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个土木工程师在四川地震灾后的思考
luorq08
luorq08 Lv.13
2008年06月01日 18:04:02
只看楼主

5月12号的四川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汶川迅速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这次地震,伤亡很重。经济损失惨重。震后7个小时内,死亡人数官方报道就有8000人,很多地方整个镇子几乎被夷为平地。我觉得实际伤亡人数可能达到7万人,伤残可能达到20万。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达到数百亿美元。再考虑间接经济损失,全国人民今年一年白干了。 通过这次地震,暴露的问题很多。 1、大众科学素养不足: 地震作为一个频发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全世界都会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震。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及重大损失的高烈度地震史不绝书。但是由于我国特色的教育,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长达近20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但是关键时刻,这些哲学并不能救人一命。地震来了,只有科学的避震知识才可能给你捡回一条命。但是,官方教育体系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急救知识。

5月12号的四川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汶川迅速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这次地震,伤亡很重。经济损失惨重。震后7个小时内,死亡人数官方报道就有8000人,很多地方整个镇子几乎被夷为平地。我觉得实际伤亡人数可能达到7万人,伤残可能达到20万。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达到数百亿美元。再考虑间接经济损失,全国人民今年一年白干了。

通过这次地震,暴露的问题很多。

1、大众科学素养不足:

地震作为一个频发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全世界都会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震。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及重大损失的高烈度地震史不绝书。但是由于我国特色的教育,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长达近20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但是关键时刻,这些哲学并不能救人一命。地震来了,只有科学的避震知识才可能给你捡回一条命。但是,官方教育体系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急救知识。

其次,多年的爱国主义科技史教育,也遭到了报应:很多人质疑政府刻意隐瞒地震预报,很多人责骂地震局及科研人员的水平低,依据就是古代张衡就能制造出能预测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而为什么现代科技预报不了?更有人以此作为依据,开始怀疑现代科技,转向相信一堆具有“东方色彩”的“东方科学”。各种荒诞不经但是瞎猫逮个死耗子的“预测理论”都找到了市场。实际上,我并不相信历史上所谓的地动仪。虽然我没有认真地查证过史料,但是根据广为流传的官方教育,说其中间是一个直立的柱子,柱子与其周围的龙头里的珠子有关联,当地震波传来,珠子就掉到蛤蟆的嘴巴里,于是,蛤蟆就指示了地震的方位。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根本就是一派胡言:首先地震发生后,能量由三种波向远方传播,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震级就是根据S波的相关参数计算得到的)及面波(L 波),这些波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且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地层的作用发生衰减、折射、反射、滤波、共振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目前人类尚无法认识清楚。而倒立的柱子相当于一个倒立摆,遥远地方传播过来的地震波对其的作用,使其受到微小扰动后的倒塌方向根本无法预测。退一步说,就算能指示出方向,那也只能作为地震灾后报告,而不能“预测”。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好好反思中国科技史的教育和急救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2、政府战备不足:

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长期预报主要是研究地震区划,为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建立科学的依据。中期预报,则是为政府准备救灾物资,制定应急预案作为依据。而临震预报,地震科学界的主流已经逐渐减弱了在这方面的研究,原因很简单:地震高度复杂,很难准确地在时间空间上预测准确。所以地震抗灾不能依赖临震预报,而只能寄希望于中长期预报,做好地震区建筑抗震设防,做好政府应急预案及救灾物资准备。这样一旦灾害性地震发生,立即开展救援,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至于网上广泛流传的龙小霞的论文,我认为可以一笑而过。因为她的“可公度法”的基础就是认为地震的发生是完全由一个确定的规律决定的。是有精确的周期性的,这个周期性由“公度”决定。这个基础就不被目前地震学界的绝大多数人认可。虽然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是并非具有精确的周期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下:

美国Parkfield由于处于地震活跃期,差不多每几十年就一次地震(好像是39年左右还是19年左右,我今天没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近 7次地震的间隔相当有规律,美国的地震学家们预测将在1989年至1992年将发生一次地震,所以在该区域设置了大量的观测仪器进行监测。然而一直到 2004年这场地震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并且遗憾的是:虽然近场布置了大量的各种仪器(差不多比全中国的仪器总和还多,也只有美国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地震还是在地震学家们毫无准备中发生了。

Nature于2005年10月刊发了一篇论文,表示可靠的短期地震预测仍然无法做到。

该文中说:大约20年前,地震学家认识到,圣安德列斯断层的40公里长的 Parkfield部分,是他们最有可能获得接近一次大地震的高质量测量结果的地方。他们安装了一个密度很大的仪器网络,来监测一个自1857年以来至少发生过6次大地震的区域。按预测应发生的地震没有在所预测的1993年发生,但监测工作继续进行,2004年9月终于发生了一次6级地震。所记录到的数据显示了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地震过程的某些方面,但没有发现任何关于2004年 Parkfield地震的明显前兆。所以,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受到密集监测的地区可靠的短期地震预测似乎仍然是做不到的。

