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绿色低碳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近日在南京举办。 在大会的“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论坛”上,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刘小钊发表题为《风景园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思考——以江苏为例》的演讲,分享了集团在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实践中的经验,包括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阐述了风景园林助力乡村实践的主要作为,并结合实践中的常见误区,提出了充分认识乡村多元价值、树立整体策划意识、开展适应性设计、注重在地化营造等思考与建议。
2024绿色低碳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近日在南京举办。 在大会的“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论坛”上,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刘小钊发表题为《风景园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思考——以江苏为例》的演讲,分享了集团在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实践中的经验,包括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阐述了风景园林助力乡村实践的主要作为,并结合实践中的常见误区,提出了充分认识乡村多元价值、树立整体策划意识、开展适应性设计、注重在地化营造等思考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自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中办、国办2022年5月联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就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
江苏乡村建设实践主要包括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等工作,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村庄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不断升级的多个阶段,一直致力于路径创新和促进乡村振兴。
2017年6月,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正式启动。2017年6月,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按照试点示范、试点深化和面上创建的阶段有序分步推动。2020年,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评价命名标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方案》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管理办法》。2021年9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作为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以往的乡村建设工作思路有较大区别:村庄环境整治侧重于村庄环境改善,强调普惠性前提下的分级分类;美丽乡村建设侧重于物质美、环境美,并据此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田园乡村则整合升级既有工作,注重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乡村特色发展和综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推进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强调串点、连线、成片,突出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一体化推进。
目前,江苏全省已命名12批75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带动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培养出一批懂乡村、爱乡村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呈现出百姓真实可感的乡村振兴现实模板,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形成品牌效应,为全国贡献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江苏样板。
风景园林致力于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其营造空间是连接人与自然、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纽带,能够有效助力乡村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是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要主力军。风景园林助力江苏乡村振兴实践的主要作为有:
——保护与修复生态,构建更加自然的生态乡村格局和宜居生活空间。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升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水体净化、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改善公共空间与设施,营造系列宜居生活场景,大幅度提升乡村生活品质。风景园林为村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和健身场所,提升农民的居住空间品质,增强乡村居民的整体幸福感。
——将文化传承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有力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结合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打造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景观。通过景观设计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景促农,推动农文旅游持续融合,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多年来,江苏重视借助风景园林开展乡村环境的改善和旅游环境的营造,进一步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吸引大批游客前去观光、休闲、度假。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大多数特色田园乡村实现以旅游促产,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乡村建设实践过程中,参与各方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误区。常见误区包括认知误区“脱离产业搞乡建”,意识误区“忽视本底做乡村”,标准误区“撇开农民建田园”,模式误区“仿照城市做复制”,目标误区“盲目造景促旅游”,等等。为此,需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尊重规律、明确方向。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特别是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要注重将经验放在所处的时代语境和地域环境下加以衡量与运用。要了解物质环境改善、产业培育发展和文化价值提升三个阶段的侧重点,特别是要研究具体案例中核心要义、相关逻辑,避免盲目套用造成水土不服甚至走弯路。
要放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以及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全面理解。中国当代乡村在农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社会稳定和保障方面承担重要作用,亦是特色产业空间和诗意栖居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中国乡村地区历史进程中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人文气息。认识乡村的多元价值是开展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基本前提。
同时,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这一做优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要求:“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乡村振兴并非一味地追求美丽的乡村环境,安居乐业、高品质的生活才是根本目的和永续追求。
2. 以整体策划与政策运用驱动乡村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整体策划是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的灵魂。策划是开展具体建设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发展路径有不同的建设方式。乡村发展强调因地制宜,应基于其在产业、文化、生态、空间等方面的资源与特色优势挖掘,并放在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考虑,才能彰显乡村多元价值。充分梳理和挖掘资源及发展条件是策划的前提,方法上要注重城乡需求视角谋划差异化发展,其重点在于用主导产业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乡村的规划需要与此相适应。在此基础上,乡村设计需与国土空间规划做好充分衔接,重点研究和运用好土地政策,包括存量空间盘活以及有限增量空间的利用,如盘活村庄存量资源,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闲置建筑作为产业发展空间,利用好增量空间促进村庄发展,探索点状供地助力乡村产业融合等。
乡村振兴和村庄环境的体系化建设要兼顾考虑不同村庄类型、不同人群需求和不同产业配套的差异化需求,其侧重点在于区别传统村落、一般村庄、重点村庄、旅游型村庄等不同类型村庄的建设模式选择。一般而言,传统村落需注重基于保护之上的发展;一般村庄要注重村庄环境整治引导,防止过度设计;重点村庄需强调卫生整洁、自然生态和便民服务;旅游型村庄要注重主客共享,强调特色产业吸引力和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文创型村庄要突出文化创意氛围的营造和面向外来“村民”的服务内容;产业型村庄则要特色产业的配套功能。乡村开放空间体系要基于这些差异进行构建。
4. 以乡土特征彰显和生活品质提升为目的开展适应性设计
乡村特色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缘环境、文化传统和生产条件息息相关。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乡土特征的强化和乡愁记忆的表达,倡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注重还原村庄传统风貌,传承、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打造既能够彰显乡土特色、又适应现代生活的空间场所,让人村庄内引得起共鸣、说得出故事、忆得起乡愁。
一方面,要树立“改善大于改造”的意识,利用闲置空地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建设符合村民活动需求的休闲活动场地,重点是通过微介入、微更新等方式,对村庄闲置存量资源进行活化利用,重构村庄交往空间,并最大限度避免对村民生活的干扰。另一方面,乡土特征的遵从要与村民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倡导适用、简约原则,注重对乡村特色资源要素的梳理和挖掘,尽量运用乡土材料,形成现代与传统有机共生的和谐空间,可利用废弃水缸、木桩、石臼、石槽等当地老物件作为绿化、景观的载体, 打造富有乡土气息的村庄环境景观。
立足“三生”融合,将村庄建设与自然田园的相互交融与渗透,注重村庄环境与自然的对话。整体风貌要体现地域特色,追求见山、见水、见田园,注重用多种方式塑造乡村风光和生活场景,尽量利用原有乡村肌理,延续乡村原生空间格局。村庄绿化应尽可能选择本地适生品种、瓜果蔬菜、自繁衍花卉以及其他经济作物。菜地整饰、庭院建设、绿化景观,都应该体现经济性、季节性特征并强化田园特色。水系沟通、岸线处理要基于自然肌理和适应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此外,应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遵循“共同缔造”理念,引导乡贤能人和村民参加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维护全过程。一是引导村民共同设计、共同谋划,并做好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带路人、介绍人、收集人。要善于听取村里老人对村庄历史的描述和展望,注重引导新乡贤和村里的能工巧匠出谋划策。二是与向乡村工匠学习,融合在地化质朴的营造智慧,搭建“乡村工匠+专业施工队伍”的建设平台。设计师在乡村建设全过程中的“陪伴”式服务很重要,如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运用“五在”工作方法(方案在地、全时在线、沟通在场、工匠在旁、全程在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中成效显著,在业内具有示范性。
总之,风景园林助力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乡村的原生场域和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 “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