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
怎么上传不了附件啊??????
混凝沉淀实验方法
实验仪器及药剂
1、仪器
(1)1000ml量筒2个 (2)200ml烧杯6个
(3)10ml移液管5个 (4)光电式浊度仪
(5)可编程六联电动搅拌器 (6)pH计
2、试剂
(1)硫酸铝Al2(SO4)3•18H2O:10g/L; (3)盐酸HCl:10%
(2)三氯化铁FeCl3•6H2O:10g/L (4)氢氧化钠NaOH:10%
实验步骤
1.确定最佳药剂种类:
(1)用量筒量取6个水样于6个1000mL混凝杯中,并测定原水的浊度、pH值、COD及水温。
(2)依次向六个加药杯中定量加入不同类型的混凝剂,快速搅拌1min,静止沉淀10min,观察矾花形成过程及上清液的清澈度。
(3) 初步判定最佳混凝剂种类。
2.确定最佳投药量
(1)用量筒量取6个水样于6个1000mL混凝杯中,并测定原水的浊度、pH值、COD及水温。
(2)依次向六个加药杯中加入Al2(SO4)3 溶液 1、2、4、8、10、12mL
(3)按表1设置程序(见实验指导书)
(4)搅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
(5)搅拌过程完成后,停机,静沉10min,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
(6)静沉结束后,分别取出100mL上清液,并分别用浊度仪测出剩余浊度和 COD;
(7)绘制剩余浊度---投药量曲线
3.确定最佳pH值范围
(1)另取5个1000 mL水样,向水样中加酸或碱调节pH值,依次为4mL、2mL(10%HCl)、0mL、2mL、4mL(10%NaOH)快速搅30s (500转/分),用pH计测pH值。
(2)按前面确定的最佳投药量加Al2(SO4)3分别于5个加药杯重复2(3)~(6), 绘制剩余浊度---pH值曲线,确定最佳pH范围。
注意事项
1、 整个实验采用同一水样,取水样时搅拌均匀,一次量取;
2、 要充分冲洗加药杯,以免药剂沾在加药杯上太多,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3、 取上清液时,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取。
表1 最佳投加量实验记录表
原水: 温度 pH值 COD 浊度 混凝剂
水样编号 1 2 3 4 5 6 7
混凝剂投加量mL
时间(s)
矾花描述
剩余浊度
出水COD
表2 最佳pH实验记录表
原水: 温度 pH值 COD 浊度 混凝剂
水样编号 1 2 3 4 5 6 7
HCl (mL) 4 2 / / /
NaOH(mL) / / / 2 4
pH值
时间(s)
矾花描述
剩余浊度
出水COD
回复
3楼
1.5 水与混凝剂的混合与絮凝反应
混凝剂的配制与投配 混合设备 絮凝反应设备
一、混凝剂的配制与投配
由于混凝剂配制过程中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条件较差,因此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工人运转操作的方便,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混凝剂的投配分干投法与湿投法,我国大都用湿投法。如混凝剂是块状或粒状,则需先加以溶解,配成一定浓度后再投入水中,因此需要一套溶药、配药及投药设备。
溶药池是把块状或粒状的药剂溶解成浓溶液,对难溶的药剂或在冬季水温低时,还可用蒸气或热水来加热,但一般只要适当搅拌即可溶解,药剂溶解后可流入溶液池,配成一定浓度,配制时也要适当搅拌,设计中每班配制溶液次数不宜过多。
药剂的溶解应视用药量大小,药剂的性质可采用水力,机械或压缩空气等搅拌方式。一般药量小时采用水力搅拌,药量大时采用机械搅绊。
溶液池应采用两个,交替使用。池子的出液管宜高出池底100毫米,保证药剂中的杂质不被带出。
溶药池、溶液池、搅拌设备、泵及管道都应考虑防腐。当采用FeCl3时,工作间的墙面和地面也要考虑防腐。
