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要有计划的进行的。随意的没有科学安排的读书往往就不容易做到有效率、有成果。因为科学计划过而显得偷巧的做法其实就是聪明有效的方法。一味的苦读也终有完成的时刻,由量到质飞跃的瞬间,但那会耗去太多的等待的时长。求学时光短暂,在仅有的两年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才是最主要的。 选择中国古代建筑因自己喜好有历史的东西,又务建筑科多年,顺理必有此结果。然而提及“研究”,却之为前所未及的处子地。然所作之计划也属设想,有待改良、扶正。观此繁多书目之后,以己之力,思需由宏观到微观、在上升至宏观之过程,亦为计划中之主线。
读书时要有计划的进行的。随意的没有科学安排的读书往往就不容易做到有效率、有成果。因为科学计划过而显得偷巧的做法其实就是聪明有效的方法。一味的苦读也终有完成的时刻,由量到质飞跃的瞬间,但那会耗去太多的等待的时长。求学时光短暂,在仅有的两年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才是最主要的。
选择中国古代建筑因自己喜好有历史的东西,又务建筑科多年,顺理必有此结果。然而提及“研究”,却之为前所未及的处子地。然所作之计划也属设想,有待改良、扶正。观此繁多书目之后,以己之力,思需由宏观到微观、在上升至宏观之过程,亦为计划中之主线。
没有宏观的把握就难做到系统化、理论化。“建筑历史与理论”,其中“历史”和“理论”是主词,所以研究伊始既需要搞懂历史也要弄懂他的理论。中国历史在与义务教育的学习中以及平日里的听闻构成断续的构架,需回忆、整理已完成完整的历史脉络搭建于脑中的知识库里。阅读通史是首当其冲而且必要的任务了。然所荐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及周谷成《中国通史》均属建国后为献礼所作,渲染在浓厚的社会主义浪潮与政治运动背景之中。历史学本不该有政治思维,而只是真实记录曾经存在或发生的事与物。但是历朝历代都将其与己之政紧密联系,虽然有史为依、有史为鉴是治世法则,但也正因如此使得历史处处渗透着时代思维的左右。再进步的社会也会有或多或少逃不离这种行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政治思想甚异于几千年的旧中国,依历史唯物的客观性谈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会有其思想的局限与歪曲。所以范、周二位之巨著虽可为当世之权威,也同时出现他们的社会主义思维局限。钱穆《国史大纲》或是陈致平《中国通史》列为补充历史骨架的选择。因为解放前之作无解放后之条条框框。抑或后者为赴台之作,须知民国前台时,所行队伍之中除了高官显贵外,还多有文化泰斗、国学大师。因此虽远离大陆实地,但建国初期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台湾文化还是更具说服力的。另外二者身处社会变迁时代,均受过古体教育,所以思维及更近于古人,念可有助于深刻理解历史。当今学界百花齐放、兼容并包,想此也正应了时境。
作历史研究,只是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思考、如何研究?也就是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研究历史及其理论,就意味着将其以一种学科的态度进行思考。因此首先需要认识《历史学是什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葛剑雄所著此书从“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到“为什么了解历史”和“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将历史学的基本问题摊开叙述,直点初入历史学的研究者的软肋。需以此著为先以行扫盲之职。史学概况了解之后则需深入研习国学大家梁启超之著说。任公之《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精通历史起着方法论是的指导作用。不论其书,单凭其人就可断定此书的耐读价值。任公的国学功力和其对历史的熟悉与了解令无数后学叹为观止。能做到任公般对历史如信手拈来,也是无数史家所期许的终极目标。钱穆所著的同名之作亦可同时拿来以备参考。深受任公学识震撼者,可进而阅读《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以作知识储备。
熟悉中国历史一起历史学理论的同时应针对研究方向对“建筑”这个定语进行重点的丰润。依研究法指导重要而且繁多的专业书籍就必须进行系统、计划的分类阅读。建筑研究中有以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渐进有效且实用,诸多所列书目中也多以类型学为纲分门别类的论述中国古代建筑,均有良多裨益。然以类型指导将这繁多书籍予以处理,以求逐门攻克,望对中国古代建筑全面理解与掌握。草将史著列为以下诸种,以待系统搭建中国古建筑完整体系,以充实思维中尚且空白之处。
2楼
一. 中国建筑史
建筑学学科于我国成立及建设发展已近百年。但百年之中敢于以“中国建筑史”命名著说者非威望甚高之大家所不能。《中国建筑史》作为专业知识类学习的开篇之首毋庸置疑。此名图书中列出研读顺序依何标准甚不明确,大家之作的学术价值不敢妄自定夺,仅以所学所感暂列两轴:首先则为国人研究历史线索作为阅读次序;其次则为西方现代建筑学体系下的学着眼中的中国古建筑形态何存,让局内人以局外人的眼光清醒夺视。
