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司:从“活得好”到“活着就好”
mhznupcb
mhznupcb Lv.2
2024年09月06日 09:30:21
只看楼主

文章来源于:E20水网固废网 文章作者:绿茵陈 焦虑、疲惫、淡定、憧憬……多个面孔一同勾勒出了环保公司众生相,他们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上市公司高管,说起来似乎都是命若蜉蝣,不安全感写在了血液里。   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见证了很多环保公司把发展预期从“活得好”调整到“活着就好”。环保公司一个个都活成了励志故事,有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也不得不发挥创意。

文章来源于:E20水网固废网

文章作者:绿茵陈


焦虑、疲惫、淡定、憧憬……多个面孔一同勾勒出了环保公司众生相,他们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上市公司高管,说起来似乎都是命若蜉蝣,不安全感写在了血液里。


 
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见证了很多环保公司把发展预期从“活得好”调整到“活着就好”。环保公司一个个都活成了励志故事,有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也不得不发挥创意。  

 
以当下为出发点,有两个问题刚好是相反的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 是从当下往回看,想弄明白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想得到一个解释。而 “现在怎么办?” 则是向前看,想要知道之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寻求一个解决方案。  

 
行业里,已经反反复复问完了为什么会这样,那么,现在怎么办?这些环保公司在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  
0           1        
盈利能力与规模问题        

         
再大的公司,在时代的龙卷风中,也只是一粒尘埃。
 

 
大部分环保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利润率在下降。  

 
不管是已经上市的公司,还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许多公司接下来的打算,都是要做出核心产品,比如以首台套为目标的创新,把利润率提上去。当然这个产品,不光是指有模有样的有形产品,还有基于核心产品形成的解决方案、工艺包等。  

 
在以往行业公司普遍追求规模的时候,质量和规模怎么平衡是个问题。在新的形势面前,很多公司调整了对规模的追求。  

 
有一些公司高管在一轮一轮实践中扑腾完,最新认识是:你也不能完全不追求规模。 他们说:“哪有牛逼或者说伟大的企业规模就两个亿?”公司也不能缩得太小,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当然说这话的公司都已经是具备一定规模的。  

 
不过,现实的情形是,蛋糕大了才能分,蛋糕小了也只能控制食量。  

 
若说到上市公司的市值,除了几家运营为主的传统水务公司外,其他公司目前有点不堪一提。尤其是以前高市值的公司,缩水比例更大,相应地,压力也就更大。  


0         2
工业领域:这番更比那番香

       


支撑起大部分环保公司规模的都是市政项目,但是随着应收账款问题的严重,很多公司把目光重新转向工业。
 

 
应收账款已经被很多公司当成专项攻坚在搞,每个项目都在研究,在市政领域做新项目,也就变得谨慎起来,因为做了也不一定收得到钱。当然市政项目的数量也变少很多,很多时候,需要另辟蹊径。  

 
市政领域本就是另外一种类型,虽然也向民企开放,总体来说又成为国企央企发挥作用的天下,民企只能在设备、技术方面提供辅助性质的服务。  

 
工业企业向来是环保民企的主要创业领域、服务领域,中国的中小工业企业现在有40多万家,这是一个可观的市场。  

 
近些年冒头的盛大环境,其队伍其实已经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盛大环境董事长缪冬塬说他选择工业,是因为工业项目好判断一些:“谁有钱谁没钱,这个企业本身的好坏,是比较容易了解的。而且如果客户不赚钱,也不会去建环保项目的。”另外,处理工业污水有一定技术门槛,更适合技术立身、经验丰富的环保公司。  

 
今天的工业市场跟原来的工业市场完全不同,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已经无可替代,即使是有产业转移的话,也不会全部转移走,绝大部分还要留下来。  

 
“世界工厂”是有上下游产业链的,如果人为割断,就会导致整个产业链出现扭曲,供给不足,付出巨大成本。  

 
盛大环境我们现在做各个行业的废水处理,缪冬塬发现中国手上最厉害的不光是稀土行业,最厉害的还有不少制造业和化工行业。他举例说,这两年做客户才知道,全球百分之七八十的农药中间体都是中国生产。  

