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作业设计调查要定性与定量结合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首先要精准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森林经营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细致准确的林分调查和科学诊断分析,对现实林相客观、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依据林分演替与生长发育规律制定目标林相。其次对现实林相与目标林相从时间上、立地条件上进行诊断分析,按照有望到达目标林相的要求,诊断林分存在什么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培育措施。明确目标林相是森林经营的前提和基础,所有原则性和具体性的营林措施,都建立在既定目标林相的基础上。
森林经营作业设计调查要定性与定量结合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首先要精准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森林经营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细致准确的林分调查和科学诊断分析,对现实林相客观、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依据林分演替与生长发育规律制定目标林相。其次对现实林相与目标林相从时间上、立地条件上进行诊断分析,按照有望到达目标林相的要求,诊断林分存在什么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培育措施。明确目标林相是森林经营的前提和基础,所有原则性和具体性的营林措施,都建立在既定目标林相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质变是与事物的量变分不不开的,量变导致质变。森林的生长发育、变化发展也是如此。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统一体,森林的“质”是特定的立地条件、特定的生长发育阶段的森林区别于其他森林的内在规律性。包括自然演替趋势,蓄积量及其动态变化,建群树种、优势树种的价值与适应性,培育前景及培育方向,经营沿革与前世今生等,这些往往要通过丰富的经验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把握,不是一个方形样地就能解决的。“量”就是森林每日甚至每年的自然生长变化的数量表达,体现的是森林“日有所长”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变化趋势,包括单株树木的直径、树高的生长变化,发育程度变化、乔木的组成成分变化、乔木树种的空间排列组合变化、乔木树种之间的相互干扰程度变化等,这些往往能够通过一个方形样地就基本能够说明问题。只有遵循量的变化的客观存在才能正确估计森林生长发育的作用及其内在规律性。
森林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森林从幼林到成熟林的时间过程,森林的一生通常分为6个时期:森林形成期(幼龄林),森林速生期(壮龄林),森林成长期(中龄林),森林近熟期(近熟林),森林成熟期(成熟林),森林过熟林(过熟林)。每一个阶段(龄级)都具有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内在规定性,体现在单株树木的直径、树高的数量变化以及在区别于其他生长发育阶段的特定性,森林发育程度与方式的特定性、乔木的组成成分的特定性、乔木树种的空间排列组合的特定性、乔木树种之间的相互干扰的特定性等。按照林分生长的最佳状态,每个生长发育阶段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与问题,根据主要矛盾不同、问题不同,所采取的的经营的方式与方法不同也不同,经营效果与预期也是不同的。森林生长发育每一个阶段的特定性,是由森林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是通过每个阶段独特的属性表现出来的,这个特定性是一种阶段和其他阶段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认识森林生长发育的量变与质变是森林经营调查、规划、设计起点和基础。在森林调查中,既要准确调查森林的“量”,即:直径、树高、蓄积量、天然更新、生长速度(生长率)、空间分布等。更要全面掌握森林的“质”,就是森林的发展阶段、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林分存在问题、发展变化演替规律,需要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林分结构性问题以及操作方法等。对森林的调查既要有“数量指标”,更要有“质量判断”,调查结果才能以理服人,心中有数。才能更好指导森林经营工作科学开展。在森林调查方面,有的指标往往是对“程度”的判断与把握,通常采用的标准地调查就显得力不存心。一个林分的数量指标相同,不一定质量指标相同,质量指标相同,也不意味着数量指标一致。通常情况下,数量指标可以通过标准地调查来实现,但是质量指标通过一个或几个标准地不一定能够得到,如果单纯依靠标准地判断林分的质量,其结果是不全面的,需要通过对林分演替、林分生长发育阶段、呈现的规律性的综合研判,也需要从林分外观特征,内部结构及组成的综合观察才能得到,研判林分需要经验,需要常识,也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林分诊断是现实林分与目标林分通过比较、还要综合考虑森林的多功能经营需求而得出的结论。林分诊断是森林经营调查的核心任务,从实践上来看,必须以定性研判为主,这一点在实践上是非常有用的,定量为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对森林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诊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制定目标林相才能胸有成竹。如果没有定性研判,标准地调查就缺乏针对性,目标林相研判、作业措施设计就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反之,如果没有定量调查而仅仅有定性研判,调查结果就没有科学性、没有准确性,只有定量调查与定性研判有机结合,经营作业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