以时间先后为序排列书目,则解放前建筑史专著以乐嘉藻《中国建筑史》一书为最早。乐氏博览群书,又有传统体制造就的文人气质与背景,虽因史著初显而所言多谬误,但其中所涉及的诸多古之文献与旧物记载均有其丰富价值。而且文中诸多论述在今看来有其历史局限性,也有其思维及成果的价值所在。现之版本多校注已更正误断,所以史学开篇之作即列为我所做计划之中的首位。
在这就是1944年成熟的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学科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梁先生第一次将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学科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要点,总结了中国建筑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书可为专业知识的第一本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
建国后经历1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于59年为庆建国10周年的献礼之作,刘敦桢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是至今口碑、评论俱佳的中国建筑史之论著。其历时七年、前后八次异其稿本,现已成为古建筑史籍中最为权威的“中国建筑史”,现诸多研究论作皆是以此为纲。
潘谷西之《中国建筑史》因作为本科教材之用应是较为熟悉的版本。此本历史跨度较前者更为全面,涵盖内容从编年体记,到分类详述,再到营造法、古文献都有记述。加之曾经学习过的经历,再次读来想必会有更多收益,也会将其历史构架搭构得更为完备。
国内学人诸多著名史作熟悉过后,转而欣赏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代建筑。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出版甚早,并且其著述过程中文化人类学的考察方法及田野考古史的取证手段均对中国建筑以及文物考古等工作有着颇为深远的影响意义。刘敦桢先生留学日本深受其影响,才得有如此之多的论著名言存乎于今。
Osvald Siren 所著《中国古代美术史4:建筑》以及关野贞的《中国建筑史》均因未经考证或实物信息不准确等原因有其观点不足之处,但书籍历史悠久,自有其价值体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定也有所收获。此外现今国内学者也多有以“中国建筑史”为名出版者,如罗哲文似有《中国古代建筑》一书,皆可作为参考,以备汲百家之言。
回复
3楼
二. 营造技术
此部分是中国古建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最具专业技术性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以往学习中接触较少的领域,所以细读、研读就是必备了。但由于陌生也不敢多作论叙,仅以累述作为计划次序。以史为名多巨制宏篇,张驭寰、郭湖生等人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当为技术类开篇阅读之典籍。书文专著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之发展历史,整理总结了建筑的工程做法、技术经验及成就,为自己首先建立起良好的技术史框架。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多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学系必读之书,配合马炳坚《中国古代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以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之中最为复杂也是其学问所在的最为精彩之处。李浈老师作品《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则可伴随课程进展一并仔细阅读,同时配合另一作品《中国古代建筑木作工具》,以扩充自己的相关知识。
陈明达先生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大木作制度研究》深入探究了古建设计思想之精髓,诸多独创性成果实属今日后辈应奋力攀登的高峰。他的另一作品《应县木塔》以探讨设计方法为重点,总结了相关的古代设计经验,对设计及研究均极具参考价值,理应一并作为阅读对象。谈及李允鉌所作《华夏意匠——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原理》不言自明其出发点,其学术价值虽评议颇多但却不失为中国古代建筑之经典作品,对其熟悉程度恐怕也只有教材和与之匹敌。另加之姚承祖《营造法源》一书,以期许对苏式做法独作认识。
古之专业文献本存不多,些许经典之作因说叫日久错失或古体难懂,阅读有些吃力。好在有诸多已解读的注释版本。如《清营造则例》、《营造算例》、《〈营造法式〉注释》等,配合营造技术书籍阅读方能达到学通、学透。
回复
4楼
三. 文化指导