 
农药中间体是什么?简单来说,如果没有农药中间体的话,农药生产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就会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甚至造成世界粮食危机。  

 
中国的产业结构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前),很多环保公司也是做工业项目起家,但那时候跟现在的工业门类不一样,那时候的项目大都是轻工业领域的项目,化工领域的比较少见。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重化行业,并且形成了非常强的上下游关系。  

 
盛大环境的一些工业客户,都是从产业链的下端进入上游。比如翔龙石化、腾龙芳烃、恒力、盛虹,它们都是从做衣服开始,再做化纤,从做化纤开始,又去做上游的石油炼化和化工,不断往上走。  

 
因为这些企业想要有成本竞争优势,要做产业规模最大,就必须这么做。体现在产业当中,就不知不觉中升级了。这是中国一些工业企业的共同特点。  

 
就如恒力在中国有4,000万吨炼油项目,那不是能随便转移走的。它下游带动了很多的产业链,生产出来碳四、碳五、碳六、碳七、碳八各种东西,这也不可能随便转移走,它一定是就地转化成其他产品最合理。  

 
对环保公司来说,这就是可靠的机会来源。  

 
由于一些客观现实,工业企业也面临开工率不足的问题,但这么多的行业,这么多的地区,总有一些优质客户存在,每个工业行业有自己的周期,而且还会有逆周期企业存在。环保公司要做的,就是找到这样的客户。  

 
另外还有一些环保公司也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工业领域找到了不同的着力点。  

 
比如,龙头企业碧水源也开发了“第三个板块”,把膜的应用场景向其他领域拓展,包括医用和盐湖提锂,以及一些超纯水用途方向,他们都在做研发和探索。  


0         3
工业领域:主要拼什么

       


现在,就连首创等一些实力雄厚的国企也在进行工业领域的尝试。  

 
不过,工业环保项目是纯市场项目,大家都是拼效率,在这个领域国企并没有绝对优势。  

 
而对灵活度更高的民企来说,服务工业客户也需要老板和团队有 “解决方案基因” ,设计能力等都可以购买,但基因无法购买。  

 
从过去看,就有一些环保公司一直是工程思维,走的是设计院路线,但过去老牌公司,如桑德、金源、博天、晓清,他们的老板能够在工业领域拼杀,主要依靠的是“解决方案基因”,他们自身就有工业项目的工程设计能力,这是非常核心的东西。  

 
走惯设计院路线的一些环保公司,想要转到工业上来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就是对 工业领域客户 的认知。  

 
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型企业对环保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会配备专业化的环保专工,但中小型企业一般很难支出大量固定人员成本去配置专业化的环保团队。因此,中小型企业特别需要专业的绿色环保服务。盛大环境等一些环保公司,主要服务中小企业。这也是根据自身实力进行的客户选择。  

 
大企业的项目竞争更激烈,另外一般有自己的环保技术团队, 中小企业养不起高水平的技术团队,反而是一些环保公司的机会所在。  

 
盛大环境的主要模式是,提供解决方案工艺包,里面包含技术服务和一部分特型设备,特型设备部分必须由他们负责,但通用设备如水泵等都是客户自己去买,在通用设备方面客户的采购可能更专业。  

 
总体来说盛大环境的业务模式非常灵活,围绕客户的需求随时进行调整,把服务客户放在首位。缪冬塬说,“这些年来,大家好像把环保产业的服务业属性忘掉了,着力关注投资和工程,忽视了环保产业的服务属性,觉得服务业要么就是用一些灰色的‘市场手段’,要么就是走歪门邪道。这都是舍本求末。”  

 
环保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哪怕只是一年服务,那也做不到一锤子买卖,做环保就需要长期跟客户在一起,需要用心。这是一个触及灵魂的认识:环保公司到底以什么为生。说到底这是一个浅显的常识,但是几近深刻。  


0         4
工业园区:“老破小”也是机会

       


和工业企业自己负责的环保项目不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通常也被视为市政项目,?因为它们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旨在处理和净化污水,?确保环境卫生和公共健康。?这些项目通常由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负责实施和管理,?以确保符合环保标准和规定。?  

