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生活环境的新愿景
veluxchn
veluxchn Lv.5
2008年09月11日 15:05:27
只看楼主

未来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健康和气候中立型建筑物呢?为了追求这一问题的答案,威卢克斯 (VELUX) 设计了6项真实生活实验     威卢克斯向世人呈现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环境的愿景,这是一个名为 Model Home 2020 的概念。凭借这一概念,威卢克斯开始向气候中立型建筑物和具有清新空气和自然光的最佳室内舒适度的目标进军。   modelhome_RGB_114x114px

未来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健康和气候中立型建筑物呢?为了追求这一问题的答案,威卢克斯 (VELUX) 设计了6项真实生活实验
  
  威卢克斯向世人呈现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环境的愿景,这是一个名为 Model Home 2020 的概念。凭借这一概念,威卢克斯开始向气候中立型建筑物和具有清新空气和自然光的最佳室内舒适度的目标进军。
  
modelhome_RGB_114x114px

  
  如今在欧盟,人们有90%的时间是在室内和建筑物中度过的,这些建筑的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40%(1)。然而多达30%的建筑,其质量并不能有利于或提供一个健康的室内气候(2)。
  
  这些数字累计起来是对我们思索和斟酌如何兴建未来建筑物的巨大挑战。威卢克斯产品作为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公司已经制定了一项战略,将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建筑物的开发活动之中:在建筑设计领域,该公司追求一种创新和具有竞争力的方式以提高生活舒适度,同时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从而满足最苛刻的监管标准。气候中立型建筑能够为我们带来可持续的生活,通过面向该领域制订新的思路和专业参数,威卢克斯正在攻克难关。
  
  各种思路通过实施6项真实生活中的独特实验来进行验证,这6项试验能够对不同的气候、文化和建筑条件做出反映和回应。对于如何验证思路,威卢克斯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实验实施传统。“One experiment is better than a thousand expert views”(一项实验要好于一千名专家的意见)是该公司创始人威廉-卡恩-阿斯姆森 (Villum Kann Rasmussen) 自公司创始之初时就信奉的座右铭。
  
  实验一旦执行,其结果就会公布于众。威卢克斯首席营销官 Michael K Rasmussen 表示:“我们希望将我们对未来生活环境的思考渗入开发和试验之中,并且通过试验将思路转化为现实。Model Home 2020 是我们实施这类试验的框架。每一项实验都将拉近我们与愿景之间的距离,愿景即一所气候中立、能根据其环境进行动态调节的房屋,创造出绝佳的室内气候。”
  
  该房屋将于完工后开放6-12个月,之后将会有户入住。在房屋的使用期间,将会对其能源消耗和室内气候条件进行监测。监测即表示该项实验的完成。这6所房屋将置于:
  
   2009:丹麦(哥本哈根和奥尔胡斯)和奥地利
  
   2010:法国、英国以及德国
  
  威卢克斯将与生产幕墙窗的关联公司 VELFAC 合力打造位于丹麦和英国两地的房屋。
  
  威卢克斯以透过房顶的日光和新鲜空气来营造更加优越的居住环境。该公司产品项目范围广泛,涵盖屋顶窗、天窗以及平顶解决方案。此外,威卢克斯还提供多种装饰品、遮阳产品、卷帘窗、安装产品、遥控产品以及安装在屋顶的集热太阳能电池板。威卢克斯是全球建材行业最具实力的品牌之一,在全球10个国家拥有制造公司,并在约40个国家拥有销售公司,其产品销售遍及世界大多数地区。威卢克斯为 VKR Holding A/S 所有,拥有约9,500名员工。VKR Holding A/S 是一家由多家基金会和家族全资拥有的有限公司。垂询详情,请访问 http://www.velux.com
  
   VELFAC A/S 为数个欧洲市场生产独特的窗户和幕墙系统,在6个国家雇佣了1000多名积极的员工。VELFAC 的营业额达到15亿丹麦克朗,其市场主要在北欧。该公司的愿景是为人们带来美好生活、阳光以及新鲜空气。该公司生产能够使用终身的窗户,因此在所有设计和生产阶段乃至成品环节中对能源和环境需求进行了严格控制。VELFAC 供应其产品的同时还将提供一份环境声明,表明该公司已经出台了关于其在生产、使用以及安装窗户时对环境影响的正规文件。可登陆 http://www.VELFAC.dk 下载该环境声明。该公司是 VKR Group 旗下子公司,威卢克斯也在该集团麾下。VKR Group 目前正实现持续发展,并在40多个国家拥有约15000名员工。
  
   (1) 欧洲议会和理事会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于2002年12月16日通过的建筑能效指令2002/91/EC。
  
   (2) Jon Ayres,《Occupational Medicine 2005》;55:417-418 doi:10.1093/occmed/kqi134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