药剂的溶解、配液、投加过程可见下图:
溶液池的容积W 可按下式计算:
(1.25)
式中 a——混凝剂最大用量(毫克/升);
Q——处理的水量(米3/小时);
b——溶液浓度,按药剂固体重量百分数计算,一般用10-20;
n——每昼夜配制溶液的次数,一般为2—6次,甩手工操作时不宜多于3次。
溶药池的容积W1可按下式估算:
W1=(0.2~0.3)W (1.26)
下图所示为水力溶药池,水从切线方向进入溶药池溶解药剂,然后溢流入溶液池,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宜于小水量。
当用石灰调节水的碱度时,还要考虑将石灰粉碎,用量大时,宜设粉碎机,可用生石灰(市售石灰含40—80%CaO)制成石灰饱和溶液或石灰乳(可按纯CaO含量的2~5%考虑)再行投配,石灰乳的配制要用机械或水泵搅拌,石灰溶液中杂质较多,易堵塞管嘴。图1.11为水泵搅拌系统示意图。
药液的投配应能准确计量、灵活调节、设备简单、便于操作。采用计量泵最简便可靠,我国生产的计量泵型号较多,足以供给投药使用。
水射器也是常用的一种设备,它用于向压力管内投加药液,因一般水厂内的给水管都有较高压力,因此使用方便,见图1.12。
重力投加系统中常用孔口计量设备,见图1.13,药液液位由浮球阀保持恒定,在液位h的作用下孔口的出流量是不变的,只要调节孔口的大小就可调节加药量。孔板的构造可见图1.14。
投药管道与零件宜用耐酸材料,并要便于冲洗,疏通。
药剂仓库应在加药间旁,尽量靠近投药点,药剂的固定储量一般按15~30天最大投药量计算,其周转储量根据供药点的远近与当地运输条件而异。
二、混合设备
混合的作用在于迅速、均匀地将药剂扩散到水中。药液进一步溶解和它所产生的胶体与水中的胶体、悬浮物等接触后,就形成了微小的矾花。这一过程要求水流产生激烈的湍流,当使用多种药剂时,可根据试验结果先后加入水中。当专设混合池时,其混合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分钟。
药剂的混合可用机械或水力的方法。
机械混合可用浆板式搅拌机,因能调节转速,适应不同水质,故混合效果好,消耗的功率可按每立方米设备容积需要0.75千瓦来估算。图1.15所示为浆板式机械混合池。
当一泵站与絮凝反应设备距离很近时,一般尽量利用水泵叶轮进行混合。将药液加于水泵吸水管或吸水井中,可以得到好的混合效果。此法可节省设备,但对水泵叶轮有轻微腐蚀,使用时应注意避免空气进入水泵。
如一泵站距反应池较远,此时可将药剂溶液投入离反应池前一定距离(应不小于50倍管道直径)的进水管中,使药剂与水在管道内混合,也有较好的效果。
水力混合可采用隔板式(参看隔板式反应池),穿孔板式(图1.16)和涡流式(图1.17)等设备。
三、絮凝反应设备
在混合作用完成后,水中胶体等微小颗粒已经有初步凝聚现象,产生了细小的矾花,其尺寸可达5微米以上,虽比水分子大得多,不再产生布朗运动,但还没有达到完全靠重力能下沉那样的尺寸(例如0.6~1.0毫米)。絮凝反应设备(简称反应设备)的任务就是使细小矾花逐渐絮凝成较大颗粒而便于沉淀。这种设备须满足下列要求:
1.要求水流有适当的紊流程度,为细小的矾花创造最好的相碰接触机会和吸附条件,并防止较大的矾花下沉。紊流程度太强烈,虽然相碰接触机会更多,但相碰太猛,也不能互相吸附。当矾花逐渐长大时,则更易破碎,所以在矾花长大过程中,最好逐渐降低紊流程度。
2.为了让矾花逐渐长到0.6~1.0毫米的尺寸,有一个过程,也就需要有一个搅拌时间,在这个时间内。经过紊动搅拌,微粒不断相碰、结合,尺寸逐渐变大,数目逐渐变少。
矾花长大资料 表1.2
反应时间 30秒 1分钟 5分钟 10分钟 25~35分钟
粒度 40 80 0.3毫米 0.5毫米 0.6毫米
表1.2 给出了矾花逐渐长大的资料。图1.18为局部矾花结构示意图。图中以短线 (有的接近小点)表示混凝剂所产生的胶体。从图中可看出各种颗粒大小的相对关系(但不包括高分子助凝剂所产生的胶体)。
反应设备的主要设计参数为搅拌强度与搅拌时间。
搅拌强度常用相邻两水层中两个颗粒运动的速度梯度来表示。速度梯度以G表示,是指由于搅拌在垂直水流的dy距离上的速度差du的比值