 
市政相关的项目都一言难尽,也包括一些工业园区项目。  

 
比如说,好好的一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原来为十来个大业主服务,现在业主倒闭到只剩两三个,处理量也就断崖式下降。  

 
工厂开工率低,必然造成污水处理厂负荷特别低。好多个工业园区,污染负荷只有15%,工艺再差,因为只有五分之一不到的负荷,总会慢慢搞达标。但环保公司就少了许多用武之地。  

 
但在长三角地区,最厉害的工厂老板,依然还能折腾新质生产力的出口门路。老旧工业园区也不存在停工停产,污水处理厂“都是喝到嗓子眼都快吐出来状态”。  

 
上游企业,做家具的、做中药的、做提取的、做油漆的,这些民营经济在浙江、江苏依旧活跃。工厂老板们的态度一致:“我不能停产,我要生产,订单不等人。”在这些地方,正是这些工厂在发挥龙头作用:没有库存,也不是什么上市公司,一边点钞票,一边生产、制造。  

 
中持股份在浙江有不少工业园区项目,也有的项目是同时处理市政污水和工业污水,相关负责人就强烈感受到当地的环保需求。比如慈溪市东部污水处理厂,扩建至10万吨也要绷不住了,进水浓度很高,因为上游生产旺盛。  

 
因而,在长三角地区,中持股份的业务重点之一是老旧工业园区原位扩容、提标改造。  

 
狭义长三角就是苏锡常和上海,这里的特点:首先是土地资源枯竭,即便有土地也不会批给污水处理项目;其次是环境容量枯竭,污水处理有多干净要多干净。  

 
当然有些地区就干脆“腾笼换鸟”,不要重污染产业,宁愿放弃这部分财政收入,如浙江慈溪放弃印染工业。但也有些地区,产业链完整,根本没办法做斩断命脉的切割。  

 
翻看市面上大多数服装产品,你都会发现“聚酯纤维”印在原材料标签上。这种几乎无处不在的服装原材料,就是人们俗称的“涤纶”。苏州是其主要原产地。苏州有三家民营企业进入《财富》世界五百强名单,其中两家都和纺织制造、聚酯新材料直接相关,并全部位于苏州吴江区的盛泽镇。这两家企业就是产生喷织废水的源头,其中一家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恒力集团,已经从纺织工业进入原油炼化,拥有“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供应链。  

 
苏州吴江区的喷织废水,经过这么多年的挤压、打压、全球竞争,从110万吨压到现在的70多万吨,实在压不下去了,只要保留这个产业,就必定会产生这么多污水。  

 
所以,长三角在工业园区管理上都要求“赋能工业,控制污染”,现在,市场空间非常大。 中持股份在这些地区,协助政府、园区进行“老破小”污染治理项目改造,不花太多社会资源,不征地,不停产,用更先进的方法,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制造企业付出的代价就低。  

 
对中持股份来说,也能发挥运营、投资、技改的特长,还可以把污水处理概念厂的工法引入进去,科学、艺术结合,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不仅成本更低,而且颜值提升,更有显示度,政府也非常欢迎。  

 
今年6月,中持股份还和中国水环境、华北市政院联合中标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华污水处理厂系统改造项目,也是扩容提标,进行现代化改造,不大规模停产,只做局部停产。  

 
中持负责的是项目工艺包加技术兜底,这正是环保公司最拿手的看家本领,“环保公司不要老想着还会有很多大的新项目,把目光投向老破小,让它们变高级、变漂亮,也是一种选择。”  


0         5
地方国企:充分发现合作可能性

       


现在很多环保公司,都喜欢跟地方大国企如自来水公司、水务集团合作,因为它们手里有很多资产,有很大合作空间,而且它们有钱又不乱投资。  

 
比如碧水源,就在跟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公司合作。  

 
自来水公司想要涨价也是不容易的,就开始不同方面的拓展,主业当然是供应自来水,另一方面也提供净水,给用户多一个选择。自来水价格供水企业无权自己定,但净水的价格,是可以自己定的,而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认知的改变,老百姓也不觉得贵,愿意为净水付费。  

