混凝土强度以使其满足要求。
(十六)斜支撑输入中的常见问题
设计人员在输入支撑时,可以按照楼层输入,也可以直接输入标高,这样在PMCAD中看似可以建立上述的模型,但实际上在SATWE中会进行处理,所有的支撑上下节点均强制定位于楼层处(如下图所示,图略)。
对于这种情况,用户可以在建模的增加标准层来解决。
(十七)SATWE软件中“强制执行刚性板假定”是何意?该如何选择?
《抗震规范》和《高规》均要求,在计算结构的位移比和周期比时,要采用刚性楼盖。因此,设计人员在计算位移比和周期比时应考虑“强制执行刚性板假定”。在计算结构的内力和配筋时,则应将此选项去掉。
(十八)何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规范规定只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在非偶然偏心作用下,结构位移比>1.2,或在偶然偏心作用下,A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4,B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3,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十九)SATWE和TAT软件中“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里的值是设计值还是标准值?可否作为基础设计依据?
SATWE和TAT软件中“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里的值是设计值,不可以作为基础设计依据。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某种内力为最大值,但由此而产生的其它内力有可能很小。比如说最大轴力所对应的弯矩和剪力值有可能很小,由这种组合所计算出来的基础并不一定是最不利组合计算出来的。而次大轴力所对应的弯矩和剪力值有可能很大,由这种组合所计算出来的基础有可能是最不利组合计算出来的。
回复
ytjyun
2008年12月11日 10:27:19
21楼
谢谢楼主,看了之后确有收获!建议大家都看一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