(1.27)
图l.19(a)表示在dy长度内,流速u没有增量,即du=0的情况,两个颗粒继续前进时,仍然保持dx距离,因此不能相撞。图1.19(b)表示在2y长度内,流速u增量du≠0的情况,d1颗粒的速度为u+du,du>0,因此当它们继续前进时,d1颗粒一定会追上d2颗粒,但要发生两个颗粒相碰的现象,还需dy≤½(d1+d2)这个条件。
正是由于这个速度差,才引起相邻水层的两个颗粒的碰撞。速度差越大,速度快的颗粒越易赶上速度慢的颗粒,而间距越小也越易相碰。可以认为速度梯度G实质上反映了颗粒碰撞的机会或次数。
根据水力学原理,两层水流间的摩擦力F和水层接触面积A间有如下关系:
(1.28)
单位体积液体搅拌所需功率为
(1.29)
将式(1.28)代入(1.29)即得
(1.30)
式中P——单位体积水流所需功率(公斤•米/秒•米3);
μ——水的动力粘滞系数(公斤•秒/米2);
G——水流速度梯度(秒-1)。
当用机械搅拌时,P即为单位体积液体所耗机械的功率。当用水力搅拌时,式中P可按水头损失计算:
(1.31)
式中Q——池中流量(米3/秒);
γ——水的容量(公斤/米3);
h——水流过池子的水头损失(米);
V——池容量(米3)。
根据目前给水和废水处理已有的反应池运转数据的计算,平均速度梯度G值约在10~100秒-1范围内。GT值可间接地表示整个反应时间T内颗粒碰撞的总次数,可用来控制反应效果,如G已定的条件下,可增加T来改善反应效果。GT值在104~105 之间。
从混合的搅拌反应看,混合时间小于2分钟时可用G=500~1000秒-1,混合时间达5分钟时G<500~1000秒-1。
根据研究,颗粒间碰撞的机率N与速度梯度G的关系如下:
(1.32)
式中N——单位时间的单位体积溶液中的颗粒碰撞次数
n1n2——单位体积内具有d1、d2颗粒的数目。因实际水流中颗粒的组成与水流运动状况很为复杂,上式只是粗略说明:在颗粒浓度和粒径一定的条件下,颗粒间相碰的次数是与水流速度梯度有关。在G值的推导中,应用层流的概念在理论上也是有缺陷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速度梯度G还是为公众所接受的。
当同一种颗粒时,假定部分颗粒相撞后将永远粘结在一起,则经过搅拌时间t后,总的颗粒数将下降为
(1.33)
式中,n——t时的总颗粒数(颗粒浓度);
n0——为0时的总颗粒数;
a0——碰撞后粘结在一起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分数;
t——搅拌时间;
G——搅拌强度(速度梯度);
——t为0时单位液体中颗粒所占体积(颗粒的体积比)
(1.34)
d——t为0时颗粒的直径。
从式(1.33)中可看出,当n0、a0、G、及t都是常数时n值与e成反比关系,即颗粒的原体积比大,n值就小,说明在接触凝聚中,保持一定的悬浮层颗粒体积浓度对去除水中的矾花的重要性(参看下章澄清池)。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应以G•T•C值控制反应效果,理由是反应效果与水中颗粒浓度有关,常有这样的情况,当低浓度时反应设备的效率就降低,如果人工投加粘土就能改进效果。有的资料建议GTC值控制在100左右为好。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搅拌器,烧杯做混凝的模拟试验。在一定的水温与控制合适的搅拌强度与时间的条件下,用不同混凝剂种类和投量,调节不同的水的pH值做试验,看混凝效果,从而确定最佳(指试验条件下的)pH值及投加量。
我国大多采用水力搅拌的反应设备,其搅拌强度可由水流速度来控制,搅拌时间即水在反应设备中的停留时间,一般采用5—30分钟。
新建水厂常用机械式反应池,反应时间通常采用15—30分钟,池内一般设3—4挡搅拌机,搅拌机的转速系根据浆板半径中心处的线速度算,线速度一般自第一挡的0.5米/秒逐渐减小至末挡的0.2米/秒。水平轴机械式反应池见图1.20。
回复
4楼
感谢分享,有收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