此类多数宏观文化层次,虽觉与实物及技术相去上有着距离,然而文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整体体系的指导作用有着深远意义。现存可观古迹实物均处于古人思想之指导。研究之始于宏观、作于专项、在提升至整体,也体现着文化思想的指导作用。常青之作《中华文化通志之建筑志》从建筑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发,全面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从发生、发展到成熟即与西方建筑风格相互摩擦及融合的整个过程。以古代建筑各类型实例入手介绍了高超的建筑工艺与深奥的建筑文化,同时在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过程里体显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另一力作《西域文化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沿丝绸之路展现东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与涵化。这种从宏观文化为出发点,使人对文化有整体把握。天津大学王启亨教授之《风水理论研究》从古时指导建筑营造的风水学角度,以先进的科学理论归纳总结古代风水说的道理与不足,打破武断风水为迷信的说法,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的风水文化,当然可作为古代建筑研究的指导重要原则之一。
回复
5楼
四. 住宅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遮风雨。”古时建筑的第一形式即为住宅。观今制建筑,住宅亦为数量最多、形式最多,也是最富有地域及民族色彩的建筑形式。而宫殿、陵寝、园林等也均源于住宅而形成、发展以显绚丽光彩。所以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必须对住宅多有了解。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及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即为此类所读之书的选择。刘敦桢、刘致平均乃营造学社早期社员及研究工作中的骨干,学术成果享誉海内外,两部书籍也当属此专类之中的领跑者。
回复
6楼
五. 园林
园林建筑乃是中国古代建筑之中的生花妙笔。因其广附文化气息,当今古建保存效果最好的也当属园林。不读园林作品就是缺失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彩篇章。计划于园林一节作目录如下:陈植《〈园冶〉注释》是首推必读之作;陈从周《说园》为同济大学的经典书本,若多次拿出品阅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是因作为枕边读物,闲来无事即可品读,多篇英译文也可深入学习,以求于世界范围广播中华文化;童雋《江南园林志》、张家骥《中国造园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以及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园林著作数不胜数,可以补充的也不计其数,无需多列,待读时予以充分补给。
回复
7楼
六. 建筑遗产保护
文物建筑保护日渐升温。古时口耳相传的营造手法随着老代匠人们的逝去也渐渐淡出历史的视线,而建筑遗存也会因此而断代。为保护古物,以连续中华传统文化不致丢失,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如今已被推至风口浪尖,成为学科关注的前沿。同济大学亦属此科之前沿阵地。张松《城市遗产保护学导论》、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都应是这一类别的阅读重点。出于遗产保护的政策性考虑,在研究学术论著的同时也应关注经典的国际法规及宣言。如《北京宣言》、《西安宣言》、《文物保护法》、《威尼斯宪章》、《雅典宪章》、《内罗华建议》、《华盛顿宪章》、《马丘比丘宪章》等诸多法规,以配合思考问题。
回复
8楼
七. 文集
在专项书目以外,有诸多建筑史家的文集,因其所含门类庞杂,不便归于某一专题进行阅读。但其内容的学术价值之高却也成为学习过程之中的必选文本。将其单独归类但阅读时计划于其他类别同时进行,以求相互补充完善,并完整体会大家思想。《刘敦桢文集》、《梁思成文集》属开山鼻祖的大师作品;《童雋文集》、《卢绳文集》等也属营造学社的栋梁之作;《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等等均在学术价值上不无逊色于刘、梁等大师,应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不断丰富和补充知识构架的功效。
回复
9楼
以上累述为计划之所思。因只是浩瀚学界之一名门外汉,草作论断之处尚待指导与读书过程中的改进。望求此计划能以方法论为指导、以研究方向为重点,全面普及建筑知识以求得学业中有所突破。虽有计划所依,但读书过程难免几多波动。在整体框架之中次序调整也免会有其机动灵活的安排。一切皆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之学术追求。
回复
10楼
:victory: :lol :lol
回复
11楼
非常好,辛苦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