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
从上海未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出发,上海中心城绿地规划研究为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确定中心城绿地规划的原则;
(2)完善中心城绿化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
一、规划原则
1、现状问题
现状上海中心城绿化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不完善;缺乏生物多样性;绿化指标仍然较低;绿化建设平均投入不足;公共绿地被侵占的现象依然存在。
2、规划原则
①强调中心城与市域绿化系统的衔接和连通。
②强调城市季风和绿地结构布局的协调和衔接。
③强调绿地系统布局的网络性和生态性功能。
④强调绿化建设与城市空间和景观风貌的结合。
3、规划理念
①理念之一:创造生态“源”林----建设城市森林
②理念之二:构筑“水都绿城”---让城市重回滨水
③理念之三:构筑城市“绿岛”-----平衡城市“热岛”
④理念之四:构筑“绿色动感都市”-----建设绿色标志性景观空间
二、规划布局
1、规划目标
2020年,中心城人均绿地为30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为10平方米以上;绿地率为35%,绿化覆盖率为40%。中心城绿地总面积达240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提出,集中建设外环绿带:58平方公里;楔形绿地:40~45平方公里;生态敏感区:35~40平方公里;新增集中绿地:30平方公里。
2、总体结构
中心城公共绿地系统形成以“一纵两横三环”为骨架、以“多片多园”为基础、以“绿色廊道”为网络的中心城绿地布局结构。
①一纵两横三环
一纵——黄浦江沿岸
两横——延安路、苏州河沿线
三环——外环、中环、水环
②多片多园
由中心城内各级别城市公园、公共开放绿地和中心城边缘若干大型片林组成。强化在绿地布局上的均衡性和可达性,形成中心城公共绿地系统的基础。
③绿色廊道、绿色网络
依托城市主要道路、水系等沿线的绿化,联系和沟通中心城各级别、各类型的点状、线状绿化以及大型片林,建立起中心城绿化网络系统。
3、绿地布局
①城市东西向景观绿轴-----延安路绿地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以快速浏览为特征、高架动态交通视点为指引的干道绿色景观主轴线。沿线绿地布局由大型绿地、联系绿带、街坊绿地三部分组成。规划绿地总面积为305.3公顷,其中新增57.8公顷。
本次规划延安路沿线地区,西起虹桥机场,东到浦东世纪公园,长度约25公里,分为四段规划:东段——都市园林景观段;中段——中心绿廊段;西段——郊野风光段;浦东段——都市风貌段。
②黄浦江沿岸绿地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以慢速阅读为特征、水绿交融为标志的景观河道空间。绿地系统由连续的滨江绿地、连接滨江与腹地的绿带、街坊绿地三部分组成。绿地总面积约为558公顷。
③苏州河沿岸绿地布局结构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空间景观,使苏州河沿线真正成为上海重要的滨水“绿色走廊”。遵循“适当均布原则”和“景观原则”,因地制宜的增加沿线大规模集中绿地,同时建设公共连续的滨河绿带。绿地总用地面积为107.6公顷。
④外环绿带布局结构
环城林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中心城向外无序扩展蔓延。规划大量绿地、林地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并为市民提供节假日休闲游憩场所。环城林带以500米为基本宽度,局部地区可以扩大规模。环城林带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3平方公里,现状已建成约5平方公里。
⑤中环绿带布局结构
结合中环沿线的居住区、城市公共中心以及重要的道路交通节点地区,开辟沿线连续的绿线和集中公共绿地。规划中环沿线新增公共绿地45.8公顷。
⑥水环绿带布局结构
规划通过浦西的虬江、走马塘、桃浦河、新泾港、浦汇塘、龙华港和浦东的川杨河、西沟港等主要河道沿岸绿化带,在内外环之间串连成一个水环绿带,连接中心城主要的大型公共绿地。河道两岸绿化带控制宽度10~50米。
⑦中心区城市“绿岛”
在中心城的热中心区域,建设若干4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减缓区域热岛效应。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
⑧大型生态“源”林
a、楔形绿地
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中心城内8块楔形绿地,控制范围69.2平方公里。扣除道路、市政等相关配套设施用地后可实施绿地35-45平方公里。
b、建设敏感区
依据总体规划要求,在建设敏感区应严格控制建设,合理规划绿化空间,总用地约60平方公里。
⑨城市“绿网络”——路网、水网绿化
道路“绿网络”:依托中心城道路系统,形成以“环形放射”为特征、动感开敞式城市“绿网络”,加强共和新路—南北高架—济阳路沿线绿地的规划建设。
水系“绿网络”:依托水系河道网络,形成中心城以“环形十字式”为骨架的滨水绿网络。其中以黄浦江、苏州河以及张家浜形成的“十字形”河道为主要标志性景观绿化空间。
成果主要完成人:林伟明、张玉鑫、张式煜、韦冬、吕民元、卢凌威
成果完成时间:2002年8月30日
回复
3楼
回复
4楼
回复
5楼
回复
6楼
回复
7楼
回复
8楼
回复
9楼
回复
10楼
回复
1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