 
碧水源深入到县里、区里,具备改造条件的,就给一栋楼做改造,像酒店一样,每家每户都有专门出净水的水管,和自来水一样,也都拿水表计量。这其实有点类似于分质供水,在当前推行,更符合时代特征。  

 
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就在小区里建净水站,居民们可以拿水桶去水站接净水。  

 
再比如创业环保,在天津市把中水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下一步,也计划把这个模式在其他地方推广开来。  

 
0         6
有机质资源化:越高级越艰难

       


环保领域有机质资源化曾经也被寄予厚望,现在看来,对很多业内环保公司来说, 有机质项目基本盈利是可以的,只是它真正的巨大的社会效益还很难体现出来,比如碳排放方面帮助实现所谓的净零排放。  

 
?净零排放是指一个组织或国家在一年内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温室气体清除量达到平衡,即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碳清除技术等方式被抵消,使得净温室气体排放量为零。  

 
比如一些有机质项目,通过厌氧等各种技术手段产的甲烷,提纯直接变成LNG,进行能源替代,堪称负碳能源。通过负碳把正碳抵消,在碳排放领域,对全球都有贡献价值。  

 
但由于成本等问题,以及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些项目在市场上没有想象中那么具备优势。在现实商业中,“负碳”分文不值,导致大家都很难真正做点什么。对此能有一点贡献的,是一些欧洲公司,它们会寻找减碳项目,并愿意付费。  

 
现在市场上存活的以有机质处理为主业的公司,大都是用最便宜的过程成本,把有机质转化成肥料,至于说碳排放问题,没有人关心。  

 
比如有的公司采用静态堆肥技术,直接在畜禽粪便等有机质废物上蒙一块单透膜,曝气后,湿气和二氧化碳都排掉,逐步发酵、干化,之后就作为肥料售卖。这样的静态化处理模式,会排放巨量二氧化碳。  

 
一位企业家戏谑道:“有机质处理还可以更便宜,最便宜的是‘野堆肥’,就美国堆肥的方法。找一没人的地儿,这边是树杈子,破碎掉,那边是粪,拿翻包机唰向右一翻,过一礼拜跑回来,往左再一翻,就行了。整个过程暴土狼烟,反正周围也没有人。”  

 
这样制肥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你啰里啰嗦,先厌氧后好氧,费足了劲,你觉得你真正环保,真正保护了地球,客户就会问:你这肥怎么这么贵?  

 
对环境友好的有机质处理方式比不过近乎零成本的堆肥,最赚钱的做法,又对环境未必最好。一些环保公司陷入尴尬境地。  


0         7
国际化:以市场为导向

       


十多年前,曾经有过一轮“国际化”潮流,有一定规模的环保公司纷纷提出“走出去”。诸如桑德、博天等都建立了国际业务部,也都获得了一些海外项目。  

 
但很多“走出去”公司,一共就做了几单国际业务,花费的人力物力却大的不得了。  

现在又提这个事情,就是因为国内市场卷得太厉害了。


 
以前大部分公司出海,除了不差钱的央企国企去发达国家搞收购,其他公司大都是找比较贫穷的地方做项目、卖设备,比如亚非拉的一些国家。也有少数公司通过竞争获得了较为富裕的中东地区项目。  

 
但在亚非拉,困难是先天的。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即市政的自来水厂都还没有充分建设起来,这些地方优先需要解决供水问题,才能考虑污水处理问题。这就跟中国的九十年代差不多,污水处理都只是刚刚零星地有活儿干。  

 
欧美这些地方,我们的环保公司也做进不去,人家不缺工业污水处理服务,它们的工业都转移出来了。市政方面,只有北控成功地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投资建设市政污水处理厂,但是大部分环保公司没这本事,也没这钱。  