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目前国际防灾减灾的主题已经从试图对灾害的预测转向了对灾害的预防和灾后最有效的重建。这是防灾减灾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各国都大力进行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在不放弃监测预测的同时,提高抗灾能力,加大防灾宣传,积极进行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我们没有看见报道说日本对哪次地震预报多么准确,但是在各次地震中日本总是保持着相当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灾后也能快速地进行救援和恢复建设。可以说,在防灾减灾方面,日本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以上这两点,我在上次九江地震中已经在《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任重道远》一文 (XYS20051129)中进行了强调,但是遗憾的是,近2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任何改观。

这次媒体被政府要求围绕“救人”这一主题,一个又一个舍己救人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舍小家顾大家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人们的眼泪都快流干了,各大电台一直在现场直播一个又一个救人的场面。但是有几个人能反思反思?下一次再来一次这样的地震,我们是否还要付出同样的代价?为什么近10年来,大大小小也不少次地震了,引起的很多问题就是无法得到解决?为什么政府的过错要用无辜的生命作为代价?为什么要用惨重的伤亡来做为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最震撼的注脚?为什么要用天文数字的祖国花朵的凋谢,来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无耻的谎言作注释,让那么多灿烂的笑脸永远定格在青春少年?

东方卫视找了一个上海市救助与防灾处副处长作为嘉宾。当前方不同地区的记者纷纷传回伤亡最重的都是学校,且都是教学楼整体垮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的消息,男主持人说“我以前去过日本,在日本期间也发生过地震。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灾后学校都作为避难场所,可见日本的学校是比较坚固的。而这次汶川地震,恰恰相反,学校几乎全军覆没,成为伤亡最重大的地方,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后把目光投向那个副处长。这个长期在官场浸淫的面部肌肉抽搐一下,然后说到“主要原因还是这次地震震级太高了”。我当时就把遥控器砸过去了。然后女主持人接过话茬:“我们看到啊,这次地震,经济好一些的镇子,楼房倒塌的比例就小得多,而经济落后的一些镇子,几乎夷为平地。这是不是也说明了,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抗震设防做得要好一些?这是不是也说明了,这次地震惨重的伤亡也与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关系?”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下,东方卫视的主持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感到很欣慰。这个副处长,除了糟蹋粮食和纳税人的钱财,还能对救助救灾起什么作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免费打赏
cqhuguojian
2008年06月03日 15:00:23
23楼
写的非常有道理 问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回复
luorq08
2008年06月03日 15:10:42
24楼
版主应该加精呀!
回复
156268369
2008年06月03日 16:43:07
25楼
技术观点赞同,其他观点不敢苟同。

地震仪 没 听说是用来 预测 地震的啊!

小时候学的就是来判断哪里地震了的。
回复
benjeamin51
2008年06月03日 17:04:17
26楼
讲得好啊!我认为政府跟专家一起 将设计规范修订一遍,从设计到施工到使用更科学的组织每一步工作!每一部都要科学严格执行,而不是盲目按照某些个人利益去执行,我在做国外的工程,国外的监理明显比国内的一些监理要严格,那是一种合理的严格,如果你认为你有理由或者更好的方案设计,不会被拒绝,而是耐心的听你的阐述你的理由,哪怕是在挑战很多标准BS JS AS GB 等等。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假如自己使用这样的建筑,将会怎样,而不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赚到更多的钱才来设计 或者施工。
我期待结构设计方面在未来两年 在中国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自己更快的完成结构设计: 注册一注考试!
回复
冰琰
2008年06月03日 17:56:38
27楼
急于用震级过高来辩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地震正常,高烈度地区的建筑物发生大面积倒塌也正常,但是如此动辄在地震来临瞬间就彻底崩溃,把数百上千人活埋,整个建筑变成活地狱式的倒塌,是无论如何辩解,也是洗刷不了清白的。
回复
zz19871029
2008年06月03日 19:26:01
28楼
哎!只要看到这篇文章的土木工程师将来能好好的建设经过自己手的房子就行了。
不要说别的,先从自己做起,要问心无愧啊
再次祝愿灾区人民能从这件事中振作起来
搞好重建工作,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更好。
还有一句:鄙视那种不负责人的人!!!!!
回复
z2y
2008年06月04日 08:56:41
29楼
我和国家地震局的一位专家讨论过烈度评估的问题。得到的结论是这样的:
按房屋破损程度来评价烈度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房屋质量,安全度要相当于70-80年代的水准,其它房屋需要换算成当量的破坏程度。
按地震加速度和速度来评价烈度的优点是指标客观,缺点是离散性大,需要新建大量观测台站。也有按距离计算烈度的公式,但该公式也是回归出来的,离散性也很大。
目前评价烈度还是由有经验的专家根据实地观察的情况确定,这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回复
designer_tony
2008年06月04日 22:42:59
30楼
有道理,特是对用地震烈度来作为抗震设计的依据评价的确一语中的,从学那一章的时候开始,我始终觉得有问题,还和同事们探讨过.希望抗震规范更科学.
回复
mayanfei985
2008年06月07日 20:26:45
31楼
顶!!!做建筑,要尊重科学!
回复
juliet_hhan
2008年06月28日 03:38:39
32楼
说得太好了。尤其对建筑的质量的阐述。
我们的社会缺乏科学素养,是这次灾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根本原因。可谓3分天灾7分人祸。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