 
另外就是一些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和销售脱硫脱硝设备的公司获得了一些业务。  

 
这就是国际化第一阶段的情形。  

 
现在是第二阶段,环保公司企业家们已经能较为成熟理性地考虑这个问题, 国际化不是盲目地说“我一定要去国外发展”,而是说哪个市场能行就去哪里。  

 
比如缪冬塬就认为,选择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人口基数,一个是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 我们需要优选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快速走上坡路的国家和地域。  

 
他注意到的人口多的国家有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但是印度对中国人不够友好。再看印尼和越南,因为美国在产业链上要逐渐搞垮中国,所以有一些企业在往这些国家迁移。  

 
特别是越南市场值得研究,因为有近一亿人口,发展阶段正处在我们国家零几年的状态。所以越南未来20年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预测的。  

 
越南环保、水处理市场方兴未艾,但这个国家也是政策先行。  

 
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本来也是不错的,但近几十年的发展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和今天差不多,30年过去了,还这样,这样的发展趋势和状况可能就不是优先选择的地域。   

 
最近还有中东沙特也是热点,做市政的公司其实可以继续去,项目看起来还是挺好的,但是关注工业领域的环保公司就提不起兴趣。  


0         8
上市:还是不是好事情

       


最近没有环保公司上市的新闻,反倒有一家退市的,即缠斗许久也没有博出来的巴安水务。  

 
一些环保公司老板认为:上市后,你承担的不仅仅只是经营责任,还有更多的是 法律层面责任 ,如果你经营不好,最终的失败不是说这公司没有就没了吧,反正易主了吧,不是这么简单,不是说你赔点钱,就抽身而退了。“上市后是公众公司,你说你经营失误,导致如何如何,那对不起,得查查呀。”  

 
现在也的确有一批上市公司处境堪忧。环保股无人问津,市值几个亿根本没戏,因为要被大的基金等看得上才行,才有运作价值。关键是没有人看得上。因为想要这些大的基金、投资机构买入的话,有基本条件、基本门槛。有机构买卖,股票才能够保持活力,否则上市融资功能就几乎没了。  

 
有的公司想拿上市公司股份去质押或者做信誉担保,但市值太低的情况下,几乎无法通过质押获得足额的资金,而且真要去做质押,金融机构还要按市值打折。  

 
甚至变现都不容易,一个是本身证监会有规定,另外交易量那么少,你卖一点,马上就波动了,肯定就狠狠地跌,必须得有大的交易量才能出货。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上市除了融资以外,还有对公司品牌的加持。这都需要环保公司通盘考虑。  

 
0         9
做企业,最重要的还是得赚到钱

       


坦白地说,进化靠的不是不变,而是一个又一个的“突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环境产业也一样,一成不变,就没有变得更好的机会。  

 
很多公司也是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突变”,才能在情况变化时,成功存活下去。保持谦卑、保持饥饿感不是在制造危险,是在制造机会,“拥有机会”才是终极的“安全”。  

 
这其实也是和许多公司聊完后,我的感受。  

 
不管是工业项目、工业园区项目,还是和地方国企的合作可能性、国际化,大家都看到了一些趋势。  

 
我想到了巴菲特提到的他自己的一个案例。  

 
巴菲特曾经在一个演讲中提到,航空在二战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美国一度有超过四百家航空公司,巴老故乡奥马哈曾经是美国“航空业的硅谷”。但是航空业作为投资标的一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生意,1989年伯克希尔投资了美国航空(US Air),钱刚付了公司就进入了亏损。  

 
这个亏损的教训如此深刻,以至于巴菲特自己半开玩笑说后来设立了一个免费热线救助电话,每次他冲动起来要投资航空股票的时候就打这个热线电话,那一头的接线员会心理按摩反复劝说他不要去投。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演讲的十多年后,巴菲特依然大笔买进了美国航空股,在疫情期间斩仓止损。这说明股神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  

 
巴菲特的案例告诉我们:有时看到趋势是一回事,从趋势里能赚到钱,则是另一回事。  

 

但一定会有一些环保公司有这样的自信:百花凋零的日子,我将归来开放。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4年09月07日 08:13:02
3楼

坚持吧,熬过严冬就是春天,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